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董卓逼嫁

漠国明月:蔡文姬传 作者:郑彦英 著


2.董卓逼嫁

在汉朝,女子十六岁出嫁是常事,当时称女子二八为妙龄。但是,蔡文姬的出嫁,少了官宦人家的矜持,压缩了细细择偶的时间。这一切,都缘于公元一九二年春天于长安城郊麦田里的那一次对话。对话的发起方是权倾一时、玩东汉皇帝于股掌之间的大肚子董卓,应对方则是东汉大儒蔡邕。

东汉中平六年,即公元一八九年,东汉灵帝在三十四岁时英年早逝。汉少帝刘辩继位,董卓率西凉重兵、猛将吕布,浩浩荡荡进入洛阳,据兵擅政,毫不留情地废黜少帝,杀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己担任相国。袁绍和曹操见势不妙,迅速逃跑。董卓更加肆无忌惮,独揽军政大权,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美其名曰“搜牢”。

与此同时,为了装点门面,他网罗天下名士入朝,蔡昭姬的父亲蔡邕,就是这时候被他召唤入朝廷的。

蔡邕推托,说他根本不想做官,董卓威胁他说,不入朝就灭他九族。蔡邕风闻董卓残暴,无奈只好入朝,没想到董卓三日内竟然给蔡邕连升三级,而且封他为高阳侯,官拜左中郎将。《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记载,董卓对蔡邕“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第二年,也就是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联合关东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黄巾军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讨董。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初平元年董卓挟持献帝至西都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并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室屋荡尽,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自从董卓将汉献帝挟持到长安以后,董卓自封太师,成了东汉真正的皇帝,汉献帝反倒成了他的传声筒。

到长安后的第二年,献帝刘协初平二年,即公元一九一年,关中发生大地震。那时候民房多为土坯房,且关中地方百姓,相信最结实的是黄土,所以房脊大多数建在土墙上,一遇地震,必然伤亡惨重。虽是大自然发威,但朝野间,议论纷起,多传说董卓挟天子至长安致天地发怒。董卓耳目繁稠,自然也听到一些,为平息舆论,六月,他有意在朝堂问蔡邕地震事,这就是记载在《后汉书》本传中有名的《地震对》:“初平二年六月,地震。卓以问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之所致也。’”至此,董卓下令在洛阳大修宗庙,以强汉室阳气。

但是,并不是一个蔡邕的《地震对》就能平息天下怨气的。几乎是在“地震对”的同时,关东军袁绍、韩馥等以献帝年幼,被董卓挟持为由,欲废掉献帝,推举汉宗室、幽州(今北京西南)牧刘虞为帝。由于刘虞坚辞不受,此事才被搁下。但是这让董卓大为恼火,因为天下不能有二主,如果再立一个皇帝,他这边的献帝就很难服众,他的威风就很难延续。好在刘虞不受,董卓才松了一口气。

此事刚罢,破虏将军孙坚移军梁郡(今河南商丘南)以东,进攻董卓。初战失利,仅剩数十骑败逃。又收合军队,与董卓所部大战于阳人(今河南临汝西),斩董卓部将华雄,董卓军大败。董卓见孙坚勇猛让李傕向孙坚提亲求和,并请孙坚将子弟的姓名列表给他,答应封其为刺史郡守。孙坚拒绝,继续进攻,行进至离洛阳仅九十里的大谷。董卓亲自出战,与孙坚大战于洛阳诸帝陵间,终于不敌,败退至渑池(今属河南)一带。孙坚进至洛阳,又击败董卓部将吕布,进入洛阳。分兵于渑池等地进攻董卓。董卓只好退入关中,命中郎将牛辅等分屯华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己率军返回长安。

在这样的情势下,蔡邕自知朝廷难保,而自己又难以脱身,便将一双女儿,派人送回了圉县(今河南杞县南)老家,只留妻子赵五娘在身边。

说起这个赵五娘,被宋以后的说书者编得面目全非。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另娶丞相之女,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更不可能有另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诗人陆游作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感叹:“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

初平三年春,即公元一九二年早春的一个上午,蔡邕刚刚坐下来处理政务,董卓却派骑督尉李肃叫他,让他火速赶到南郊麦田看麦。

蔡邕知道,董卓目前四面楚歌,性格却更加暴躁,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招致杀头之罪。所以,一听说让他去麦田看麦,他就知道,绝不是看麦,而是要说阴阳,因为目前正是小麦分蘖起身的时候,小麦的叶片,正显示着阳气上升。

为了进一步弄清董卓的心思,蔡邕一上马车,就向李肃询问董卓今天的情绪。

李肃斜着眼看看他说,“去冬雨雪充沛,小麦返青,郁郁葱葱,太师行走在麦田,心情自然很好。”

蔡邕一听这话,心里安稳一些,便问他召自己何事。

李肃就说起了去年夏天关中大地震后,董卓与蔡邕的那次对话。然后严肃地说:“太师尊你之说,大兴土木,修复宗庙,应是阳气大升,为何还有贼子起反兵,太师焉能不问?!”

蔡邕一听,心情自然沉重起来。

车出城门,并未走正南直道,而是驰上了通往郿坞(今陕西眉县东北)的西南道。

一看上了这条路,蔡邕的心猛然一提。

据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记载,郿坞离长安二百六十里。董卓挟汉献帝到长安后,调动二十五万人修筑郿坞,城廓高下厚薄,完全按照长安建造,城墙周围达九里之长。其间所建宫室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美貌女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八百人,充为婢妾。坞内堆积金玉彩帛珍珠,不知其数。卓常云:“吾事成,当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养老。”董卓将家属全部安排居住在郿坞,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将朝廷公卿召集到郿坞横门外的大路上,在路上搭设帐幔,与公卿聚饮。就在七天前,大家正在聚饮时,西凉军士将从北地招安来的降士数百人带到这里,董卓却命将降士数百人,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挖去眼睛,或割去其舌,或以大锅煮之,皆未死,于酒桌几前反复挣扎。百官无不战栗,许多人的筷子都掉了(失箸),蔡邕的酒杯倒了酒从杯子里淌出来,从桌面上往地上滴滴答答地滴,蔡邕都没有发现而是胆战心惊地看着董卓。没想到董卓这时候反问在座的公卿:“我杀掉这些坏心肠的人,你们怕什么?”(吾杀歹心者,何怕之?)蔡邕连忙躲开董卓的眼睛,这才发现他的酒杯倒了,赶紧扶起来。

想到这些,蔡邕告诫自己,千万不能逆了董卓的心思,实在不能不抗的,必须绕开,否则自己性命难保。

车猛然停了,蔡邕的身子顺着前行的车势往前一倾,这就看见了麦田里的董卓,蔡邕匆匆下车,给董卓请安。

董卓腆着他的大肚子,朝蔡邕摆摆手,果然说到了阳气和目前的局势,责问蔡邕说:“为何修庙增阳,讨伐队伍依然络绎不绝,岂是阳气不够?”

蔡邕深深吸了一口气,小心地说:“民心所向,为阳中之大。若从目前始,所有政令,以民之安居乐业为基本,自会立得人心。人心所向,阳气所聚,其阳之力,势不可当。”

董卓看着蔡邕,没有吭气,走了几步,用手指着他:“汝言大谬请问,孝武帝为何雄风无边?”

董卓说的孝武帝,就是西汉时的汉武帝。因为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死后,谥号前面均加一个“孝”字。

蔡邕想了想,告诉他:“孝武帝者,雄风所成,一为霸气,二为虎狼之心。”

董卓又问道:“那时阳气可盛?”

蔡邕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但阳盛,且威仪震慑四方。”

董卓看着田野,摇头道:“孝武帝……孝武帝何时以民生为先?他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不也成就霸业?”

一句话把蔡邕问住了,蔡邕低头思索。

董卓继续追问:“孝武帝为何嫔妃成群?”

蔡邕低着头看小麦,知道自己不能不答,只好说:“好女色,人之本性使然。”

董卓却摇头,又连连说蔡邕大谬,然后说:“孝武帝此为,一为人之本性,二为大聚阳气。”

蔡邕愕然,嘴里喏喏:“阳者……阳……”心里想,陷入女色,只能消减阳气,怎么会增加阳气,但他不敢说出来。

于是,董卓便斩钉截铁地说出他的决定:“吾已心汉宫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因时机未到。时机一到,我何不称王?该称王而不称王者,逆天地之命也。故而,我欲广招嫔妃,广聚阳气。”

蔡邕吓了一跳,虽然他知道,董卓绝不愿意长期称臣的,但是直接说出来称帝的话,还是让蔡邕恐惧,便不敢接话。

董卓见状,就一摆长袖,说起了东汉的光武帝刘秀,特别说到了皇后阴丽华,看着蔡邕,温和地问:“光武帝为何一定要立阴氏为皇后?”

蔡邕没有想到董卓的真正用意,便依史实说:“回太师,臣以为,阴氏以美貌著称。光武帝尚为没落皇族之时,即仰慕阴氏之美貌,并于大众面前感叹:‘娶妻当得阴丽华。’”

蔡邕此说,在《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本纪》中也有记载: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董卓笑笑,问蔡邕:“为何光武帝成就霸业之时,却未立阴氏为后?

蔡邕附和着笑笑,回答说:“此事朝野皆知,光武帝临危之时,送阴氏回家,以避风险,而在征战中,又与郭氏生下一子。”

蔡邕的回答,本在董卓的意料之中,所以他步步紧逼:“按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阴氏并未生子,而光武帝登上帝位三年后,为何立阴氏为后?”

蔡邕依然依史回答:“阴氏何止貌美,更有显赫家族,为春秋时代闻名遐迩之齐相管仲之后,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加上阴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说到这里,董卓便要蔡邕上书献帝,为阴皇后谥号。

蔡邕根本没有想到这事关乎自己,便立即答应,因他满腹经纶,所以出口成章,董卓点头,表扬他行文得体。

唐代的李贤在为《后汉书》作注时,在《皇后纪》的结尾处引用了蔡邕的《和熹邓后谥议》一文:“汉世母氏无谥,至于明帝始建光烈之称,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上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谥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后一体,礼亦宜同。大行皇太后谥宜为和熹。”

说到这里,董卓才露出了真面目,突然问起蔡邕的长女蔡昭姬,并说到朝廷大员对蔡昭姬的评价:才学超人,年方二八。

蔡邕如遭雷轰,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虽然董卓没有明确说出要娶蔡昭姬,但这个贪欲无限的豺狼能随便问吗,他是随便说说阴丽华吗?他是以昭姬比阴丽华呢!于是,董卓刚才不少言语,眼下在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两件事,一是董卓要称帝,二是董卓要霸昭姬。他只感到恶气攻心,却又无法发作,只在心里骂:董卓狗贼!狗贼……

而董卓却不顾蔡邕的心情,他知道蔡邕即便是心里不悦,也不敢表现出来,于是把脸凑到蔡邕脸前,关切地问:“爱卿为何紧张?”

蔡邕长吸一口气,连忙回答:“长女蔡琰,生于动乱,长于贫贱从未敢有非分之想,且已与人定亲,不日即可完婚。”

在董卓眼里,定亲不定亲根本不是事情,更不是障碍,便看着蔡邕的脸,问蔡邕:“何时带昭姬入宫?”

话已说到入宫,董卓老贼根本不遮掩自己的心思了!蔡邕便压着怒火,软着言语,告诉董卓,他年前就让女儿回老家陈留住了。

“陈留……陈留……”

董卓嘴里默默念着陈留:“那个曹孟德,从朝廷逃走后,就是在陈留招兵买马,起兵作乱的!”抬起头说,“你跟曹孟德有联系?”

“没没!”蔡邕连忙摆手,心便突突跳起来,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些被去了手足却欲死不能的降士。

董卓转过身去,冷着声让蔡邕速叫女儿回来。

蔡邕能反对吗?蔡邕敢反对吗?低着眉顺着眼的蔡邕突然想到:这是个逃离董卓的好机会!于是连忙回答:“臣即刻动身,接昭姬回长安。”

董卓一听这话,笑了,转过身来,说他一天也离不开蔡邕,让蔡邕派人去接女儿。

也许是天意,话说到这儿,天上的云密了,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打在脸上,很凉。蔡邕连忙请董卓上车,说是怕他着凉,其实是他恨不得立即结束这番谈话。

董卓在雨中挥舞着他的长袖子,走向马车,嘴里却说:“此雨甚好,于麦于人,皆大欢喜,不可不淋。”说着上了马车。

看着董卓的背影,蔡邕任雨往脸上打,脑子里急速思考着对策。

李肃骑马走了,与一帮侍卫簇拥在董卓的马车周围,让蔡邕坐车回去。

蔡邕看着李肃,心里骂着走狗!却没有想到,几个月后,就是这个走狗,协助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

雨越下越大,车上的布帘子都湿透了,马蹄子踏在地上的声音里,有噗噗的水声。到蔡邕家门口,车停下了,车夫打开雨伞,扶他下了车。

蔡邕的脚刚刚踏在地面的浅水中,就有一个声音飞进他的耳朵,叫他蔡伯!他抬头一看,竟然是冬天时来找他求教的卫家兄弟之一,他还记得哥哥叫卫觊,字伯儒;弟弟叫卫宁,字仲道。这小伙子怎么站在雨里?手里拿着雨伞,为何不打开,硬要挨淋。

卫宁笑笑说出了原委:“冬天来时,家兄带着,冒雪等你,承蒙赐教。这次家兄不能亲自拜访,委托我一并求教。”

蔡邕便叫他把雨伞打开,与他进屋。卫宁这才告诉蔡邕,雨伞里裹着他们兄弟俩写的书法作业。蔡邕一愣,将小伙子让进屋。

夫人赵五娘迎住了他,给他换鞋时,要给小伙子换衣服,小伙子坚持不换,说他来向老师求教,就得立雪淋雨,心诚并下苦功,才能学到真本事。

小伙子的话让蔡邕很感动。他想起去年冬天的那个下午,他从朝廷议事回来,冒着大雪,却见门外立着两个雪人,见了他立即弯腰说话才知道是来向他学习书法的,为了表示心诚,夫人多次叫他们进屋他们都不进,硬是成为两个雪人,等到蔡邕回来了,才行礼进屋。

夫人告诉蔡邕,这回也是咋叫都不进屋,宁可挨淋等着,真是个有出息的小伙子!

蔡邕便叫小伙子打开雨伞,拿出两卷用油布包着的书法作品。蔡邕今天根本没有心思教授,但他在进门时突然生了个念头,一个拯救女儿蔡昭姬的念头,而且,这次拯救,卫宁是关键角色。

于是,蔡邕笑吟吟地接过书法作品,认真观看,边看边点评。

卫宁拿了十几张书法作业,摞在上面的是哥哥卫觊写的,下面的是他写的。蔡邕一看就知道,指着上面的几幅说:“上面几幅,为汝兄卫觊所写,字如其人,虎背熊腰,稳重有力。所差者,书卷气、柔气,这在收笔时可以改正。”

卫宁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说蔡伯说得太对了。

蔡邕细细品味卫宁的作品,最后认真地说,卫宁结字存在问题,遂问他:“如何写字,才能端正好看?”

卫宁有点紧张,张开嘴:“我……”

蔡邕微笑地看着这个后生,手抚在他的肩膀上,让他不用紧张,怎么想就怎么说。

小伙子头上冒出汗来,结巴了两下,才说:“字……要端正,就要横平竖直,稳若山石。”

蔡邕明白了,温和地说:“弊端恰恰在此!未曾用笔,身心先紧,如何挥洒?其实书贵在散,写字之前,须先排俗除杂,放开想象,方能铺纸挥毫。如身后有急迫之事,即便用中山兔毫笔,依然不能得心应手。故而欲写字,先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法知,达到坐忘境界,才能下笔有神。”

卫宁连连点头,感动地说:“蔡伯所教,醍醐灌顶……”

蔡邕微微一笑,看着卫宁,似乎看着自己的儿子,语言也就格外亲切:“写字要有体态情势,似坐似行,似飞似动,似往似来,似卧似起,似愁似喜,似虫食木叶,似利剑似长戈,似强弓似硬矢,似水火,似云雾,似日月。如此众象进入书法,书者才可谓书法艺术家。”

卫宁呆呆地看着蔡邕,不断点头称是。

蔡邕爱怜地看着小伙子,将字卷起来,让卫宁换上干衣服,在他家吃饭。

卫宁连连摆手,说不能在恩师家吃饭。

蔡邕又拍拍小伙子的肩膀,说小伙子是皇后卫子夫娘家的后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后人,能在他左中郎家吃饭,是他的光荣。

其实,蔡邕想到了卫家哥俩在蔡家门口冒雪求学的事,那一次他知道了他们的身世,也知道了这个卫宁尚未婚配。更重要的是,那一次他们来,女儿昭姬在家,卫宁听见内室传来琴声,立即面红耳赤。他哥解释说,弟弟早就闻得昭姬大名,常在梦中呼叫昭姬的名字,这次来家,能听到昭姬琴声,弟弟便不虚此行了。

蔡邕当然明白卫觊的意思,微笑一下,岔开了话题。之后不久,卫家就托人提亲。蔡邕很重视这门婚姻,因为卫家虽是名门望族,却远离朝廷,朝廷大祸难以波及,而且,小伙子他也见了,清净,聪慧,稳重,是个好样儿的女婿。于是就征求女儿意见。

他几乎没向女儿说过提亲的事,所以女儿脸红了,说她不嫁。虽然他给女儿讲了他的想法,女儿还是坚决地说不嫁。

这事就搁下了。而如今,这事不能搁了,但又不能在卫宁面前直言,他就想了个主意。

他问卫宁:“汝兄卫觊,在曹孟德处执事。孟德与吾,为忘年交吾观此人,必成大事,汝兄可是在助孟德,集结训练青州兵?”

卫宁点头称是。

蔡邕便说想请卫宁帮他办个事。

卫宁激动了,高叫蔡伯,让他尽管吩咐。

蔡邕微微一笑,说他有一封锦囊,要送到曹孟德那里,让卫宁送去,顺便给他哥哥讲讲对他书法的点评。

卫宁受宠若惊,立即就要出发。

蔡邕一笑,让小伙子换衣服吃饭,说完就进里屋写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