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为
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初进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②,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③,应是钓秋水④。
差池不相见⑤,黾俛空仰止⑥。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⑦,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①茅茨:茅屋。
②扣关:敲门。
③巾柴车:指戴幅巾、乘柴车出游。幅巾、柴车是古时贫士隐者的装束与车驾。这里的巾、车都作动词用。。
④钓秋水:钓鱼。
⑤差(cī)池:参差不齐。这里指你来我往,交错不相见。
⑥黾俛(mǐn miǎn):勉力。
仰止:仰望。《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⑦契:契合,惬意。
【意译】
山顶上有一间茅草屋,到那儿要走三十里山路。敲敲屋门,没有僮仆出来迎候一,看看屋里,只陈放着张桌子。如果主人不是戴着幅巾,乘着柴车出游,就是去河边钓鱼了。你来我往,恰好没有遇上,心中充满了对他的仰慕之情。新雨过后,草色格外青绿,风吹松林,声响传进窗里。来到这幽静惬意的地方,我怡然自足,心神摇荡。虽没能享受宾主畅叙的快意,却也颇领悟了佛家清静无为的道理。兴尽之后我才下山,又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品读】
本篇的诗眼在“不遇”二字。作者上山的目的是“寻隐者”,可是隐者恰好不在。本该失望的诗人,却从隐者居所的内外环境中,既体会到了主人淡泊的心性,又放松了自己的心情,领悟了清净的妙理,收获颇丰。虽然不遇隐者,但隐者的高洁情怀早已充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如此,即使“不遇”又有什么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