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从全球到本土:对“寻根文学”之“根”的追索 作者:李珂玮


前言

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思潮。然而,“寻根”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与文化主题,而是20世纪全球共同的文化现象、文学主题。本书首先着眼全球,探源全球“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即全球“寻根文学”的滥觞,并通过对全球“寻根文学”发展概况与核心价值的梳理,分析出中国“寻根文学”与他国“寻根文学”的关系。其次,本书回归本土,既回顾了中国“寻根文学”产生的国内背景,又从多个角度探究中国“寻根文学”的主题。本书分为五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从全球视野中追索全球“寻根文学”之滥觞。首先,本书从文化寻根角度追溯了全球“寻根文学”的发生背景,整个20世纪,“寻根”是全球共同的话语,它发端于西方文化寻根热潮,具体包括原始主义、东方主义、黑色风暴、凯尔特文化复兴等几个思想维度,体现了西方世界对现代性的反思,很快这股思潮席卷全球,各地先后产生了本土的“寻根”行动,以“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在各国纷纷出现。继而纵览20世纪全球“寻根文学”的发展概况,着重梳理欧美、亚、非、拉各国的“寻根文学”。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20世纪全球“寻根文学”的多维价值:其文化价值为反思西方现代文明;其政治价值为铸就民族独立发展之路;其文化人类学价值为促进种族、民族平等与自由;其文学价值为开拓了文学的题材、主题以及艺术表现空间。

第二章论述中国“寻根文学”发生的本土现场,及其与全球“寻根文学”的关系。中国“寻根文学”的诞生就其国内背景而言,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热”的产物,同时也是在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性建构;从创作手法来说,它又深受拉美等作家的影响,是本土文化与外来艺术的“混血儿”;在创作主体方面,“知青”的独特经历与视角为“寻根文学”的出现提供了主体条件。中国“寻根文学”与全球“寻根文学”在创作背景与写作视域、文本内涵方面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经历不同,其“寻根”自然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为文化被“拔根”的原因不同,他国主要源于外来殖民侵略,而中国源于历次思想运动的自我否定。其次,表现为“寻根”的角度不同,他国寻根更多倾向于种族血脉,而中国寻根主要倾向于民族传统文化。

第三到第五章将分别从个体生命、民族文化、中国现实三个层面追问中国“寻根文学”的多重主题。第三章“寻根文学”对生命存在之“根”的追索,将“根”追溯到了生命的起源与生存的底线,从而从人道主义视角肯定了人的价值。首先,探寻人类存在的生命起源,从人类学视角捕捉“寻根文学”中的生殖崇拜主题,包括对人类原始生殖能力的崇拜;现实社会“力比多”的百态呈现;“死亡-再生”原型背后的生殖崇拜。其次,从物质层面探寻生命存在的底线——对粮食的渴求,从而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生命的存在除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还需要活下去的动力,即一种念想,因此第三节寻觅人类存在的精神支柱,将从念想支撑的沉重生命,以及活在精神世界里的孤独一代两个层面论述精神对人的意义,从而肯定人的社会属性。

第四章“寻根文学”对中华文化之“根”的叩问,关涉民族国民性、传统主流文化、各种类型的亚文化。“寻根文学”对民族国民性的追问不但包括了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如愚昧、冷漠、自欺欺人等,更包括了对民族优秀品质的重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寻根文学”对主流文化的辩证思考主要包括“寻根文学”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褒扬与反思,表现其中的民族自省精神。在文化方面,“寻根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反思主流文化,而向边缘、向原始文化问礼,因此,第三节重点论述“寻根文学”对亚文化的推崇,并以地域文化为落脚点,展示不同形态的亚文化,包括楚湘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关东文化等。

第五章“寻根文学”对中国问题之“根”的追问,论述了中国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而古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举步维艰的。首先,乡土中国的本体之中存在很多困境,传统农业文明落后的生产力与对血缘的重视导致乡土中国封闭而又贫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政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加剧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矛盾。其次,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又充满了现代性焦虑,主要表现为现代性对乡土中国原始生产力的冲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人性的异化,以此反思现代文明。面对现代性的汹涌来袭,乡土新生力量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热情拥抱,而传统保守势力则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拒绝,无论拒绝还是接纳,现代性在中国的蔓延依然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唯有发挥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各自优势,实现新旧对话,才能促使转型期的中国更为平稳地向现代化迈进,这正是“寻根文学”对乡土中国前途的思索。

本书的创新之处和特色,首先表现为拓宽了传统“寻根文学”的研究视野,不但分析了“寻根文学”产生的本土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将研究视角扩大至全球,剖析了全球“文化寻根”思潮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少见的。其次,本书通过全面梳理全球他国“寻根文学”发展概况,分析全球“寻根文学”的多元价值,以此对比分析中国“寻根文学”与全球“寻根文学”的异同关系,以突出中国“寻根文学”的民族特征。而以往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孤立阐释上。第三,本书实现了对中国“寻根文学”多元内涵的挖掘,拓宽了以往研究的单一视角。不但探讨了“寻根文学”的文化主题,而且研究了其生命主题与现实主题。第四,除了研究视域的拓展,本书无论对“寻根”作家、“寻根”文本还是“寻根”内涵等都采用发展的眼光,秉持着辩证的态度,摒弃了一元论的价值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