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不上学,便出家

萧红新传:文学洛神的一世飘零 作者:王拥军 著


1. 不上学,便出家



1926年夏天,16岁的萧红结束了小学生涯。她的成绩非常好,而且她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她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毕业之后,萧红想了很多,她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在小城的中学读一些书,之后谈婚论嫁?诚然,这并不是她所愿意的。当时,张家子弟多是去哈尔滨上学,甚至还有在北京上大学的。萧红满怀企盼去向往已久的哈尔滨上学,但是家里人却极力反对。在这次冲突中,萧红爆发了。她毅然决然地喊出口号:“不上学,便出家!”

张家为什么不让她去哈尔滨读书?在此后的日子里,她本人也一直不曾说明,后来人们做出种种的猜测。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家里,一向对萧红疼爱有加的大伯父,也站到她父亲的同一立场。他算得上萧红幼年时的启蒙老师,教了她很多的文章与诗歌,其中不乏做人的大道理。他甚至曾说,萧红尽管是女儿身,在读书做人方面,比许多男儿还要强。

那么,大伯父为什么反对萧红继续读书呢?从后来的《镀金的学说》中,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大伯父反对的理由是:“不用上学,家里请个先生念念书就够了!哈尔滨的学生们太荒唐。”“女学生们靠不住,交男朋友啦,恋爱啦,我看不惯这些。”

由此看来,尽管在家里大伯父算得上是开通的人,但是还未接受得了新潮的思想与作派。尤其对于男女生的交往,他还局限于女子该矜持,不能与其他男子有接触。那种平等的、自由的、纯洁的男女同学关系,他无法接受。

从中也可以推测出,张家不让萧红去哈尔滨读书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他们骨子里觉得女子读书没什么用。更何况,萧红一贯叛逆、任性,这种刚烈不受礼规束缚的性格,也让长辈们害怕。在那更自由、更开放、没有束缚的哈尔滨城里,萧红如果做出有伤风化的事,该是多么令人担忧。如果发生这种事,会让整个家族蒙羞。当然,他们的担忧也并非无中生有,在以后的日子里,萧红的某些做法的确与那个时代有些离经叛道了。最终造成她的离家出走,并且与家里断绝关系。

但是在当时,性格刚烈、顽强、坚韧、任性的萧红哪里听得了家里的安排,她果敢地起来抗争了。最初,她只能以硬对硬、以冷对冷,这也使她与继父的关系降至冰点。在后来的回忆里她这样说:“父亲在我眼里变成一只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或者别的不具有情感的动物。”同时,她与大伯父也近乎冷漠了,并且这样说道:“从那时起伯父同父亲是没有什么区别,变成严凉的石块。”

毕竟正值年少,萧红的愤怒波及了张家大宅的所有人,她像一头小兽般张开利爪,彰显着自己的反抗。在那个家里,她几乎藏起了所有的笑容,再也不愿理会任何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是阻碍她前途的人。张家大院,遮住了她生命中仅有的阳光,那就是求学的梦想,以及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的志向。

此时的萧红,没有了灵魂,成了张家的闲人。那段日子,她没有笑容,没有声音,只是翻翻闲书,或者到后花园坐坐。不久,萧红病倒了,天天躺在炕上。偶尔收到同学的来信,信中的校园生活是那样美好,各种新奇的东西,尽管她从未见,但她从脑海里几乎能想象出来,深深地吸引着她。此时的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斗争到底,她要上学,一定要上学。

1927年,发生了一件事,给萧红很大启发。当时,同班的班长田慎如正在齐齐哈尔读师范。她长得很漂亮,被当时县里的教育局长看中,要纳为妾。开木匠铺的父亲胆小怕事,虽不愿意却不敢回绝,托人写信把女儿骗回家。田慎如回来后得知实情,一不做二不休,跑到局长大人的宅第破口斥责:“你身为教育局长,专挑女学生作小,娶了一个白净稚嫩的还不够,又打我的主意,我问你,你是人不是?”骂声惊动了四方乡邻。据说,教育局长碍于脸面,中止了这件婚事,还羞怒攻心得了肋膜炎,开刀取出两条肋骨。他不甘心,又怂恿当时的高县长娶田慎如,结果也挨了田家小姐的骂。

这样一来,田慎如的父亲害怕了:“你把县长、局长都骂了,我这个木匠铺还怎么个开法?”事到如此,田慎如心一横说:“我不连累你,我出家去。”她果真去教堂当了修女。那座建于1913年的基督教教堂离张家大院不远。得知同学的遭遇,萧红非常愤怒,于是前去了解情况。

寒假里,同班的傅秀兰、吴鸿章、李玉梅回来看萧红,并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几个人在一起就谈起了田慎如当修女的事,萧红当即说:“我爸不让我外出读书,我也出家当修女!”

此话一出,就如一阵风儿似的传遍呼兰小镇。当地人都说,张廷举的大女儿也要当修女去了。这一招真灵!祖父张维祯首先跳起大骂张廷举,并表示荣华(萧红)要去当修女,就死给他们两口子看。最后,萧红反抗成功了,她为自己争取到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在后来的日子里,萧红回忆说:“当年,我升学了,那不是什么人帮助我,是我自己向家庭施行的骗术。”1927年秋天,萧红进入哈尔滨的“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开始了崭新而重要的人生阶段。

从少年时,萧红对读书就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渴求,骨子里就是想要闯荡,想要成为出色的人才。上学无疑是一个人成才成人的必经之路,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不是所有人都有离家求学的勇气,我们可以想象,她当时是抱有怎样的毅力与决心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