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伟大的航海梦想

图说名人·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作者:晓树 主编


伟大的航海梦想

img22

我必须再回到海上,到那孤寂的海天之间……因为潮水奔腾的那种强烈的夜行的呼唤,委实叫人无法抗拒。

——哥伦布

和莫妮兹喜结良缘

“你不是哥伦布吗?”

里斯本街上,忽然有人喊哥伦布的名字。他惊奇地回头一看,从一家店铺里迎面跑出来的,正是热那亚认识的地图行老板。

“真是太意外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人地生疏的里斯本碰到熟人。”

“哥伦布,你自己又是被什么风吹来的?听说你在法国舰队当了船长,不是吗?”

哥伦布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告诉了地图行的老板。因为哥伦布在里斯本没有其他的熟人,所以决定留在地图行老板家里帮他做事。对地图行老板来说,有哥伦布这样一位航海专家在店里帮忙,真是得力不少。

里斯本的地图行生意十分兴隆。从地中海开往北欧方面的船只必定要路过里斯本,很多人顺便买张航海图回去。

“我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到里斯本来开店的。生意实在太好了,简直供不应求呢。克里斯托夫,我记得你的弟弟也是一位绘制海图的能手。你不妨请他到这里来,大家一起合作发展事业。”

听老板这么一说,哥伦布立刻写了一封信给热那亚的弟弟巴索罗缪,把老板的意思告诉他。

img23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巴索罗缪要花上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里斯本。哥伦布就利用这段时间坐船到北欧去走了一趟,同时又忙着调查非洲西海岸的海图,访问那些从非洲西海岸航海归来的船员,听取他们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现在他心中的疑问虽然化解了一部分,但是关于赤道以南的情形,对他来说还是属于未知数。

“葡萄牙的探险船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发现通往印度的航道?假如不绕过非洲,而经由大西洋向西航行,是否可能到达印度?”哥伦布的心中,开始有了这样一种想法。

“大哥!”

一天,弟弟巴索罗缪终于来到了里斯本。

“哦,你来了。家里的人都好吗?”

“嗯,大家都很平安。”

“好极了!”

“大哥,我带来了一件礼物。”巴索罗缪说着,摊开了手中的一张地图。

“这不是杜斯卡内里的地图吗?”

对哥伦布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礼物了。杜斯卡内里是意大利数一数二的地理学家,他赞同古代希腊学者普托列迈奥斯的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同时,他还根据这种理论,绘制了一份完整的地图。

可惜的是,这份地图一直在一家图书馆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谢谢你,巴索罗缪,你想得真周到。葡萄牙的航海家们一直以为只有东回(绕过非洲)的航道才可以通往印度,可是,在杜斯卡内里的地图上,却描绘着我自己的想法。”

哥伦布的计划,是要从事一次“西回印度航道”的探险创举。但是,这是一项大事业,若是没有国家的支援是不可能实现的。

img24

莫妮兹的画像

一向信奉基督教的哥伦布,每逢周日必到里斯本的教堂做礼拜。他在教堂里结识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姑娘,名字叫做费丽芭·莫妮兹。

“先父在生前也非常喜爱航海呢。”莫妮兹微笑着说。

莫妮兹的父亲,是意大利的一名骑士,不久前刚去世。他生前曾是恩利克王子手下的一名极为干练的航海家,也曾担任葡属波德·珊特岛(位于里斯本以西的马狄拉群岛)的总督。家里现在还有他所留下来的一大堆海图。在航海生活中锻炼成一副壮健体魄的哥伦布,使莫妮兹觉得他有点像父亲。

img25

哥伦布画像

哥伦布和莫妮兹由相识而相爱,终于在1479年的夏天举行了结婚典礼。

由于莫妮兹没有得到亡父的任何遗产,所以他们生活得很清苦,小两口和岳母一同住在一间很简陋的屋子里。

岳母很赏识这位女婿,知道他热心于航海探险,因此经常讲一些亡夫以前的航海经验和探险事迹给他听。亡夫留下来的一些海图、航海日志以及各项记录等也一并给了哥伦布。这些资料对哥伦布日后的帮助甚大。

哥伦布因为和莫妮兹结了婚,因此取得了葡萄牙的国籍,终于能够和葡萄牙人到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参加航海探险。

平时,哥伦布靠着绘制海图维持生活,收入虽然不错,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俭朴,因为他经常要寄钱回热那亚赡养自己的老父,同时还要培养两个弟弟。直到他们迁居到波德·珊特岛以后,莫妮兹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他们的经济情况才宽裕了一点。

资料链接

里斯本

里斯本的全盛时代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它曾是全世界最繁荣的经贸中心,而且里斯本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航海中心,它的辉煌富庶超越常人所能想象。

里斯本人口约60万,加上周围城市的人口约为210万,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陆的最西边,与拉丁美洲、西非及地中海的交易非常频繁。它保存了固有的传统,持续修复翻新具有历史性的建筑和雕塑,中世纪街的景观至今依然流存。1255年成为葡萄牙首都。1974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独立时,许多难民逃至此地,因此现今的里斯本街头随处可见不同的人种,如非洲人、亚洲人、欧洲人。

400多年前,里斯本是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中心。15世纪末是葡萄牙与里斯本最繁荣兴盛的时期,葡萄牙航海探险家们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及南美洲。不过由于政治环境的衰败,近几世纪已逐渐淡出国际舞台。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大地震,使得荣耀瞬间消失,接近五分之一的人丧生,三分之二的城市被摧毁,不过坚强的里斯本人民并没有屈服,重建了全新的天主教造型的广场及教堂等建筑,赋予里斯本另一番新的风貌。

不断求证“地圆说”

哥伦布结婚以后,迁居到波德·珊特岛的这段日子,生活得平静、愉快,他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在此出生的,哥伦布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和自己最小的弟弟相同的名字——狄亚哥,当时哥伦布是30岁。

有一天,哥伦布的连襟彼得罗·珂雷奥兴冲冲地跑来对哥伦布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你快说。”

“玛德拉岛的一位船员说,从他们那个岛向西航行300海里,可以看到三座岛屿。”

“哦!这确实令人兴奋!前些日子我也曾听人说过,有一位船员在爱尔兰的西面竟然发现了一块陆地,有人猜测那就是东方的鞑靼国。”哥伦布欣喜地和他交换意见。

“这么说来,我又有一项新证据了。”珂雷奥兴奋不已地说。

“你难道另外还有什么新发现么?”哥伦布一脸疑惑地问道。

“以前,我曾经听到一位领港人说过有一艘船在前往亚速尔群岛途中遭遇到大风暴,船被吹到远离目的地的西方海面,等到风暴过去以后,船员们在海上捡到一块刻有图案的木片。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那种图案不是用铁器雕刻的,好像是用石器刻的,因为花纹非常粗糙简陋。据推测,应该是从西方漂流过来的。如果这项判断正确的话,那么,在我们西方一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岛屿或陆地,你说是不是?”珂雷奥说完以后,盯着哥伦布看,似乎在征询他的意见。

“不错,我在波德·姗特岛海边也曾捡到过这一类的碎木片,听说还有人捡到过连根的芦苇呢,这些想必都是从西方漂过来的。”

“是不是书上记载的印度芦苇?”珂雷奥迫切地追问。

“可能是吧!但不敢确定。”哥伦布慎重地回答。

“另外我还听说在弗罗米斯岛发现了几具尸体,既不像非洲人,又不像欧洲人。在亚速尔岛又曾发现过巨大的松树被海浪冲上岸边,这种松树是当地从未见过的,说不定也是从西方漂来的,你认为呢?”

哥伦布凝神思索,没有搭腔。

珂雷奥继续抒发他自己的看法,他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搜集各项证据,并加以研究,我得到的结论是,大西洋的西面一定有陆地,也许那就是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中国和印度。我认为要到东方去,只要一直往西航行就可以了。国王虽然很热心地希望发现绕道非洲的新航路,我倒认为不必如此麻烦,只要一直往西走应该是比较近些。”

哥伦布对这位热衷于航海的亲戚很有好感。不过,对于他所下的结论还不能轻易认可,哥伦布是一个非常冷静、理智的人。

波德·珊特岛位于大西洋上,岛上有一个专为来往于欧洲西海岸的贸易船补给食物和淡水的港口,哥伦布经常从那些过往的船员口中获悉一些新消息和资料,他默默地把这些资料详尽地记载下来并一一加以研究。

关于大西洋的那边可能还有陆地的说法,不断萦绕在他的脑际,资料搜集得愈多,他的这项信念就愈加肯定。他坚信只要一直往西航行,就能到达东方,由此推论,地球是圆的应该可以确定无疑了。

img26

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深信天是圆的,地是平面的。

哥伦布的地圆理论,被人视为荒谬怪诞到了极点。

“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圆形像球样的东西,那么,球的那一边的人,怎么站立得住呢?”

“真是可笑!人还能倒着走路么?”

“就是说嘛!我们是头朝上,脚朝下,球的那一边的人,岂不是头在下,脚在上么?这怎么可能呢?”

“我看,哥伦布的精神有毛病!”

“对!这明明是疯人讲疯话嘛!”

街头巷尾,都把哥伦布的说法当作疯子讲疯话,根本没有人肯相信。

1507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开始著述《天体运行论》一书,于1530年完成,主张太阳恒静,地球与其他行星乃绕着太阳而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动说”。此书的完成已经是哥伦布死后的事了。

公元前,曾有一些学者探索、研究关于天体和地球方面的知识,其中也有人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这种观点不能为一般人所接受。

哥伦布却并不因此而灰心、沮丧,他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虽然他已进入中年,但浑身仍充满了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知识链接

地圆说

几千年来,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大地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古代中国曾有“天圆地方”说,西亚人则认为大地是飘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古希腊人最初将它想象成一个扁平的圆盘,等等。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地球这一概念。约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体。这些都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成果,但只是一些数学推论和理论论证。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发现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当时已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们就都怀着这样的信念。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都有着重大意义。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岁丧父,由舅父瓦琴洛德抚养。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在校受到人文主义者、数学教授布鲁楚斯基的熏陶,抱定献身天文学研究的志愿。三年后转回故乡。当时已任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的舅父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教会法规。

img27

哥白尼

1497~1500年间,他在波洛尼亚大学读书,除教会法规外,还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天文学。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天文学教授诺法腊。哥白尼在意大利的时候,因他舅父的推荐,于1497年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神甫。

1501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宣誓加入教会团体,但随即又请假再次去意大利。先在帕多瓦大学,同时研究法律与医学。1503年,哥白尼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会法博士学位。1506年,哥白尼从意大利回到波兰。1512年他舅父死后,他定居在弗龙堡。作为神甫的哥白尼,职务是轻松的。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

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日心学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1535年,哥白尼用“4个9年的时间”完成了长达6卷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第一卷论太阳居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行。第二卷论地球的自转,指出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它一方面以地轴为中心自转,一方面又循环着它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第三卷论岁差,即地球自转轴的运行使春分点沿黄道向西缓慢运行,其速度每年为50.2角/秒。第四卷论月球的运行和日月食。第五卷、第六卷论五大行星。这就完整地提出了太阳结构的理论——日心学说: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天球上静止不动。

哥白尼把统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予太阳,而各个天体则都有其自然的运动。哥白尼的日心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统治长达一千多年的托勒密体系——地心学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谬误。

哥白尼慑于教会的统治,怕遭到反对和迫害,迟迟不愿将《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几经周折,终于出版,可是当样书送到哥白尼手里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已处于弥留之际,无力校正被教会篡改了的章节,使教会的阴谋暂时得逞。

哥白尼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自己30多年对天体的实际观察和计算,创立了“日心说”,说明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地球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这和当时唯心主义的“地球中心说”相违背。当时教会把“地心说”和上帝的“创世说”联在一起,编造一套“目的论”的谎话,说全能的上帝为了使人类得到光明和温暖才创造出各种天体,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因此,哥白尼的学说,受到教会的极端仇视,教会对哥白尼进行各种迫害,企图迫使他放弃“日心说”,但遭到哥白尼的拒绝。教会无耻地利用手中的权力,篡改了哥白尼的著作,把哥白尼的序言砍掉,换上一个伪序,伪序宣称“日心说”不过是一种假设,一个臆断……阉割了哥白尼学说的唯物主义内容。

但是,真理的光芒是遮不住的。“日心说”终于为全世界所公认。而且,19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原稿在布拉格的一家私人图书馆里被发现。187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增补了原序,但有关原子学说的章节未能补入;195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才把原有章节全部补上。这样,经历了400多年的曲折过程,被阉割了的《天体运行论》,终于恢复了本来的面貌。教会的可耻的阴谋破产了,真理胜利了。

《天体运行论》的核心思想是“日心和地动”,主要观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作为一颗普通行星,它既有绕太阳的公转,又有绕轴每昼夜由西向东的自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旋转,地球又带着它绕太阳旋转,等等。

哥白尼的日心说把地心说颠倒了一千多年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由此带动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上的变革。这不仅是天文学发展中的重大突破,而且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向葡萄牙进谏“西回”计划

哥伦布和莫妮兹带着小狄亚哥再度回到了里斯本。因为哥伦布要实行他那“西回印度新航道探险”的计划,还是以住在国王的所在地首都里斯本更为合适。

“大哥,你的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

哥伦布的弟弟巴索罗缪有一天这样问他。

巴索罗缪已经当了老板,在里斯本开了一家经销地图和书籍的商店。

“嗯,可以说颇有进展。我已经算出了此地到印度的距离。根据一般的说法,大西洋的大小约占地球的七分之一。地球经度360度的七分之一是51.4度;经度一度的大小按50英里来计算,大约是2550余英里(约合4000余公里)而已。”

哥伦布参照了杜斯卡内里的地图和各种书籍,并加以详细计算得到结果,认定以4000多公里的航程就可以到达印度。

以今天的知识水准来看,他犯了很大的错误。经度一度的大小固然不对,更糟糕的是他认为地球的七分之六是陆地。

不过,这也难怪,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只知道欧洲和亚洲之间有广阔的大西洋,他哪里会想到还有美洲大陆和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呢?如果他早知道的话,就会明白绕道往西航行到东方去,要比绕经非洲来得更远、更危险,也就不会去探险航海。当然,他也就不能享有首先发现新大陆的荣耀了。

img28

工作中的哥伦布

不管怎样,哥伦布好不容易才算出了欧洲到印度的里程,并将这趟航海所需要的船只大小、船员人数、食品、武器、贸易品等项目一一算好,列出清单。由于费用太过庞大,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援,势难成行。

“那么,只要国王批准,这项计划就可以付诸实施了?”巴索罗缪问。

“问题就在这里呀!葡萄牙因为和西班牙打了4年的仗,国库空虚,现在财政很困难。”哥伦布无可奈何地说。

“不过,最近继位的国王约翰二世,对印度航道的开发相当重视。只要他能得到亚洲的财富,在战争方面所用掉的钱很快就可以捞回来的。他现在还是拼命在搞东回航道,如果大哥向他提出西回的计划书,也许可以获得他的支持。”

1484年的时候,哥伦布在巴索罗缪的鼓励下,开始四处奔走,希望能由贵族们替他引荐,晋谒国王。

“横越大西洋向西打开通往印度航道的构想,看来十分有趣,我想听听他的意见。”

于是,哥伦布带了杜斯卡内里的地图,应召入宫晋见国王约翰二世。

“我有信心,能以远比东回航道更短的航程打开通往印度的新航道。我们只要航行地球七分之一的距离,就可以到达印度,但是,如果循东回航道前往印度,却需航行地球的七分之六。”

“你的话很有道理,我想召开一次会议,就这项计划提出讨论,有了结论再通知你吧。”

“恳求贤明的国王陛下,务必要给我以实现这项宿愿的机会。”

img29

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西行建议

“这个人的确与众不同,想法很踏实,而且又有勇气。”国王有些心动了。

过了大约一个月之后,约翰二世召开了会议。与会的有贵族、大臣、地理学家和著名的船长等。

“我国在过去曾接二连三地派出探险船,由非洲西海岸向南进发,目的是要发现通往印度的东回航线。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显著的成就。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讨论今后我们是否应该继续进行东回航道的探求,或者改为采用哥伦布所提出的新计划,希望大家尽量发表意见。”国王首先发言,做了以上的提示。

“这位名叫哥伦布的热那亚人,只怕头脑有问题,有人说他是一个吹牛皮专家呢。”

“如果对这种人所说的话信以为真,按他说的派船出海,岂不是有损我们葡萄牙的国誉?”

“但是,他的计划确实很周详、牢靠。这不是一个只会吹牛皮的人所能做到的。况且,他的航海经验也很丰富。”国王为他辩护说。

“假使这项航海成功,哥伦布有什么要求?”

“他所提出的条件:第一,任命他为贵族;第二,封他为印度副王,将该地全部收益的十分之一归他所有,而且在他死后,其地位要由他的儿子来承袭。”

贵族们听见约翰二世这样说,不禁大吃一惊,他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了。

那些贵族和大臣们,眼见国王对哥伦布的计划如此重视,于是想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他们派出一些人故意去和哥伦布接近,表示对他的构想非常感兴趣,愿意竭尽全力协助他去实现这项计划。

老实的哥伦布丝毫没有起疑心,竟把他们视同知己,和他们谈得极为投契。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研究航海的各项细节,计算所需的费用、人员、物资……等等。就这样,这些心怀不轨的人,把哥伦布探险一事的详细情形摸得一清二楚。

然后,那些贵族、大臣们开始暗中筹备。不久以后,他们偷偷地派遣一个船队,秘密地出发了。

这些人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这次探险成功,那么,一切功劳岂不是都归自己所有了么?不料,人算不如天算,这支船队出发后不久,就在海上遭遇到一场暴风雨的袭击,风帆吹裂,桅杆折断,船只几乎全部覆没。船上这批人的经验和能力都不足,眼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浩瀚汪洋,还不知有多少的惊险和困难在等着他们呢!这一趟的探险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他们谁都没有信心,抛妻别子去冒险,到底所为何来?

img30

哥伦布在演讲

这一次的风暴已经够让人丧胆了,他们实在不想再盲目地往前闯,于是掉转头来,狼狈地返回贝尔特岛。

哥伦布很诧异地发现,前些时和他热切讨论航海探险的那批朋友怎么一个都不见了呢!诚实、淳朴的他还认为这些朋友在为他向宫廷及有关人士去奔走游说呢!

他天天痴心地等待,希望宫廷能批准他的探险计划。他做梦也不会想到那些堂堂的王公大臣们,瞒着他干下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偏偏又天不从人愿,阴谋分子探险失败,铩羽而归的消息终于慢慢地传开来了。

哥伦布的愤怒是可以想象的,他对那些经常出入宫廷的上流社会人士深感痛恨,对他们那种卑劣行为尤其不齿。

正当哥伦布备尝失意的痛苦滋味时,他的妻子莫妮兹因病去世了!哥伦布几乎完全失去了精神支柱。

“在葡萄牙再待下去也没有意思了,我不如到西班牙去碰碰运气。”

1484年的晚秋,哥伦布带着3岁的狄亚哥偷偷地溜出里斯本。因为约翰二世为了防止哥伦布投靠别国去实现他的计划,特意派人监视着他。

约翰二世接到监视人的报告,得知哥伦布已经逃往国外时,心想:“他这个人果然是一心一意要实现印度航道探险的计划。也许我早该采取断然的措施,准许拨款援助他才对。”

然而,这位年轻的国王却万万没有想到,由于他们拒绝了哥伦布的计划,葡萄牙将要失去多大的利益!事实上,葡萄牙国王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已经煮熟了的肥鸭——可能会带来黄金和领土的人飞走了。

资料链接

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当开辟新航路的先锋

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上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之手于14世纪传入欧洲,已被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圆说,日益被人们接受。1477年,佛罗伦萨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1379~1482年)绘制世界地图,把中国和日本画在欧洲的西方,坚信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有助于欧洲人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1405~1433年间,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亚、非三十余国和地区,最远抵达今东非肯尼亚的马林迪,并有完整的航海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早就航行在印度洋上,他们还沿非洲东岸向南航行,最远到达今莫桑比克。15世纪末,葡萄牙人达·伽马就是利用上述航海成就,开辟了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达印度的新航路。

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完成领土统一和实现中央集权。两国的专制君主以及贵族、商人,为掠夺黄金、白银,扩张势力,积极支持航海事业和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统一又是在“收复失地”、即反对伊斯兰教徒的胜利斗争中实现的,于是15世纪末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一股空前的宗教狂热,希望与信仰基督教的东方君主联合起来,共同夹击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上述各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终于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探索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掠夺的总先锋。

游说西班牙国王

1484年10月,在西班牙南部地中海沿岸,有一个现在已经荒废了的港口,叫做巴洛斯。从葡萄牙越过国境逃过来的哥伦布带着年幼的儿子狄亚哥步履蹒跚地走到巴洛斯的市镇。

他们父子两人自从昨天起就没有吃过一点东西。在来到巴洛斯一座小山上的拉比多修道院前面时,终于体力不支而双双倒地。

img31

西班牙广场的回廊与桥栏

“你们看,有一老一小倒在这里。”

“这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饿昏了吧!”

修道院中走出了几位修士,把哥伦布和狄亚哥扶了起来。

“对不起,请给我一杯水好吗?”

“你们大概是过路的人吧。看起来身体好像很虚弱的样子,到里面休息一下好了。”

“说实在话,我们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

巴洛斯的这家修道院有一位属于佛兰西斯可派教会的贝雷士神父。深具教养而善于观人的贝雷士与哥伦布交谈了几句话,就看出他不是一个平庸的人物。

贝雷士神父马上叫人端出面包和牛奶,请哥伦布父子食用。

父子两人狼吞虎咽地饱餐了一顿以后,精神恢复了不少。他向神父一再地致谢,并告诉狄亚哥不要忘记祷告,以感谢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的恩典。

贝雷士神父一直以慈祥、同情的眼光打量着这一对落难的父子。心想:看他的仪表和谈吐,都不同凡俗,不知道何以会落得如此地步?如果他有困难,我得想办法帮助他才是。

当他们再度四目相接时,神父以一种极为恳切、和蔼的语气问道:

“请恕我冒昧,不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准备到哪里去?”

“唉!我是在到处流浪啊!”

“听你的口音,不是西班牙人,你是从外国来的吧?”

“是的,我出生在意大利,后来移居到葡萄牙。我的名字是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是虔诚的基督徒,一向从事于航海事业。我在这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我确信从大西洋一直往西航行,就可以到达东方。”

“我曾经详列计划,请求葡萄牙政府的支援,不但未蒙批准,反而受到一些自命为高贵人士的欺骗。我失意之余,爱妻又在此时去世,只好带着幼小的孩子出来流浪……”

哥伦布喝了一口茶,继续说下去:

img32

中年时期的哥伦布

“我曾经一度回到热那亚故乡,侍奉了老父一段时期,也曾经请求热那亚政府的支持,但却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离开热那亚后,前往威尼斯共和国,不料,却又碰上内乱外患!”

“我的探险航海计划,需要有国王的赞同,以国家的力量支援、协助,才能实现。直至目前为止,虽然到处碰壁,弄得倾家荡产,不过我仍未灰心,除了派我的弟弟巴索罗缪到英国去,向英王亨利六世请求援助外,也想到贵国来碰碰运气。”

“恰好,我亡妻的妹妹和妹夫住在威尼巴,因此,我想把这孩子暂时寄养在他们那里,以便全力去为探险航海的事奔走。”

“现在,我已经身无分文,早上经过贵寺院时,由于过度饥饿,以致体力不支,倒在贵寺院的门前,承蒙接待,我们父子俩感激之至!”

这位拉比多修道院的院长贝雷士神父耐心而仔细地听完哥伦布的叙述,心中有了一个决定。

他暗忖:眼前的这位中年人,虽然潦倒不堪、风尘满面,但从他文雅的谈吐,高尚的仪态来看,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航海经验丰富,而且有理想、有抱负、意志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尽我之力去帮助他。

于是,贝雷士神父徐徐地对哥伦布说道:

“你这项通往印度的西回航线计划,确实很有见地。不过,西班牙现在正和伊斯兰教徒打仗,可能没办法立刻派出探险船队。不过你放心,我会尽力帮助你实现这个计划的。”

img33

耶稣塑像

接着,这位神父又以另一种话题来试探哥伦布,他说:

“人们都向往于东方的黄金、珍宝和高贵的香料,不惜冒险前往寻求。《圣经》上告诉我们说,人,不仅仅是为了面包而生存,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把财富积聚在天国,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地上的财富。耶稣曾经说过,富人要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我相信你是懂得这层道理的,我希望你的动机,不是为了东方的珍宝财富。我的话很直率,请你原谅。”

哥伦布深受感动地回答说:

“您老人家说得极是,我的这项计划,是基于另一种信念和心愿,绝不是仅仅为了东方的财宝。”

“我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都是神所创造的,所有的人类都如同手足、如同兄弟,都应和睦相处,互助互爱,这样才能幸福。”

“对那些东方的异教徒,或是尚未开化的民族,传播耶稣基督的福音,使他们都能获得正确的信仰以拯救他们的灵魂,这就是我唯一的愿望。”

“为了达成这一心愿,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阻和冷嘲热讽,有人讥讽我是疯子,有人骂我是想发横财的投机分子。”

“可是,我始终坚定信念,奋斗不懈。如今弄得一贫如洗,形同乞丐,但仍然要奋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我即使得到了黄金、珍宝,也不是只图个人的荣华、享受。”

“最近,听说回教徒在圣地耶路撒冷破坏耶稣的墓地,残杀基督教徒,实在令人气愤!假如我能获得东方的黄金、珍宝,就可以效法过去的十字军东征,把坚定信仰的基督徒组织成一支军队,去保护耶稣的坟墓及被迫害的基督徒。”

img34

十字军

“我相信在天之父耶稣基督,一定会助我完成这一理想和心愿的。”

“我是被主选定的人,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过去我曾被人视为疯狂,被讥为梦想发财的投机分子,受尽欺凌和侮辱,我都不予计较。”

“如今我孑然一身,形同乞丐,到处流浪,但心中的信念,依然丝毫没有动摇。为什么?就是坚定的信仰在支持着我,对来自世俗的讥讽和打击,我绝不介意。”

哥伦布这一席话说得铿锵有力,洋溢着无限的热情,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使听者不禁动容。

年高德望的贝雷士神父也精通地理学和航海学,他在西班牙的宫廷里也有很多朋友,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

他一方面被哥伦布的真诚所感动;另一方面,以他自己所具备的航海知识来判断哥伦布的理论,相信哥伦布不是痴人说梦,于是,他决心全力相助。

贝雷士神父紧握着哥伦布的手说:

“哥伦布先生,你们父子俩先在本院住下来再说,让我慢慢来想办法。这不仅是为了你,同时,也是为了西班牙,这项计划必须要实行,因为你是上帝的使者。”

被人当作笑柄而逃出葡萄牙的哥伦布,首次遇到了一位真心赞助他的有力人士,使得他兴奋无比。

img35

哥伦布纪念碑

贝雷士神父把哥伦布的计划,向巴洛斯的居民们传了出去,当地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听到了这个消息,都相继前来修道院拜访哥伦布,热心地听取他的计划。其中,态度最积极的是航海家宾逊兄弟。

“我们无论如何要抢先开辟印度航道,好让那些葡萄牙人吹胡子干瞪眼。你决定出海时,请把我们的船也带去,为了这项壮举,我们甘愿孤注一掷,把全部财产都献出来。”宾逊兄弟很慷慨地当面许下了诺言。

贝雷士神父也倍感兴奋,立刻决定向西班牙王室推荐哥伦布的这项计划。他写了一封恳切的介绍信给他的好友费尔南度·德·塔拉裴拉,他是在宫廷里颇有影响力的教会人士。

此外,贝雷士神父为了使哥伦布没有后顾之忧,让他的幼子狄亚哥暂时留住在拉比多修道院,并负责培养教育。

当时,西班牙是由斐迪南的亚拉冈和伊莎贝拉女王的卡斯提尔两个王国所组成。

1479年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结婚后,这两个国家就合并而成一个王国。

这些西班牙人长期以来和国内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北非的阿拉伯人)争战不休。最后的胜利虽然势必属于西班牙人,但是,据守在格拉那达地区的摩尔人,仍然在进行着顽强的抵抗。

哥伦布把孩子暂时托付给修道院代为照顾,一个人前往王宫。他在贝雷士神父的安排下,要去晋见伊莎贝拉女王和斐迪南国王。但是,国王和女王却正在格拉那达督战,没有功夫赶回宫廷。

“请你稍安毋躁,迟早可以见到国王和女王的。”

哥伦布只好留在贝雷士神父的贵族友人阿隆佐家里暂时做客,耐心地等候着晋谒国王和女王的机会。

“像这样子等下去,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真是窝囊透了!万一被葡萄牙人抢了先,一切的努力都将成为泡影。”

怀着这种焦虑不安的心情,在阿隆佐家里过着百无聊赖生活的哥伦布却很幸运地结识了一位名叫蓓雅崔克施·恩莉凯丝的贵族妇女。

心地善良的恩莉凯丝,总是说些体贴的话来安慰、鼓励哥伦布。最后,两人因热恋而结婚,生活得很幸福。

哥伦布依然耐心地等待,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他经常独自踯躅在街头,当地的人们见到这位潦倒不堪的外乡人居然受到显贵的重视,而且经常出入于宫廷,不免因嫉妒而讥嘲他,也有人骂他是怀着幻想的投机分子或疯子。

不过,时日一久,凡是和他接触过,或是跟他交谈过的人,无不因他的热情和深远的抱负而由衷佩服。人们对他逐渐由了解而钦敬、到同情了。

1486年将近年底的一天,阿隆佐带回了一个好消息,说是斐迪南国王准备正式召见他了。

一年多以来一直在等待着这项通知的哥伦布马上换了件衣服,英姿焕发地向撒拉曼加的都城出发了。

哥伦布兴冲冲地赶到都城,国王准备接见他。

翌日一大早,哥伦布就把一切资料准备齐全,带往宫中。斐迪南国王很有礼貌地接见了他,并把他的计划仔细地看过。然后,对他说:

img36

西班牙2006哥伦布纪念银币

“计划确实设想得很周到,如果能够成功,不仅可以向东方传播基督福音,而且可以透过与亚洲方面的贸易而获得巨大的利益。不过,这件事情也不能由我一个人来作决定。”

隔了几天,国王再度把哥伦布召去,请他列席会议,对学者、教士和贵族们提出报告。哥伦布取出了随身带来的海图,以稳健有力的语调做了详细的说明。

席中,思想比较迂腐、顽固的教士们纷纷提出:“如果说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背面的海水岂不是会全部流掉了吗?”

“住在地球背面的人,到底要怎样行走呢?”

哥伦布在一一答复了各人的问题之后,以充满自信的口吻说:“我的计划实现以后,一切都可以明白了。”

斐迪南国王原本有意要当场做个明确的决定。但是,这毕竟是一件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非同小可的事。

他念头一转,吩咐属下说:“航路的发现固然重要,但是把伊斯兰教徒赶出西班牙,使战争早日了结却是当务之急。这事留待以后再办,也不会太晚。记住,对哥伦布要每月发给足够他生活的费用,让他在西班牙能够安心住下去。”

斐迪南国王做了如此的交代后,就再次回到战场上去了。

哥伦布又陷入了失望的深渊。

“我相信国王总有一天会批准的,我们必须坚定地等待这一天。”

在妻子恩莉凯丝的鼓励下,哥伦布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将来。

1488年8月,恩莉凯丝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哥伦布为他取名为斐尔南。

资料链接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8次宗教性质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一枚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11世纪末,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已有的财富已不能满足封建领主贪婪的欲望,他们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财富,扩充政治、经济实力;另外,当时的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骑士不能继承遗产,成为“穷光蛋骑士”,他们往往靠服兵役和劫掠商旅为生;除了骑士外,西欧的城市商人,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独占该地区的贸易,因而也积极参与了十字军。还有就是农民,他们受到封建领主越来越重的剥削和压迫,再加上连年的灾荒,他们梦想寻找摆脱饥饿和封建枷锁的出路,所以才逐渐被教会所蒙蔽,被骗往东方;欧洲教会最高统治者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建立起自己的“世界教会”,确立教皇的无限权威。这些原因促使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地中海东岸国家。当中东地区混乱不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以拯救东方帝国和基督教的时候,不知此举正中了罗马教皇的下怀。早已垂涎东方富庶的西欧教俗两界,由天主教会发起,以驱逐塞尔柱突厥人、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为口号,开始了十字军东征。

img37

十字军东征地图

西欧商业资本的增长,以及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社会经济分化,并推动统治阶级去掠夺经济发达的近东国家。十字军东征是天主教会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口号下发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领土一起是在11世纪末叶被穆斯林(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的。十字军参战者服装均饰以红十字为标志,通称“十字军”。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蒙召开宗教大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口号,煽动宗教狂热情绪,号召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9年7月,十字军击败塞尔柱突厥人,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以及爱德沙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

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爱德沙,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因此于1147年发动第二次东征,在小亚细亚和大马士革附近遭到惨败。

1187年,埃及苏丹撒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与英王理查一世遂于1189年发动第三次东征,与撒拉丁连番激战,无功而返。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了第四次东征,原计划攻取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干预下,反而进攻信奉同一宗教的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在巴尔干的大部地区,建立“拉丁帝国”。

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和第七次(1248年~1254年)东征的目标均为埃及,第八次(1270年)东征的目标是突尼斯,均告失败。1291年,十字军丧失其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卡,标志着东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