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语录七

王阳明诗文选译(修订版) 作者:章培恒,等 编


语录七

本篇论说了求学必须从根本上用力的道理。阳明以婴儿的长大成人为譬,说明成年人的知识与能力,是逐步长进并积累起来的。求学的人仰慕古代圣贤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同样的人,这种愿望固然不错,但如果指望朝夕间就能将世上的道理讲求穷尽,那就违反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为此,阳明又以种树为喻,希望学生们学习时,要有“只管栽培灌溉”的境界。一旦水土肥沃,根枝茁壮,自然会有花果的收获。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1],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2]。仙家说婴儿亦善譬[3]: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4],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5],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6]。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7],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8]。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9]: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10],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11]?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翻译】

有人问:“知识不长进,怎么办?”

先生说:“求学问必须有个根本,必须从根本上用力,才能渐渐地充实长进。神仙家所说的‘婴儿’,也是很好的譬喻:婴儿在母腹中时,只是一股单纯的精气,他有什么知识?脱离母胎后,婴儿才会啼哭,这以后才会笑,以后又会认识他的父母和兄弟,再以后又会站立、会行走,会手提、会肩背,最后则天下的事情没有不可能去做的了,这都是由于其精气一天天充足,筋力一天天强盛,智力一天天成长,而不是一出世就讲求探讨而学会的。所以凡事必须有个本源。圣人能达到使天地清泰、万物滋长繁育的水平,也只是从他处于喜怒哀乐尚未发动的‘中’这种状态时,不断地修养而得来。后世的儒者不明白圣人‘格物’的道理,看到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想在开始学习时即讲求穷尽,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呢?”

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和种树是一样的。当树刚有根芽时,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后才有树叶,有了树叶后才有花、果。起初种根时,只管培土浇水,先不要去想树枝,不要去想树叶,也不要去想花,不要去想果实,空想有什么益处?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枝叶和花果?”


注释

[1] 本原:根本。木根称本,水流起头处称源。“原”与“源”通。

[2] 盈科:水灌满坑洼,喻充盈。

[3] 仙家:神仙家,指信奉神仙、修炼之说的道教方士。婴儿:方士术语,据说炼气达到一定程度,人的元神凝结成形,状如婴儿,亦称“圣胎”;随着修炼功深,“婴儿”不断成长,最终飞升成仙。

[4] 纯气:纯一的精气。

[5] 持:手提。负:肩背。

[6] 卒:终于。

[7] 位天地、育万物:语出《论语·中庸》,意为天地定位,养育万物。阳明认为是圣人的功绩,使得天地静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滋长发育。

[8] 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人心虚静,胸无杂虑,故称为“中”,语见《礼记·中庸》。

[9] 然:那样。

[10] 勿作枝想:不要去想树枝。以下各句句式同。

[11] 悬想:空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