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缘起
2009年8月,刘桂生先生八十华诞,部分曾经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直接受教于先生且时在北京的同学,假座北京大学勺园,向先生及师母敬表庆贺。除先生与师母外,到者计有:清华大学历史系蔡乐苏、董士伟、张勇、王宪明、舒文、欧阳军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勇、牛大勇、岳升阳、欧阳哲生、尚小明、杨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席间,先生回忆起在清华园、燕园承传史学、求道育才的经历,阐发了对未来史学建设与发展的愿望,同学们则共忆亲受先生教诲、得入史门而各有进益的喜悦心情以及由此而对先生产生的由衷敬佩和感激之情。活动结束时,大家议定:每人提交一篇“作业”——论文,一方面恭祝先生健康长寿,另一方面则表达对先生的感谢,好让先生检查弟子们的学习成效。
这次祝寿活动后,收到国内外一些同学,包括未能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陆续寄来的中英文论文19篇。这些论文研究的具体问题不一,时间段落大致涵盖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即清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容则涉及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包括国际政治与外交)、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不同领域,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试图体现从先生那里传承下来的史学研究的特点与学风。
先生1930年8月出生于云南昆明,1948年考入岭南大学,师从陈寅恪先生学习历史,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52年毕业后留校,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从1995年开始,担任清华、北大历史系双聘教授、北大中国近代史博士点负责人,期间多次赴法、德等国著名大学开设讲座与课程,并受聘担任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客籍教授。先生治学,强调生命与学问为一,强调世界眼光、民族情怀、国身通一,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研究方法上主张多语言、多档案、跨学科、跨文化;在培养学生方面则要求继承传统、遵守规范、上学术前沿、当一线学人。
先生治学的这些特点和要求,看似平实、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各同学虽一直都在朝着先生要求的方向努力,但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要求,则还有待先生的审阅和读者的考查。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