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启蒙思想家卢梭

世界名人传记速读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雅瑟,培培 编著


启蒙思想家卢梭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父亲是个钟表匠。卢梭刚出生时,他的母亲便因难产死去,是姑母费尽心力抚养他。卢梭从小聪明机灵,虽然他没有像富家子弟那样受过系统教育,但特别爱读书的习惯使他成了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卢梭

母亲去世后,父亲郁郁寡欢,幸好母亲留下了不少的书,有哲学的、历史的,更多的是小说。父亲常和卢梭晚饭后相对朗读,有时他们甚至忘记了时间,以至于通宵达旦沉醉在书的世界里。这使卢梭无形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充实滋养了卢梭年幼的心灵。7岁时他已把家中所有的书都读完了。

然而不久,一次意外事件中断了他的正常生活。父亲因与一个法国军官发生冲突而不得不离开了他,远赴他乡,卢梭只好到舅舅家居住。舅舅把卢梭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寄宿在包塞一个牧师家里读书、学习。清静、柔和又美丽的乡村景色使卢梭对大自然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活的曲折使他受到了磨炼,也使他形成了坚定不移的性格。

卢梭13岁时,舅舅将他送到马斯隆先生那里学做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可他却十分讨厌这个工作,马斯隆先生也不喜欢他,常骂他懒惰、愚蠢。不久,他又跑到一位雕刻家手下当学徒,虽然他爱好绘画,工作起来也很认真,可他师傅是个脾气粗暴的人,卢梭常常无故受到责难。1728年卢梭再也不愿在师父家呆下去,便离城出走,开始了流浪生活。此间,他给人雕刻过盘碟上的图案,替一位身患绝症的贵妇人写过文稿。颠沛流离的人生路上,他寻找一切可能学习知识的机会,因为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改变贫苦平民的生活。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到过欧洲的许多地方,广泛接触了社会,并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见解。

卢梭一生漂泊不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尝人间的冷暖与辛酸。他对社会的不平等有很深的体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做过深入的研究。1749年夏季的一天,卢梭看到一则征文广告,题目是《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他当时就感到有许多富于生气的思想不断地从心中涌现出来,冲击着自己的头脑,非得一吐而后快。他便兴奋地跑去与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交换想法,狄德罗鼓励他写文章应征。卢梭便从研究人类发展史着手,论述了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变化等,没想到第二年他的应征论文获得了头等奖,卢梭的名气因之大震。后来,他又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自然界中很少有不平等的现象。当今流行的不平等现象是人类在求生存和进步的过程中,人为地逐渐衍生而成的。”1750年,他这篇论文获得了头等奖。他在这篇文章中否定艺术和科学的价值,从反面进行了论证,表露了他对巴黎社会的不信任和憎恶,并反对这种社会中所隐藏着的欺诈。他斥责科学、文学和艺术,认为这些东西被权力主宰了。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卢梭的个性适合于在乡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厌倦了城市生活。隐居之后,他便决定不再回巴黎。这时的卢梭已有点名气,不用为生活费用发愁,他继续抄乐谱,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靠得住,自给有余。他的歌剧《乡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两千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这样,生活就不至于贫困了。他的文笔和天赋已使他成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卢梭觉得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他的天才,毁灭他的才华。他的才华不是在笔上,而是在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出来的。他始终认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思维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学名著《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著《爱弥尔》,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自传体小说《新爱洛绮丝》出版后,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

卢梭一生经历的社会底层的生活,是他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们生活经历不同的地方,这也使得他能更加关注人的“自由、平等、人权”问题。人类为什么不平等?如何克服不平等?卢梭认为:“每一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不平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世界的巨著《社会契约论》震动了法国、欧洲。卢梭在这本巨著中强调,为了防止不平等的发生,“集体”权力和立法权、行政权等的运用,必须交由全体公民,即“主权属于人民”。主权既不可转让,也不可分割。政府只不过是据法律使用国家的力量而已,政府官员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随时要求撤换他们。据此,卢梭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反对专制制度。他认为专制必然造就暴君,暴君就是人民的公敌。他号召人民用暴力推翻暴君,夺回属于自己的“主权”,为捍卫自己的“天赋权利”,应该不惜流血、坐牢,乃至砍头。

卢梭大胆的主张引起了政府极大的恐慌,他们到处通缉卢梭,卢梭被迫四处流浪。然而卢梭的“革命”主张,已经深入到法兰西人民心中:只有革命,才能争回人权,才能维护人的尊严。后来在1789年,法兰西人民终于掀起了推翻暴君、争取民主、争取平等的大革命。因而,卢梭被后人称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1757年卢梭撰写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尔》出版,书中阐述了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儿童期教育。他那具有独创性的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强调,以儿童为本位,按年龄组对儿童进行教育。这部被誉为儿童教育经典著作的书,一经出版便震惊世界,卢梭因此又受到当局的围攻。他们视这本书为异端邪说,因为当局害怕卢梭著作中的新思想,便查禁这本书,他们甚至废除了卢梭的永久性公民权。卢梭只得在国外到处躲藏。

为什么卢梭的《爱弥尔》会遭到法国反动当局如此仇视呢?原因在于,卢梭以他的《爱弥尔》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卢梭的“性善论”虽然并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把人像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罪犯,则会诉之严酷惩戒的倾向,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在卢梭短短66年的生命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新爱洛绮丝》《忏悔录》《对话录》《孤独散步者的梦想》等一部部经典巨著的发表,接二连三地震动法国、欧洲、甚至整个世界。

名人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我既然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卢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