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乐
冻云[1]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2]。渡万壑千岩,越溪[3]深处。怒涛渐息,樵风[4]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5]、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6]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7]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8]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9]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注释】
[1]冻云:指冬季的云朵,白居易《夜招晦叔》有“庭草留霜池结冰,黄昏钟绝冻云凝”句。[2]江渚:江边小洲,也可指江岸。李绅《渡西陵十六韵》有“海门凝雾暗,江渚湿云横”句。[3]越溪:越地的溪流。春秋战国时代的越国,其统治中心是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一带,后世遂称浙江为越地,北宋时期越地属两浙路。[4]樵风:孔灵符《会稽记》中说:“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后世遂以“樵风”指代顺风、好风。[5]画鹢:鹢是指一种类似于鹭但体型偏大的鸟,古人习惯在船首绘其形象,故画鹢即指船。李峤《舟》有“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开”句。[6]酒旆:酒旗,多为直悬,末端作燕尾状。罗隐《村桥》有“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句。[7]鸣榔:指渔夫击打木梆,使鱼惊浮,便于捕捉。殷尧藩《郊居作》有“买鱼试唤鸣榔艇,寻鹤因行隔垄村”句。[8]丁宁:即叮咛。[9]神京:帝都,京城,这里是指北宋的东京汴梁。
【词牌说明】
长调,本唐教坊曲。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明皇(唐玄宗)自潞州入平内难,半夜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剪逆人(韦皇后一党),后撰此曲,名《还京乐》。”或云所撰为《夜半乐》《还京乐》二曲。所存宋词为柳永两首,《钦定词谱》说“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全曲格局开展,中段雍容不迫,后段声拍转促。
【语译】
正当冬季,浓云翻卷,天气清冷黯淡。我登上一叶扁舟,乘兴离开岸边,越过无数沟壑巉岩,一直来到越地溪流的深处。江上怒涛逐渐平息,顺畅的好风突然刮起,我听到江面上商旅们在相互呼唤,风帆高张。而我的小船则轻快地驶过了南浦。
从船上放眼望去,只见岸上有酒旗飘飘,还有一小片飘着炊烟的村落、几行凝着清霜的树木。夕阳落日下,渔人们敲打着梆子,纷纷收船回去。岸边有凋零残败的荷叶,有掩映着冬景的杨柳,还有三三两两浣纱的女子,她们躲避着行人,含着羞怯,
相互笑语。
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懊悔,自己太轻易地抛弃了绣房的温暖,如同浮萍一般到处游荡,难以停下脚步。可叹啊,对未来的期约虽经反复叮咛,可是又有什么凭据呢?这离别的情怀确实凄惨,我空自悔恨一年已到尽头,却没有机会回返。泪眼婆娑中凝望远方,前往京城的道路是多么遥远啊,只见一头失群的孤雁从天上飞过,暮色苍茫,天穹高阔,它凄凉的鸣叫声越来越远……
【赏析】
这是柳永浪迹浙江时候写的词,也可能是晚年赴任睦州团练途中所作——睦州在今天浙江省淳安、建德、桐庐一带。不过柳永最高才做到屯田员外郎,毕生飘零江湖或沉沦下僚,史书无传,行事不详,是否真的做过睦州团练,学界还有争议。
但总之此词写的乃是浙江风物,那是没有错的。词分三叠,第一叠中就隐藏着很多相关浙江(越地)的典故。比如“乘兴离江渚”,这是用了《世说新语·任诞》中王子猷的典故,据说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时候,前往剡县(今浙江嵊州)拜访戴安道,可是才到门前,突然打道回府,旁人问他缘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再比如“万壑千岩”,典出《世说新语·言语篇》,顾长康赞会稽(今浙江绍兴)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越溪”,浙江有很多条江都以溪为名,比如若耶溪、剡溪,等等。“怒涛”,典出枚乘《七发》中描摹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曲江的浪涛,有“突怒而无畏”“如震如怒”“发怒庢沓”等句。“樵风”是用郑弘请神人在若耶溪上给他好风运樵的典故。这些典故几乎贯穿第一叠始终,一直扣紧越地,但不唯不觉突兀,反而别显情趣。
第一叠是写词人的旅程,他在“冻云黯淡天气”的时候,乘坐一叶小舟,乘兴离开岸边,沿着某条越地的江流而下,等到浪涛渐平,好风忽起,他听到江上商旅们互相呼唤,于是船只顺风顺水,很轻快地到达了“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江口,这个地名比较古怪,因为毫无越地特色,倘要考究其典故,《楚辞·九歌》中有“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向来作为离愁意象,而与越地无涉。其实,词人在这里是故意埋了一个伏笔。
第二叠写词人望向岸边,眼中所见。首先是岸上,有“酒旆”“烟村”“霜树”;然后是江上,“渔人鸣榔归去”;接着再岸边,水中是“败荷零落”,岸上是“衰杨掩映”。在词人笔下,任何景物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而这几种景物的感情色彩则可分为两类,前一类是乡野之趣,是平和舒适的,后一类“数行霜树”“败荷零落,衰杨掩映”是比较苍凉的。为什么在“冻云黯淡天气”很久以后,在平和舒适后突然写到苍凉呢?其实这也是一个伏笔。
因为词人随即就写到,他看见岸上有三三两两的浣纱女子(西施浣纱,千古美谈,所以浣纱也带有浓厚的越地特色),她们一边羞怯地躲避着行人,一边互相欢笑低语。这是一幅美丽的活泼的青春景象,但是随即就引发了词人激烈的情感,而那两个伏笔,也就此得到落实。
见到这些活泼的青春少女(“见此”),词人不禁怀想起远方的爱人来了。都怪自己轻易地离家,离别了爱人来江湖飘零啊,已到岁暮,难以还家,反复叮咛的期约要如何才能达成呢?所以前面会用“南浦”,会描写岸上苍凉的景象,都是为了这一刻情感的突发。
情感激发的同时,再度情景交融,词人模糊的泪眼望向长天,只见已逐渐暗下来的长空寥廓无际,中有一头孤雁缓缓飞过,凄楚的鸣叫声逐渐远去。词人自己就如同这孤雁一般,也怀着失群的伤痛,离家越来越远……
此词一、二叠写事,写景,第三叠写情,层次分明,线索流畅。而且前面近乎平铺直叙,节奏舒缓,第三叠情感突然激越,节奏急促,也正符合曲调“中段雍容不迫,后段声拍转促”的要求。
有人论说第三叠所怀想的,当是两人,前面“惨离怀”是想妻子,后面“凝泪眼”是想情人,因为词人出游在外,不可能携带家眷,也不可能把妻子安置在汴梁,所以“杳杳神京路”是思第二人。然而诗歌本是高度凝练,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脱于生活之上的艺术形式,正不必胶柱鼓瑟,强求每一句都合情合理。况且一词之中、一叠之中,甚至短短数句之中,分而思念两个客体,不觉得太过混乱了吗?不觉得会把原本的苍凉悲怀,破坏成一个大笑话吗?
【对照阅读】
夜半乐
艳阳天气,烟雨风暖,芳郊澄朗闲凝伫。渐妆点亭台,参差佳树。舞腰困力,垂杨绿映,浅桃秾李夭夭,嫩红无数。度绮燕、流莺斗双语。
翠娥南陌簇簇,蹑影红阴,缓移娇步。抬粉面、韶容花光相妒。绛绡袖举,云鬟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竞斗草、金钗笑争赌。
对此嘉景,顿觉消凝,惹成愁绪。念解佩、轻盈在何处。忍良时、孤负少年等闲度。空望极、回首斜阳暮。叹浪萍风梗知何去。
《全宋词》载柳永两首《夜半乐》,这是第二首,对比“冻云黯淡天气”,可以发现两者结构非常相似,不仅都是一、二叠写事,写景,第三叠抒情,符合曲调特色,先舒缓而后促迫,而且都是从“天气”始,用“对此佳景”或“到此因念”来过片。但两者也有不同处,首先起首数句停顿位置不同,其次结句“叹浪萍风梗知何去”比“断鸿声远长天暮”要多一字。这是因为词最初是附着在乐曲上的,在不影响歌唱的前提下,点断和字数都有一定的调整余地,等到词脱离乐曲,纯粹成为纸面艺术以后,才必须一板一眼地按词谱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