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才的代价

人性边缘的忧伤 作者:赵焰


天才的代价

《莫扎特》是第57届(1985年)奥斯卡奖获奖电影,在这一届奥斯卡中,《莫扎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一共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八项大奖。这部电影华丽而壮观,尤其是音乐,整部电影都以莫扎特的音乐作为背景,令人震撼,情节也引人入胜,导致冲突的是一种刀尖似的复仇愿望。

对莫扎特,我一直是噤若寒蝉的,我惧怕和敬重这样的天才,甚至不敢妄加评价。试着想一想吧,一个人3岁就会弹琴,5岁就会作曲,而且出手即是天籁。这样的天才让人震惊,也给人以无限的压力,甚至引起人们关于生命的疑问,怀疑造物主的厚此薄彼。影片不是正面叙述莫扎特的生平,而是选取了莫扎特进入奥地利后,与宫廷乐师安东尼奥·萨利埃雷的冲突来展开莫扎特的后半生的。萨利埃雷也算是一个成功者了,一个毕生都非常努力的人,一个音乐大师,但他在莫扎特面前所呈现出的渺小让人感到心酸。莫扎特与生俱来的音乐想象力,他的行为方式,他的无羁和创造,他在无意识中所达到的惊人高度,都寓意着其他人的无足轻重。人和人的确是有着区别的,有许多人,似乎是从一生下来,就有着其他人似乎要努力一辈子才能达到的水准。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体现着天意,让人感觉到自然的规律,感觉到“上帝”的偏爱性。

但这样的天才明显是给人以压力的。当一个平庸而又不甘平庸的人面对着天才轻而易举所达到的高度,而这样的高度又是平庸的人奋斗一辈子追求不到的境况时,这时候一般会剩下什么,只有嫉妒和一种共同毁灭的欲望。即使是毁灭自己,也心甘情愿。影片中的萨利埃雷即是如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难怪一个天才在平庸世界里会感受到凶险了。天才是鄙视平庸的,平庸的人群也会以牙还牙,这算是永远的冲突吧。正因为无节制地挥霍天才以及与平庸的冲突,莫扎特在35岁那年便早早地去世了。元神用尽,天才便如天上的流星一样陨落。当然,这样的陨落方式,也是有着美丽无比的弧线的。

由《莫扎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所看的另一部有关音乐家的电影《希拉里和杰奎琳》(Hillary And Jackle)。这部电影叙述的是英国天才女大提琴手杰奎琳·拉普蕾和她姐姐希拉里·拉普蕾的故事。与姐姐相比,杰奎琳明显的就是一个天才了,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将大提琴拉到了世界大师的水平。而同样学音乐的希拉里却相当平庸,最后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姐姐对于天才的妹妹是怂恿的,甚至当杰奎琳提出要与姐夫同床时,姐姐也满足了她这种近乎无耻的愿望。天才就是这样,他们总习惯于漠视规则,任性而自私,对于艺术是这样,对于道德也是如此。而希拉里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天才的知音,就像衬托着美玉的砂石。她知道妹妹作为天才的残缺,能够领会天才的万念俱灰,更能够懂得她的支离破碎。天才与痛苦往往是并蒂莲,一个人在拥有才华的同时不可避免会拥有痛苦。这种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天才有着比常人更敏锐地感觉到不完美和缺陷的能力。拉普蕾就是这样,看起来如任性的孩子一样的莫扎特也是。

我有一盘拉普蕾的CD,上面收集了拉普蕾所演奏的艾尔格、海顿、贝多芬的曲子。在她的琴声中,我能感觉到那种极致的孤独,那种巨大的忧郁烟波浩渺,能够将听众淹没。也许天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以自己的稀世制造欢乐,以博得荣誉。而当使命行将完成之时,生命便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拉普蕾即是这样,当她只有30岁左右的时候,便染上了一种怪病,全身颤抖,然后瘫痪。天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他(她)生命的形式跟别人有着区别,往往是将生命的能量集中而快速地释放。就如同烟花,寂寞而灿烂。这样的释放方式,自然灿烂无比。

我时常感到庆幸的是,我不是一个天才,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人。我喜欢一种温和的生存方式,缓缓地度过人生,就像一棵树,先长出树叶,然后开花,然后结出一颗平凡的果实,然后脱落老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