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之道
1.带着问题读书。竺可桢是聪明的,从小便博闻强记,被街坊目为神童;中学时也是逢考必胜,直至后来赴美留学,一直都是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等生。有人说,竺可桢的聪明来自勤奋。的确,竺可桢是刻苦努力的,但是,导致他学有所成的原因,除了勤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总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小时候,他为解开脑袋里问不完的怪问题,四处寻书;上学期间,他总是在为找到救国为民的途径而读书;工作后,面对我国一片荒芜的气象事业,他有无数棘手的问题需要从书中找到答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也总是提醒新入校的学生,要带着两个问题来读书: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著名哲学家卢梭有言: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现今在美国、日本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力提倡给中小学生布置开放式作业,如有的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为:本市景观照明灯如何做到既节能又美观?为了完成好这个任务,学生不得不阅读大量与景观照明相关的书籍,还要到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当这个作业圆满完成时,学生也都成了景观照明方面的小专家了。
这也启迪我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孩子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不能只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量、阅读量,逼着孩子读死书。这种舍本逐末的读书方法,即便孩子读书破万卷,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以大自然为师。竺可桢非常注重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他常说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小时候,他在保驾山,观察燕子来去,花开花落,了解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工作后,他经常观察公园里桃花开于何日,柳絮飞于何时,布谷鸟始叫于哪天,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分析,竺可桢终于在1972年绘制成了一幅《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利用来向他介绍精神文化财富。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是那包含着无穷现象的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现在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尚未学会说话、走路,便成天带着他们参加名目繁多的亲子培训班,美其名曰“为了拓展孩子智能”,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只有在自然环境中,孩子的天性才能完美展现,孩子的智能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