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回 妙玉

漫品红楼 作者:蕙馨斋 著


第十二回 妙玉

上回说到林妹妹纵然以死自赎也未必能如愿呢,为何我如此狠心呀?这实在亦非我所愿,但是悲剧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呀!诸位可还记得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所配之画乃是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凭什么妙玉难洁,黛玉就能做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要知道,凡榜上有名的,都难逃一劫啊

既然已提到妙玉,不妨就暂把黛玉撂下,先来说说妙玉,反正最后都能和宝黛这条主线扯到一块

大家都知道红楼十二钗,她们的命运全都在小说开始时就明确写在所谓的“红楼十二钗正册”中,曹公牛就牛在这,一开始就以类似偈语的形式告诉你结局,可你就是猜不出过程和真正的谜底。熟读红楼的小伙伴们估计全都练就了一身猜谜的好本领,一般的电视剧,所有情节和结局通常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言归正传,这红楼十二钗正册里除了妙玉,其他人都是和贾府有瓜葛的,为什么偏就安排了这么个看上去和贾府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入册呢?地位还相当重要,居然排在王熙凤的前面。而且无论妙玉哪一次出场,作者都安排她方方面面皆高人一等,包括林黛玉

栊翠庵品茶,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照黛玉平时的脾性,这话够她想一夜的,或是当时就得唇枪舌剑地怼回去,结果呢?书中说道:“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凹晶馆联诗,黛玉与湘云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也有版本做“冷月葬花魂”,且先不论这段联句在书中所起的作用,单只说这关键时刻妙玉出现,十三句一气呵成;黛玉、湘云二人也是诗词方面一等一的高手,看了妙玉所续也不由得称赞不已:“可见咱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的回答是:“明日再润色。”现在这些不过就是随口说说的,够牛吧

书中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的出场装扮是:“头带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袖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手执麈尾念珠。跟着一个侍儿,飘飘拽拽的走来。”就她这副腔调,那是绝对入不了王夫人的眼的,可是偏偏就是王夫人下了个正式的帖子将她请进了大观园,还替她的孤傲解释:“她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她何妨。”

连元春省亲,时间无比宝贵,经过她门前,都“忙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班幽尼女道”。苦海慈航,从来都是所谓得道之人抚慰众生所用,从不曾有俗人去度出家人的。所谓加恩于一班幽尼女道,不过是安排一堆小丫鬟去伺候妙玉而已

说起上文提到的栊翠庵品茶,大伙儿都知道是贾母起的头,老太太一进院就称赞院子里的园艺搞得好:“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再下面妙玉连贾母爱喝什么茶都知道,更别说书中所描述的那一堆牛哄哄的茶具。照理说贾母是贾府的最高领导人,难得来一趟妙玉处,妙玉理应像清虚观里的张道士那样,全程陪同,但她却给贾母端上茶就溜出去请黛玉等人喝体己茶了。而贾母等人自娱自乐了一会儿也就走了,没有任何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

要知道这些尼道之类在贾府人的眼里和什么小戏子之流也差不了多少,并没有谁真就尊重她们,第五十回中凤姐儿曾说:“忽然又来了两个姑子。我心里才明白了,那姑子必是来送年疏或要年例香例银子,老祖宗年下的事也多,一定是躲债来了。”可见僧尼道之类无论是对于贾府,还是对于贾母本人而言,不过如同一群帮闲拉赞助之流,何以妙玉地位却如此之高呢

通过栊翠庵品茶,我们见识了妙玉这个官宦之后的奢华生活的一角,同时在这场品茶活动中,字面上的信息是让我们感觉到妙玉的洁癖,刘姥姥喝过的成窑五彩小盖盅直接就被舍弃了,而且幸亏她自己没用过,不然是宁愿砸碎的。可是读者稍微想一想,一定记得我前面提到过的冷子兴,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女婿,一个古董商;这个小小的茶盅就在此时流出了贾府,到了刘姥姥的手上,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得了这茶盅会干些什么?刘姥姥能够进入贾府完全靠的是周瑞家的穿针引线,因此王狗儿和冷子兴在今后的岁月里有所交往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终有一日这小茶盅落入古董商冷子兴的法眼,他可是个识货的;再然后,冷子兴将它倒腾到谁手里就不得而知了,这小茶盅就算是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掀起一场风波。我想,这才是曹公不厌其烦地描述这段喝茶琐事的目的所在。为将来妙玉卷入贾府案埋下伏笔,不然她一个出家人,一个施主遭殃,换一个好了

通过凹晶馆联诗,我们见识了妙玉的绝世才华。不知诸位有没有细细地研读这段被妙玉命名为《中秋夜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的长诗,反正我最初几遍看《红楼梦》时压根就没看,直接跳过,看后面的情节。那时候实在太小,关注的是故事情节,诗词之类的根本没耐心看,后来才知道,读红楼不看诗词永远只能看热闹。众所周知,红楼梦在创作手法上很多地方借鉴了《金瓶梅》,《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当然不容置疑,但你若将《红楼梦》当作《金瓶梅》来读,只注重故事情节,那真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白瞎了

话说那中秋夜联句中深藏诸多玄机,今天先说说其中一句,妙玉所续的“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学者分析,这是暗示将来贾府败落,唯有这两处得以幸存。我却认为不然,妙玉“终陷淖泥中”的结局是毋庸置疑的,何来幸存之说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妙玉的判词所配曲子《世难容》中言道:“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我们再一起回想一下都有哪些人妒忌或嫌憎妙玉,是不是想来想去都是那些佩服她、欣赏她、各种顺着她心意的人在做事呢?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僧尼道在贾府是根本没有任何真正的尊重的,第七回周瑞送宫花时遇到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就问:“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哪里去了?”“秃歪剌”,听听这称呼就知道这所谓的大师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了。但显然妙玉在大观园里的生活是逍遥自在的,各色人等对她的尊重和谦让也是真心的。然而只要我们用心看书,就一定能发现蛛丝马迹;有两个人就曾明确表达过对妙玉的不屑与不满

一个就是李纨。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句宝玉垫底,李纨笑道:“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李纨是出名的活菩萨,老好人,她为什么厌恶妙玉呢?书中没有记载她俩有任何冲突。偏生林黛玉这样一个小心眼的人,被妙玉当着宝钗的面奚落是个“大俗人”反而一点不记仇,还对妙玉的文采大加赞赏,这回李纨让宝玉去找妙玉取红梅,黛玉不但不反对,李纨让宝玉带人一起去,她反忙拦住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是有多懂妙玉啊

再看宝玉取回的那枝红梅:“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怎么样?这枝梅花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紧接着还有宝玉所写的《折红梅诗》:“槎桠谁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红梅花儿长在树枝上的,如何沾上佛院苔呢?梅树下的故事读者自己去猜想吧。林妹妹如此多愁善感之人,对待妙玉却变得跟宝姐姐一般无二了

还要再提一提栊翠庵品茶一事。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答:“知道。这是老君眉。”两人是多么的熟悉和了解。贾母这辈子出身侯府,嫁入国公府,她怎么会和一个小道姑这么熟络呢?我们看看妙玉的来处:“妙玉本是苏州人氏。”还有谁是苏州人?林黛玉、香菱、邢岫烟都是苏州人

我们来用个排除法,香菱和邢岫烟都是到了贾府才认识贾母的,邢岫烟虽然原来认识妙玉,但她不认识贾母,香菱和妙玉在书中从无交集,所以她俩是不可能将贾母喝茶的喜好告诉妙玉的,何况依我看她俩都未必知道贾母爱喝什么茶。那么林黛玉有没有可能之前就认识妙玉呢?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但不认识不代表不知道啊。妙玉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林黛玉家也一样啊!诸位可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过林如海就是个探花郎啊!小小苏州城,林如海不可能不认识妙玉的父亲。看妙玉的样,想必她的母亲也非凡品,我们是否可以大胆设想一下,林黛玉的父亲和妙玉的父亲是好朋友,她们的母亲气味相投自然就成了好闺蜜。女人在一起喜欢干什么?文采再好的女人八卦起来都一样,她们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喜欢结儿女亲家,可她们两家都只有一个女儿,怎么办

于是贾敏就把自己娘家的侄儿——贾珠,隆重推出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