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辛卯】二〇一一年

京都如晤 作者:苏枕书 著


【辛卯】二〇一一年

闻木犀香乎

嘉庐君:

今日出门时,看到房东立在阶前,同我笑道:“桂花的香气,真好啊。”今年这里的桂花没有往年馥郁,问身边的人,都说桂花非常香。有一位日本同学说:“香得让人眩晕。”

疑心自己得了鼻炎,特地去鸠居堂试香,发现辨别香气的能力还在,终于将信将疑地认为,确实是今年的桂花不够香。

“中国也有桂花么?”

“有的。”

“对对,日本的桂花是从贵处传来的。”

房东与我闲话。

这里桂花叫“木犀”,有“金木犀”(金桂)与“银木犀”(银桂)。多的是金桂,寺庙、神社、学校内都有,据说是江户时代才传来日本,因此在文学、绘画作品中并未有很多痕迹。平常也很少见人摘采,由之落了满地,似也不可惜。读过一篇小说,作者形容桂花的香气“浓郁得令人眩晕”,“好像当头打了一记”。审美趣味纤细清淡的日人,大概真觉得桂花过于香甜了吧。不过武藏野的木犀香水倒很受欢迎,瑞香香膏,我也很喜欢。

薄田泣堇写植物不错,有一篇《木犀之香》,很别致。开篇云:“我知道,这种树木盛开白色或黄色花朵的时候,从二百米以外就能闻见浓郁的香气。”接着引用黄龙祖心(晦堂)问黄山谷“吾无隐乎尔”之意一事,乃禅宗公案,见诸《续传灯录》、《五灯会元》、《鹤林玉露》等书记载。如《五灯会元》云:“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花香么?’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鹤林玉露》云:“黄龙寺晦堂老子尝问山谷以‘吾无隐乎尔’之意,山谷诠释再三,晦堂终不然其说。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因问曰:‘闻木犀香乎?’山谷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山谷乃服。”薄田继而感慨:“这时候更使我感兴趣的是,对坐于寺院深处一室的老僧与诗人,都呼吸着轻烟一般脉脉流动的木犀馨香。”“木犀花老气横秋、古旧,仿佛剪碎了的金箔银箔纸粘贴在枝干上,实在无甚可观。单凭其浓郁的香气,只不过是质朴的香炉。”如此形容,在我看来,非常新鲜。

北白川人文研小楼前修剪下来的桂花枝,往往讨要几枝回去插瓶

仿佛剪碎了的金箔银箔纸粘贴在枝干上

我很爱桂花,故家有一株银桂,十多年前种下时很瘦弱。今夏回去,树冠亭亭如盖,高过青色的屋角。这在南方是很常见的树木,木质坚密,树型优美,枝叶长青,花香又如此清晰浓郁,令人身心悦乐。到季节,总有邻人循香而至,折一两枝回去当瓶供,或给儿童玩耍,又可以做桂花糖与桂花酒。新鲜花朵或摘采或摇落,集满一大盆,洗净拌入白糖,或泡酒。晾干的桂米,留到年末做汤圆馅,或洒在蒸年糕的米粉里,当年都道是寻常。初中时与母亲住在学校,庭院内有很大一株银桂。自己尝试空中压条,成功获得一小株桂树苗,移栽到旧家园内,很顺利地长大,也开了花。但后来祖父去世,庭院缺乏照管,小桂树被深草杂木埋没,悄悄枯萎,深觉可惜。

这边各家和果子店里未见“季节果子”中有桂花味的,难免感到可惜。这个季节,羊羹、果子、金平糖的口味,最多是栗子、柿子。和果子的形状,多以桔梗、红叶、胡枝子、荻花为主题。家附近的鼓月,有一种叫作洛野柿,将柿子切成薄片,做成果冻,浅浅的一盘。老店鹤屋吉信家有一种叫桔梗,做成五瓣桔梗花形状,蓝紫色,里面包裹红豆馅。

秋栗

近来路过绿寿庵清水的小巷,闻见栗子甘美的气息。绿寿庵清水历史很久,专卖金平糖,位于百万遍西侧一处小巷内。公交车过百万遍,会特地提醒“绿寿庵清水到了”。9月末,店内独售烧栗金平糖。金平糖一词源自葡萄牙语confeito,16世纪室町时代末期被葡萄牙人带入日本。彼时白糖稀少,是孩子们的最爱。时代剧里常常有这样一幕:臣下恭恭敬敬,给主上呈献装在精致玻璃瓶内如珠玉般晶莹可爱的金平糖。晴朗而有西风的日子,学校内总漂浮着幻梦般甘美的香气,便是来自绿寿庵。

前日去大文字山,看到山中落下许多毛栗子,拿石头砸开,里面有新鲜的果实,可以用微波炉转熟吃。匆匆不尽,即颂

秋祺

枕书

九月十二日,寒露

梅酒

嘉庐君:

见信如晤。前番同你说,因为要去看贵志站的猫站长,临时起意,去了和歌山,回来后睡了一整天才补足觉。此刻一边同你写信,一边吃从和歌山回来途中买的柿子。此外,还买了一袋蜜柑。想起那里尚有一种佳物忘记告诉你,也就是纪州梅酒。

和歌山盛产各色水果,最上等的梅子是南高梅。明治时代,和歌山县上南部村有一位姓高田的农人发现一种果实很大的梅树,培育出高田梅,后来定名为“南高梅”。客居的夜里,独从学校回家。月亮照到窗前,坐在地板上饮一杯梅酒,并不会醉。

往日在母亲学校内居住,院内有桂树、梅树与桃树。春来折取桃枝与梅枝。梅花落了,只结小小的青梅,雨后打落满地,酸不可食,那时并不知可以泡酒,倒记得那句“一点微酸已着枝”。这里五六月间青梅初成,超市各处可见酒桶、冰糖等物,供人买去自泡梅酒。学校天井内亦多梅树,梅子落了无人管,悄悄到6月,黄熟香甜,坠满草坪,如果小心地避开虫咬的痕迹,会发现,其实非常好吃。

大阪天满宫每年2月有梅酒大会,京都北野天满宫的梅花很好。平安时代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极爱梅花,故而供奉道真的北野天满宫有大片梅园。自日本停派遣唐使以后,将奈良朝全盘学习的大陆文化渐渐育成平安文化,对梅花的喜爱也转到樱花身上,爱其转瞬即逝的渺茫与无情。

提到果酒,柚子、葡萄、樱桃、杨梅都可做酒。有一年在朋友家喝她泡的樱桃酒,酒液仿佛亮澄澄的琥珀,泡透的樱桃已褪色,咬开的一瞬,唇齿甘冽。夏天夜里,二人贪杯,喝光一瓶,又饮桂花陈。已不可回忆。

京都北野天满宫的白梅

北野天满宫的青梅

南高梅

人们多留意北野天满宫梅花,较少留心初夏的青梅

新上市的梅子

新泡的梅酒

今年暑假在北京,七夕夜一众人出去吃云南菜,要了两竹筒甜米酒,路旁槐花从月光里落下来。散席见从周兄淡定地拎着一只竹筒,说:酒已经喝光,这也不算买椟还珠吧?

后来那只竹筒插过大束莲花、蔷薇,还有雏菊。终于在入秋后某个干燥的清晨嘣一声裂开。我觉得好可惜,猫却非常高兴,追着满地打滚。还是从周兄了不起,用铁丝修好竹筒,填上土,种鸭跖草。碧叶垂挂如瀑,得其所哉。

因为错过泡梅酒的季节,前日补泡了山楂酒。酒液金红可爱,化开的冰糖如流蜜。若明春酿成,便举杯邀饮。匆匆即此,顺颂

秋祺

枕书

九月二十日,写一封信,吃掉两只柿子

吃茶养生记

嘉庐君:

近来可好?天又冷了一层。昨日北京友人来京都,与她到吉田山中远眺大文字山,问她可记得去年的风景。她说,去年此时,满山都是火烧一般的红,今年的冬天果然来得很晚。在山里散步,想起去年同她一起在道中拣过的落叶,光阴流逝如此。

她带来一罐恩施玉露茶。对于茶,我并没有品赏的能力。每年春茶上市,若蒙亲朋寄来几两,未管是龙井,还是碧螺春、安吉白茶、岳西翠兰,都爱珍不已。茶罐里永远剩着一些,唯恐哪天喝完,再无消遣。这位朋友对喝茶很讲究,今年夏末曾由她领着去一间茶室,主人是客家姑娘,请我们从安化黑茶喝到开化龙顶,喝每一种配的点心都不同。她有位徒弟,在下首坐着,替我们更换茶点。黑茶浓酽,须配酥糖糕点,开化龙顶则配绿茶小饼。我虽说不清其中的妙处,却也能知道味道很好,茶汤在釜内翻滚如泉流,消磨好黄昏。我道明年回来还想来这里坐一坐。主人低眉微笑,说明春要回故乡结婚定居,恐怕不在北京了。

小时候在祖父母身边,夏天经常喝佩兰与藿香茶,似乎是家乡喜爱的搭配。家中常备的大约是龙井、碧螺春、六安瓜片之类,已不太记得。在重庆,的确遇到过好茶,南川永川江津北碚皆产茶,更有四川蒙顶茶、竹叶青、文君茶。但我在那里的几年,并没有仔细领略。当时班里有位同学,上课总拎一壶茶,壶外头罩一层竹笼。课到中途,若是无聊,只听他噫一声长叹,慢条斯理斟一盏,咕咚喝了。老师何其宽容,居然仿若无睹。重庆饮食业隆兴,麻将馆茶楼亦比比皆是,但我去得极少。只有一回,本地师兄领我到朝天门附近的茶馆喝茶,是重庆常见的清凉雨日,傍窗眺望城中繁茂植物、缥缈江烟,而我似乎还不小心跌碎了一只茶杯,想来很觉怀念。火锅馆最常见老鹰茶、荞麦茶,偶尔发现茶壶里泡的是杭白菊或是茉莉花茶,会很惊喜。是到重庆后才知道老鹰茶,初时觉得苦涩怪异,习惯后认为与火锅、江湖菜最相宜,离开重庆后,再也没有遇到过。

日本饮茶的历史也不短,平安时代京都即始种茶,镰仓时代茶道渐行,普及民间。日本临济宗初祖荣西禅师曾两度入宋求法,并携回茶种,推而广之,宇治茶园即由此而始。他提倡茶禅一味,写过有名的《吃茶养生记》,说茶是养生仙药、延龄妙术,信佛念佛之时,吃茶可遣困消食,除病养生。精通茶道的僧人,还有一位松花堂昭乘,生于江户初期,是著名的书家,画儿也好。现在很有名的松花堂便当,据说就同他有渊源。

日常抹茶不易伺候,茶筅打半天的泡沫,一口便喝尽,还是吃抹茶点心便利。玉露很好,味青,甘甜,只是喝惯乌龙茶的恐怕不喜欢。煎茶也好,便是鲁迅喜爱的平价雁音也好。去专门的茶店购买当然再好不过,就是超市大袋装的,也不错,只是不够冲泡几遍罢了。京都产茶,买茶十分容易,再普通的超市都摆列着各种宇治茶。玄米茶亦很喜欢,尤其适宜冬天,若有铁壶就更妙。

寺町通茶铺一保堂新茶上市之时所摄,不同季节有不同颜色的暖帘

一保堂所售茶品

上周带了稻香村的点心到课上分食,老师翻出一包陈茶,说是五年前哪位学生送的。众人相顾无言。泡出来的茶汤已作锈红色,淡极无味,大家却吃得高兴。想起暑假,曾从零陵处得了二两高末,拿很好的茶壶泡了,也很喜欢。

对了,还记得我家那两位猫君否?玉露、玄米,起的都是茶名。已经想好,日后再养几只,或可叫瓜片、高末。

匆匆不尽,明春新茶上市,若能记得我,则再好不过。顺颂

冬安

松如

冬月初三,小雪后四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