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版说明

显义与晦义——文艺批评文集之三(罗兰·巴尔特文集)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出版说明

前几年,罗兰·巴尔特一直在说,他要出版一部新的文艺批评文集,为此,编排工作已充分进行。他甚至草拟了多种分组方式。在应该重新去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不是代替他,我们后面会说明为什么),有一个原则是明确的:就像前两部文艺批评文集那样[《文艺批评文集》(Essaiscritiques),1964;附在《写作的零度》(Degrézéro de l'écriture)后面的《新文学批评论文集》(Nouveaux essais cri-tiques),1972],不应该将那些属于偶发性的、为一时之需而写的文章编排进去。因此,应该留住的是那些前言、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研究性文章。总之一句话,是那些真正构成随笔的文章。第一部文艺批评文集说过,那是带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智力经验走过的路标。在此我们还要加上,其条件就是,既要强调经验,也要强调在经验上工作的智力;并且,要明确,通过开发“符号帝国”,一种主观性的不可替代的意图——最好写成一种主观性的雄心——得到了陈述。这种雄心,便是在一项计划中把自己确定为“符号爱好者”的雄心。

即便进行了选择,所留文章探讨的范围之广也是让人激动不已的,并为许多人所意想不到。于是,由于缺乏更适当的称谓,有关我们后面称为可视对象(照片、电影、绘画)的书写,以及有关音乐研究的深入程度和进展情况,在此便得到了突出;并且,把这些内容编排在此,而把文学随笔留给另一部文集,看来也是适宜的。没有人能确信,罗兰·巴尔特会采用这种方式。因此,应该对这种编排承担起责任,包括对书名的采用——该书名取自有关爱森斯坦的一篇文章,它在爱森斯坦从象征性组织系统到意指活动的“无所指”的令人迷惑的补充内容即颠覆性“虚假皱褶”的过程中,似乎较好地覆盖了全书。

还应该对选定的顺序负责:我们甚至可以确信,对于内容的安排和这里提供的几个主要部分,它们不会是罗兰·巴尔特的编排。这种确信,仅仅是因为编排一直是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中进行的,即在以往一直关注其创作的人看来,罗兰·巴尔特的创作活动总是突然出现在更为难以预料的情况之中;也因为排序工作在这部很有特色的著述中属于更难以简约的内容。这部书的特点在于一种完整写作的内在一致性,而在这种一致性中,无法对概念的发明、关键图像的选择、话语的流畅与顿挫做出区分。但在沿用以前的做法即将思想的发展当作对风格的重新占有的情况下,我们似乎至少能够做到相当广泛地遵守了年代顺序。

最后,我们要提到:罗兰·巴尔特非常注意与作家创作活动有关的哪怕是很微小的细节,所以他总是为自己的著述亲自撰写“内容介绍”。例如,他自己就写作了“永世作家丛书”中的《罗兰·巴尔特自述》一书。这也足以说明,出版者只能将其自认为在此应该介入的义务,重新感觉为就像仅在用一种不恰当的改动来表明对此书负有责任那样。[1]

F.W.[2]


注释

[1]在一种情况下,罗兰·巴尔特有关不能将写出的作品与口语相混同的规则已经被违反。那是1977年在罗马召开的有关夏尔·潘泽拉(Charles Panzéra)的研讨会。我们掌握着一篇写作完整的文章,而且我们认为它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它既完善了此前有关音乐的写作,同时也提供了生平方面的内容。 在绘画方面,罗兰·巴尔特写作的所有随笔——其写作时间都相对较晚——在诸家出版社的慷慨支持下,似乎都收集在此了。不过,我们极为遗憾地注意到,那篇论述斯坦伯格(Steinberg)的文章未能包括进来,那是在几年前就预定的,而罗兰·巴尔特在其最后的写作即进行片段写作时才将它写完。这本书的初版——罗兰·巴尔特早在1977就交付了文稿——实际上被拖延至今日了。

[2]此处的署名,应该是罗兰·巴尔特的朋友和结构主义哲学家弗朗苏瓦·瓦尔(François Wahl)全称的缩写。——译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