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辑 高原读云

炊烟,是盛开的花朵 作者:赵克红


第二辑 高原读云

桃花源里悟人生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无尘世之烦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老少怡乐,生活安逸,有花有草,有山有洞,有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传奇,写在纸上,留在心里,令多少人神往?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追随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奇文《桃花源记》,来到湖南德阳的桃花源。

千里迢迢赶赴这里,真的就是为了与桃花的一场约会吗?

千年前的一股清风,将陶渊明吹进了神秘的人间仙境——桃花源。这个人间仙境让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尘世,多了一份憧憬,多了一些希望,也让人们心中滋生了一个梦想。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诞生以来,神州大地上就有了一个让世人魂牵梦绕的传奇之地——世外桃源。那是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那里充满了神秘、美丽、祥和,寄托了浪漫而神奇的憧憬和梦想。《易》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自古,桃花怒放,桃枝叶茂,桃果累累,寓意婚姻幸福美满。

《桃花源记》所描述的“世外桃源”遗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不知让多少人产生过悠悠遐想。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罕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之湖色,纳潇湘之灵秀,沐五溪之奇照,揽武陵之风光,集古老、神奇、幽雅、秀美、壮阔、清丽于一体,融诗情画意、历史典故于一炉,成为经久不衰的风景名胜。

我猜想,当年陶渊明也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应邀来到这里的吧!如今,我们沿着陶公的脚步进入桃花源景区,但见桃花林里,桃树枝丫旁逸,呼之欲出。走过桃花林下幽幽曲径,映入眼帘的是古老的青砖青瓦仿古建筑,四角是高高的飞椽,置身其中恍如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千年前,耸立眼前的,就是桃花山山腰上的渊明祠了,这正是陶渊明喝酒采花的地方。

沿着弯曲的青石板路前行,有一方竹亭,据说,该竹亭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亭里的竹子看着是圆的,摸着却是方的,象征了古代文人墨客虚怀方正的品格。山边溪流穿过遇仙桥飞流直下,淙淙流水声荡涤心中的尘埃。溪流旁盛开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为幽静的山野平添了几分色彩。抬眼望去,便是秦人古洞了,那溪水从古洞流泻下来。古洞暗而无光,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便是著名的秦人村了。这是陶渊明笔下秦人怡然自乐的居处,高古苍寒的秦人古道,界敞奇踪、顿豁心臆的豁然台,天下一绝的竹廊,领略秦人茶道的延至馆,桑竹垂荫的秦人居……晨钟暮鼓,回彻心扉,恍若隔世。

无论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还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超凡脱俗境界,都令我辈为之慨叹。然而,心灵的归属,不是寻一处地理意义的武陵源,而是找一处托付灵魂的美景。也许,你的桃花源是一条碧绿的小河,河边绿草茵茵、垂柳依依;也许,你的桃花源是草原蓝天下的一群牛羊,或是一座青山;也许,你的桃花源,仅仅是一间草房,房间里挂着一只风铃,叮咚、叮咚的铃声和着室内的几句诗行;也许,你的桃花源是富丽堂皇的殿堂,抑或环境优美的别墅。无论怎样,你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其实,心里藏着幸福,何处不是桃花源!

一丝轻风吹来,所有的幽怨惆怅都随风而去。我想,到这里来的人,经过陶公的熏陶,灵魂应该得到淘洗,得到净化了吧。桃花源之行,使我穿越时空,真正走进了文学名篇里那个遥远的时刻。

情迷茅荆坝

汽车从承德避暑山庄一路向北,行驶约一小时,忽见蓝色的天空中有朵朵白云涌来,路的两旁,密密麻麻的树木绵延,我猜测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就要到了!

茅荆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交界处,属阴山山脉、七老图岭余脉之要冲,控一山口,即可挡住千军万马,因此这里历来是兵家必经必争之地。纵目远望,辽阔的草原与莽莽森林尽收眼底。境内层峦叠嶂,鹰扬鹿隐。伊逊河、武烈河等河流川流不息。山场广阔,林木繁茂,植物种类达1780余种,野生禽兽69种之多。这就是茅荆坝森林公园。一个树木的王国,一个绿色的王国,一个依然保存着原生态的自然王国。

这里,树叶是翠绿的,花朵是娇艳的,草尖是亮晶晶的,鸟的叫声是清脆的;这里,溪水慢悠悠地流淌,繁枝密叶在空中摇荡。那叶片上滑动的露珠,如一粒粒珍珠般晶莹剔透,难怪人们一走进森林,就想放开喉咙喊叫,让积存胸中的浊气随山野的回声远去。绿,是这里的底色,那盈盈翠色更逼近到你的眼睛里、心窝里。我猛然想起石涛和尚的两句诗:“不识年来梦,如何只近山。”许是山峦的淡远、宁静在感染着我?这里,空山寂寂,微风习习,林峦似动不动,松涛若有若无,听到的只是自己脚步的回响,通体浸透着一股彻骨的宁静与灵澈。

来到这里,一个个历史场景在眼前浮现。历史上的茅荆坝景区,发生过许多汉族、契丹人与金人之间的战争。标志着契丹政权彻底灭亡的辽金“陷泉之战”,以及清兵入京过坝梁都发生在这里。巧合的是,在“陷泉之战”中,金人使契丹人遭遇了灭顶之灾,几百年后,金人的后裔满清入关,也是沿着他们先人经过的地方进入北京,鼎革华夏的。清兵入关,兵分两路,一路是从山海关,一路即从此地进京,所以此地又称为清兵入关口。

茅荆坝还是武烈河的发源地和滦河的水源地。随着季节变化,茅荆坝的美已经轮回了不知多少个春秋。我们先走进黑熊谷。这是一条足有20多里长的大峡谷,清风习习,满眼飘绿,使人心旷神怡。这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天然大氧吧,碧蓝的天空,朵朵白云,清清流水。久居闹市的人来到这里,无疑是迈进了天堂般的世界。古人有言:“嗜欲深者天机浅。”怡然自乐,忘怀得失,正是环境直接作用于心境的结果。在物欲喧杂的噪音中,是无法听见智慧老人的叩门声的。

忽然一阵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而且越往前走,香气愈浓。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原来是这深谷中的杨树发出的味道。我顺手采下一片杨树叶放到鼻间,顿觉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我把那片小树叶放在鼻孔下不停地嗅,越闻越香。据说这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香杨”。香杨,多么好听的名字!这愈发让我感到好奇了。香杨树没有白杨那么高大,但它的身躯直挺秀美,枝条婀娜,叶缘光滑无棱,极具观赏性。这种树抗寒,抗旱,适应性强。香杨树可提取香油精,枝、叶、芽中含有大量香精,一年四季散发香味,尤其是在雨季,当气孔张开时,香味更加浓郁。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好原料。香杨树无飞絮,集绿化、美化、香化、净化于一体,观赏与用材于一身,实在是难得的园林绿化珍品。

茅荆坝森林中溪流清澈,像条条丝带飘绕在树间,把春的信息、秋的喜悦传递给热爱大自然的游人。茅荆坝的平地有丰盈的泉水,像大地母亲敞开的温暖怀抱,用健康的元素和满腔热情,抚慰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这里的草甸平坦舒适如毯,树木遮天蔽日,我透过林间缝隙仰望,只能望见一小片的天空,好似大树擎起的一块蓝的手帕。茅荆坝林中有涓涓水流,你把耳朵贴近地面时,便可听到叮叮咚咚的水声,如云雀歌唱般美妙悦耳。青山、绿水、阳光、小鱼,以及无边的花草林木,都像是神来之笔,把茅荆坝描绘得如此多彩、绚丽。

茅荆坝的树,除了一部分落叶松是人工种植的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次生林,有很多榆树蓬松着,像南方生长的大榕树那样,如座座帐篷把地面罩住。在树与树之间,在高大的树冠下,生着各种野花和杂草,它们随风涌动,煞是喜人。如胭脂般嫩红的锦带花,挂在翠绿的枝条上,随风飘舞,煞是令人心动;那“石生蝇子草”花,像路旁的串串灯笼,更是无限妩媚;那种很有名气的“糖介花”,红黄相间,长在同一根枝条上,就算是走遍所有都市的花卉市场,也难得一见。

这个秋日,我走进茅荆坝,观如画的树林,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欢畅过了,我知道这欢畅源于你——茅荆坝的无限风光!

阴山的召唤

阴山,承载了多少游牧民族的理想和期盼。这里,远古和现实碰撞。这里,风声如铁,铁骑铮铮,记载了多少光荣和泪水,留下了多少不朽的足迹和梦想?

走进阴山山脉,你会生发许多想象:如果有一匹高头大马,你也许会一跃而上,变成一名勇士,驰骋在草原上;如果你身边有一柄凿斧,你也许会手持利器,在某一块石壁上创作出古朴斑斓的图案……我来到阴山,是在8月,这是一年中草原最丰美的季节。站在阴山脚下,当我抚摸刻在岩石上的太阳神像时,感到数万年的历史不过转眼一瞬,甚至会有“时光倒流”的错觉,那一幅幅古老的岩画,令我展开无限的遐想。

站在这里,犹如站在千折百回的历史长廊之端。脚下的残石破砾印证着岁月的伤痕,那亘古绵延的喜悦和忧伤,在这里历历重现。

阳光依旧是当年的阳光,土地依旧是当年铁蹄踏过的土地,山雀和飞鸟在蓝天之上互相追逐,白云翻卷重复着昨日的表演。在这里,你不会嗔怪阴山不够壮观,草原不够丰美,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形象,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快乐的心情和开心的笑脸。我们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已经体验到了它内在的精神气度和充沛的气韵,享受了一次视觉的盛宴。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得到了滋润和满足。

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历经了千百年风雨洗礼和日月轮回,先人们在狩猎归来或是太阳初升时,信手描绘的这些或温情、或狰狞、或和谐、或血性的作品,依然清晰地折射出文明和智慧的光辉,它与大地同在,与日月同辉,这不能不让人感慨。阴山,是草原历史的凝固,它见证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无言地守护着广袤的草原。

蓦地,王昌龄的《出塞》从心中涌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里流露出诗人何等的无奈、惆怅、哀怨和悲壮啊!中国的诗词里有许多咏叹边塞的诗词,且大多数出自汉人之手。直至读到那首《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蓄不蕃息”,我才深深意识到,只要有战争存在,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悲苦和怆伤。

匈奴族,战国晚期兴起于阴山以北的草原。秦末汉初,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统领下,南征北战,东攻西伐,东到大海,西抵中亚,北控西伯利亚高原,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匈奴人是草原民族的骄傲,这个民族猝然兴起,让中原王朝措手不及。宽广无垠的草原给了这个民族广采众长的机会,雄健的铁骑使这个民族所向披靡,习于攻伐的天性使匈奴族在烽烟中巍然挺立。

匈奴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游牧政权的民族,因此,他们是草原文明的开创者。匈奴人结束了高原“史前”状态,为后世相继而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因而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进程。在汉代,汉匈之间既有兵戎相见,又有和平交往。

汉武帝时,对匈奴的几次军事打击使其势力北移,匈奴内部的分裂使北匈奴西迁欧洲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南迁者则依附于汉,引出“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千古佳话。

这是草原最美的季节,阴山下的草原虽然不像诗中所描绘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但它的美已经让我深深迷醉。近处一株株野花在风中摇曳,你可以走近它们、欣赏它们的美,但你绝对不忍心去采摘它们,它们就像阴山的新娘般含羞绽放。

草原广袤而温厚,草原人热情而奔放,使人完全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片刻便被融化其中。

就要与阴山告别了。在告别阴山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恋恋不舍起来。对于阴山,以及阴山下的草原,我真不知该怎样用语言、用笔触表述它们的内涵和美丽,只有深情地注视着它们,在心底默默地呼喊:“阴山!我会想你的!”

西塘,让心停泊的地方

西塘,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在这方圆不过两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充满了传说和故事。

在我看来,西塘更像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江南水乡女子,她静静地横卧在太湖东南流域的水网地带,尽情地展露令人心醉的美丽!“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好的形容。

有9条小河在此纵横交汇,大大小小的桥有100余座。镇区被这些桥连成一体,又被无数长长短短的弄堂隔开。这些弄堂,像迷宫一样穿插在街与河、商肆与商肆、宅园与宅园之间,九曲十八折,完全让人分不出方向。你要想用脚去丈量这里的每一座桥、每一条小巷,绝非一件易事,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让人留恋的景致在左右着你的视线。

不经意间,有丝丝缕缕暗香袭来,循着香气寻找,不远处一株迎春花从围墙上方悄悄地探出头来,一朵一朵黄灿灿的,美丽而耀眼。这是大自然善意的馈赠,这株独具风韵的迎春花,以淑秀挺拔的身姿,沁人心脾的芳香,悄悄地点缀着江南的早春,使人们感到了早春的暖意。

漫步西塘古镇,宛如走进一所古宅博物馆,数以百计厅堂宅第及墙体掩映的小院,青石阶沿,绿苔小路,看上去古老而又亲切,让人不能不去细细品味。置身其间,你会为这里的景致深深陶醉,甚至忘记时光的流逝。

西塘是个水镇,“街衢依河而建,居民临水而筑”,小河绕街流淌,阳光在袅袅的绿波里荡漾,一闪一闪地泛起,颇为耀眼,带着春天特有的温润。人们沿河而居,河边的石阶排得整整齐齐的,半斜着伸入水中。阳光洒在这些宅院的青瓦上、后墙上、窗户上、台阶上,显得那么明净,像一幅偌大的水粉画。而河另一边是长长的廊棚,廊棚是木质的,一根根褐色的圆木柱子搭成的框架。顶上是青色的瓦棚,四面都是空的,风自由自在地从河边穿过廊棚,从廊棚这头转到那头,无拘无束,通透、清爽。

西塘的长廊,是镇上特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也是当地最著名的一道长长的风景线。所谓廊棚,实为带屋顶的街。廊棚以砖木结构为主,临河的一侧设有靠背长凳供人歇息,清一色的黑瓦盖顶沿河舒展,连为一体。漫步廊下,领略小街风情,观望百姓寻常生活,你会不知不觉融进这个古朴幽静的江南小镇,成为小镇的一部分。

在“送子来凤桥”上,许多人驻足、留影。这是一座典型的“廊桥”。桥宽10米,长30米,正中有花墙相隔,间或有扇形和梅花形的窗洞。桥顶有棚,朱檐灰瓦,古朴新颖,桥两边有护栏,而且还设有木条靠背的座椅,既可供游人歇息,又可观河中景色。

西塘有很多明清时代的古建筑,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古建筑基本上都保持着原貌,如种福堂、薛宅、圣堂、七老爷庙。这些建筑弥漫着古老的气息,有的已经相当破旧了,但智慧的西塘人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因为他们懂得这种古老的珍贵。那些尘封不语的院落,那些略显寂寞的紧闭的门窗,那些暗淡的灰与褐的色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站在已过去的历史跟前,站在几百年以前的时空里。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时间的影子。真正能见证时间的,也就是这些古宅子、古石桥和永不停息不舍昼夜的河水了。

游西塘,不能不到西塘的弄堂去:“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百条多。”弄堂,作为古镇和宅屋建筑的一部分,有着深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小小西塘,竟有120多条弄堂,这繁多的弄堂像蜘蛛网一样密布于小镇各建筑之间,长长短短,宽宽窄窄,隐隐约约,无处不在。有些老宅的弄堂有七进之多,我们顺着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走进去,心里一点儿底也没有,不知这些毫无规则的拐弯会把你带到什么地方去,然而,随着渐行渐远的脚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原来许多的惊喜就藏在弄里或弄的尽头。最有趣的是一条总长68米、宽仅0.8米的“石皮弄”,因其地上铺的石板薄如皮而得名。它又深又长,又暗又窄,幽深曲折,若是两人相遇,则必须侧身而过。弄堂两边是深宅高墙,打开各自的窗户,可以倚窗谈心,还可以传递信物,如若张生和崔莺莺在世,也用不着红娘牵线搭桥了。弄堂一般都比较狭窄,弄堂人家通过小弄去和外面的世界沟通。可以说,小弄是弄堂人伸向外面的触角。

西塘犹如一张老照片,珍藏着许多记忆中的美好,让你留恋,让你浮躁的愁绪得到安慰。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吃美味,诱惑着你的味蕾,浓香的荷叶粉蒸肉,带着荷叶的清香,用来下酒是再好不过了;肥美的河鱼与虾蟹,就源自你脚下的小河,在通透的临河小店里,你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享受把酒临风的美妙,吃饱了、喝足了,你可以凭河倚栏,你也可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放牧想象,那种怡然自得的感觉是西塘所独有的。

西塘古镇仿佛是我前生的梦幻,它的美,是那种内敛的不彰显的内在的美,它美的宁静,美的安详,美的古典,美的毫不张扬。

静谧的根河湿地

根河,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在广袤的根河湿地上,它繁衍出许多条小溪般的支流,在湿地上如一条条长长的哈达,静静地流淌着。

身处根河湿地,不觉中整个身心就被融化了。那满眼皆景的绿,一下子浸入你的心底,升起一股爆发呼唤的冲动,吐纳之后便被深深陶醉。根河蜿蜒流淌,宛如来自天空的一条银色的玉带,在草原的绿衣上倚侧回转,流淌不息。沿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矮树灌木和丰茂叠翠的碧草黄花。河水静静安详地流淌着,偶尔泛起小小的细浪,野鸟翻空斗水,相和相鸣。湿地上花草摇曳,蜂蝶正忙着采蜜,好一派诗情画意,这植根心底的美——总是那么无法言喻!

根河湿地是亚洲第一大湿地,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占地12.6万公顷,位于根河、额尔古纳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这里地形平缓开阔,根河就从这里蜿蜒流过,形成了壮观秀丽的河流湿地景观。根河湿地是中国保持原生态最完好、面积最广大的湿地,又是一方遥远静谧的圣地,亘古存在于自然的净土。根河湿地不但涵盖了额尔古纳除原始森林外几乎所有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物种丰富,是许多鸟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也是全球鸟类从东亚到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栖息的鸟类多达2000万只,是丹顶鹤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

这是一块肆意泛滥的湿地,当洪水涨起,海面般一片汪洋,洪水退去,浓烈的绿又会重新铺满平原。湿地被誉为大地之肾,对自然生态的调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河与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在额尔古纳市西北交汇,形成了一个洪泛平原,像一个三角洲,两岸的河漫滩、柳灌丛、盐碱草地及其支流贯穿着平坦的草原,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额尔古纳绿树丛中。站在高高的山冈上,远眺额尔古纳小镇,它精致典雅地被呵护包围在群山、湿地和草原中间。根河的水在茂密的绿树间穿行而过,把最美丽最婉约的那段留在了额尔古纳。

此时,周遭的静谧使人不自觉地一下子安静下来,湿地间鸟鸣不断,婉转悠扬,宛如一曲曲清亮的歌,天籁般从心头掠过。波光粼粼的水波下不知有多少鱼儿在欢畅地游弋,为这静静的根河增添了无数灵动与鲜活。河水无比清澈透亮,河底的沉沙细石肉眼清晰可辨,就如隔着水晶玻璃。多年已过,记忆深处再也没见过如此澄澈的河水和湛蓝的天空。根河,一切都那么纯粹安详,水面若无浪波,碧就碧成一片天空;天空若无云彩,蓝就蓝成一汪水面。站在岸边,看着水中装入的倒影,装入天空,也装入自己,谁也逃脱不去,再装入岸影,装入流云,一切静谧,一切尽于无言……

夕阳下,微风再次吹过,空气湿润,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脸上仿佛也蒙上了一层潮湿的雾气,一丝丝芳草的香甜袭来,顿感清爽。千万枝芦苇聚力在水中,让风来催动它们群舞,水禽与岸鸟啁啾争鸣,不尽浮想对接时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抬眼望去,在河谷湿地两侧的高坡上,有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每一棵树木都是那么高拔、秀丽。它的美超凡脱俗,近观时,白色的树干如奥运马术场上高高抬起的健硕马腿,更像是训练有素整齐的仪仗,远观时,当所有的界限都已消失而连成一片,模糊成浓淡的幕或者云。那绿黄相间的叶子像是姑娘披的纱衣,轻灵地罩在肩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晶莹剔透的光泽。美得令我目不暇接,只恨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不能把美景全部带走。城市像个孩子就在旁边,大自然静静地守护,不言不说,只有爱可以流淌……

额尔古纳是一座城市的名字,也是一条河的名字,更是一段历史的诉说,这块土地多么富饶!多么神奇!承载着豪迈坚韧的蒙古族的心灵和精神!额尔古纳,有着多民族发祥地共同的符号,是人类走出森林走向文明的起点;而我们,从喧嚣的城市返回静谧的山野湖泊、峡谷密林,在这里,找回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美好。

壮哉,黄果树瀑布

“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这是我到黄果树瀑布景区情不自禁说出的一句话。黄果树瀑布首先出现在游人的听觉里,数里之外,訇然之声便袭耳而来,犹如壮士呐喊,雷电轰鸣。

因为久仰它的大名,我设想着在见到它第一眼时的那种感觉,试图去慢慢地接近它,细细去品味它,但不经意间,那巨大的水帘还是一下闯进了我的眼睛,令我猝不及防,手足无措。但见云垂烟接,万练倒悬,细似珠帘,粗若冰柱,连贯络绎,倾落而下。飞瀑跌落处掀起轩然大波,浪花四溅,蔚为壮观。令天地为之动容,草木为之失色。我的意志顷刻间被它瓦解,我的心灵也在这一刻被深深震撼!

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瀑布!这就是黔地的第一胜景!它高74米,宽81米,水分5大束,细看20余股,连缀而成巨练,如大军纵行,整齐划一,迈过同样高度的断崖,在60多米的落差中猛然加力,一头冲向崖下深潭,拼生命之力撞出一声声巨响,引得峰鸣谷应、风啸马鸣。瞬间,激起的一团团白色水雾像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裹着似玉的水珠飞上天空,而后像天女散花般徐徐向下飘洒,亲吻着两岸碧绿的草木、五彩缤纷的鲜花。一阵多情的微风吹来,卷起水珠和云雾飞落,轻曼缥缈,像无数条彩绸在空中飘舞。一种“神摇目眩魂颠颠,欲去未忍情悄悄”的感觉涌上心头。这就是黄果树瀑布的魅力所在。它将生命演绎得如此精彩,如此豪迈。它让你明白,大自然的呐喊原来是这样的震人魂魄,使人惊叹。

黄果树瀑布,在中国诸多瀑布中可谓君临天下,但它却很亲和,很平易近人,游人可随意与它亲密接触。紧贴它身后的崖壁上,横贯着一条134米的崖廊洞穴,名“水帘洞”。这是黄果树瀑布中最壮阔的一景。水帘洞有一洞窗,除为大瀑布隐匿的大洞窗外,还有其他5个洞窗,也都被疏密相间的其余5股瀑布组成的水帘所隐匿。若潜入洞穴内,往外欣赏大瀑布和小瀑布,景色则更显得神奇迷人。人入洞中,行不数步,即衫湿面润,鬓发滴珠,飞水入颈而爽,透衣成快,别有一种愉悦。而最为畅快的,是游人紧临洞窗,距瀑布不过二尺之间,援臂抚瀑水,伸手接飞流。伸入瀑流中的手,在水的冲打下,是隐隐的痛感,也是隐隐的快感。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巨流狂泻,感受它的龙啸狮吼,使我们于瞠目中,一下子迷失了自己;忘形之中,不分老幼,对着飞瀑,发出一声声狂吼,让情绪像瀑布一样宣泄,让挥发的激情如瀑布一般畅快淋漓。平时一向矜持的我在狂放的瀑布面前,也本能地随之奔放,随之痴狂!在这一瞬间,俗世远去,凡尘了无。

黄果树大瀑布是白水河的流经处,而白水河虽然在有的地段波浪滔滔,但更多的时候仍然是缓缓流淌,极具抒情意味的。可是当它流经黄果树地段时,因河床突然断落而形成九级瀑布,黄果树瀑布便是其中最大最壮阔的一级。

倘若它的面前没有峭岩悬崖,倘若它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那么,白水河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河,日子过得单调轻松。其实,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河乃至小溪都有可能将生命化作万丈飞瀑演绎得异彩纷呈。听着黄果树瀑布雄浑粗犷的嚎啸,看着它波澜壮阔的雄姿和奔涌不息的激情,我被深深感动。也许连它也没有想到,这身不由己的一跃,竟使得生命的瞬间变得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并不是所有的溪流都能拥有这样的瞬间,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溪流都向往这样的辉煌。于是,小溪也罢,瀑布也罢,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同样也丰富了这个世界。而对大自然来说,只要存在,便是一种美丽。

我们看到更多的瀑布只是季节性的流水。雨来了,那落在竹林树海的大珠小珠,循着熟悉的路径,一路寻亲访友,汇集一处,而后亲亲密密、热热闹闹地从一道道山崖豁口蜂拥而下。对它们来说,这些下雨的日子,也许就是它们快乐的节日。

不管怎么说,这个季节,到黄果树旅行,听瀑布的喧响,看瀑布的壮阔,感多彩的人生,不由得引发我内心的回应。毕竟,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响应自然的呼唤,感受大地的脉搏,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让人沉醉了。

醉人的丽江

在遥远的西南一隅,世代居住着一个拥有古老文字的古老民族——纳西族。他们与世隔绝,生生不息。1997年12月4日,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它们进入了世人的视线——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丽江迅速成了一个时尚的旅游胜地。人们怀着不同的心态,随着滚滚的人流,摩肩接踵纷至沓来。

丽江古城是我倾慕已久的小城,也是让我为之心醉的小城。它安适、浪漫、怡然自得,给人以清淡、小巧、柔媚,且清静似梦、温润如玉的感觉。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说是城,但它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

丽江是一座适合漫步的小城,它依山就水,不求方正,“城依水存,水随城在”。那水不拘一格地随着地势沿着水渠四下流淌。走在幽深的小巷里,随处可见独具风格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古老的门楼、飞翘的檐角、雕刻精美的门楣、斗拱,以及石雕的门墩。地面上的青石板路早已被岁月打磨得异常光滑,有的地方甚至坑洼不平,但你走在上面,却会感到异常舒适、安稳,真正体验到一种无法被现代文明复制的感受。我们住在一家纳西人开的客栈里。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就坐在四合院的天井里,遥望着天上似乎亲近了许多的星星,一任略带点寒意的夏风轻轻吹拂,静静地聆听纳西老人讲述那动人而神秘的传说。久住在都市里的人此时会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蜗居在繁华的都市里,很少有时间仰望夜空,夜空似乎也失去了夜的颜色,夜的神秘。但在丽江,你无须抬头仰望,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这里的小桥、街道和房屋,大都显得古老而沧桑,人仿佛跌进了时光隧道,走进了遥远的南宋末的丽江古城。这样的时刻,我仿佛已远离世俗的喧嚣,尽享那份属于自己的安逸和宁静。这其实是一种久违的感动,一种无奈却又迟到的顿悟,它更贴近生命的本质。

访丽江古城,不管你为官或是平民,都一律步行,没有汽车的噪声,没有喇叭的鸣叫,有的只是叩击着石板铺就的街巷的脚步声。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沧海桑田,世事更迭,而我穿梭其中,其实更多的是想要寻找一种能让心灵得到释放、灵魂得到熏陶的东西。

清澈的玉泉水从城头分成三岔穿街过巷,继而又形成无数细流如经络纵横全城,滋养着古城的生命。有水就有桥,在古城不到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纵横腾越起栗木板桥、石拱桥,以及单孔、双孔、三孔及多孔桥350多座。这些大小不一的石拱桥、石板桥,像一根根项链,将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纳西人家串联于清波之间,轻描淡写中展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丽江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纳西文化的中心。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曾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在1000多年前,纳西族中有一种多神的原始宗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环绕街巷的泉水在一个个岔道欢快地交汇,继而又激荡着各奔前程。跟随泉水,我走进一户人家,主人邀我入座,并递上清香的茶水,没有因为陌生而疏离,没有因为陌生而见怪,也没有嘘寒问暖的客套话,自然中营造出他乡遇故人的亲和、友善。丝丝缕缕的温馨与袅袅茶香,在交织在升腾。鹅卵石镶砌的院落,清风拂动的垂柳,垂柳上悬挂的鸟笼,鸟笼里鸣唱的画眉,还有花台上色彩纷呈的花草,在这个并不宽阔的院落里释放着美丽,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景致都恰如其分地得以展示。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心脏。走在光滑的“五花石”铺就的小街上,感受古城浑厚的脉搏,让人有种呼吸缓慢的感觉,相信每个到过丽江古城的人都会有此感受的。

古城的纯洁和优美均得益于水,古城许多人家夜夜枕着穿屋而过的泉水入眠,谛听泉水弹奏高山的执着、冰雪的坚韧,一代代纳西人由此陶冶出泉水般清纯的性情。

俄国人顾彼德于20世纪40年代初到丽江生活过9年,他写过一本《被遗忘的王国》,其中《纳西人的音乐美术及闲暇时光》一文中说:“纳西人不但熟谙音乐,而且不少人毕生爱好绘画美术,花鸟是他们最喜爱的主题之一,随处可见用浮雕和绘画装饰的门窗、天花板。纳西人并非为了名利而画,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一下对美的追求而已。”顾彼德感慨万千地说:“时间,在纳西人眼里是一位文质彬彬的良师,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的确,纳西族具有优秀的音乐传统,几乎乡乡都有民间古乐队,每逢节假日,他们就在玉泉五凤楼内演奏。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周围小巷曲折,四通八达。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轻拂,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貌。来到这里,会使人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站在丽江街头,我生出许多感慨,当忙碌的人们忙得没有一点闲情逸致的时候,当贪得无厌的市侩穷得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钱的时候,丽江古城的居民与清悠悠的泉水相伴的这份悠然恬淡所流露出的享有时间的幸福,以及拥有平和的富足,是否更让人羡慕?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其实,丽江的风格,让人感受更多的正是一种自得其乐、不事张扬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相对隐逸的追求。人们都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编织着自己的故事,清清爽爽,随意和谐,不必顾及外面的喧嚣,只需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你便拥有了整个世界。因为,那独具匠心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之中,已经包容了无限的景致。

夜色降临,万家灯火抒写着古城的奥妙与神秘。古镇尽头的水车不停地旋转着,那“咿咿呀呀”的韵律抒写着古城的宁静与生机。如果不是近在咫尺的玉龙雪山,你会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仿佛恍惚间到了水乡江南。

梦幻九寨沟

最初我是从电视上认识九寨沟的,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她的神奇、她的瑰丽使我惊诧不已,从此,心里便有种无法抗拒的感动,无法抗拒的诱惑,无法抗拒的魂牵梦绕。“到九寨沟去,去感受自然,感受生命。”这是多年来常常鸣响在我心中的愿望,它时不时地催促着我,使我下决心要早日实现这次旅行。

终于踏上了“朝圣”之旅。我们乘车从成都溯岷江而上,虽然一路山高路险,甚至惊心动魄,但是,一想起马上就要见到心仪已久的九寨沟了,便沉浸在一种兴奋和激动里。

心和着急速旋转的车轮就像着了魔似的被一种巨大的诱惑牵引着,一刻不停地向前奔驰。多情的岷江和岷山一直伴随着我们,并为我们十几个小时的旅途增添了几分惊险刺激和情趣。其实,岷江全然没有想象中的优雅清丽、轻柔温婉,而是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永远以一种冲刺的姿势奔腾向前。山路崎岖蜿蜒,峡谷震荡,汽车沿着岷山峭壁上的公路时而爬上云端,时而又驶入深谷。我坐在车上观两岸夹峙,峭壁千仞,巍岩嶙峋,岷江奔腾的怒吼冲击着山崖,震荡着山谷,心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汽车上放映着九寨沟的风光片,导游是个20来岁的姑娘,她能歌善舞,非常活泼,因为她姓左,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左导”。为使大家的旅途开心愉快,她动了不少脑筋,组织了不少娱乐节目,为乏味的旅途增添了不少快乐。当汽车行至叠溪海子边时,左导拿起话筒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撼人心扉的真实故事:1933年8月,天公震怒,地动山摇。这里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造成七级塌陷,山崩地摧,无辜的叠溪镇——这个千余人的小城,顷刻间全部被覆压在无情的岷江江底,那一个个茁壮的生命,刹那间永远消失了。岷江为之堵断,直到断流后的第45天,滔滔岷江才冲开堰坝,在江流的淤塞处形成了上下两个被高山夹持、长达数里的高山湖泊。如今,我立在岸边俯瞰,湖面平静,湖水无言。青碧的湖水,看似温柔,但在水面下的深底,却潜藏着一个小镇的悲惨故事。望着东西山城隐约可见的砖垛,我感到生命的脆弱,不禁再一次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的确,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人都是十分渺小和无奈的!

汽车到达松潘时已近黄昏,公路两边的红黄蓝三色经幡轻轻拂动,上面写满了祈祷与祝福的藏文。松潘是座不大却很古老的边城,滚滚岷江穿越而过,当年红军长征曾在这里休整,高高的山峰上,耸立着红军纪念碑,据说该碑全部用金属材料制成,在晚霞的映照下金光灿灿,分外耀眼。

随着车轮不停地旋转,公路两边的景色也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车驶进画中了。”我身边的画家老马情不自禁地对我说。的确,我已经嗅到九寨沟特有的气息,看到九寨沟迷人的景色,我感觉我的心连同我的身体与九寨沟渐渐融为一体,成为这幅精美组合画中的一部分。这时,除了惊叹,你会忘记一切,感觉凝固了,思绪似乎也冻结了……

从见到九寨沟的那一刻起,我便觉得与九寨沟仿佛有种前生的约定。翌日清晨,我们在左导的带领下前往九寨沟景区。路上,左导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九寨沟的美丽传说:主管草木万物之神比央朵明热巴有九个聪明勇敢、美丽善良的女儿,她们来到十座雪峰上空,见蛇魔在水中投毒,人畜倒毙,气愤极了,便与蛇魔搏斗。经过一番苦战,她们打败了蛇魔,然后留在这里,与九个藏族男子结婚成家,一起重建家园,以后形成九个部落,分居九个寨子,因此这里就被称为“九寨沟”。

九寨沟山美,树美,云美,雪峰美,瀑布美,最美的是来自皑皑雪山和原始森林的雪水。雪水汇成溪流,聚成湖泊,又溢成瀑布。瀑布随山谷流淌,汇成下一级梯形湖泊,从沟底到沟口,绵延数十公里。湖、瀑、泉、滩如晶亮的宝石,镶嵌在苍翠的森林峡谷之中。这些神秘的小湖,让人看了心跳。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达戈的男神,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洛色嫫。一次,达戈用风月磨成一面宝镜送给心爱的女神色嫫。不料魔鬼插足,女神不慎打碎宝镜,宝镜的碎片散落人间,变成了114个晶莹的海子,它们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山谷幽林之中。从此,人间便有了这处童话般的梦幻仙境——九寨沟。

从九寨沟沟口向上,奇瀑秀湖连接不断,天空浓蓝晶亮,几缕闲散的白云那么随意地一抹,就和远山斑斑驳驳的雪峰融在一起。雪线以下的山体,远看艳绿而蓝,有的浓,有的淡。几团青不青、黄不黄的灌木拥着一棵古松伫立在湖边,倒映在湖里,相互浸润着、融合着,成了一潭调配得妙不可言的彩色的湖。湖水清澈见底,洁净而透亮,但又不是单纯的亮白。那是一种透明的色调,缤纷的落英点缀其间,五颜六色的。落下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会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九寨沟的交通十分便捷,电瓶汽车环行在九寨沟所有的景点,可以免费随时搭乘。但有些景点我们是甘愿徒步去欣赏的。九寨沟步换景移,处处风景迷人,我们在光影摇曳的林间小路和灌木丛中穿行,满目的绿色让人神安心静,散淡闲适。

九寨沟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景色奇绝的多级瀑布:有的穿林而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向前奔驰;有的飞流直下,似一匹匹白练高悬;有的如一排排细流沿崖轻下,又如一串串珠帘垂挂。站在树正瀑布前,但见水势汹涌,声若雷鸣,流水从高处蜿蜒而下,时起时伏,它跳跃着、歌唱着,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强弱,照射时间的长短,以及云影、树影等因素而变化着,有时温柔,有时粗野,有时晶莹如冰挂,有时幻化出迷人彩虹。最令人惊叹的要数诺日郎瀑布,该瀑布高20多米,宽100多米,从高处悬崖的树林中飞出,又突然消逝在谷底的树林中,腾起蒙蒙水雾,映出道道彩虹,不愧为罕见的“森林瀑布”奇观。

来到五彩湖边,我被它的美丽深深打动。这是一汪怎样的湖啊!你心中有多少想象,湖中就有多少幻象。在湖边,我思绪翩然,真怕惊扰了泊在水里的云彩。湖水明净,如同一个肉体和灵魂都光彩照人的美人。我站在湖边,静静地看着她,心就渐渐地蓝了起来。我终于看出了湖的层次,看到了水里的云杉、红松、白桦,以及湖底多种颜色的沉积物和繁生的水藻,它们都静静地站着或躺着,在湖水里和鱼儿悄悄对话,使湖水呈现出黄、橙、蓝、绿等多种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斑驳陆离、绚丽夺目。这是水净化后的颜色。我想,人的心灵被信仰和爱净化之后,也一定是这种颜色吧!

数不清九寨沟有多少潭湖水,只觉得每潭湖水都是那么清纯,那么多情,那么充满朝气、充满魅力。我们来到熊猫海,这是一个波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水池,因其形状酷似大熊猫而得名。传说,一只大熊猫到这里来喝水,一喝便“醉”了,它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子,误认为自己的伙伴也到这里与它抢水,就拼命地喝,直喝得肚子滚圆,最后竟摇摇摆摆地跌倒在湖边的草地上。它真的醉了!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它,面对这如梦似幻的湖光山色,又有谁能不被陶醉呢?

位于日则沟的五花海,被誉为九寨沟之精粹,因湖中多种水生植物颜色各异,在阳光作用下,湖水幻化出的缤纷色彩,或宝蓝、或青翠、或玉碧……因季节更替,水的颜色也会千变万化。据说在秋季,岸上林丛赤橙黄绿倒映水中,与水下植物相互渲染,尤其美丽。此刻,阳光洒在湖面上,微风轻拂,泛起一波波五彩的涟漪,使人怀疑自己在不觉中闯入了童话世界。这清纯无瑕的湖水,驱除了你的忧伤、你的烦恼,以及你的欲望和杂念,只剩下对美的珍惜和热爱。

九寨沟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几乎包括了所有大的世界分区。形态上原始的领春木、连香树、金连花、独叶草红松、云杉、冷杉、赤桦等,对研究植物系统演化及植物区系的演变均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九寨沟的森林2万余公顷,在2000米至4000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是我国和世界上针叶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吸一口纯净透明的空气,吹一吹柔和清新的山风,看一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在夏日里,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

美国跨国公司总经理林德布雷游览了九寨沟后,惊叹道:“地球上有九寨沟这样的景观,是一大奇迹,是我们人类的一大幸运。”美不胜收的自然资源,构成了九寨沟独有的自然风貌。九寨沟的美若非身临其境是很难领略到的,我平生到过许多地方,也见过许多美丽的湖泊,但从来未像见到九寨沟时那样感到心动、心醉。我痴望着澄澈宁静的湖水,而湖水不知不觉中已渗进我心灵的深处,感动得我无法自持,任凭抑制不住的泪水溢眶缓流。

大凡到过这里的人,都会对九寨沟留下美好的印象,都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九寨沟,我心中的美神,你使我的身心贴近自然,得到了一次心灵的回归。

走进黄龙

告别如梦似幻的九寨沟,我们的汽车直奔被誉为“人间仙境”的黄龙。黄龙的名字,竟与大禹治水有关,《松潘县志》载:“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导水……后黄龙修道成仙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精美绝伦的景致背后,通常都有神话故事的支撑,黄龙也不例外。世间何来钟灵毓秀的“人间瑶池”,古人难以参悟,于是,凭借着形如龙鳞的彩池,再附上一段引以信服的佳话,便有了“黄龙”这个神奇的名字。

汽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由于山高气寒,附近的山坡上看不到树木,只有绿茸茸、湿漉漉的草坡随着山势的起伏而绵延,犹如一幅幅巨大的锦缎铺展在高天之下,牦牛和羊群在蓝天与草地之间显得十分悠闲。在这叠翠拥绿的莽莽山岭之上,巍然耸立起几座山峰,中间那座被蓝色的高空辉映得晶莹透亮的山峰就是雪宝顶,附近的山坡也被渲染得无比纯净鲜丽,峰顶缭绕着朵朵白云。我们走下汽车,顿感一丝凉意。这里的天空格外蔚蓝,空气一尘不染,几个藏族小伙见我们下车,便骑马而来。他们身着藏袍,凌空挥舞着马鞭,蓝天下的雪宝顶映衬在他们身后,看上去那么使人兴奋!

黄龙景区的山门显得很狭小,这可能与它特有的地理位置有关。走进山门,便看到小桥下哗哗流淌的河水,水中长满青苔的石头清晰可见,走过一片树林,黄龙特有的黄白相间的钙化地貌便进入视野。

脚下木质的栈道从山下一直伸到山顶,栈道穿林过滩,我们听瀑观湖,不用赤足涉水,照样能够体味其中的乐趣。沿着栈道缓缓前行,真如同走进了仙境,一大片溪水沿着平缓宽阔的石滩奔泻而下,滩上全是乳黄色钙化沉积物,像一块巨大的石板斜铺在山坡上。钙化滩上参差错落着一些低矮的古木,溪水在草丛古木之间漫流,远望像是洪水泛滥,近前才发现溪水清澈异常,只是滩底的钙化物将溪水映黄了。而那裸露的宝石的颜色、形状,类似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有凝脂般的光彩,黄润晶亮,跌宕起伏,像一条身着黄鳞的巨龙盘旋而上,甚是壮观。

在山坡上、树丛间,我们看到无数钙化岩溶形成的五颜六色的彩池。这些彩池大小不等,上下相依,组成奇特的梯状湖泊群,湖波涟漪轻荡,波光熠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因湖底石质及天气、光线、树影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鹅黄、银白、浅绿、青黛、淡蓝,真可谓五彩斑斓,澄澈明镜。最令人心动的是金沙滩,滩面石岩累累,高低错落,清冽的雪水奔流其间,溅起满滩浪花,欢啸不已,色彩搭配得非常和谐美妙。“千层碧水走黄龙”,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宽、最长、色彩最丰富的钙化流景观。彩池之美,绝不仅仅只在池中,从审美角度来看,一如平镜的静态小池,竟能将晨星夕月、远山近树,以及日月光华尽纳池中,这才是黄龙的美学极致。而岔景池、争艳池、明镜倒映池、映月彩池的命名,则无形中遵从了这一原则。

如果说近邻九寨沟胜在水银泻地的瀑布与幽幽不可名状之水,那么,黄龙之美多半要归于钙化,那是大地的乳汁,连绵不绝地为脚下的那方山水塑形。

钙化瀑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广,而像黄龙这样状如梯田、势如叠浪的钙化池群,却是屈指可数。黄龙彩池数量庞大,个中姿态绝不雷同,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各有节律;论水色,池壁如璞玉,似牙雕,又因水底沉淀物和树木、山色的千变万化,从而呈现出黄、绿、青、蓝;论池形,又能分出马蹄、明镜、月牙等上百种。

黄龙景区还有几处非常迷人的峡谷,但最美的当推丹云峡。走在峡谷中的小路上,就像走在两侧挂满佳作的画廊里。石马关的峭壁悬崖、观音岩的嶙峋怪石展示出丹云峡的山石之奇;龙滴水的飞瀑、凌冰瀑的宣泄构成丹云峡的灵水之妙;而路旁和峭壁怪石的夹峰里则生长着杂树山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果说黄龙金色的钙化彩池群落是一幅幅着色考究的西洋油画,那么丹云峡及其俊秀的峡谷风光,便是当之无愧的黄龙奇观的“四绝”之一。

漫步黄龙,犹如行走在艺术大师精心描绘的经典画廊里,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眼里看到的美景竟然是真实的存在。

钱塘江观潮

“天排方阵千雷震,地卷云山万马腾”,这是古人形容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农历八月十八日,是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日子。因为这一日江潮最为壮观,一年中,盐官镇的这天也最为热闹。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一大早便云集这里,为的是一观钱塘潮的壮阔风采。我和好友郑治权从长兴驱车两个小时来到盐官,还没有进盐官镇就明显感觉到道路的拥堵,从汽车的牌照可以看出,有不少人是从千里之外来到这里领略大潮的壮观景象的。

到了盐官,想找一个车位都很困难,停车场里、农家门前及大宅小院里都停满了汽车,而且停车费高得惊人——停一辆汽车交费100元,也有收80元的。千里迢迢到这里观潮,大家的心情和兴致都很高,谁也不在乎这点消费。买了门票,我们随着如潮的人流向江边涌去。这时,江堤上早已观者如云,好的地点更是人山人海,当地的朋友为了尽地主之谊,把我们带到了观景台上。这里是观潮的最佳地段,但收费也蛮高的,租一张小桌800元(不含任何东西),每把凳子再加收80元,尽管如此,仍是座无虚席。我们落座后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忽然有人高喊:“大潮来了!”前面的人群开始躁动,紧接着许多人也都伸长了脖子跟着欢呼起来,一向矜持的我也深受感染,跟着大家一起呼喊起来。

远远望去,大潮如素练横江,声如金鼓,向前推进。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当潮水快要经过眼前时,顿觉山岳停峙,声震九天,排山倒海,气势恢宏,耳旁如天鼓雷鸣,眼前似万马奔腾。震天的声响和那排山倒海的声势,将贴近岸边的观潮者吓得不自觉地往后紧退几步,起先往前挤的也不再挤了,生怕被这巨响和脚下的潮水吞噬、卷走,这大潮可谓夺人先夺气也。这真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与静静的湖水不同,海水的水位不断地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人们把发生在白天的海水涨潮叫“潮”,把发生在晚间的海水涨落叫“汐”,合称“潮汐”。总体上说,钱江潮的速度极快、力量极大、来势急猛地向前推进,而湍急的江流不断地往下奔泻,发出撼天动地的吼叫,任凭你是磐石巨岩,钢柱铁罐,都挡不住滚滚的潮流,望去排浪如壁,阵势宛若崩山摧峰,齐刷刷城墙般咆哮着向前扑去,一路前行,浩浩荡荡,所向披靡,两米多高的浪潮盖过了所有观潮人的惊呼和尖叫声。

据介绍,潮汐的形成与地球的引力有关,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上,受到的引力也不同,加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各地海洋的潮汐情况也有所不同,有全日潮、半日潮和混合潮三种类型。潮汐作用对于海岸地貌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海湾地貌可以构成美丽的景观。在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景观就是杭州湾的钱塘潮了。专家们野外考察研究的结果表明,大潮的形成主要与钱塘江河口的形态有关。钱塘江的河口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河口形状不同,它是一个巨大的喇叭口,换句话说,钱塘江江身并不宽,但河口突然变大呈喇叭状。这样,当大海潮涌时,海水从宽约100公里的大江汹涌奔腾地涌入,直向喇叭口内推进,由于水道越来越窄,到了翁家埠一带,海湾仅宽4~5公里了,在这里,海潮被狭窄的水道夹住,前进受到阻碍,而后边的潮水源源不断,于是出现了后浪赶前浪、一浪高一浪的局面,使得潮头如山、潮水如壁,形成了波澜壮阔、举世无双的钱塘江大潮。

汹涌的钱塘江大潮在不同的地段呈现不同的景象:在海宁盐官镇一带,海水排成一列,齐头猛进,形成壮观的“一字潮”;在盐官镇东7里的八堡,可见到南北两股潮流相撞,势如山崩地裂,人称“碰头潮”;在盐官镇西8里的老盐仓,则可见到怒涛惊天、碎作泼天骤雨般的“返头潮”。因此,从地点上来讲,观看钱塘潮最佳的场所是海宁盐官镇。从时间上说,每月朔望都可以看到大潮,但一年之中最好的观潮时间是在农历八月十八,人称“潮生日”,这一天,潮势最猛。钱塘大潮的潮头一般有1~2米的高度,最高时可达2.5米。它的传播速度也很快,大潮带来的海水,每秒可达几万吨,然而在迷人的潮水下,每年都会发生有人因在不安全地段观看钱江潮而丧生的悲剧。

钱塘江大潮,白天有白天波澜壮阔的气势,晚上有晚上的诗情画意;看潮是一种乐趣,听潮同样引人遐想。难怪会有人称赞“钱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头看不足”呢。

雨意的周庄

周庄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未到周庄就先爱上了它的名字,这可能是“望文生义”所致吧!那时,便认定周庄就是一个静谧、古朴、温柔的水乡。

也许天公不作美,快到周庄时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但导游小姐却风趣地说,要游周庄,就得带着细雨来,它为你接风洗尘,这才别有一番风味呢!

走进周庄,看见路口拱门上写着“中国第一水乡”的横幅。再往里走,只见拱桥水巷,小桥流水,那整齐狭窄的石板街面,那古旧建筑和犹存的古风,让人不得不称赞这“第一水乡”的奇特。

周庄的历史是用水写就的,碧澄而流长的水,使它变成了一件文物,变成了一个敞开的博物馆,变成了一部耐人寻味的历史。

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分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道出了它的地域特色。浩荡的河湖阻隔,使得周庄避开了历代的战祸,始终宁静平安,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镇建筑及其独特的格局。

周庄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是幽谧、宁静、素朴。整个古镇就像漫浸在碧波之中,岸上的景物倒映于水中,独显一份灵韵。古镇以水成市,以水成镇,每一处景致都充满了阴柔婉约之美,水成了周庄的命脉、周庄的灵魂。

其实,周庄最初只是一个小村落,到了元代中叶,方逐渐发展起来。一个地方的迅速繁荣,必定与商业活动有关,而商人中的巨富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庄也不例外。自从江南富豪沈万三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周庄仿佛一夜间富了起来。雨丝慢慢地飘着,轻柔得如春柳拂面,也为周庄那轻柔的河面蒙上了一层醉意,晃荡出一份幻化的朦胧。

到了沈厅,我细细地品味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沈厅是苏南水乡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建筑风格细腻动人。求精不贪大,钱财为富,权势为贵。尽管富、贵这两个字像孪生兄弟般相似,也常相随,但在“土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它们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船从厅中过”的沈厅显示着主人的富有,然而因缺乏官场气势,在形制上不得不有所顾虑。尽管如此,沈万三仍然没有逃脱厄运。据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需要修南京的城墙,沈万三曾资助一万三千两白银,负责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工程,因工程超支,他又捐了一万三千两,但朱元璋贪得无厌,命沈万三交出聚宝盆,沈不从,将银子运回周庄,藏在银子浜下,又携带聚宝盆远走他乡,后来被朱元璋的御林军捉住,铁镣长枷发配云南充军。我想,在那荒蛮烟瘴之地,他一定常常会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吧!但他伤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边远的地方,怎么也驶不进他熟悉的港湾。不论是传说还是事实,都证明沈万三因为“露富”而犯上,最终客死他乡。若干年后,他的灵柩才被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底。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年间建成。沈厅面临河埠,但已没有临河梳妆和洗菜的女人。来来往往的船只,载的都是喜笑颜开的游者。

沈厅虽历经百年风雨,有些地方已显出苍老,但绝不会给人留下破败和潦倒之感。那些建筑雕刻也极精美,或灵动俊俏,或拙笨憨厚,或夸张变形,令人叹为观止。门框的图字,制作非常纤巧,内容饶有趣味。而门头雕饰,左边是一枝随风摆动的兰花,右边则变成了炸裂的石榴,于细微处见功夫。能工巧匠的独特技艺常常体现在这一点一滴之间。即使到了现在,那桥栏上的石牡丹依旧灿烂如昨。码头上系船的青面獠牙怪兽,还在一丝不苟地夸张着生动的表情,于精巧中现灵气。

周庄的魅力,还在于她蕴含的文化气质。

周庄历来人文荟萃。因其环境优雅,不仅是读书的好地方,也颇有读书的好传统。历史上曾出过进士、举人20多人,有的官至太尉。周庄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是与近代著名的文学团体“南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在周庄的南社成员甚多。叶楚伧、王大觉、陶惟坻等都是周庄人,周庄至今还保留有他们的故居30多处。

1989年,在一片潇潇洒洒的江南春雨中,又走来了台湾女作家三毛。时隐时现的田野、村舍、湖泊在她面前掠过,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令这位因崇尚大自然而立志走遍万水千山的女作家感动不已,她感叹:“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江南水乡!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故乡!”三毛悄悄地漫步在长街小巷,走过一座又一座石拱桥,走过一条又一条石板街,古色古香的民居、桥楼、河埠、水墙门,让来自海峡彼岸的女作家感到那么陌生,又那么亲切,半生的乡愁一下子有了慰藉。

周庄的美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来到周庄,犹如置身画中,不知不觉中自己仿佛已融进这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中。

雨漫不经心地下着。我们坐在船上,那河道仿佛一座流动的舞台。一座座彩虹似的小桥从头顶横过,极美的倒影被渡船一撞,支离破碎,十分可惜;河岸上古朴的建筑,优哉的庄民,仿佛在向我们点头微笑,招手致意;酒楼茶肆的旗幡,五彩缤纷,缓缓飘动,像在跟游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岸柳婀娜多姿,像一幅绝妙的水粉画;从小巷茶座飘溢出来的茶香、饮食店里的糯米糕味,令人垂涎欲滴。穿行在如诗如画的佳景里,真是说不尽的惬意,道不尽的愉悦。就在这瞬息间,我才真正捕捉到了周庄的神韵。

小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止,夕阳的余晖洒了下来,雨后的周庄显得更加俏丽娇媚。

登上返程的汽车,我兴奋的心旌仍被历史和现实激荡得总是停不下来。

高原读云

离开青藏高原已有多年,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回忆在青藏高原的日日夜夜,许多往事燃起了我的激情。尤其是天空中那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云,仍时时飘浮在我的心幕上。

在青藏高原,我经常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到宽阔的河岸与牧民攀谈,也曾小心翼翼地骑在马背上在无垠的草地上驰骋。更多的时候,我则躺在河边绒毯似的草地上,一边聆听淙淙流水弹奏的乐章,一边静静地仰读天上的白云,这真是一种高雅、惬意的享受。

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的,被变幻莫测的白云点缀着。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薄如纱、轻如羽、洁如雪的云朵慢腾腾地向天空铺散,轻盈地、低低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它是那样的轻,那样的薄。此时的我仿佛也变得轻盈了。人们用眼睛注视它、端详它,用不同的语言赞美它,用心灵去触摸它。

高原的云,充满生机,纯洁无私,装扮着蓝天大地;只要你真正读懂它,你单调的生活便会变得有层次、有诗意。

云朵团团簇簇,有的像奔驰的骏马,有的像雄伟的山峰。更多的时候,它则像一团洁白的棉絮。有风时,它会匆匆赶路,飘到哪里,哪里就是它的家;无风时,它便优哉游哉地给人们展示它的娇容,让你平静的心潮漾起层层美丽的涟漪。偶尔,一朵云遮住头顶上的烈日,或远或近的草地上便会投下一片片游动的云影,随着这飘逸的云霓,你的身躯、你的灵魂就会有一种羽化成仙的感觉。

渐渐地,我与高原的白云便有了感情,一日不见,总觉得生活失去了许多色彩。有时我走出户外,仰望天空,猛然不见了白云,便会不自觉地萌生出一种寂寥和惆怅,仿佛与久违的老朋友失去了相邀的约会。

很难想象,如果高原上缺少了如此美轮美奂的云彩,会是一种什么格调。是苍凉,是凄清,还是萧条?我说不清楚。然而,这不断呈现在天空中的自由洒脱的云,好像有灵性地为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才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在高原上,只要有了云,便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慰藉、遐想和美好向往。其实,人们的寂寞、痛苦与无奈往往是因为过于专注自己、封闭自己、轻视自己。如果,这时你抬头看看天空,看看云朵,或许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真的能给寂寞、疲惫的心添加一份清爽的愉悦,带来一份恬静的惬意。沐浴在白云下,人们的脾气个个都很好,每个人的脸上都那么安详、平和、坦然与宁静。

在青藏高原的日子里,读云似乎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那如梦如幻的、空灵的云朵时,我便与云进行了平心静气的交流。在洁白的云朵下,我的心境极佳,脑海中所有的繁杂意念,内心里一切的郁闷、愁怨,都会被云这个精灵全部稀释,我的灵与肉也被溶化到云中去了。

在高原读云,你会读出高原与内地云的不同韵味来。高原的云,低低地挂在你的头顶,仿佛信手可撷。极目远眺,则会看到云和地平线连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地、哪是天,使人不由得感到它的温柔亲切,真实与可信。在内地,你很难找到这种感觉。云高高地悬在天上,拒人于千里之外,你会觉得它高不可攀,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兴致去读它了。

只有在高原,你才能领略到云和人的那种出神入化的感觉,才会觉得眼前久凝不动的云,其实就停泊在你的心里。

庐山散记

自幼便从李白、苏轼等诸多名家的诗句中领略到庐山的秀色,但真正身临其境地观赏到它的雄姿及莫测之貌,却是在1996年的暮秋时节。

其实,所有的名山秀水都与文人墨客有着深深的情缘。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倘若没有他们的宠爱,便极难产生轰动效应。因此,文人对山水情有独钟,山水对文人也有着难解的情结。正所谓“江山需要文人捧,而文人挥毫也多得江山之助”。庐山也不例外,仅历代文人学士题咏庐山的诗文就达4000余篇,其中不乏传世之作。陶渊明、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等都曾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文。有了这些名篇佳句,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庐山便身价倍增。庐山虽不在五岳之列,名气却并不在五岳之下。

庐山还是一座政治名山,新中国成立前蒋家王朝的夏都、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庐山会议的召开,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见证。

庐山的交通远胜于其他名山。我们一行是乘汽车上庐山的,庐山的公路修得很好,从山脚到山顶全是较为宽敞的沥青路,汽车绕山而上,一直开到山顶我们下榻的疗养院。该疗养院坐落在如琴湖畔,离庐山中心的牯岭仅百步之遥,占尽天时、地利。晚上,疗养院为我们专场安排了歌舞,大家旅途的劳顿一下被冲洗得干干净净。歌舞完毕,正是庐山灯光阑珊之时,同行的几个文友岂肯辜负了这良辰美景,便相邀来到牯岭散步。但见街道两边商店、酒家林立,夜总会、歌舞厅及成群的别墅式建筑临街排列,与街心公园相对,热闹非凡。据导游介绍,牯岭镇别名“云中山城”,100多年前就有西方人在此修建别墅,是庐山旅客接待的中心,也是很多游客游览庐山的必选之地。宋时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而晋朝时以东林寺为中心。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沐浴着深山芳馨的气息,有种心旷神怡、乐不思蜀的感觉。

庐山的景点多建在山上,汽车大都能开到附近,所以许多美景使人颇有些俯拾即是的感觉,给人留下的印象远不如步行上山付出劳累和汗水后欣赏到的景色那样隽永、那样难忘。

回忆庐山之行,观赏三叠泉时的情景最值得回味。我们的汽车停在离三叠泉约3公里的一片开阔地上,要想游览三叠泉,这3公里的坎坷及高高低低的数不清的台阶,便只有靠我们的两条腿去征服了。起初大家都满怀信心,丝毫没有把余下的这段路放在眼里,走了一段后便渐渐地有些力不从心了。

但大家仍怀揣希望地向三叠泉靠近,及至最后只有麻木又机械地抬腿了。这时,我对古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起初他们到这里来时,绝对没有这么平整的台阶,没有沿路摆设的摊点,他们身背干粮、怀着朝圣般的心理征服了路途艰险,当这些景色展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所流露出的那种狂喜、那种激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们的作品才会惊天地、泣鬼神,才会有那么强的感染力。他们已把生命交给大自然,并与之紧紧连在了一起。也许被古人的精神所感召,我的信心又增加了些许,但望着怎么也没个尽头的台阶,我仍有些缺乏勇气。同行中,先是有几位女士望“景”兴叹,继而又有几个男士因体力不支停止了脚步。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在精力殆尽时,山道旁两行醒目的大字使我的勇气陡然增加了许多。既然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留下这个景点不能目睹,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想到这里,我决心拼上一回。就在我步履艰难,疲劳至极时,蓦然一个蔚为壮观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阳光下,一条垂直的彩练从高耸云端的山顶飞泻而下,气势雄伟,但猛地一下,它撞在半山的巨岩上,发出轰然震耳的咆哮,仿佛决意要与山崖织成的屏障做最后一次冲杀似的,一路呐喊着厮杀着冲出了重围,形成各显其趣的三叠。

这就是三叠泉了!站在三叠泉瀑布下举目仰望,我全身心都为之震撼。难怪宋时居住在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老先生,听人说起三叠泉的奇胜之景后梦寐难忘呢,只可惜他年迈多病,没能亲自观赏,而发出“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的感叹。游三叠泉,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想要寻奇觅胜,若不为此付出一番艰辛,便很难领略到奇伟瑰丽的景象。

除三叠泉外,庐山之行给我印象较深的景点当属天桥和锦绣谷。天桥两崖拱峙,峭石堆砌。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平定江南时,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有一次朱元璋战败,策马至此,为悬崖深涧所阻,而后边追兵疾驰而来,正在万分危急之时,一道金光闪耀,巨龙从天而降,化为一石,横卧于悬崖之上,形成一桥,朱元璋绝路逢生,立即策马而过,随之一声巨响,石坠桥断,陈友谅见状大惊,只好鸣金收兵,天桥便由此而得名。

领略了天桥的奇景与险胜,我们便踏上仙人洞的“仙路”前往锦绣谷。仙人洞是“仙迹”的中心,踏着“仙路”继续前行,拐过小弯,抬头处即见苍岩翠壁,参差如手的“佛手岩”。佛手覆盖下,一洞中开,高深各三丈余,这便是著名的仙人洞,洞内多诗词刻石,洞的中央有座石雕的纯阳殿,内置吕洞宾石像,传说仙人洞是吕洞宾求仙学道之所。

循着绝壁悬崖的石阶便道继续前行,锦绣谷的景色便尽收眼底。这条石阶路修得极好,沿途的景色真如一幅锦绣画卷。游览那天,因天气阴湿,云从谷内缭绕,仿佛云海翻卷。锦绣谷的确名副其实,这里千岩竞秀,石壑回萦,脚底下的石阶小道在悬崖绝壁之间迂回曲折。漫步其间,我们尽情欣赏着大自然的景色,看着脚底的云海,仿佛置身于仙境,真有一种缥缈一身轻的感觉。

就这样,我们一边轻松地谈笑,一边行走,无不为锦绣谷的锦绣之色而深深迷醉。

这长约1.5公里的山道,不知不觉中便被我们抛到身后。

被智者光芒照亮的山

很多时候,人们到一个地方,是在不经意间抵达的。然而,往往就是这不经意,却能使你获得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

老君山,因东周守藏室史李耳辞官、西出函谷关归隐此山而得名。它如今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老君山是800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多米,山势雄伟,群峰竞秀,峰林洞涧,千姿百态,可谓“天连五岳全雄晋,地接九州巍伏牛”,称得上是洛阳市的后花园。

追寻着老子的足迹,隔着2000多年的时光,在炎热夏日里,我来到老君山,一则为了避暑,二则在精神的纬度里,近距离感悟老子的道,因为他值得我们仰望。

创立于东汉年间的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之一。道教将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奉为始祖,并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在民间传说中,老君是普济苍生、救苦救难的化身,后人为了纪念他,争相为灵山秀水涂抹上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使旖旎的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内涵,也沾上了令人神往的仙气。位于栾川县城南3公里的老君山便是这样一处道教圣地。

周武王时,老子做守藏室的史官。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世人有了更深切的体认。他历任周朝的史官,最能洞察世态的冷暖与炎凉,最能阐释人性与事物的本质。周昭王二十三年,当他目睹周王朝的没落与衰败后,产生了“去周隐居”,准备“西去流沙,以化异俗”的想法,于是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平日非常喜欢道术,听说老子即将出关隐居,则热情地请老子留下,并请求老子为他写些东西。推辞不过,老子就在函谷关上,将自己一生所学所识、所见所闻写成了仅五千言却被千载传颂的锦绣文章《道德经》。老子写完《道德经》,就出关而去,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

他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说他住在了老君山,有人说他西行至昆仑山,还有记载说他远去波斯,但大部分文献说他不知所终。我想,他应该去了一个他认为理想的地方。正如他在《道德经》中所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对战国时期的纷乱时局起到了中和作用。《道德经》不但充满了智慧,更深深影响着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道教传统的国家,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思想。正是由于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越来越繁荣昌盛。

2700多年前,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而我国东周末年、春秋战国之际,更是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影响最大,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便是老子。而随之发展而来的道教,在现今社会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部《道德经》,令多少中外学者痴迷,老子的“无为而治”等思想,也在西方倍受推崇。

天色接近傍晚,我们终于来到老君山下,因第二天还要早起上山,晚饭后我们早早回到宾馆。时值三伏天,若在城里,没有空调是难以入睡的。然而在这里,山风透过窗户进到屋内,只觉凉爽宜人。窗外的叶子在沙沙摇动,好像是大自然专为我们送来的清新悦耳的催眠曲。窗外,明月弯弯,洒下如水的银光;鸣禽低唱,为我们弹奏着夜的丝弦……我很快便进入梦乡。

翌日,鸟儿唤醒了我们。夏季的老君山,满眼的郁郁葱葱,小溪潺潺,凉风习习,无论城里的天气是如何的炎热,这里却十分凉爽。坐在缆车里,蓦然发现,索道的下方是一个天然的大峡谷,缆车像小型飞机一样迎山而上,无论仰视还是俯瞰,无论前后左右,树林茂密,郁郁苍苍,云飘雾绕,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索道虽然有坡度,可以说还是给人一种直上直下之感,徒步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几分钟便可抵达,我不禁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心生佩服!

走进老君山,我会时不时产生一种幻觉,时不时看到一处“似曾相识”的景点。这里的云雾比庐山的烟雨更壮观,比黄山的云海更善变。动中有静,静中千变万化,这不正是老子“致虚守静”的境界吗?也许因为老子的缘故,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和老君山的缘分仿佛在冥冥中早已注定。

下了中灵索道,沿着盘山公路行走约1里地,便来到了中天门;再由中天门拾级而上,登了300多级台阶,就看见了清玄寺。继续往上走,来到幽洞天籁。正值炎炎夏日,老君山却如深秋。站在山上,山风呼呼吹来,朝露如雨,一扫暑热,真是“人间七月正中伏,老君山里已深秋”啊!这里,清幽致雅,自然界的造化为人类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让人留恋。

导游说,上面的风景更美呢。我还不想挪动脚步,却无法婉拒导游的鼓动,只好乘观光索道来到山顶。站在山顶俯瞰远方,那些高高低低的山峰,好似漫步在苍山云海之间。遥望着栾川县城的那些楼房,它们偎依在老君山下,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厚重的土地,不禁让人思绪飘摇。

可一踏上悬空栈道,又是另一番感觉。面临悬崖峭壁,脚下云雾翻腾,心便扑腾起来。慢慢挪动步子,唯恐落入那不测之地,顿时想起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想起“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情此景,“与我心有戚戚焉”。栈道下面,石林座座,真可谓群峰竞秀。

老君山群峰俊秀,苍松劲树,四季常青,鸟语百啭;山风一起,松涛汹涌,啸声阵阵,不绝于耳。云的变幻、林的多姿、水的清澈,以及周边环境共同形成的整个景观,宛如一部立体交响乐,演绎着山的激情、水的迤逦和古朴静谧的神韵。当你走进老君山,仔细去看,认真去听,努力去品味时,你会感觉到大自然跳动的脉搏、巍巍群山连绵起伏的呼唤。你会感受到,这里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动静相间、万物和谐,山水间充分体现自然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漫步老君山,仿佛置身于天然画廊。举目四望,数不尽的浓妆艳抹,看不完的诗情画意。徜徉密林,身心舒适而愉悦,精神旷然而豁达,凡尘的困扰,生活的忧思,此刻全都忘却。目光所及,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仿佛都有了灵性。它们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引力,将你带入山的怀抱,进而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让所有爱恨与幽怨都化解在青山绿水之间,让所有的烦躁和不安消融在大自然的纯真之中。

山水之妙,在乎个人感受,登老君山,重峦叠嶂中是数不尽的风云岁月,在云起云落间涤荡着人的心灵。那山的优雅,古庙的凝重,让老君山更具有仙风道骨,更体现出道法自然的深意。

沿着栈道往前走,直走马鬃岭,到达伏牛山主峰,顿觉激情澎湃,神情飞扬。世界的博大,宇宙的无限,让人瞬间体会到得失的细微,融入的虚无,许多解不开的心结悄然化解,荡然无存。仰视俯察,远眺近观,快意非常。不知不觉间,你会感觉到,灵山秀水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的“道”。无声无息的山水,是自然造化的美景,只要你用心慢慢体会就能感觉到,这里有一种撼天动地的心灵呵护和恒久不变的深切关爱,这也许就是人类几千年来对灵山秀水情有独钟的原因吧!站在这里,作家李准激情满怀赞曰:“秀压五岳,奇冠三山。”

山下的老子文化苑,高达38米的老子铜像巍然耸立,老子面容慈祥肃穆,右手拿着竹简,左手伸出食指指向天空,好像在向人们讲述着他的《道德经》。山因高大而厚重,因文化而流传。作为道教圣地、老子归隐地的老君山,山的高大厚重不是正好象征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吗!

老君山,一座诗意的山,一座被智者的光芒照亮的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