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戏剧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 作者:雅婷,张建霞 编著


戏剧

《窦娥冤》一部中国式悲剧的经典之作

作者:关汉卿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元代

一、作者介绍

关汉卿,大约生于13世纪初,卒于13世纪末。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炼,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

二、作品档案关汉卿

《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当时的社会,邪恶得不到应有的惩治,正义得不到声张,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冤假错案。《窦娥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一部揭露统治阶级腐败残暴,歌颂人民群众勇敢地反抗黑暗的社会制度,反抗迫害的一部伟大的戏曲作品。

《窦娥冤》全剧以窦娥悲惨遭遇为主线,展开戏剧冲突,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不屈不挠地与封建邪恶势力做斗争的妇女形象,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创作过程中,关汉卿善于广泛吸纳普通民众的口头语言,从而形成了他作品的突出特点,人人皆能读,人人皆能听。《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晚年作品,该剧凝聚了作家毕生的生活、艺术实践经验,是元代杂剧中最光辉灿烂的作品。

三、内容概要

楚州有个蔡婆,丈夫多年前去世,她带着独生儿子,依靠丈夫留下的产业放债生活。蔡婆曾借给城里穷苦的秀才窦天章二十两银子,去讨债时,窦天章说现在没有能力偿还这笔债务,请求宽限一段时间。蔡婆见窦天章的七岁女儿端云长得活泼可爱,便想娶回家做童养媳。窦天章虽然于心不忍,但为了了却那笔阎王债,使自己上京完成学业无后顾之忧,含泪把女儿送到了蔡家。端云在蔡家住了下来,蔡婆将她改名为窦娥,说是叫起来顺口。窦娥和蔡婆的儿子一齐长大成人,十七岁那年,蔡婆择个日子,让小两口结了婚。不想完婚才两年,小蔡得了一场重病死了。窦娥年轻守寡,不知不觉又是三年,她孝敬婆婆,操持家务,日子虽寂寞凄凉,但也无忧无虑。

一天,蔡婆去城外赛卢医家讨债,赛卢医知道拖了无数次的债不能再拖了,便产生了邪念,将蔡婆骗至一无人之处,乘蔡婆不注意,突然把早已准备好的麻绳套上蔡婆的脖子,想勒死她。蔡婆大声喊救命,恰好有父子两人路过,救了蔡婆,赛卢医落荒而逃。父子二人询问蔡婆这是怎么回事,蔡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了一遍。这父子俩是一对混蛋,当听蔡婆说家中还有一个媳妇在守寡时,老头对蔡婆说:“婆婆,我姓张,这是我儿子,叫张驴儿,你婆媳没有丈夫,我父子没有老婆,我们四人不如成双配对,一家四口快乐地过日子。”蔡婆不同意,张驴儿恐吓说,如果不肯,就要勒死她。蔡婆无奈,把这一对流氓父子带回家中。

当窦娥听了婆婆说的今天遇到的事情后,她认为十分荒唐,劝婆婆不要答应。张驴儿看见窦娥长得如花似玉,就色迷迷地说:“你们婆媳招了我们父子,不也风流快活吗?”边说边上前扯住窦娥要和她拜堂,窦娥奋力抵抗,张驴儿恼羞成怒,发誓要把她弄到手。

蔡婆胆小怕事,劝张氏父子,不要着急,反正日子长着呢,让她慢慢劝说媳妇。

张氏父子凭借淫威,在蔡家住了下来,要吃要喝。一次蔡婆生病,张驴儿想趁机弄死她,霸占窦娥,他从赛卢医在城里开的药店里买来了毒药,乘窦娥烧羊肚汤给婆婆喝的时候,将毒药放进碗里。不想张老头闻到羊肚汤的香味,竟一口气将汤喝了个精光。

汤才下肚,便觉得头晕目眩,连呼不对不对,不大工夫,张老头嘴角流血,四肢抽搐而死。张驴儿穷凶极恶,拽住窦娥就上衙门告状。楚州太守桃杌是当地臭名昭著的昏官、贪官。他收了张驴儿的贿赂,听信张驴儿的胡言乱语,下令拷打窦娥。窦娥虽被打得死去活来,但一口咬定,没有毒死张父。桃杌见窦娥如此倔强,就想出一招,痛打蔡婆。窦娥一听要拷打婆婆,想到婆婆年老体衰,如何经得住公差的严刑拷打?于是屈招,说自己就是毒死张父的凶手,婆婆与此事无关。桃杌这个昏官,看到窦娥招了,赶紧命窦娥画押,打进死牢,明日押往刑场斩首。

第二天,窦娥坐进囚车,被拉到刑场,她知道自己年纪轻轻就枉死,冤死,不禁诅咒苍天。她在临刑之前发下了三桩“无头愿”:一是要刽子手在砍头的时候刀过头落,让一腔鲜血全部喷洒在白布之上,不容一滴溅在地上;二是六月酷暑之天降下茫茫白雪,遮掩自己的清白之身;三是要楚州在她死后连遭三年大旱,以鸣其冤。监斩官认为这是她临死前的胡话。突然,只见刑场上空乌云密布,天昏地暗,阵阵冷风袭来。窦娥大声呼号:“黑云快快升起,狂风快快吹来!让我的三桩誓言都实现,证明窦娥是天大的冤枉!”监斩官吓得魂不附体,催促刽子手动手。刀过之处,窦娥的人头落地,她的满腔鲜血果真喷上高高悬挂的白布,没有一滴溅在地上。随后,漫天飞雪降落,覆盖在窦娥尚未冰冷的尸身上。监斩官带领手下仓皇离开刑场,周围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蔡婆更是伤心欲绝。

再说窦娥的父亲,当年把窦娥送到蔡家后,就到京城求取功名了。他十年寒窗,终于一朝及第,在京城做官升得很快。他曾派人去找女儿端云,但蔡婆早已搬家,没有找到女儿,他很痛苦。这年,朝廷委任他为肃政廉访使,到各地察访贪官污吏,并赐给宝剑金牌,必要时可行使天子权力。窦娥冤死的第三年,窦天章来到楚州。楚州连续三年不下雨,引起他的关注,他认为里面定有蹊跷,决心认真查访。他到达楚州的当天晚上,窦娥的灵魂来向他哭诉自己的冤情。窦天章十分震惊,次日清晨,便向太守询问当年窦娥被杀之事。桃杌此时已升官,官官相卫,新太守推说不知详情。窦天章非常气愤,亲自重新审理此案,逮捕有关案犯。张驴儿被捉后,他拒不承认是自己下毒杀死父亲的,而且耍赖,大闹公堂。谁知当年卖毒药后,逃往外地的赛卢医也被抓回来,他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已在外任职的桃杌也被传回楚州,他对当年的罪行也供认不讳。张驴儿在事实面前,终于俯首认罪。窦天章明镜高悬,判张驴儿死罪,赛卢医充军,桃杌打了一百大板,削为平民,永世不得录用。

窦娥的冤案终于昭雪。

四、主要人物形象

窦娥

窦娥,名端云,自幼丧母,家境贫困,七岁时被父亲窦天章抵债给蔡婆家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久丈夫病死,她和婆婆相依为命。无赖张驴儿诬赖窦娥毒死张老汉,拉她去官司,楚州太守桃杌接受贿赂,偏袒张驴儿,严刑逼供,窦娥不忍看到年老的蔡婆受刑,只得招认,被判死刑。在法场上,窦娥发下三项誓愿,这三项誓愿都全部应验。三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官任廉访使,审查案卷,窦娥的案卷亦在其中。窦娥的鬼魂向父亲倾诉了冤情,终于平反昭雪。

窦娥本来是一个善良正直、信奉天命、恪守礼教的柔弱女子。然而,像她这样的弱者,在那个黑暗社会,很难逃脱张驴儿一类邪恶势力的欺负。窦娥不堪受侮,张驴儿拉她到官府,她毫不畏惧,勇敢前往。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首次流露。生活的现实使她开始明白,善良温顺无法打动邪恶歹毒,要想摆脱厄远,只有奋起反抗。

张驴儿

一个欺压百姓的流氓无赖。他和父亲救下了即将被赛卢医勒死的债主蔡婆婆。逼迫她们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但遭到窦娥的严词拒绝。后来,张驴儿在羊肚汤里下毒药,企图害死蔡婆婆,为霸占窦娥更加方便,不料毒死的却自己的父亲。为了解恨,他又反咬一口,要挟窦娥屈从于他。不然要到官府诬告其父是窦娥毒死的。窦娥至死不允,他把窦娥告到官府,使窦娥惨遭杀害。张驴儿最后被窦娥的鬼魂告倒,被处死。

蔡婆

窦娥的婆婆,一个靠放高利贷生活的剥削者。窦娥就是由于其父还不起她的债,被典给她家当童养媳的。同时,蔡婆又是一个无权势无后台,屡遭恶人欺凌的老寡妇。赛卢医欠银子不还不说,还要她的命;张驴儿父子救了她,又要强占她和儿媳。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她胆小怕事,软弱无力,对张驴儿的蛮横无理,不敢反抗,只得逆来顺受,引狼人室,从而亲自导演了善良儿媳被冤杀的悲剧。这是一个可恨可气而又可怜的形象。

桃杌

无赖张驴儿诬赖窦娥毒死张老汉,拉她去官司。身为楚州太守的桃杌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辞,凶残地屈杀了窦娥。他断案的原则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在他的治理下,不知冤杀了多少无辜百姓。

五、精彩文段推荐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卜儿哭科,云〕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那,兀的不痛杀我也。〔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什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什么不紧。〔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监斩官惊云〕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刽子云〕我也道平日杀人,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委实奇怪。〔监斩官云〕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众应科,抬尸下〕

——节选自《窦娥冤》第三折

六、文学成就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关汉卿十分注意戏曲情节的提炼,传奇性是他调遣戏曲情节、处理戏曲冲突的重要依据。像《窦娥冤》中血飞白练、六月下雪、亢旱三年等罕见自然奇迹的出现,所有这些情节的传奇色彩都十分浓厚,人物间的冲突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关汉卿善于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窦娥的反抗性格和复仇意志,就是通过对她一连串愈来愈严重的迫害逐步显露出来的。

在关目处理上,关汉卿一方面能从人物的现实处境出发,展开冲突,将矛盾一步步引向高潮;一方面又安排转折移步换形,变化多端,使人无法预测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得观众心弦被紧紧扣住,不得松懈,戏剧效果发挥到最大值。

关汉卿是古典戏曲的语言大师,前人多以他为元剧本色派的代表。他一方面继承宋人平话的优良传统,尽量使用当时城市平民、尤其是下层勾栏中各种人物语言,使之明白晓畅,泼辣生动;另一方面又从中国传统的诗词曲赋中寻找那些有生命力的文学语言,来丰富曲文的色泽、韵味,使之自成一格。他能够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色人物的口吻、语气,也善于根据剧情和主人公身份、性格的差异,在不同的剧作中变化其语言风格。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兼收,串合无痕,而始终新鲜活泼,生气勃勃,不失本色,是关汉卿戏曲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他的语言成就达到了元杂剧的高峰,为中国戏曲树立了优秀的典范。

七、名家点评

(《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近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

——王国维

《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王实甫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明代

一、作者介绍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事亦俱不详,略比关汉卿晚出,主要活动在贞元、大德年间(1295~1307)左右。他在当时就享有盛名,创作的杂居作有14种。完整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传。

王实甫是元代大都玉京书会的才子,长期和艺妓生活在一起,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后来隐退。王实甫的杂剧大多取材于上层贵族的生活,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抒情气氛浓烈,严丽优美。明初戏曲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评论王实甫的戏曲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这与他现存《西厢记》等剧作的风格是一致的,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作品档案

《西厢记》是元代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爱情喜剧。

故事来源为唐代元《莺莺传》,剧本从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脱胎而来。唐代文人元稹的《莺莺传》为《西厢记》奠定了创作基础,经过宋代文人的反复歌咏,尤其金代《西厢记诸宫调》在结局、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对《莺莺传》做出重大改动,奠定了《西厢记》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王实甫的主要活动时期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8年左右)。

当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汉族文人地位极低,作者就处于这种生活状态中。王实甫是一位文采风流,才华横溢的才子,而且与当时的妓女和艺人有密切的交往。这为他的戏剧创造提供了许多真实材料和实践经验。《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夺魁”的杰作。

《西厢记》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特别是深刻描写了崔莺莺错综复杂的内心矛盾,表现了灵魂觉醒的真实过程。作品体制宏伟,在元代是独一无二的,是杂剧中磅礴辉煌的杰作。文词华美生动,极具诗情画意,如第四本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西厢记》是元杂剧的高峰,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很大,传诵不衰。

三、内容概要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写的是相国千金崔莺莺和年轻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唐代德宗年间崔相国去世,崔氏一家扶灵归葬,暂住山西蒲州普救寺。已与表兄郑恒定新的崔莺莺小姐在丫鬟红娘的陪同下,来到佛殿散心。此时,“书剑飘零、功名未遂”的西洛才子张珙即张君责上京求取功名,顺便拜访故人白马将军杜确,也来在蒲州。闲暇之余,游览名山古刹,和莺莺在普救寺相遇,张生一见崔莺莺,就倾情于她,认为这就是自己寻找的终生伴侣。莺莺见到俊秀潇洒的张生,亦不觉眉目传情,秋波暗转,使得张生如痴如狂。佛殿的偶逢,使得这对青年各自情致牵牵。

张生和莺莺的酬韵和诗,感到两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随后,莺莺来到斋坛为亡父祈祷,张生附带一斋,追荐父母。莺莺的美丽,不仅倾倒了张生,也使在场的僧众大为颠狂。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闹斋之后,莺莺对张生念念不忘,但无法向张生传递衷情。谁知,张生和崔莺莺正在相思,却传来惊人消息:时绿林强盗孙飞虎听说莺莺貌美,兵围普救寺,逼众人交出莺莺为妻。情势危急,莺莺得知张生故人能解燃眉之急,提出谁有退兵之策,就嫁与谁为妻。老夫人万般无奈采用了女儿的主意。张生自告奋勇修书一封,请来白马将军杜确解围。不料老夫人翻脸悔婚,在设宴酬张生时让莺莺拜张生为兄,老夫人赠张生财礼让其另觅佳人。张生怒言金钱岂是我辈贪恋的?夫人的悔婚,使莺莺和张生的热情期盼落空,借幽怨的琴声,倾吐“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的情绪,深深地打动了莺莺的心。张生的琴声使崔、张二人的恋情更近了一步。而老夫人的赖婚,使她与崔、张的矛盾转为公开化。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老夫人的变卦给崔、张造成极大的痛苦。琴挑之后,张生病倒,莺莺请红娘去探病。此时的红娘,经过寺警、赖婚之后,深为崔、张之情所动,决意帮助崔、张,开始替张生给莺莺传信。红娘了解莺莺,惟恐当面交信惹出麻烦,就放在妆盒上。但莺莺看过后,故意发怒,斥问红娘。红娘候意要自首,迫使莺莺放下小姐的架子,转注红娘再次传递书简,但隐瞒了信的内容。红娘见了张生,从张生的嘴中知道了真相。善良的红娘鼓励张生追求幸福。可是晚上张生过去后,莺莺却摆出严肃的面孔,将他训斥了一顿。

莺莺再次请红娘传书递简,而且故技重施,将爱情之简说成是药方。张生接到莺莺的药方后大喜过望,却又担心莺莺被夫人拘系,不能如约而来。红娘则担心莺莺又有变故,二人各有疑虑。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莺莺赖简,致使张生病重。张生的重病,感动莺莺主动写信约与私会。但莺莺仍不免临事而踌躇。在红娘的反激下,莺莺终于顺水推舟,去到张生的西厢房,和张生成就了好事,这是崔、张对老夫人的一次大胆的抗争。老夫人到底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她声言要将张生告到官府,便拷问红娘。机智的红娘抓住老夫人维护礼教和家谱的弱点,据理力争,指出老夫人之过,并以信义之道,明之以理。以家谱之辱,晓之以利。老夫人考虑利害得失,终于认可了崔、张的私下结合。可是她还是借口自己是相门府第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令张生明日进京应考,并威胁道:“夺得一个状元,便回来见我”,迫使莺莺在凄苦的气氛中送别了张生。

第五本《张君瑞应团圆》

张生赶到京城,第二年参加春选一举高中状元。张生状元及第后,派琴童顺河中府向老夫人和莺莺报信。莺莺接到张生的书信后,立即复函,并附寄六种礼物:汗衫、裹肚、玉簪、袜子、斑管一枝和瑶琴一张。张生收到礼物,赌物思人,竟一一猜准了莺莺的心意,要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张生表示“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至死不变。此时,早与莺莺定亲的郑尚书之子郑恒不甘心败给张生,就诬蔑张生在京城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老夫人听信一面之词,决定把莺莺许给郑恒。这时张生及时赶回,揭穿了郑恒的谎言。老夫人迫于形势,只得允诺,最后老夫人主婚,白马将军证婚,张生和崔莺莺这对有情人终于结成眷属。

四、主要人物形象

张生

名珙,字君瑞。是一个书剑飘零的书生。在上京城赶考时,路过普救寺,与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恋,并私下结合。后来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与莺莺正式结为夫妻。张生忠于爱情,无论是老夫人的干涉,还是莺莺小姐的翻脸,红娘的挖苦,都没有动摇他对莺莺的感情。但他也有柔弱、迂腐的特点。是元杂剧中典型的书生形象。

崔莺莺

出身相国门第,美丽而有才情。虽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桎梏下,其思想深处仍然渴求着爱情。她看到张生诚实多才,清俊温顺,仗义救人,便爱上了他。但相国小姐的身份和她所受的教养,又使她顾虑重重,不敢放胆。经过反复、激烈的内心冲突,后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结合。崔莺莺的形象,最初见于唐元稹《莺莺传》,在《西厢记》中,她的性格已有很大发展。

红娘

崔鸳鸳的婢女。聪明勇敢,天真爽朗,蔑视封建礼教,热情地促成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在莺莺母亲发现崔、张爱情而拷问她时,她作了针锋相对、以理服人的反击,巧妙地揭穿了封建礼教维护者崔母的虚伪面目,突出了她的大胆和智慧。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妇女的优秀品质。民间亦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红娘”。

五、精彩文段推荐

(旦引红娘上去)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好烦恼人也呵!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红云)姐姐情思不快,我将被儿薰得香香的,睡些儿。(旦唱)

[油葫芦]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薰;便将兰麝薰尽,则索自温存。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天下乐]红娘呵,我则索搭伏定鲛绡枕头儿上盹。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云)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旦云)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束得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红云)姐姐往常不曾如此无情无绪;自见了那张生,便觉心事不宁,却是如何?(旦唱)

[那吒令]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想着他昨夜诗,依前韵,酬和得清新。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节选自《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第一折

六、文学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优美的戏曲语言两个方面。

《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但剧情的描写一环套一环,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第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深刻。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都得到了多侧面的刻画。张生的人物描写,主要是执著地追求与崔莺莺的爱情,作品一开始就显示张生“情真”的性格特点。他“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慌”,只是见到了莺莺,就再也无法摆脱了。这样就把张生与一般的寻花问柳的风流才子严格区别开来,而突出了“志诚种”,甚至是“傻角”的个性特征。同时,在张生出场时,作品还强调了他的“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的情志,对九曲黄河壮观景色的描写,也表现了他的胸襟。

作品把人物心理刻画的重点放在崔莺莺身上,展现了她从一个谨遵礼教的大家闺秀成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历程。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但她毕竟处于礼教束缚严重的时代、官宦之家千金小姐的地位,要她完全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不可能的,于是她的思想矛盾直接影响着她与张生的爱情走向,所以她“酬简”后又翻脸“赖简”,使剧情发展争转直下。她的否认,拒绝都成为她内心情感的反映。正因为她爱张生才使她对待张生的态度有如此的反复。

红娘的形象在《西厢记》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俏皮、机智,有劳动人民急人所难的美德,她在崔、张爱情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她是张生的“擎天柱”,如果没有她的支持,莺莺是无力与老夫人作斗争的;如果没有她的穿针引线,崔、张的爱情发展也不会如此迅速,正是红娘的据理力争,有情人终成眷属。作品细腻地写出了她的坚定、勇改以及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语言发展的一次高潮。在语言上,《西厢记》注重文采,富有个性而又不失华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典型的秋景烘托出离人的愁绪,使人如同身临其境。《西厢记》的人物语言因身份、地位和性格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从而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比如张生的语言诚挚热烈,莺莺的语言深沉婉丽,红娘的语言则显得泼辣俏皮。《西厢记》的这些艺术特色使它受到了高度的赞扬,被人赞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自王实甫后,陆续还有许多西厢改编剧本,但成就皆不及《西厢记》。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的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七、名家点评

《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自从有此天地,他中间便定然有此妙文。

——金圣叹

吾于古典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记》能之。

——李渔

《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作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郭沫若

《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作者:汤显祖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明代

一、作者介绍

汤显祖,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明代著名的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别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二十一岁中举。后多次考取进士,因拒绝与宰相张居正的儿子结交而屡试不得人取,直至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方得中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等职。与当时的东林党领袖高攀龙、顾宪成等人交往很深。汤显祖对当时统治集团买卖官爵和官吏们的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行为极为不满。因上书抨击朝政,而被贬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后又调任浙江遂昌为知县。在任期间,他洁身自律,关心百姓疾苦,曾因释放囚徒回家过年而招至上司不满。

汤显祖万历二十六年被罢免还家,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汤显祖

二、作品档案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牡丹亭》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此剧另有一名为《还魂记》,取材于明人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作家采用了大胆想象和夸张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春少女的摧残,赋予了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深刻地表现了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内容,有力地抨出了封建理学扼杀人性的罪恶。《牡丹亭》是我国明代后期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杰作之一。

汤显祖生活的年代,是明代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皇帝昏庸,宰相专权,宦官横行。政治的腐败、思想的禁锢和迅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为了生存和幸福,思想革新的浪潮向腐朽的封建势力发起了有力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牡丹亭》适时而生。

《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具有强烈的追求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体现了晚明时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革新运动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一代灵魂的觉醒。剧中对官场的黑暗和地狱阴森的描写,都是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它所反映的妇女深重的苦难与一般描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内容概要

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府有位杜宝太守,二十岁考中进士,现已年逾半百,携夫人甄氏在南安任职三年了。他膝下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丽娘,年方十六,才貌端妍。杜宝夫妇对女儿管教严厉,为了让她知书达礼,将来择个好女婿,杜太守专门请来了一位穷酸迂腐的老学究陈最良到府邸坐馆教读。

三月的一天,丽娘和婢女春香趁杜宝太守下乡发动农民春耕,陈老先生请假回家之机,偷偷来到后花园。在柔软的阳光下,主仆二人看春花绿柳,听莺啼燕唱。在无限春色下,杜丽娘忽感一阵倦怠,昏昏欲睡。朦胧中,杜丽娘看见一位潇洒倜傥的书生手持垂柳向自己走近,她在书生的搀扶下来到牡丹亭,落英满地飞花如雨中,二人缠绵缱绻……突然母亲的一声呼唤,把丽娘惊醒了,原来是一场美梦,可自此,丽娘添了一桩心事。次日,丽娘又来到后花园,独自徘徊流连,百感交集。就这样,丽娘害起了相思病,日渐憔悴。杜宝夫妇以为女儿生病了,请医开药但都无济于事。中秋之夜,丽娘央告母亲:“女儿死后一定要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她又叮嘱春香将自己曾经精心描绘的“真容图”用紫檀盒珍藏,放在后花园湖山石下。交待完一切,杜丽娘溘然逝去。

就在杜宝夫妇为女儿之死万分悲痛时,皇帝来旨升任他为安抚使,镇守淮扬,即时赴任。杜宝匆匆将女儿葬于梅树下,将后花园取名为“梅花庵观”,并托石道姑焚香扫径看守,陈最良往来照应。

三年后,岭南公子柳梦梅赴京会试,路过南安府,因染风寒暂住梅花庵观。一天,柳梦梅到后花园散心,在湖山石下看到一个紫檀香匣,回房打开后,看到一幅美丽的女像,柳梦梅细细端详画中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深夜里,他也和衣卧在画像之旁,口中不停地喊着“美人姐姐”“美人姐姐”。

却说杜丽娘死后,灵魂被押到阎罗殿,新上任的胡判官问过死因,却不能相信世间哪有一场梦而死亡的事实,他请来后花园的花神勘问,证实确系一梦慕色而亡,胡判官感动于她的真情,于是放丽娘返阳去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杜丽娘的魂魄来到故园,看到柳梦梅正为自己辗转难眠,心中一阵感动,叩门而入。丽娘向梦梅倾诉了自己的身世和为梦梅伤情而死的经过,梦梅对她更加敬重。第二天,梦梅在丽娘的嘱托、石道姑的帮助下,掘开了梅树下的丽娘坟冢,打开棺木,那丽娘面容如生,芳姿依旧。梦梅扶出丽娘,偎热其身,使丽娘得以生还。二人诚心相爱,大胆地结为夫妻,一同赴临安赶考。

柳梦梅到临安应考完毕,正等候结果。但由于金兵来犯,杀过淮扬,时局动荡,发榜延迟。淮扬一带是杜宝镇守的范围,柳梦梅便让丽娘暂居临安,自己则直奔淮扬,探寻未见面岳父母的下落及安危。这边杜宝在淮扬的三年中,经常想起早逝的女儿,当金兵入侵时,他让夫人、春香等暂去临安避乱。夫人、春香在临安城巧遇丽娘,惊疑之际,听了丽娘还阳的经过,不禁悲欣交集。柳梦梅风尘仆仆赶赴淮扬杜宝幕府,刚进门就被公差拿下。原来老学究陈最良先于梦梅,之前来到淮扬,告诉杜宝丽娘坟墓被盗。正在气头上,“强盗”柳梦梅不请自到,于是杜宝命人将他拿下,对“劫坟贼”加以审问。

经过南宋将领的奋战,金兵终于退却了,杜宝因抗击有功,皇帝将他升为平章,回京赴任,而柳梦梅也被作为囚犯解往临安。临安城中,正在张榜寻找新科状元柳梦梅,柳梦梅总算免得一死,转眼成为朝廷红人。杜宝见到丽娘后,认为她是狐狸精变成的,决不认这个女儿,且上书天子要除妖灭害。柳梦梅作为新科状元,也将自己和丽娘的恋爱传奇禀奏皇上,请他恩准二人姻缘。丽娘也为自己的婚事进行争辩。皇上深受感动,最后他下两道圣旨,杜宝父女相认,一家团圆;杜宝官进一品,甄氏封淮扬郡夫人,柳梦梅授翰林院学士,杜丽娘封阳和县君。柳梦梅、杜丽娘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牡丹亭》剧照

四、主要人物形象

杜丽娘

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美丽灵秀,多才多艺,杜宝尽管爱她,却仍然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去约束她,教诲她,毫无自由可言,以至长到十六岁,都不知道自家有座后花园!杜宝只是出于“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为她请了个私塾老师,而这个老师又是个从不晓得伤春,从不游赏花园的老腐儒。正是在如此的重压之下,才使她深感虚度青春,悲叹“命如一叶”!于是形成了她为追求自身幸福而强烈反抗、大胆叛逆的性格,并否定了所谓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

在后花园牡丹亭,丽娘被美丽春色陶醉了,当梦中见一少年书生,禁不住情动心中,互相爱慕,并决心主宰自己的青春和命运,不但到后花园去寻梦,而且表示:“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悔根相见。”这几乎是对当时理学所极力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做公开的背叛。后来,丽娘因思念之深而染疾,最终香消玉殒。但即便是死,她也仍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死前,她作了自画像,哀求母亲将自己葬在后园梅树下,叮嘱侍女春香将她的自画像盛在紫檀匣中,藏在太湖石底。死后,居然又感动上苍,寻找生前梦中的爱人柳梦梅。找到后,她的灵魂和柳梦梅幽会了,而且经二人“生同室,死同穴”的盟誓后,她又请柳梦梅开棺而复活,正式结成夫妻。

杜丽娘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生活,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是一位颇具光辉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柳梦梅

一个有才学的书生。他不仅爱杜丽娘的美丽容貌,还爱丽娘的过人才气,以及彼此相同的志趣。这就使两个人的爱情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上,从而摆脱了单纯才子佳人的老套。正因如此,才使柳梦梅为争得爱情的胜利,表现出了顽强的坚定性。与丽娘幽会时,明知是鬼魂也不畏惧;为结成夫妻,甚至冒死罪,开棺使丽娘得以复活;在金殿上,面对杜宝,梦梅为了维护爱情的纯贞,维护自己的尊严,不仅不去乞求承认婚姻的合法性,反而据理力争,冒冲顶撞,根本不把这位新任朝廷宰相,然而又是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岳父放在眼里。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柳梦梅的形象展现了新的思想和新的道德标准。

杜宝

杜丽娘的父亲,南安太守。他是使杜丽娘失去了自由和生命的罪魁祸首。为了严格按照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去教诲女儿,他在请老师时,选中了一个十二岁进学,考了十五次科举都因成绩劣等而落第,六十岁时还是个廪生的老腐儒。他为了自身利益,到一定时期甚至可以表现得毫无人性。当独生女儿死去三年而复生,他居然不认;就是一切解释清楚,皇帝传旨要他们父子夫妻相认后,他仍不认,而且恶狠狠地骂女儿是小鬼头,最后女儿苦求他认了女孩儿罢,他仍旧无理取闹地说:“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这是一个残酷无情的封建卫道士代表。

春香

杜丽娘的侍女。她的存在对杜丽娘遭到封建礼教的压抑、束缚乃至摧残,起到了一定的陪衬作用,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鲜明的、不妥协的反抗意识。当杜宝为丽娘请来家教时,春香面对离开“四书”不会说话,离开封建礼教陈腐的规矩不会走路的酸儒陈最良,她按捺不住少年人所特有的快言快语,机巧地顶撞,诙谐地讪讽,针锋相对地出难题。春香的形象是成功的。

五、精彩文段推荐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节选自《牡丹园》第十出 惊梦

六、文学成就

《牡丹亭》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者以艳丽的语言,典雅的笔触,描写景色,刻画人物,使全剧充满诗情画意,让人在欣赏中享受身心的愉悦。

《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牡丹亭》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牡丹亭》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牡丹亭》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七、名家点评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

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吕天成

《牡丹亭》传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造成了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杜丽娘如痴如醉的深情,和当时千百万青年男女的感情息息相通;杜丽娘生生死死的追求,对当时人们的爱情向往和理想追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

《桃花扇》一出反映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戏

作者:孔尚任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清代

一、作者介绍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孔尚任

二、作品档案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桃花扇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抗。满清推行剃发易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个有着民族气节的女子。

三、内容概要

明末年间,中原才子侯方域,到金陵去参加乡试。他走后不久北方发生战乱,把他阻隔在了大江之南。客居南京的侯方域只能和金陵复社的一些朋友一起,抒发各自的感慨,排解孤独和寂寞。

有一天侯方域信步来到秦淮河上,遇见了前几日刚刚结识的江湖名士柳敬亭。二人双双进入烟花巷。在妓院中结识了闻名已久的江淮名妓李香君。方域和香君二人一见倾心,无奈方域缺少嫖银而难以成就好事。这一切被经常厮混于妓院的画家杨龙友看得一清二楚。杨龙友原为地方官吏,与阉党余孽阮大铖交情很深,因受阉党的连累而被罢官,他把这些事情及时告诉了阮大铖。这阮大铖因后台魏忠贤坍塌之后正搅尽脑汁想拉拢和收买在东林党中有影响的人物,侯方域正是他寻猎的对象,于是通过杨龙友向侯方域资助银两,成全了侯、李二人的“姻缘”。

李香君虽是青楼女子,但身贱骨傲。她蔑视阉党,对他们当年残害东林党人的行为非常愤恨。当她知道侯方域所赠之物出于阮大铖之手时,毅然全部退回。侯方域万没想到一个十六岁的青楼妓女竟有如此气节,自愧不如,内心之中更增加了对李香君的敬畏之情。

李自成的大军占领了整个中原。崇祯皇帝的政权已难以支撑。杭州的情况更令江南百姓惶恐。镇守武昌的明朝军队因缺少粮草而哗变,传言十万人马要顺流东下到南京城来找饭吃。这对南京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杨龙友知道此事的严重,就找到侯方域,想让他代其父侯恂给驻守武昌的总兵左良玉写一封书信,劝阻左良玉不要进兵南京。因为侯恂是左良玉的恩师,对左良玉恩重如山,所以出此策以解燃眉之急。淮安巡抚史可法和凤阳总督马士英,就左良玉东进之事奉旨来到南京,阮大铖勾结马士英要以暗通左良玉的罪名加害侯方域。杨龙友得知此事后,立刻告知侯方域,侯方域被迫离开李香君逃离扬州,避祸于史可法的门下。

侯方域逃出扬州之后,李香君独守空房,拒不接客。新任淮扬巡抚田仰百般纠缠,都被李香君坚决地拒绝了。恼羞成怒的田仰于是依仗自己的势力强抢香君,香君又哭又闹誓死不从,一头撞去,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侯方域送给她的诗扇。后来杨龙友借扇上的血斑添了几笔青枝绿叶,斑斑血迹便被衬托成了一簇簇鲜艳的桃花。南明灭亡之后,侯方域和李香君再度重逢,他们面对破碎的山河,再也无心留连于儿女情长,双双出家做了道士。

四、主要人物形象

李香君

南京名妓,追求真挚爱情,既柔情似水,又烈性如火。她同侯方域结合之后,发现其妆奁之费,全都是阉党余孽阮大铖为巴结复社所出,便坚决全部退还给了阮大铖。她所追求的是志同道合的爱情,不是攀援富贵的婚姻。遭到拒绝的阮大铖恼羞成恼,诬陷侯方域,方域被迫投奔史可法。南明弘光王朝建立之后,新任漕抚田爷要买香君为妾。香君宁死不从,倒头撞地,血溅侯生所赠定情诗扇。她溅在诗扇上的血痕被画成桃花。后来香君又被选人宫,人宫后她怒骂权奸马士英和阮大铖,“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清兵南下之后,面对破碎的扛河,李香君出家当了道姑。

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到金陵应试的时候,中原发生战乱,被困在金陵。他面对明末破碎的山河忧心忡忡。在空虚寂寞之时,宿娼嫖妓以求一乐。当侯方域带着嫖客的兴致与香君会晤之时,对杨文骢的“助奁”欣然接受,在香君义正辞严的规劝和坚决“却奁”的感召下,决定不与阮氏阉党余孽同流合污,并由此敬佩香君,和香君产生真正的爱情。不久后他代父修书,阻止左良玉进兵,在军国大事上初展才华。然而,被阮大铖诬陷为左良玉在南京城中的内应而获罪,逃到史可法帐下避祸。崇祯死后,福王即位之时,他随史公督师江北,出主意缓解四镇内讧,并受命监军,随高杰北上,对形势有清醒认识。高杰不听劝告,方域一怒之下不顾大局拂袖而去。最后同香君双双入道隐居,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五、精彩文段推荐

(苏云)……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柳云)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苏云)那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了。

(赞掩泪介,云)不料光景至此。

(苏云)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没一个人影儿。

(柳云)那长桥旧院,是咱们熟游之地,你也该去瞧瞧。

(苏云)怎的没瞧——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

(柳搥胸介,云)咳,恸死俺也!

(苏云)那时疾忙回首,一路伤心,编长一套北曲——名为“哀江南”。待我唱来。(敲板唱弋阳腔介)俺樵夫呵!(唱)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沈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牢牢。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节选自《桃花扇·余韵》

六、文学成就

《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

作者不仅忠于历史事实,同时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从作品的凡例、批语看,它是作者创造性地总结明清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成果。

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以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是中国文学中最有光彩的艺术形象之一。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桃花扇》也能注意避免概念化。

作品以桃花扇为主线串联李、侯爱情,又以这一线索串联南明政权各派各系及社会中各色人物,复杂而有条理,起伏而又不蔓不枝。

以物传情是中国古代戏曲传统的艺术手法,但是,通过一把桃花扇来写兴亡之感,使桃花扇具有如此丰富的意蕴,这是作者的创造。

此外如人物的描绘、语言的运用,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如《侦戏》中〈双劝酒〉:“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又遭时流欺谩,怎能得高卧加餐。”以独唱抒发阮大铖的牢骚,表现了他一副可怜相。“可恨身家念重,势利情多;偶投客魏之门,便入儿孙之列”一段白,似乎也不无反悔之意。但接着悄语:“若是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我阮胡子啊!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终于露出其奸邪、阴险的豺狼本相。这样唱词和宾白的配合,惟妙惟肖地刻划了阮大铖的形象。《余韵》中《哀江南》套曲更是传诵的名篇。

作品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常见的大团圆模式,给读者或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桃花扇》的结局是一个悲剧结局,南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最终走向了灭亡,《桃花扇》最终也成了“哭声泪痕之书”,让人获得一种新的情绪体验。

七、名家点评

借读者虽多,竟无一句一字着眼看毕之人,每抚胸浩叹,几欲付之一火。转思天下大矣,后世远矣。特识焦桐者,岂无中郎乎?予姑俟之。

——孔尚任(《桃花扇》小引)

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

——王国维(《文学小言》)

《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

——梁启超(《小说丛话》)

《长生殿》演绎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洪升

文体:戏剧

成书年代:清代

一、作者介绍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清代戏曲家、诗人。出生于士大夫家庭,他的外祖父是清朝初期文华殿大学土兼吏部尚书黄机,他自己本人一生不曾做官。

洪升幼年聪慧好学,接受过当时最好的文学教育,受学者毛先舒的影响最深。他平生靠卖文为生,傲岸嫉世,纵情湖山,交游宴集,指古谪今。洪升一生著作颇丰,有诗作《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长生殿》《随龙记》《孝节坊》《天涯泪》《文锦》等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长生殿》和《四婵娟》两部。《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它以杰出的思想艺术成就,奠定了洪升在我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二、作品档案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清代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这样的作品。《长生殿》也同样,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长生殿》是洪升写作的一部戏剧名著,作者花了十年时间对它进行三次大的修改,始成今天的规模,以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故事以唐朝天宝年间为时间背景,当时的天子唐玄宗李隆基骄奢淫逸,任人惟亲,专宠佞臣。他非常宠爱贵妃杨玉环,不惜一切代价讨杨玉环的高兴,终日和杨玉环饮酒作乐而不思朝政。杨玉环的亲戚们都因她的得宠而飞黄腾达。玄宗朝中的重臣,都是一些巧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朝中的大权落到了大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手里,他们媚上欺下,专横跋扈,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各自的军队一路南下,攻占了洛阳和长安。唐玄宗带着杨玉环仓惶逃出京城。他们来到马嵬驿的时候,随行的将士愤怒地杀死了杨国忠,逼迫唐玄宗杀死了杨玉环。《长生殿》反映的就是这段社会历史。它真实的、艺术的再现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和奸臣独揽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长生殿》剧照

三、内容概要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他先后拜姚崇、张说等德才兼备的人为宰相,再加之他勤于国政,执政二十多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唐玄宗回首自己卓越的政绩,认为江山已固,可以享受快乐了。自从武惠妃死后,虽然后宫有三千佳丽,但无一人能够中意,所以总是闷闷不乐。

有一天,唐玄宗闲游御花园,遇到一个正慌慌张张躲藏的宫女,内士高力士把那个宫女从藏身的花丛之中拉了出来,只见那宫女跪在路边苦苦哀求:“请公公恕罪,奴家乃园中宫女,不知圣驾至此,躲避不及,因此就藏在了花丛之中。”李隆基听着怯懦娇媚之声,看着如花似月之貌,呆呆地站在那里,魂已经飞入了仙国。这不正是自己梦寐已求的可人儿吗?这个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名扬千古的杨玉环。当时,唐玄宗就册封杨玉环为贵妃,赐浴华池。她何曾想到,半步之差就有天上人间之区别。唐玄宗每日只知和杨玉环在宫中饮酒作乐,并在长生殿对天盟誓,朝朝暮暮生死相依。

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之后,受到了李隆基的特别宠爱,她的亲戚也都因为她的得宠而受到皇恩沐浴。尤其是她的哥哥杨国忠,平步青云,当上了朝廷的右丞相。杨国忠飞扬拔扈,媚上欺下,成了权倾天下、炙手可热的人物。

一次,一个叫安禄山的藩将犯了死罪,他带着贵重的礼物向杨国忠行贿,跪在地上、乞求杨国忠为他在唐玄宗面前说几句好话以免一死。杨国忠接受了他的贿赂,在唐玄宗和杨玉环游乐的时候,乘唐玄宗高兴之机,杨国忠向唐玄宗进言,开脱安禄山的死罪。没想到安禄山不仅得到了赦免,而且大得唐玄宗的宠信,被册封为东平郡王。此后的安禄山再也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他极度地蔑视杨国忠。杨国忠对安禄山在遇赦前后对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恨得咬牙切齿。他多次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有反叛之意,但唐玄宗根本就不相信。于是,他们之间开始明争暗斗,甚至扭打到皇宫大殿上。唐玄宗看他们将相不和,只好把他们分开,命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到达范阳之后,杨国忠屡屡上奏说安禄山密谋造反,唐玄宗都没有理睬,杨国忠为了证实自己的奏言,希望安禄山能早日造反,加紧了对他的逼迫。安禄山虽然在范阳招兵买马,加强自己的势力,但他原准备在唐玄宗死后再起事,无奈杨国忠步步紧逼,又一想,杨国忠之妹天天在皇帝身边,哪一天皇帝真的被他说动了心,那自家的性命就再也保不住了。安禄山为免遭杨国忠的暗算,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以诛灭奸相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率兵入朝诛杀杨国忠,反军很快攻占了洛阳。

唐玄宗无奈之时,仓惶逃往蜀中。一路之上,秋风萧瑟,原野荒凉,李隆基心中自有无限的感慨。当他们逃至马嵬驿的时候,饥饿疲惫的羽林军突然停止前进,他们高喊着要杀掉奸贼杨国忠。一阵骚动之后,杨国忠死于乱刀之下。杀死杨国忠的羽林军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高喊着:“国忠虽杀,贵妃尚在,不杀贵妃,誓不护驾。”面对这种情况,杨玉环跪在地上对李隆基说:“皇上对臣妾的恩宠,虽死难报,请陛下赐臣妾一死以定军心。只要陛下能够平安到达成都,臣妾虽死犹生。”说完之后,就在一棵梨树之上自缢而亡。

杨贵妃死后痴魂不灭,又回到了长生殿曾与李隆基盟誓的地方,看着那满目的凄凉悲痛欲绝。

杨玉环骑鹤西去,李隆基则一病不起,他日夜思念着贵妃娘娘。后来郭子仪镇压了安史叛军收复了西京,明皇退居宫中,但仍对杨妃朝夕萦思。最后终于感动了天帝,让他们在月宫之中相会,实现了长生殿上“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相离”的密誓。

四、主要人物形象

李隆基

唐明皇。在位初期,励精图治,重视生产,改革弊政,广开言路,减免苛税。开元年间(713~742)封建经济繁荣,唐朝政治达到全盛,史称“开元盛世”。在位后期,日益骄奢淫逸,重用奸臣,宠爱杨贵妃,导致胡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虽平乱,国力却从此衰败。这是历史上的李隆基。

在戏剧《长生殿》中,李隆基是一位风流天子,他厌恶治政,一心追求享乐。当他初见到杨玉环时,立刻被杨玉环的丰姿深深吸引住了,册封她为贵妃,并在月下定情时,赐以金钗钿盒,宠爱有加。其中虽历尽波折,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情始终如一。以至在七月七日长生殿密誓中,他与贵妃彼此宣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身为九五之尊为了爱情,立下如此令海枯石烂的誓言,山河也会为之失色。

杨玉环

杨贵妃,名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长生殿》剧中的女主角。她美丽、聪明、娇妒、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为了争宠,和亲生姐妹反目成仇,大骂李隆基偷偷摸摸,最后,终于赢得李隆基的爱情,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为了博取她的欢笑,李隆基不惜毁坏农田,踏死百姓,最终酿成渔阳兵变。“马嵬坡之变”,杨玉环为了爱情,为了江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杨玉环香消玉殒后,社会上的各方人土为之惋惜。梨园乐师李龟年回忆:“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牛郎说:“佳人绝世,千秋第一冤祸奇”;青年音乐家李暮说:“天生丽质,遭此惨毒”。在剧中,杨玉环从头至尾是一个情真意切的人物,是一个追求真挚爱情的悲剧形象。在她身上,强烈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渴望幸福的强烈心愿。

郭子仪

对大唐忠心耿耿的爱国将领。他出身武举,“自幼学成韬略”,“肚里满经纶”。有着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要为定国安邦干一番事业的高远志向。他清醒地看到了天子宠幸外戚、安禄山将是乱天下的反贼。后来他果断当了“天德军使”,领兵扫平了安史之乱,实现了“扫清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宫威仪”的壮志。

杨国忠

杨玉环的胞兄。倚仗深得唐玄宗宠信的杨玉环当了宰相,他只顾个人穷奢极欲,及时行乐,纳贿招权,毫无半点国家之念。他受了安禄山的贿赂,替安禄山掩盖了罪行。为了争权夺利,他和安禄山在皇帝面前互相攻击,水火不容。不得已,唐明皇才把安禄山放任范阳节度使。杨国忠明知道安禄山日后定会反叛朝廷,但却缄口不言,宁愿让安禄山去了以后,“做出事来,方信我忠言最早”。

安禄山

一个善于钻营的势利小人,得了权势之后,便作威作福,甚至想霸国称王。他曾贻误战机,理应获罪处死,但他通过贿赂宰相杨国忠,不仅被免了死罪,而且得到李隆基的宠幸,被封为东平郡王。后因与杨国忠不和,被放任范阳节度使。他利用藩镇的地位“暗图大事”,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伺机起兵叛变,“乘机打破两京,夺取唐室江山”。真是“逢城攻打逢人剁,尸横遍野血流河,烧家劫舍抢娇娥”,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五、精彩文段推荐

【前腔】〔换头〕〔宫女〕欢赏,借问从此宫中,阿谁第一?似赵家飞燕在昭阳,宠爱处,应是一身承当。休让,金屋妆成,玉楼歌彻,千秋万岁捧霞觞。〔合〕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前腔】〔换头〕〔内侍〕瞻仰,日绕龙鳞,云移雉尾,天颜有喜对新妆。频进酒,合殿春风飘香。堪赏,圆月摇金,余霞散绮,五云多处易昏黄。〔合〕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节选自《长生殿》第二出 定情

【南扑灯蛾】稳稳的宫庭宴安,扰扰的边廷造反。冬冬的鼙鼓喧,腾腾的烽火黫。的溜扑碌臣民儿逃散,黑漫漫乾坤覆翻,碜磕磕社稷摧残,碜磕磕社稷摧残。当不得萧萧飒飒西风送晚,黯黯的一轮落日冷长安。

〔向内问介〕宫娥每,杨娘娘可曾安寝?〔老旦、贴内应介〕已睡熟了。〔生〕不要惊他,且待明早五鼓同行。〔泣介〕天那,寡人不幸,遭此播迁,累他玉貌花容,驱驰道路。好不痛心也!

【南尾声】在深宫兀自娇慵惯,怎样支吾蜀道难!〔哭介〕我那妃子啊,愁杀你玉软花柔,要将途路趱。

宫殿参差落照间,卢纶渔阳烽火照函关。吴融

遏云声绝悲风起,胡曾何处黄云是陇山。武元衡

——节选自《长生殿》第二十四出 惊变

【宜春令】自回銮后,日夜思,镇昏朝潸潸泪滋。春风秋雨,无非即景伤心事。映芙蓉,人面俱非;对杨柳,新眉谁试。特地将他一点旧情,倩咱传示。

【前腔】〔旦泪介〕肠千断,泪万丝。谢君王钟情似兹。音容一别,仙山隔断违亲侍。蓬莱院月悴花憔,昭阳殿人非物是。漫自将咱一点旧情,倩伊回示。

——节选自《长生殿》第四十八出 寄情

六、文学成就

《长生殿》全剧50出,洪升借鉴前人的史料,经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演绎成规模庞大,内容复杂,感人肺腑,具有美学意义的一出戏剧。作品通过对李、杨悲剧爱情的描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他们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歌颂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在这部戏剧中,作者采用了比较多的民间传说,加上艺术的描绘,使皇帝、王妃之间的爱情超越阶级的烙印,从而具有了普通男女恋爱故事的性质,深深打动了读者。

《长生殿》在艺术上很有特色。文字技巧方面,做到了绮丽而不空洞,精炼而不繁琐;结构布局方面,善用对比,引人入胜;对人物的心理和言行塑造方面,细腻、生动、完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长生殿》的结构宏伟,场面壮丽。剧本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两条线索互相穿插,彼此关联,自然而又紧密地扭结在一起。李、杨爱情主线又以定情的金钗佃盒时隐时现贯穿其中,钗盒随故事的进展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既使全剧的情节有着内在的联系,又体现了主人公悲欢离合的命运变化。

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如安史之乱,如全军敢于在皇帝面前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等,都是忠于历史的写实。同时,作品还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现实与幻景交错。

《长生殿》曲文的优长处更在于其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善于融情入景,形象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同时富于性格化和动作性,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曲辞风格。全剧音律精工和谐,曲牌运用得体,宫调的调配、曲调的选择都紧密配合剧情的变化,真正做到了曲辞和音律俱佳,文情与声情并茂,总之,《长生殿》因其宏大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歌颂爱情的古典文学杰作和艺术精品,而且经久不衰。

七、名家点评

洪稗畦《长生殿传奇》爨演科白,俱元曲当家,词亦曲折尽情,首尾完密,点染不俗,国朝人乐府惟此与《桃花扇》足以并立;其风旨皆有关治乱,足与史事相裨,非小技也。

——李慈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