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年胸怀不染愁

和大唐诗人对酒当歌 作者:刘斌


少年胸怀不染愁

王勃的诗文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转变唐代诗风起了很大作用。他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地位高居“唐初四杰”之首。

最脍炙人口的是他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淹《别赋》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悲愁凄恻之意充盈全篇。

“爱别离苦”还被佛教列入“人生八苦”之一,说:“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意思是说,生死离别,乃人间惨事。即使不是死别,也悲痛万分。离者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生别离,谁也无可避免,谁都痛苦不堪。

离别,一直是笼罩在古人心头的一抹挥不去的阴影。车马劳顿,交通不便的古代,一别,可能就是永诀。

王勃的这首离别诗,一扫悲苦离恨而神采飞扬。

长安,城阙威严;五津,荒僻偏远。离别是眼前不能推却的遭遇。友人间的情意再真再纯再深,这一刻,也只得听凭命运的安排。居于京城的繁华也好,处于巴蜀的穷壤也罢,只要不为命运的悖逆而怨,彼此仍有比邻之感。歧路不是谁的个人选择,儿女之情亦不能检验彼此间的友情是否能坚忍地相守。彼此只有笑对去途,笑对困境,才可以在艰难时世毅然地作别,才可能在炎凉世态固执地守望。

离别的泪水不能留住苦难兄弟走向困境的脚步。唯此挥别,才可能有下一次的欢欣一聚。

再说,天涯虽远,依然有春天的问候;天涯虽远,依然有明月的照耀。何况还有真挚的友谊温暖,还有再聚的憧憬足可化解别离的寂寞。

这是一个青春王勃留给我们的青春誓言。青春不该寂寞,青春不该向命运低头!

心相约,总相逢。在王勃看来,心灵的照应,胜于朝夕厮守却彼此隔膜。即使沧海横亘,天涯遥距,彼此一样能传递情谊,近若比邻。万水千山并不遥远,遥远的是两颗相隔的心。所以,王勃虽很年轻,离别面前不“黯然销魂”,苦难当头不畏惧颓废。高远的眼界穿越了迷蒙的烟云,阔大的胸怀包容着现世的伤痛。他深知,离别的泪水不能冲淡友谊,未知的歧途不能改变通向友人的路径。唯有坚强,才能让彼此共担风雨;唯有坚守,才能让彼此在沧桑的变故之后,如约重逢。

能把别离写出如此黄钟大吕的气势,自王勃始。大气,仿佛不知道什么叫失意;自信,仿佛从不缺少友情。漂泊即漫游,离别即壮行。没有离别之伤,没有奔波之苦。遭遇坎坷也洒脱,无奈别离也豪迈。因为,带着理想上路,有希望的照耀,友情的温暖,还有什么艰苦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再则,世事无常,生之难测。纵使你才高八斗,力敌千军,但是,命运的长鞭却驱使着你不得不远驰他乡。距离有多远,亲情、友情的光芒就能照耀多远。风华共享,明月同辉。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一样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一样能收获到友情的力量。

因为,友谊的风帆既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搁浅,也不因空间的阻隔而倾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人培植的佳苑美畦总是后人成长的沃土。大诗人、天才诗人、少年诗人王勃也不例外。这个名传千秋的绝唱佳句脱胎于曹植的诗句:“丈夫四方志,万里犹比邻”。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勃没有辜负前人的心灵绝响。子建读罢,也应捻须而笑。

当然,王勃也纵惯了一批懒惰文人,他们在表达别意、书写离情的时候,就毫不客气地剪切到自己的文章里,借了你的才力,毫不费力地给自己的文章添加了足够的文气,笔底透出十足的才气。

生命同样无常。

居于“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以诗文打天下,名古今,高唱青春人生,高唱生活赞歌,高唱时代强音,同时推进了唐诗变革,引发了唐诗的繁荣。

他无意中作《滕王阁序》是一个传奇,他的序文更是脍炙人口,震古撼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壮景丽句,依然激荡在我们澎湃的心宇。

壮怀激昂的生命总在路上。年轻的生命在坎坷的征途上仅仅行走了二十七个春秋。绚烂的生命过早地夭折了,尽管短暂,但却不朽。

生命的质量从不以年龄的高低为尺度。“短命”的王勃活出了生命的质感。

时代的盛大气象在这里掀开了帷幕的一角,宏大的史诗在这里奏响了嘹亮的序曲。这一刻,焦点属于王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