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少小童年 志存高远

少年康熙 作者:南宫不凡 著


第一章 少小童年 志存高远

深深皇宫,天子之家,国之权力重地,是天下最荣贵的地方,也是天下矛盾和斗争最集中、最激烈的场所。贵为皇子的玄烨出生在皇宫之内,他必须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必须面对特殊的身世,年轻的父母亲能给他多少父慈母爱呢?“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这句话,正是幼年玄烨真实的生活写照。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小的玄烨,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一生。

第一节 三皇子玄烨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春季的最后一天,一早起来,阳光格外明媚,清王朝帝都北京城内,绿树葱郁,百花争艳,燕鸣莺啼,正是一年当中最令人惬意的好时光。顺治皇帝的景仁宫内,宫女、太监们来往穿梭,忙碌不停,半天了,谁也没有停下来歇息一刻,谁也没有大声谈论过一句话,巍峨华丽的宫殿显得更加肃穆威严。

康熙母孝康章皇后像

时值中午,太后博尔济吉特氏(谥号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庄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走了过来,她还没有张口询问,就听一阵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太后脸上露出喜悦的微笑,景仁宫的宫女早已经上前禀告,皇妃佟佳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

孝庄太后走进宫,看到躺在锦被丝褥上的佟佳氏和刚刚出生的婴儿,满意地笑着,伸手抚摸一下婴儿粉红的脸蛋,说道:“这个孩子面容光华,眼神清澈,真是可爱。”佟佳氏欠欠疲惫的身躯,刚要说什么,太后忙示意她躺着别动。

佟佳氏只有十五六岁,进宫两年了,她是汉军都统佟图赖的女儿。她家是汉人入旗,本姓佟,在原来姓氏后面加上“佳”字,所以才有佟佳氏这一说法。

孩子的出生,为本来有些冷清的景仁宫增添了不少快乐。年轻的佟佳氏寡言少语,并不受皇帝宠爱,入宫后,过着寂寞谨慎的日子,幸而能够孕育皇子,对她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宽慰,也是最大的法宝。母以子贵,她在宫中的地位可以说得到进一步稳固了。

就在太后和佟佳氏望着婴儿高兴的时候,皇帝顺治兴冲冲走了进来,他虽然只有十七岁,却已经有两个儿子了,如今听说佟佳氏又生了个皇子,他兴致勃勃来到了景仁宫。看到太后早过来了,顺治急忙问讯母安。

太后瞧着儿子,面带笑意地说:“恭喜皇上了,这个孩子眉目俊秀,健康活泼,必定长命百岁。”

顺治走近前看看婴儿,只见他眨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不停地踢动着四肢,煞是喜人,不觉笑着说道:“就给他取名玄烨吧!”

玄烨,姓爱新觉罗,他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顺治帝给儿子取完名,看一眼佟佳氏,似乎无话可说,回头对太后说:“母后,朕还有事处理,暂且告辞了。”说完,带领大小太监们离去了。

孝庄太后和佟佳氏望着顺治的背影,一个轻轻摇摇头,一个默默地垂下眼睑,一时间,景仁宫内又恢复昔日的沉寂。

清室皇族,对于养育后代有严格的规定,嫔妃所生的子女不能由亲生母亲抚养,必须交给皇后一并管教,而他们的哺乳喂育则寻觅专门的乳母。

佟佳氏望着空空的枕边,想着新生不久的儿子就这样被抱走了,母子要想见一面,也是很不容易的,于是伏在锦绣枕上嘤嘤哭泣起来。

三皇子玄烨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

第二节 五岁入学

春去秋来,日月如梭,1658年,玄烨五岁了(按虚岁算),他在乳母孙嬷嬷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虎头虎脑,聪明伶俐,很讨人喜爱。几年来,后宫内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皇后被废黜,贬为妃子,接着又立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可惜这位皇后依然不受宠,不过,她为人圆滑善变,懂得委曲求全,地位暂时无虞。这时的顺治皇帝又纳了一位董鄂妃,特别宠幸她,可以说她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自然更加不受宠,她唯有把一腔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眼看着孩子健康长大,她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和得意。

这天,孙嬷嬷带玄烨过来给她请安,她摸着儿子胖嘟嘟的小手嘘寒问暖,不住地说:“快快长,大了就可以读书了。”玄烨听母亲这么说,大睁着眼睛问:“为什么长大了才能读书?”这么一问,佟佳氏先是一愣,随后笑着说:“为什么呢?这是规矩,再说太小了你也学不会呀!”“我能学会。”玄烨接着母亲的话快速回答。

他这一句话让佟佳氏和孙嬷嬷都开心地大笑起来。孙嬷嬷说:“娘娘,三阿哥聪明,一定是读书的人才。”

佟佳氏低头细思,她觉得这是件大事,儿子要想有出息,就得文武兼备,怀有韬略,那么才会有前途。既然他想读书,就该早早地实现他这个愿望。想到这里,佟佳氏不再怠慢,她决定带着玄烨去见太后,向她说明儿子读书的意愿。

孝庄太后听说小玄烨想读书,脸上露出惊喜神色,说道:“好啊!你父皇六岁登基,开始读书,你比他小一岁(皆算虚岁)就想读书了,真是好啊!”她想了想,看看佟佳氏,又说:“这件事情我跟皇上说吧!你不用操心了。”

顺治忙于国事,忙于宠幸董鄂妃,没有时间和额外的情趣关照几个儿子,不过,皇子的教育也属于国家大事之一,他自然不敢忽略。皇长子早丧后,他正在安排二子福全入书房读书,听说玄烨也想读书,他沉思后说:“也好,就让他们兄弟两人一起去书房读书吧!”

只有五岁的玄烨就这样和哥哥福全一起进入了书房,开始了漫长又艰苦的读书岁月。

小玄烨读书很刻苦,每日天没亮就起床了,早早地梳洗完毕,在乳母的照料下,越过一道道宫门,来到书房静候老师到来。皇宫内,宫门重重,每道门都有一道高大的门坎,玄烨年龄小,个子矮,跨越不过去,就由守门侍卫把他抱过去。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很快,玄烨的学业有了很大长进,在书房中崭露头角,老师们都对这个小皇子刮目相看。一次,老师让大家背诵《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玄烨读了几遍就会背了,他很得意,背完就跑出去玩。老师喊住他问:“三阿哥,你背会了文章,可是你知道文章的意思吗?”

玄烨回头看看老师,不在乎地说:“意思?你不是还要讲吗?我听你讲就行了。”

老师忙说:“三阿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为了理解其中的含意,不能满足于会读会背。而且,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不一样,你多读几遍,就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玄烨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师,想想说:“那么读多少遍才行呢?”

老师说:“没有具体规定,不过只要你多读,肯定会有不同的认知。”

玄烨听从了老师的劝导,坐回去拿起书本继续读。果然,读了几遍后,他觉得比以前更加熟悉文章了,再读,再读……他将一篇文章读了120遍,背了120遍。等到老师讲解文章意思时,整篇文章已经烂熟于心,他能跟老师互相探讨了。老师望着聪慧的玄烨,高兴地说:“三阿哥真是才智超人,了不起。”

玄烨却谦虚地说:“都是老师教导有方。”

此后,玄烨每天都要将老师规定的文章读120遍,背120遍,力求熟记于心。短短的时间内,他读完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且牢牢掌握了其中的内容和蕴义,为以后读书和治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晚年时,记起这段经历,曾经对他的诸位儿子说,他少时读书,“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清史上也记载说,他五岁(虚岁)入书房读书,坚持不辍,十七八岁时,“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仍坚持学习”。在历史上,玄烨勤于读书是很有名的,他读完了“四书”,又开始研读《尚书》等著作,而且也学着赋诗著文,创作了不少佳作篇章,流传下来的就有1147首诗作,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他重视史籍,成年后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

除了读书外,玄烨还要学习骑射之术。当时,清人刚刚入关不久,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习惯培养孩子骑马、射箭等武术。所以,皇子们不但要学习诗文,还要练习骑射。书房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每天有专门的满族师父教他们射箭、骑马。对于武学,玄烨同样认真刻苦,从不偷懒,练就了防身御敌功夫,身体强健,骑射娴熟。清史上记载他“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

五岁玄烨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勤奋与聪智,很快引起他的祖母孝庄太后的关注。

第三节 祖母的宠儿

说起孝庄太后,可是位了不起的女人。她的儿子顺治六岁登基,在她的辅佐下,顺利接管皇权,亲政天下,成为大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显示了她过人的政治才能,也为她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

孝庄太后

顺治亲政后,孝庄太后就闲了下来,将后宫诸事交给了皇后,看起来,她似乎无事可做,实际上,朝廷大小事务她仍然了如指掌。不过,孝庄太后胸怀宽广,她乐意把政事归还儿子。

孝庄太后信奉佛教,空闲的时候总是坐在宫内礼佛诵经。一天,她礼佛完毕,走出宫门散步,远远地,看着一位乳母模样的人走来走去,近前一看,原来是孙嬷嬷。她问:“你不是在照顾三阿哥吗?怎么跑这里来了?”

孙嬷嬷赶紧跪倒磕头:“太后,三阿哥进书房读书,到现在没有回来,我正在等他呢。”

“读书去了?好啊!听说他读书很用功,这样就好。”

正说着,玄烨在小太监的陪同下走过来了,他给祖母施礼问安:“皇祖母,孙儿给您请安了。”

孝庄太后看着稚气的玄烨,笑着说:“听说你熟读‘四书’,是真的吗?”

“是,皇祖母,我已经读完了‘四书’,开始读其他的了。”

孝庄太后听着玄烨流利的对答,点点头,满意地说:“你越来越有出息了,祖母问你,你读了这么多书,最喜欢哪一本?”

玄烨抬起头,睁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噘着小嘴,认真地说:“皇祖母,我喜欢读《帝王心鉴》。”

“《帝王心鉴》?”孝庄太后诧异地重复他的话,她虽然读书不多,却知道皇子们都要学习各种做皇帝的书籍,《帝王心鉴》就是其中一本。她很快镇静下来,继续和小玄烨交谈。“《帝王心鉴》是本什么书?你为什么喜欢读呢?”

“讲述做皇帝的道理,很有意思。”

孝庄太后弯腰抚摸玄烨的小手,不再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她吩咐孙嬷嬷:“快把孩子带回去吧!记住,以后常带他到我的宫中来玩耍。”

“奴婢记住了。”孙嬷嬷爽快地答应,带着玄烨匆匆回去了。

孝庄太后望着玄烨远去,转身慢慢回宫去了。她心想,这个孩子真是天赋异禀,不仅聪明伶俐,还喜欢帝王之术,真难得。

此后,她更加关注玄烨,经常让宫女们把他带到自己身边,嘘寒问暖,关心有加。深宫后院,太后地位尊崇,一言九鼎,玄烨得到了祖母的爱护,生活自然跟先前有了较大改变,让自幼缺少父宠母爱的他,感受到了很多从没有享受到的关爱。

孝庄太后身边有位侍女,人称苏麻喇姑,满腹学问,才识过人,深得太后喜爱。

现在,孝庄太后喜欢三皇子玄烨,苏麻喇姑看在眼里,每次见到玄烨总是小心伺候,尽力呵护。一次,苏麻喇姑正指挥宫女们搬挪孝庄太后宫外的花盆,玄烨进来了。他看到大家忙进忙出的劳动场面,也蹲下来帮忙,慌得苏麻喇姑等人赶紧搀扶他起来,说道:“三阿哥,您可不能做这样的事。”

“没什么,”玄烨说,“我喜欢做,你们放心吧!”说着,端起一盆艳丽别致的菊花往外走。众人拦阻不住,任由他混在其中忙碌。

不巧,玄烨的小手一松,花盆掉在地上摔破了。碎裂声惊动了正在宫内休息的孝庄太后,她走过来问道:“苏麻喇姑,这是怎么回事?”

苏麻喇姑跪在地上不敢说话,她不敢说玄烨帮忙了,更不敢说他把花盆打破了。

孝庄太后见一向伶俐会说的苏麻喇姑不出声,料定其中有缘故,刚要厉声责问,就见玄烨站出来说:“皇祖母,这件事情与苏麻喇姑无关,是我硬要搬花盆,不小心把花盆摔破了。”

众人见玄烨勇敢地承认错误,承担罪责,暗暗称赞。孝庄太后看到孙子敢作敢当,转怒为喜。玄烨接着说:“皇祖母,是我做错了,应该惩罚我,让苏麻喇姑起来,她没有错。”

“说的有道理,”孝庄太后说,“苏麻喇姑,你起来吧!玄烨,你说你该受什么惩罚呢?”

玄烨想想,指着破碎的花盆说:“花盆坏了,花还在,皇祖母就罚我给您养这株花吧!”

此言一出,孝庄太后先是一愣,接着轻声笑起来,众人也跟着呵呵直乐。苏麻喇姑赶紧说:“三阿哥不仅勇于承认错误,还有仁爱之心,真是让人敬佩!”

孝庄太后微笑不语,点头同意玄烨按自己所说的接受惩罚,于是,苏麻喇姑和玄烨赶忙清扫了地上的碎花盆,然后寻找新花盆,一同养育这株菊花。

玄烨不会养花,只好求助苏麻喇姑。苏麻喇姑素来喜欢玄烨,这次,玄烨又勇敢地站出来为她解围,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她同意为玄烨养花,一起接受惩罚。

天真烂漫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除了在祖母的宫中,玄烨很少有这样快乐无拘的日子,他走出祖母的宫门,恰好遇到了前来寻找他的孙嬷嬷,孙嬷嬷一脸汗水,又急又怕地说:“不好了,皇上召见几位阿哥呢!赶紧去吧!”

第四节 父皇问志

玄烨看着紧张的孙嬷嬷,不解地问:“父皇召见,你怕什么?我去去就回来。”

孙嬷嬷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着:“怕什么?皇上召见能不怕吗?万一有个差错可怎么好?多久也不见一次,不知道这次召见又为了什么?但愿佛祖保佑,保佑三阿哥平安无事!”

早有太监过来,带着玄烨飞快地去往书房了。

也难怪孙嬷嬷紧张担心,身为皇子,虽然生活极尽荣华富贵,却缺乏常人的天伦之乐。前面也说过,玄烨的父母关系一般,皇帝父亲对他的母亲并无多少情意。最近,顺治又宠幸董鄂妃,与玄烨母亲的关系更加淡漠了。按照祖宗制度,朝廷规矩,皇帝必须定期召见皇子,询问他们近期的表现和各种情况,作为一国之君,众子之父,顺治不得不抽空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业。每次召见都是一次重大事件,透过见面,加深父子感情,也让父亲更全面地了解儿子。正是一次次召见,才能让皇帝一点点确定儿子们的品行、才智,进而确定未来的社稷继承人,所以召见非同小可,弄不好,一旦给皇帝留下顽劣的印象,恐怕一生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所以孙嬷嬷紧张地祈祷着,希望玄烨能够讨得顺治帝的欢心,得一个好彩头。

顺治像

玄烨随着太监匆匆来到了书房,顺治早在此等候他们了。玄烨看到二哥福全也来了,还有五弟常宁也被人抱着赶到了。常宁只有两岁多,来到书房,一个劲儿乱跑乱动,跟随他的太监慌张地跟在身后,累得满头是汗。

顺治看看几个儿子,询问了福全和玄烨的学习情况,听说他们每篇文章都读一百多遍,背诵一百多遍,满意地点头:“好,只要用功,总会有好回报。历朝历代,开国君王历尽险阻,开辟了万里江山,结果,子孙们不肖,不求进步,但求享乐,把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这是惨痛的教训啊!我们入关只有十几年,社稷未稳,更需要你们勤奋努力。”

福全和玄烨一起回禀:“谨遵父皇教导。”常宁还小,并不懂事,无法听懂顺治的话。

顺治照例让福全和玄烨背诵诗文,书写篇章,而后拿过来,一一比对检查。见他们背得熟练,写得认真,这才算通过了。顺治又带着他们来到院子里,让他们表演射箭和武术。顺治自幼身体羸弱,偏又不喜好武功打斗,也就无从指点皇子们的功夫了。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慌张进来禀报:“鳌拜大人求见。”

顺治略一思索,说道:“让他进来吧!”

鳌拜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满洲第一勇士,人称“巴图鲁”(勇士的意思),武功高强,神勇超人,万夫莫敌。

鳌拜进来,参见了顺治帝,正要禀奏政事,顺治制止他说:“鳌拜,你武功盖世,是我大清的第一勇士,今天你就给皇子们表演一番吧!让他们开开眼界。”

鳌拜忙施礼说:“微臣的一点雕虫小技,不敢在圣上面前搬弄,臣也怕吓了几位阿哥。”

顺治不耐烦地说:“叫你练你就练吧!你们不是一直反对朕主张汉化,坚持满人学满吗?武术是满人推崇的技艺,是我们得以得天下的武器,我们不能忘了,应该让皇子们也接触正宗的满洲武术。”

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不由得一惊,入关以来,满汉冲突非常严重,顺治主张采取汉化措施,重用汉臣,然而一些满族贵族却反对这么做,打击汉臣,主张满人凌驾于汉人之上。这是朝廷最大的矛盾与冲突,顺治帝怎么在这里提起呢?还要当着皇子们的面。

鳌拜就是力主打击汉人的满族贵卿中的铁杆一员,听到顺治这么说,更是恐慌难安,不敢作声。

玄烨正等着鳌拜表演武功呢!看他不动,着急地催问:“父皇让你表演,你为何不听呢?难道你要违抗旨意?”

鳌拜听闻,慌忙跪倒,急急说道:“微臣不敢,臣献丑了。”说着,脱下蟒袍外衣,扎进领口衣袖,赤手空拳打了一套拳脚。只见他身手矫健,步步生风,真如猛虎下山,犹似蛟龙出水,确实了得,把玄烨看得目不转睛,拍手叫好。

顺治对儿子们说:“你们也要好好学习武功,强健身体,卫国御敌。”

鳌拜收住拳脚,再次跪倒说:“多谢圣上不弃。”

玄烨面露崇拜神色,指着鳌拜说:“父皇,鳌拜大人这么好的功夫,我想拜他为师。”

顺治一面让鳌拜起来,一面对玄烨说:“鳌拜大人是国家重臣,日理万机,哪里有时间教你武功?这样吧,让他为你物色几位好师父,让他们教你。”

鳌拜忙说:“这件事交给臣去办理。”

顺治说:“好,鳌拜你先退下,到乾清宫等朕。”

鳌拜走后,玄烨兄弟几人又随着父亲回到书房。顺治坐下后,想了想问道:“朕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有什么志向吗?”

二皇子福全先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回答:“我要做一个贤明的王爷,辅助父皇治理天下。”

顺治点点头,转脸看看玄烨。

玄烨站过来,大声回答:“我要向父皇学习,做一个勤勉的君主。”

《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了这段对话,“众皇子请安,顺治问志,二皇子福全说:‘唯愿为贤王。’三皇子玄烨说:‘效法父皇,勤勉自励。’”

众人听了,不由得一阵紧张,皇位至高无上,哪能容一个小皇子擅自议论?只要皇帝健在,不管是谁,都不能私下猜测皇位的问题,如果有人敢直言效法皇帝,想做皇帝,那真是胆大包天,严重地说就是篡逆之罪。

玄烨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在父亲面前,直陈胸臆,表示愿意效法父皇做一位明君,哪会想到这么深奥的问题?他抬头望着父亲,等着父亲回复。

第五节 避痘出宫

顺治听了两个儿子不同的回答,内心微微震荡,看来,福全深知君臣父子之道,而玄烨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自己将来要做皇帝,未免有点太大胆外露了。

他看着一脸天真的玄烨,突然沉下面孔说:“你小小年纪,竟然有这样的心思,不怕父皇惩治你吗?”

“惩治?”玄烨这才注意到周围紧张的气氛,他迷惑地眨眨眼,反问道,“为什么要惩治我?我又没做错事。”

“你想取代朕做皇帝,这难道不是罪过吗?”

听了这句话,玄烨对父亲说:“父皇询问我的志向,我不敢欺瞒,这是儿子诚实;效法父皇,并不是取代父皇,自古江山不就是代代相传吗?”

顺治见玄烨对答如流,面无惧色,心里也暗暗称奇,这个孩子果真不同凡响,将来能够继承大统,必定会有一番作为。只是顺治宠幸的董鄂妃刚生了儿子,为了这对母子,自己恐怕要在这之间多掂量掂量了。显然顺治没有想到那么长远,他只有二十三岁,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于是,他紧绷的脸色渐渐舒缓,说道:“念你幼小无知,姑且饶恕你,不过以后要刻苦攻读,不要擅自议论效法父皇这件事。”

玄烨仍然心有不甘,却无法理解其中深意,只好点头答应。随后,顺治打发皇子们离去,自己也去乾清宫接见鳌拜了。

孙嬷嬷正焦急地等在门外,看见玄烨出来了,跑过去一把抱住他,担忧地问:“小主子,这次没惹什么祸吧?”

恰巧苏麻喇姑过来了,她奉孝庄太后旨意,前来接玄烨去慈宁宫,听孙嬷嬷问话,奇怪地说:“三阿哥怎么了?”

玄烨看她们两人紧张兮兮的样子,想起书房中父皇的训话,有些懊恼地说:“父皇召见了,问讯读书情况,还说要惩治我。”

“惩治?”孙嬷嬷和苏麻喇姑同时惊叫了一声,吓得瞪大了眼睛。

苏麻喇姑心思敏捷,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不再细问,急忙招呼孙嬷嬷,带着玄烨匆匆赶回太后居住的慈宁宫。

顺治像

孝庄太后派太监详细了解了顺治召见皇子们的经过,得知玄烨言志而遭到父皇责问,一向谋略深沉的她倒安下心来,吩咐宫女们端上可口的点心,让玄烨一边吃一边玩耍,自己则不露声色地坐在旁边。苏麻喇姑悄悄伺候着,小心地问:“太后,三阿哥受到斥责,会不会……”

“父亲斥责儿子,这是正常的事情,你们担心什么?再说了,儿子志向高远,哪个父亲会不高兴?”

主仆两人正在说话,忽然玄烨摸着额头说:“皇祖母,我头好痛啊,我想睡觉。”

苏麻喇姑急忙过去扶住玄烨,命令宫女喊来了孙嬷嬷,她们手忙脚乱要把玄烨抱走,孝庄太后制止说:“孩子说头疼,先把他放在这里休息,去请太医来瞧瞧。”

不一会儿,太医进宫来了,他详细诊视玄烨的病情,脸色骤变,跪在地上向孝庄太后磕头奏道:“太后,臣不敢隐瞒,三阿哥得了……”

“得了什么?你快说啊!”苏麻喇姑催促道。

太医擦擦额头上的汗珠,狠下心说道:“天花。”

顿时,慈宁宫内空气仿佛凝滞了般,寂静得可怕,就连沉重的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天花是传染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一旦得病,十人九亡,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几乎没有医治好的可能。

孝庄太后身体微微一颤,她俯身问太医:“依你看,该怎么办?”

太医奏道:“应该让三阿哥火速离宫,以免传染更多的人。”

孝庄太后着急地问:“我问你三阿哥的病情如何处置?把他撵出宫去,他的病能好吗?”

太后一急,太医吓得又跪下了:“太后圣明,古往今来,天花都是顽疾,没有药物可以对症治疗,得了病的人只能听天由命。”

“听天由命?”孝庄太后无奈地重复一遍,深深地叹口气,做出了决定,命太医传旨,宫内诸皇子、公主、贝子统统避痘出宫,不可怠慢;命孙嬷嬷带着玄烨离宫治疗。

一切安排完毕,孝庄太后不放心地看看昏睡中的玄烨,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但愿佛祖保佑玄烨脱离险灾,平安归来。

孙嬷嬷收拾行囊,带着几个宫女和侍卫离开皇宫,坐着马车朝承德方向去了。承德是孙嬷嬷的老家,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期盼玄烨能够逃过大难,起死回生。

时睡时醒的玄烨躺在颠簸的马车内,开始了他第一次离开皇宫的经历。终于,他们到达了一处僻静的庄园,孙嬷嬷抱着玄烨走下马车,玄烨醒来了,他挣扎着问:“这是什么地方?我们在哪里?”

孙嬷嬷安慰说:“三阿哥不要惊慌,我们在这里小住几日,很快就会回宫的。”

住下来后,孙嬷嬷按照太医吩咐,每日为玄烨煎药熬汤,伺候他服药治病,可是,几天过去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眼看玄烨命在旦夕,随行诸人吓得没了主张,一个个如失了魂魄一般,只等着厄运降临。

第六节 真龙天子

玄烨一天天病重,吓坏了随行出宫的人员。而此时,昏迷中的玄烨却毫不知情,日日被迫灌下汤药,病情却日加严重,眼看一个活泼聪灵的皇子就要命归西天了,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中午,孙嬷嬷正看着玄烨发呆,门口传来一声清脆的喊叫:“孙嬷嬷。”

她慌忙转回头,门外正站着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名唤魏东廷,一个皇家包衣的小孩。他甜甜地叫着,就要走进来了。孙嬷嬷急忙跑过去,挡住他,低声呵斥:“谁叫你来到这的?这里很危险,赶紧回去。”说着,就要命人带走他。

谁知,躺在床上的玄烨突然醒来了,他迷迷糊糊地问:“谁在外面?孙嬷嬷,孙嬷嬷。”

孙嬷嬷来不及打发,匆忙走进屋子,来到玄烨的床前,轻声说:“主子,我在这呢!你有什么吩咐吗?”

玄烨眨眨酸涩的双眼,举起胳膊,想坐起来。孙嬷嬷忙扶住他说:“主子,你不能动,好好躺着吧!”

“不。”玄烨倔强地说着,又努力地挣扎了一下,仍然没有坐起来,他闭上眼睛慢慢地说,“外面有人玩耍,我也想出去玩。”

孙嬷嬷正要劝说,魏东廷走了进来,他一脸好奇地看着床上的玄烨,低声问:“他就是三皇子吗?”

“你!”孙嬷嬷恼怒地看着魏东廷,主子面前又不好发作,只好说,“见了主子,赶紧磕头,不要废话。”

玄烨听到一个少年说话的声音,再次睁开眼睛,问道:“是谁?”

孙嬷嬷一边让魏东廷跪倒,一边安抚玄烨说:“是个不懂事的奴才,惊动了主子,我这就叫他回去。”

魏东廷已经跪在地上咚咚地磕起头来了。

玄烨声音微弱地说:“叫他起来吧!出去玩,不要传染了他。”

魏东廷听到玄烨说话,近前一步说:“不碍事,我最要好的朋友得过天花,可是我天天跟他在一起也没有染上病,人家说我福大命大,接触过得病的人,以后就永远不会得病了。”他得意地一气说完,扬脸朝孙嬷嬷调皮地一笑。

“是吗?”

“是啊!让我留下来陪你玩吧!要不然,你整天躺着多寂寞呀!”

玄烨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看看孙嬷嬷,好像在问,你同意吗?

孙嬷嬷左右为难,留下魏东廷,担心他也传染上疾病;不留下他,又怕得罪了玄烨,这可怎么办?魏东廷却不管嬷嬷的忧虑,来到床前,与玄烨聊天玩耍起来。

魏东廷留了下来,成为玄烨病中唯一的朋友。每当玄烨清醒时,魏东廷总是陪伴身边。宫内派来的太医诊视了玄烨的病,奇怪地自言自语:“三阿哥病情危急离宫,到现在虽然没有好,却也没再加重,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了几天,魏东廷兴致勃勃地抱着一捆干柴走进院子,他见到孙嬷嬷说:“快点,大街上人人都在用这个草药防治天花呢!你也快点给主子熬药吧!”

“胡说什么!”孙嬷嬷看着地上的干柴气愤地说,“这是柴草,主子能吃这吗?见不得世面的东西,还不快抱走!”

魏东廷一腔热情,却被劈头浇了一盆冷水,很不服气,嘟囔着说:“世人都在吃呢!为什么主子就不能吃?治病要紧还是身份要紧?”

这俩人正在斗嘴,屋里的玄烨醒来了,他喊道:“魏东廷,魏东廷。”

康熙像

听到喊声,怀抱草药的魏东廷急忙转身进屋。

玄烨看到魏东廷抱着柴草,不解地问:“你要做什么?”

魏东廷低着头,想想说:“不敢瞒主子,这是我为您找的草药。”

“草药?”玄烨惊奇地睁大疲惫的眼睛,“这也能入药?”

“是啊!外面有人用它防治天花呢!我觉得有用,所以也跑去拔了一捆。”

跟进来的孙嬷嬷急忙说:“主子,别听他瞎说,这是野草,夏季里繁盛的时候,采来喂牛,冬季干枯了,就用它烧火。治病的说法,纯粹是世人杜撰,他不知哪里听来了,就想着给您治病。主子,看在他是真心诚意的份上,您就饶恕他吧!”

玄烨翕动虚弱的嘴唇说:“我知道了,你下去吧!让魏东廷陪我一会儿。”

看着有气无力的玄烨,孙嬷嬷强忍泪水,走了出去。魏东廷放下柴草,趴在玄烨的身前,突然不顾一切地说:“不管那么多了,我让孙嬷嬷给您熬药,您喝了也许会好起来。”

他走出来,跪在地上央求说:“我们不能看着主子这么离去,您就努力一次吧!”

最终,孙嬷嬷下了决心,她让人传话进宫,奏请孝庄太后让她用野草为玄烨熬制汤药。孝庄太后思虑后,传话说,与其等着厄运,不如试试,也许能够转危为安。孙嬷嬷得到旨意,很快将柴草熬成了汤药。她端着药碗,一勺勺喂玄烨喝下,心中祈祷着:“佛祖保佑,佛祖保佑,让三阿哥快快好起来吧!”

玄烨强忍着,一口口喝下苦涩的汤药,一连两天,喝了四次药后,奇迹出现了,他的脸色变得滋润,眼神出现了亮色,孙嬷嬷高兴地说:“好了,好了,主子的病情转好了。”

第三天早上,玄烨睁开眼睛,翻身拿过枕边的书本,高声说:“魏东廷,你过来,咱们一起背书。”

屋外的孙嬷嬷和魏东廷听到喊声,回屋一看,激动得泪水都流了下来。魏东廷说:“主子,你可好了,把我们吓死了。看来你真是真龙天子,上天保你逢凶化吉,大难不死啊!”

“不要乱说,”孙嬷嬷急忙制止魏东廷,“这些话传到宫里是要杀头的,不得了啊!”

宫外众人此时还不知道,避痘事件余波未平,宫内依然一片紧张,天花肆意蔓延,接连夺去了两位重要人物的性命,他们的惨死,直接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玄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