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曼彻斯特:理论体验

恩格斯传 作者:[澳] 艾米,考夫曼,[澳] 杰伊,克里斯托夫 著


曼彻斯特:理论体验

恩格斯在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过程中,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尤其缺乏系统理论的训练。他决心补上这一课。他要通过系统学习,充分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以便更有效地把握现实,为今后的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服务。

在曼彻斯特期间,恩格斯孜孜不倦地研究古典哲学,研究历史和民族理论,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特别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使恩格斯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迅速成熟起来。

早在不来梅和柏林时期,恩格斯就已经步入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殿堂。特别是对谢林哲学的批判,表明他在哲学思维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来到曼彻斯特后,恩格斯继续研读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著作,并用英国社会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实践进行检验,批判性地对待这些哲学大师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吸收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内核,为创立唯物主义辩证法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理论体验的又一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英国的历史和民族特性,在大量涉猎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分析现实材料,透过事物的表象,探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

这一点,实际上反映了恩格斯在理论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社会生活的充分关注。从1839年的《伍珀河谷来信》,到1840年的《不来梅港之行》,再到1843年的《伦敦来信》,恩格斯对当时当地各个社会阶层的详细而精确的分析,无不鲜明地表现出他对社会问题的浓厚兴趣,表现出他在对现实生活进行理论抽象方面的卓越能力。

空想社会主义大师欧文、傅立叶和圣西门的著作,对恩格斯的思想启迪尤为明显。这些著作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并对未来社会作出了许多天才性的设想。恩格斯通过研读这些革命性的文献,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和历史过渡性,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沙尔·傅立叶(1772-1837)

昂利·圣西门(1760-1825)

几乎是在马克思著文批判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为人类解放即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斗的同时,恩格斯也达到了这样的认识高度:

法国革命为欧洲的民主制奠定了基础。依我看来,民主制和其他任何一种政体一样,归根到底也是自相矛盾的、骗人的,也无非是一种伪善(或者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神学)。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种最坏的奴隶制;这种自由只是徒具空名,因而实际上是奴隶制。政治平等也是这样。所以,民主制和任何其他一种政体一样,最终总要破产,因为伪善是不能持久的,其中隐藏的矛盾必然要暴露出来;要么是真正的奴隶制,即赤裸裸的专制制度,要么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即共产主义。

在经济学说方面,恩格斯大量阅读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这些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作出了有价值的说明,并在主体方面开始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来研究。它们从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表象入手,探索这种生产关系方方面面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的是,它们充分论证了人的劳动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肯定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进而从中引申出政治经济学的其他范畴。这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分析各阶级之间的经济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丰富的理论素材。

亚当·斯密(1723-1790)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对于恩格斯来说,经济理论的深入研究,还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他的一个难题:人们的吃穿住行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条件、经济利益及经济关系,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期间丰厚的理论体验,对他一生的学术活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体验的成果,积淀为一系列时事评论及关于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理论著作,主要发表在英国的《北极星报》《新道德世界》、德国的《莱茵报》《德法年鉴》、瑞士的《瑞士共和主义者》以及法国的《前进报》等刊物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43年底至1844年1月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随后完成的三篇总题为《英国状况》的长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在日渐成熟的唯物史观指导下,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创造性改造的最早的集中性理论成果。他精辟地分析道: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解释论证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它的科学内容已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的发展而越来越平庸了,它的一些理论家也越来越堕落成资产阶级及其物质利益的纯粹的诡辩家和献媚者。

当然,这种蜕变是逐渐完成的。用历史的眼光看,蜕变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我们所要批判的经济学家离我们的时代越近,我们对他们的判决就越严厉。因为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所看到的现成的原理只不过是一些片断的东西,而在最近的经济学家面前却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一切结论都已经做出来了,各种矛盾都表现得十分清楚,但是他们却没有去追究各个前提,还总是为整个学说担负着责任。距离我们时代越近的经济学家越不老实。时代每前进一步,要把政治经济学保持在时代的水平上,诡辩术也必须提高一步。所以李嘉图的罪过就比亚当·斯密大,而麦克库洛赫和穆勒的罪过又比李嘉图大。

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理论的发展都看成一个历史的过程,典型地体现了他认识问题的深刻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亚当·斯密的学说体现了人类历史和经济理论的空前进步的话,麦克库洛赫和穆勒的学说则代表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一伟大理论体系的衰落。衰落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无一例外地把“发财致富的科学”保持在“时代的水平上”,实质是为私有制及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作辩护。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非凡之处,主要不在于它的理论观点,而在于它的开创性。它站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立场研究经济学,被马克思誉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而载入史册。

当然,由于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吸取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容,无论是术语还是表达方式,都不可避免地直接采用了黑格尔的某些东西。部分理论观点也不够成熟,提法不够准确。他在许多年以后还对朋友说,自己的这些文章完全是以黑格尔的风格写的,仅仅具有历史文件的意义。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1884年叶甫盖尼娅·帕普利茨建议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译成俄文出版时,恩格斯拒绝了。他非常坦率地对帕普利茨说:

虽然我至今对自己的这第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点自豪,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它现在已经完全陈旧了,不仅缺点很多,而且错误也很多。我担心,它引起的误解会比带来的好处多。

这是64岁的恩格斯对24岁的恩格斯的评价。

24岁的才华和勇气,犹令64岁时心生自豪;64岁的谦虚和坦诚,一如24岁般纯朴无瑕。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完稿之后,恩格斯并没有休息,而是立即投入了新的写作计划。在短短三个月内,又连续写出了三篇总题为《英国状况》的长文:《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英国状况——英国宪法》。

从篇幅上看,这三篇文章的任何一篇都差不多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有着同样的分量。就内容而言,前后相继的四篇论文恰好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整体:《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论述经济问题,《英国状况》分析政治和社会现象。

阐述英国状况的三篇文章,在具体内容上又各有侧重:第一篇主要是针对英国的社会问题和工人状况,充分肯定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是1843年出版的唯一值得一读的历史哲学著作,同时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史学家卡莱尔的宗教观和他想建立“英雄崇拜”的企图;第二篇分析了英国的产业革命,以及由这个革命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变化和政治变化;第三篇则在前两篇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尖锐地批判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揭露了英国宪法的虚伪性,剖析了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阶级本质及其局限性。

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状况方方面面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结论,贯穿其中的是这样一个历史逻辑:

产业革命根本改变了整个经济生活和一切社会关系,但迅速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由于私有制的作祟而成为少数资本家奴役广大群众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被归结为商品货币关系,人已经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了物的奴隶,金钱贵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统治者。

财富的加速增长,使上层阶级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一切,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导致整个上层社会丧失进取心,变得萎靡不振;在社会的另一极,无产阶级作为产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和受害者,尽管看起来一无所有,却有着远大的前途,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繁荣中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伟大变革的征兆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社会主义力量目前还很弱小,但它代表着世界的未来。

从恩格斯对自己思想的明确表述来看,曼彻斯特时期的理论活动,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系列文章的完成,表明他已基本克服世界观中残存的唯心主义和民主主义成分,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