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出身世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315],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16],修禊事也[317]。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18],引以为流觞曲水[319],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20]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2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32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23]。虽趣舍万殊[324],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5];及其所之既倦[326],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间,已为陈迹[327],犹不能不以之兴杯[32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29]。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30],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33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33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3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33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说明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谢安、孙绰、王羲之等四十余人集于山阴兰亭,各有歌咏,王羲之此文即为诸诗汇集的序文。
文中写到了敏感的心灵在自然中的欢欣和对生死大问题的悲感,很明快地点出了这批诗人创作的背景和心境。人生与自然的对照所产生的诗歌是呈现着普遍性的,同时,王羲之的这篇序文也透露了时代的特定历史性。那时诗人的心底存着一份对生命的玄思,而这种玄思时时刻刻,乃至在自然山水中也总在流泄。生命的忧思与山水的乐感交错,一方面奏出“悲欣交集”的心音,另一方面也凸现玄言、山水诗之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