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丛花

宋词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上彊邨民 编;王景略 注


一丛花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1]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2]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3]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4]嫁东风。

【注释】

[1]千丝:指杨柳。刘禹锡《杨柳枝》即有“千条金缕万条丝”句。[2]嘶骑:嘶鸣的坐骑,此处的“骑”音jì。[3]桡:船桨,指代舟船。[4]解:明白,懂得。

【词牌说明】

中调,别名《一丛花令》,来源不详。《钦定词谱》说:“调见《东坡词》,有欧阳修、晁补之、秦观、程垓词校。此调只有此体(苏轼),宋词俱照此填,唯句中平仄小异。”

【语译】

登上高阁,怀念身在远方的爱人,我心中的伤痛何时才能穷尽呢?没有什么比爱情滋味更加浓烈了,这感觉恐怕永远也不会消退吧。与爱人离别的愁绪,仿佛千万缕柳条一般纷乱无解,但我眼见东陌之上,那柳条也早卷起重重飞絮,使得空中昏濛一片。想起你离开的那一天,嘶鸣的坐骑渐行渐远,扬起的尘土绵绵不断,爱人啊,我如今要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呢?

眼见池中水波溶溶,偏有一对鸳鸯在其中并头而行,此水南北可通,小船往来,但我与你却再难相见了。待到黄昏以后,放下阶梯,不再登上画阁,我只有再次凝望着帘外朦胧的月色想念你。这般沉痛,细细想来,还不如那些桃花、杏花,它们懂得嫁给东风,可以随着东风而去啊,我却终究无法跟随在你的身边……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也即这一类诗词作品是专门描写闺中妇女想念远行的丈夫或情郎,抒发哀怨情绪的。闺怨词并不是女性的专利,很多男性文人士大夫也喜好为此,就连魏文帝曹丕都写过最著名的闺怨诗《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贱妾茕茕守空房……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词从登上高阁,怀念远方的爱人开始,自问这种举动和内心的伤痛,究竟何时才能结束呢?然后续写“无物似情浓”,正是对上一句的回答:情到浓处,伤痛定当永无止境。下面直抒离愁,借用类似题材中常用的柳枝和柳絮来生发情感——古人分别时常折柳相赠,因为据说柳枝可随处插而随处活,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也,因此杨柳就和别离联系起来,从此密不可分了。而且此处的柳“丝”也有谐音愁“思”之意。最后,上阕结尾写怀想爱人骑马离去的场景,以及难以追随爱人远去,也难以寻觅爱人踪迹的哀怨。

上阕的离愁,在下阕起首处突然为之一变,写池塘,写鸳鸯,写小船可南北相通,其实正好做离愁的对比:别人家都是如此幸福,就连鸳鸯都能成双成对,只有我却与你天涯相隔,难以再见。当这种沉痛的对比结束后,文字又收回原本的情调,写时渐黄昏,难以再登高眺远了,就只好横起梯子,通过卷起的帘栊凝望斜挂空中的月亮来怀念爱人。月和柳一样,都是在传统文艺中经常和离愁别绪相联系的景物。

张先的词一般条理清晰,在结构上变化不大,周济因此在《宋四家词选》中说他的作品“无大起落”,此词到此之前,都可以为证,就连“双鸳鸯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句也谈不上太大的变化。但是结末却出人意表,深闺怨妇怨之极也,突然生出了奇特的联想——倘若桃花、杏花的爱人是春风的话,它们就能够追随爱人远去,早知如此,我还不如变成桃花、杏花算了!这一意境本出李贺《南园》诗“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但张先化用得更加妙到毫巅。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说:“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所谓“无理”,就是说违反日常逻辑,其实诗歌本就是要违反日常逻辑才见其妙,否则就是白水一罂了。以此词而论,要怎样怨极痛极之人,才能产生如此不合乎逻辑的妄想呢?怨妇之情,就此跃然纸上。据说欧阳修对此结句大为赞叹,甚至还称张先为“桃杏嫁东风郎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