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莫妮兹喜结良缘

图说名人·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作者:晓树 主编


伟大的航海梦想

img22

我必须再回到海上,到那孤寂的海天之间……因为潮水奔腾的那种强烈的夜行的呼唤,委实叫人无法抗拒。

——哥伦布

和莫妮兹喜结良缘

“你不是哥伦布吗?”

里斯本街上,忽然有人喊哥伦布的名字。他惊奇地回头一看,从一家店铺里迎面跑出来的,正是热那亚认识的地图行老板。

“真是太意外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人地生疏的里斯本碰到熟人。”

“哥伦布,你自己又是被什么风吹来的?听说你在法国舰队当了船长,不是吗?”

哥伦布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告诉了地图行的老板。因为哥伦布在里斯本没有其他的熟人,所以决定留在地图行老板家里帮他做事。对地图行老板来说,有哥伦布这样一位航海专家在店里帮忙,真是得力不少。

里斯本的地图行生意十分兴隆。从地中海开往北欧方面的船只必定要路过里斯本,很多人顺便买张航海图回去。

“我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到里斯本来开店的。生意实在太好了,简直供不应求呢。克里斯托夫,我记得你的弟弟也是一位绘制海图的能手。你不妨请他到这里来,大家一起合作发展事业。”

听老板这么一说,哥伦布立刻写了一封信给热那亚的弟弟巴索罗缪,把老板的意思告诉他。

img23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巴索罗缪要花上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里斯本。哥伦布就利用这段时间坐船到北欧去走了一趟,同时又忙着调查非洲西海岸的海图,访问那些从非洲西海岸航海归来的船员,听取他们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现在他心中的疑问虽然化解了一部分,但是关于赤道以南的情形,对他来说还是属于未知数。

“葡萄牙的探险船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发现通往印度的航道?假如不绕过非洲,而经由大西洋向西航行,是否可能到达印度?”哥伦布的心中,开始有了这样一种想法。

“大哥!”

一天,弟弟巴索罗缪终于来到了里斯本。

“哦,你来了。家里的人都好吗?”

“嗯,大家都很平安。”

“好极了!”

“大哥,我带来了一件礼物。”巴索罗缪说着,摊开了手中的一张地图。

“这不是杜斯卡内里的地图吗?”

对哥伦布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有价值的礼物了。杜斯卡内里是意大利数一数二的地理学家,他赞同古代希腊学者普托列迈奥斯的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同时,他还根据这种理论,绘制了一份完整的地图。

可惜的是,这份地图一直在一家图书馆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谢谢你,巴索罗缪,你想得真周到。葡萄牙的航海家们一直以为只有东回(绕过非洲)的航道才可以通往印度,可是,在杜斯卡内里的地图上,却描绘着我自己的想法。”

哥伦布的计划,是要从事一次“西回印度航道”的探险创举。但是,这是一项大事业,若是没有国家的支援是不可能实现的。

img24

莫妮兹的画像

一向信奉基督教的哥伦布,每逢周日必到里斯本的教堂做礼拜。他在教堂里结识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姑娘,名字叫做费丽芭·莫妮兹。

“先父在生前也非常喜爱航海呢。”莫妮兹微笑着说。

莫妮兹的父亲,是意大利的一名骑士,不久前刚去世。他生前曾是恩利克王子手下的一名极为干练的航海家,也曾担任葡属波德·珊特岛(位于里斯本以西的马狄拉群岛)的总督。家里现在还有他所留下来的一大堆海图。在航海生活中锻炼成一副壮健体魄的哥伦布,使莫妮兹觉得他有点像父亲。

img25

哥伦布画像

哥伦布和莫妮兹由相识而相爱,终于在1479年的夏天举行了结婚典礼。

由于莫妮兹没有得到亡父的任何遗产,所以他们生活得很清苦,小两口和岳母一同住在一间很简陋的屋子里。

岳母很赏识这位女婿,知道他热心于航海探险,因此经常讲一些亡夫以前的航海经验和探险事迹给他听。亡夫留下来的一些海图、航海日志以及各项记录等也一并给了哥伦布。这些资料对哥伦布日后的帮助甚大。

哥伦布因为和莫妮兹结了婚,因此取得了葡萄牙的国籍,终于能够和葡萄牙人到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参加航海探险。

平时,哥伦布靠着绘制海图维持生活,收入虽然不错,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俭朴,因为他经常要寄钱回热那亚赡养自己的老父,同时还要培养两个弟弟。直到他们迁居到波德·珊特岛以后,莫妮兹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他们的经济情况才宽裕了一点。

资料链接

里斯本

里斯本的全盛时代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期。它曾是全世界最繁荣的经贸中心,而且里斯本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航海中心,它的辉煌富庶超越常人所能想象。

里斯本人口约60万,加上周围城市的人口约为210万,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陆的最西边,与拉丁美洲、西非及地中海的交易非常频繁。它保存了固有的传统,持续修复翻新具有历史性的建筑和雕塑,中世纪街的景观至今依然流存。1255年成为葡萄牙首都。1974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独立时,许多难民逃至此地,因此现今的里斯本街头随处可见不同的人种,如非洲人、亚洲人、欧洲人。

400多年前,里斯本是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中心。15世纪末是葡萄牙与里斯本最繁荣兴盛的时期,葡萄牙航海探险家们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及南美洲。不过由于政治环境的衰败,近几世纪已逐渐淡出国际舞台。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大地震,使得荣耀瞬间消失,接近五分之一的人丧生,三分之二的城市被摧毁,不过坚强的里斯本人民并没有屈服,重建了全新的天主教造型的广场及教堂等建筑,赋予里斯本另一番新的风貌。

不断求证“地圆说”

哥伦布结婚以后,迁居到波德·珊特岛的这段日子,生活得平静、愉快,他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在此出生的,哥伦布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和自己最小的弟弟相同的名字——狄亚哥,当时哥伦布是30岁。

有一天,哥伦布的连襟彼得罗·珂雷奥兴冲冲地跑来对哥伦布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你快说。”

“玛德拉岛的一位船员说,从他们那个岛向西航行300海里,可以看到三座岛屿。”

“哦!这确实令人兴奋!前些日子我也曾听人说过,有一位船员在爱尔兰的西面竟然发现了一块陆地,有人猜测那就是东方的鞑靼国。”哥伦布欣喜地和他交换意见。

“这么说来,我又有一项新证据了。”珂雷奥兴奋不已地说。

“你难道另外还有什么新发现么?”哥伦布一脸疑惑地问道。

“以前,我曾经听到一位领港人说过有一艘船在前往亚速尔群岛途中遭遇到大风暴,船被吹到远离目的地的西方海面,等到风暴过去以后,船员们在海上捡到一块刻有图案的木片。经过仔细研究,发现那种图案不是用铁器雕刻的,好像是用石器刻的,因为花纹非常粗糙简陋。据推测,应该是从西方漂流过来的。如果这项判断正确的话,那么,在我们西方一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岛屿或陆地,你说是不是?”珂雷奥说完以后,盯着哥伦布看,似乎在征询他的意见。

“不错,我在波德·姗特岛海边也曾捡到过这一类的碎木片,听说还有人捡到过连根的芦苇呢,这些想必都是从西方漂过来的。”

“是不是书上记载的印度芦苇?”珂雷奥迫切地追问。

“可能是吧!但不敢确定。”哥伦布慎重地回答。

“另外我还听说在弗罗米斯岛发现了几具尸体,既不像非洲人,又不像欧洲人。在亚速尔岛又曾发现过巨大的松树被海浪冲上岸边,这种松树是当地从未见过的,说不定也是从西方漂来的,你认为呢?”

哥伦布凝神思索,没有搭腔。

珂雷奥继续抒发他自己的看法,他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搜集各项证据,并加以研究,我得到的结论是,大西洋的西面一定有陆地,也许那就是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中国和印度。我认为要到东方去,只要一直往西航行就可以了。国王虽然很热心地希望发现绕道非洲的新航路,我倒认为不必如此麻烦,只要一直往西走应该是比较近些。”

哥伦布对这位热衷于航海的亲戚很有好感。不过,对于他所下的结论还不能轻易认可,哥伦布是一个非常冷静、理智的人。

波德·珊特岛位于大西洋上,岛上有一个专为来往于欧洲西海岸的贸易船补给食物和淡水的港口,哥伦布经常从那些过往的船员口中获悉一些新消息和资料,他默默地把这些资料详尽地记载下来并一一加以研究。

关于大西洋的那边可能还有陆地的说法,不断萦绕在他的脑际,资料搜集得愈多,他的这项信念就愈加肯定。他坚信只要一直往西航行,就能到达东方,由此推论,地球是圆的应该可以确定无疑了。

img26

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深信天是圆的,地是平面的。

哥伦布的地圆理论,被人视为荒谬怪诞到了极点。

“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圆形像球样的东西,那么,球的那一边的人,怎么站立得住呢?”

“真是可笑!人还能倒着走路么?”

“就是说嘛!我们是头朝上,脚朝下,球的那一边的人,岂不是头在下,脚在上么?这怎么可能呢?”

“我看,哥伦布的精神有毛病!”

“对!这明明是疯人讲疯话嘛!”

街头巷尾,都把哥伦布的说法当作疯子讲疯话,根本没有人肯相信。

1507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开始著述《天体运行论》一书,于1530年完成,主张太阳恒静,地球与其他行星乃绕着太阳而运转,这就是所谓的“地动说”。此书的完成已经是哥伦布死后的事了。

公元前,曾有一些学者探索、研究关于天体和地球方面的知识,其中也有人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这种观点不能为一般人所接受。

哥伦布却并不因此而灰心、沮丧,他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虽然他已进入中年,但浑身仍充满了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知识链接

地圆说

几千年来,人类对自己生存的大地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古代中国曾有“天圆地方”说,西亚人则认为大地是飘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古希腊人最初将它想象成一个扁平的圆盘,等等。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地球这一概念。约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体。这些都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成果,但只是一些数学推论和理论论证。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发现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当时已有不少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们就都怀着这样的信念。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全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都有着重大意义。

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城。10岁丧父,由舅父瓦琴洛德抚养。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在校受到人文主义者、数学教授布鲁楚斯基的熏陶,抱定献身天文学研究的志愿。三年后转回故乡。当时已任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的舅父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教会法规。

img27

哥白尼

1497~1500年间,他在波洛尼亚大学读书,除教会法规外,还同时研究多种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天文学。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天文学教授诺法腊。哥白尼在意大利的时候,因他舅父的推荐,于1497年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神甫。

1501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宣誓加入教会团体,但随即又请假再次去意大利。先在帕多瓦大学,同时研究法律与医学。1503年,哥白尼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会法博士学位。1506年,哥白尼从意大利回到波兰。1512年他舅父死后,他定居在弗龙堡。作为神甫的哥白尼,职务是轻松的。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

哥白尼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科学的日心学说,写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天体运行论》。1535年,哥白尼用“4个9年的时间”完成了长达6卷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第一卷论太阳居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行。第二卷论地球的自转,指出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它一方面以地轴为中心自转,一方面又循环着它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第三卷论岁差,即地球自转轴的运行使春分点沿黄道向西缓慢运行,其速度每年为50.2角/秒。第四卷论月球的运行和日月食。第五卷、第六卷论五大行星。这就完整地提出了太阳结构的理论——日心学说: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只有月球绕地球转动。恒星则在离太阳很远的一个天球上静止不动。

哥白尼把统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予太阳,而各个天体则都有其自然的运动。哥白尼的日心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统治长达一千多年的托勒密体系——地心学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谬误。

哥白尼慑于教会的统治,怕遭到反对和迫害,迟迟不愿将《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几经周折,终于出版,可是当样书送到哥白尼手里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已处于弥留之际,无力校正被教会篡改了的章节,使教会的阴谋暂时得逞。

哥白尼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自己30多年对天体的实际观察和计算,创立了“日心说”,说明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地球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这和当时唯心主义的“地球中心说”相违背。当时教会把“地心说”和上帝的“创世说”联在一起,编造一套“目的论”的谎话,说全能的上帝为了使人类得到光明和温暖才创造出各种天体,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因此,哥白尼的学说,受到教会的极端仇视,教会对哥白尼进行各种迫害,企图迫使他放弃“日心说”,但遭到哥白尼的拒绝。教会无耻地利用手中的权力,篡改了哥白尼的著作,把哥白尼的序言砍掉,换上一个伪序,伪序宣称“日心说”不过是一种假设,一个臆断……阉割了哥白尼学说的唯物主义内容。

但是,真理的光芒是遮不住的。“日心说”终于为全世界所公认。而且,19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原稿在布拉格的一家私人图书馆里被发现。187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增补了原序,但有关原子学说的章节未能补入;195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才把原有章节全部补上。这样,经历了400多年的曲折过程,被阉割了的《天体运行论》,终于恢复了本来的面貌。教会的可耻的阴谋破产了,真理胜利了。

《天体运行论》的核心思想是“日心和地动”,主要观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作为一颗普通行星,它既有绕太阳的公转,又有绕轴每昼夜由西向东的自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旋转,地球又带着它绕太阳旋转,等等。

哥白尼的日心说把地心说颠倒了一千多年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由此带动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上的变革。这不仅是天文学发展中的重大突破,而且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向葡萄牙进谏“西回”计划

哥伦布和莫妮兹带着小狄亚哥再度回到了里斯本。因为哥伦布要实行他那“西回印度新航道探险”的计划,还是以住在国王的所在地首都里斯本更为合适。

“大哥,你的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

哥伦布的弟弟巴索罗缪有一天这样问他。

巴索罗缪已经当了老板,在里斯本开了一家经销地图和书籍的商店。

“嗯,可以说颇有进展。我已经算出了此地到印度的距离。根据一般的说法,大西洋的大小约占地球的七分之一。地球经度360度的七分之一是51.4度;经度一度的大小按50英里来计算,大约是2550余英里(约合4000余公里)而已。”

哥伦布参照了杜斯卡内里的地图和各种书籍,并加以详细计算得到结果,认定以4000多公里的航程就可以到达印度。

以今天的知识水准来看,他犯了很大的错误。经度一度的大小固然不对,更糟糕的是他认为地球的七分之六是陆地。

不过,这也难怪,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只知道欧洲和亚洲之间有广阔的大西洋,他哪里会想到还有美洲大陆和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呢?如果他早知道的话,就会明白绕道往西航行到东方去,要比绕经非洲来得更远、更危险,也就不会去探险航海。当然,他也就不能享有首先发现新大陆的荣耀了。

img28

工作中的哥伦布

不管怎样,哥伦布好不容易才算出了欧洲到印度的里程,并将这趟航海所需要的船只大小、船员人数、食品、武器、贸易品等项目一一算好,列出清单。由于费用太过庞大,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援,势难成行。

“那么,只要国王批准,这项计划就可以付诸实施了?”巴索罗缪问。

“问题就在这里呀!葡萄牙因为和西班牙打了4年的仗,国库空虚,现在财政很困难。”哥伦布无可奈何地说。

“不过,最近继位的国王约翰二世,对印度航道的开发相当重视。只要他能得到亚洲的财富,在战争方面所用掉的钱很快就可以捞回来的。他现在还是拼命在搞东回航道,如果大哥向他提出西回的计划书,也许可以获得他的支持。”

1484年的时候,哥伦布在巴索罗缪的鼓励下,开始四处奔走,希望能由贵族们替他引荐,晋谒国王。

“横越大西洋向西打开通往印度航道的构想,看来十分有趣,我想听听他的意见。”

于是,哥伦布带了杜斯卡内里的地图,应召入宫晋见国王约翰二世。

“我有信心,能以远比东回航道更短的航程打开通往印度的新航道。我们只要航行地球七分之一的距离,就可以到达印度,但是,如果循东回航道前往印度,却需航行地球的七分之六。”

“你的话很有道理,我想召开一次会议,就这项计划提出讨论,有了结论再通知你吧。”

“恳求贤明的国王陛下,务必要给我以实现这项宿愿的机会。”

img29

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西行建议

“这个人的确与众不同,想法很踏实,而且又有勇气。”国王有些心动了。

过了大约一个月之后,约翰二世召开了会议。与会的有贵族、大臣、地理学家和著名的船长等。

“我国在过去曾接二连三地派出探险船,由非洲西海岸向南进发,目的是要发现通往印度的东回航线。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显著的成就。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讨论今后我们是否应该继续进行东回航道的探求,或者改为采用哥伦布所提出的新计划,希望大家尽量发表意见。”国王首先发言,做了以上的提示。

“这位名叫哥伦布的热那亚人,只怕头脑有问题,有人说他是一个吹牛皮专家呢。”

“如果对这种人所说的话信以为真,按他说的派船出海,岂不是有损我们葡萄牙的国誉?”

“但是,他的计划确实很周详、牢靠。这不是一个只会吹牛皮的人所能做到的。况且,他的航海经验也很丰富。”国王为他辩护说。

“假使这项航海成功,哥伦布有什么要求?”

“他所提出的条件:第一,任命他为贵族;第二,封他为印度副王,将该地全部收益的十分之一归他所有,而且在他死后,其地位要由他的儿子来承袭。”

贵族们听见约翰二世这样说,不禁大吃一惊,他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了。

那些贵族和大臣们,眼见国王对哥伦布的计划如此重视,于是想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他们派出一些人故意去和哥伦布接近,表示对他的构想非常感兴趣,愿意竭尽全力协助他去实现这项计划。

老实的哥伦布丝毫没有起疑心,竟把他们视同知己,和他们谈得极为投契。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研究航海的各项细节,计算所需的费用、人员、物资……等等。就这样,这些心怀不轨的人,把哥伦布探险一事的详细情形摸得一清二楚。

然后,那些贵族、大臣们开始暗中筹备。不久以后,他们偷偷地派遣一个船队,秘密地出发了。

这些人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这次探险成功,那么,一切功劳岂不是都归自己所有了么?不料,人算不如天算,这支船队出发后不久,就在海上遭遇到一场暴风雨的袭击,风帆吹裂,桅杆折断,船只几乎全部覆没。船上这批人的经验和能力都不足,眼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浩瀚汪洋,还不知有多少的惊险和困难在等着他们呢!这一趟的探险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他们谁都没有信心,抛妻别子去冒险,到底所为何来?

img30

哥伦布在演讲

这一次的风暴已经够让人丧胆了,他们实在不想再盲目地往前闯,于是掉转头来,狼狈地返回贝尔特岛。

哥伦布很诧异地发现,前些时和他热切讨论航海探险的那批朋友怎么一个都不见了呢!诚实、淳朴的他还认为这些朋友在为他向宫廷及有关人士去奔走游说呢!

他天天痴心地等待,希望宫廷能批准他的探险计划。他做梦也不会想到那些堂堂的王公大臣们,瞒着他干下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偏偏又天不从人愿,阴谋分子探险失败,铩羽而归的消息终于慢慢地传开来了。

哥伦布的愤怒是可以想象的,他对那些经常出入宫廷的上流社会人士深感痛恨,对他们那种卑劣行为尤其不齿。

正当哥伦布备尝失意的痛苦滋味时,他的妻子莫妮兹因病去世了!哥伦布几乎完全失去了精神支柱。

“在葡萄牙再待下去也没有意思了,我不如到西班牙去碰碰运气。”

1484年的晚秋,哥伦布带着3岁的狄亚哥偷偷地溜出里斯本。因为约翰二世为了防止哥伦布投靠别国去实现他的计划,特意派人监视着他。

约翰二世接到监视人的报告,得知哥伦布已经逃往国外时,心想:“他这个人果然是一心一意要实现印度航道探险的计划。也许我早该采取断然的措施,准许拨款援助他才对。”

然而,这位年轻的国王却万万没有想到,由于他们拒绝了哥伦布的计划,葡萄牙将要失去多大的利益!事实上,葡萄牙国王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已经煮熟了的肥鸭——可能会带来黄金和领土的人飞走了。

资料链接

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当开辟新航路的先锋

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上千吨适宜远航的大船。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之手于14世纪传入欧洲,已被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圆说,日益被人们接受。1477年,佛罗伦萨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1379~1482年)绘制世界地图,把中国和日本画在欧洲的西方,坚信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