漆雕开
一、生平
漆雕开(前540—前489年),姓漆雕,本名启,为避讳汉景帝刘启改为开,字子开,又作子若、子修。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蔡国人),比孔子小11岁,“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
漆雕开拜孔子为师后,刻苦学习,尤其擅长《尚书》。学成后,漆雕开设坛讲学,弟子众多。他具有“勇者不惧”的美德,为人刚直不阿。他认为,自己做得不对,即使对奴婢也要躲避,自己做得对,哪怕是对诸侯也敢对他发怒,漆雕开这种任侠风气对墨家影响很深。
漆雕开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学说,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独特的人性论,《汉书·艺文志》中存录了《漆雕子》十三篇。孔子死后,漆雕氏之学也成为“世之显学”,漆雕氏之儒成为儒家八派之一。韩非评价说:“自孔子死也,有子张之儒,有颜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儒分为八。”韩非子还在其名篇《显学》中评价:“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其后代以漆雕为姓,并奉漆雕开为始祖,后来漆雕复姓简化成单姓漆氏,明清尚藏《漆雕氏家谱》和《漆雕家训》等文物。
自汉代到明代,漆雕开多次受到历代帝王的加封。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受祭祀,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加封为“滕伯”,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加封为“平舆候”,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称为“先贤漆雕子”,从祀孔子。
二、漆雕开的故事
漆雕开治学
漆雕开成年后拜师于孔子门下,潜心钻研学问。漆雕开在《尚书》学习上造诣颇深,真知灼见自成一家,很得孔子赞赏。孔子认为漆雕开的才学足以用世,可以出去做官为政,漆雕开却回答说:“学者做学问,一定是要将道理明了于心,理解透彻,深信不疑,然后才能出世为政,施展自己的才学,遇事才能处理恰当。我现在对这些道理还不能掌握纯熟,还不能做到丝毫没有疑惑,自己心中还有信不过的地方,正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怎么能放弃学习出去做事呢?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他的话很高兴,赞赏他笃志学习的精神,说:“自古以来,伊尹在做农夫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傅说身居简处,一出世就能成为王者的导师,正是因为他们学问精纯,信心十足,所以才能辅佐帝王,成就相业。漆雕开志向高远,追求道德学问一定要到精微之处,他不急功近利,不肯小成即安,而是精研学问,是为学之人的榜样。”
为师殉难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带领弟子来到了漆雕开的家乡鸿隙湖村。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孔子没法再往前走,就住进了漆雕开的家。这场大雨下起来也怪,一连数日,没完没了。漆雕开家原来就不富裕,又加上这么多人的吃喝,家里存的粮食很快就被吃光了。为了不让孔子饿肚子,漆雕开冒着大雨,踏着泥水,独自一人到鸿隙湖里采藕为老师充饥,但因多日大雨,路滑水深,漆雕开不幸落水遇难。传说,他落水后,湖水猛涨三尺,狂风刮了三天,大雨又下了三天三夜,两岸百姓在湖边找了他三天三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孔子的尊重和忠诚,表达对他的敬仰,就在鸿隙湖边为他建了一座坟墓,并在墓前树立起一块刻有“漆雕开之墓”的高大墓碑。
三年后,他的同门好友子路在卫国做了官,时时不忘漆雕开为师殉难之事,便奏请卫公,赐封漆雕开。子路带领众人又一次来到鸿隙湖岸边,重新修缮了漆雕开之墓,并赐漆雕开家土地45亩,世代不纳粮,又买地3亩,建三进院式漆雕开祠一座,内置孔子及漆雕开塑像,以香火祭祀。还在祠堂边建房20余间设学堂,由漆雕开高徒招徒讲学,其后学英才辈出。
三、遗存
河南上蔡漆雕开墓
河南上蔡漆雕开墓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华陂镇华南村西。墓为圆形土墓,墓前立有两通古碑,均为清代碑,字迹全部消失,其中一通只剩半截,现为上蔡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代《汝宁府志》和《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有6位孔门弟子,即漆雕开、漆雕从、漆雕哆、漆雕凭、曹卹、秦冉。
四、《论语》中关于漆雕开的章句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