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儿时记忆

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和他的时代 作者:金玉良 著


青果巷、内天井

周有光母亲徐雯端庄、大方,出阁前是宜兴有名的美人。婚后生育成长者四女一男,周有光是独子。

周先生对于儿时记忆最深、最美好的是常州青果巷老宅的内天井。小孩子在里边玩儿非常安全,他六岁之前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讲到这儿,老人仿佛回到一百年前。

内天井也叫内室天井,它和北京的四合院不同。四合院相对开放,内室天井四周封闭,完全属于个人空间,那里小巧而幽静。

青果巷在常州众多街巷中历史悠久,它始建于明朝。从东到西,巷子不长,没有门牌。其中礼和堂周(有光)家,八桂堂赵(元任)家,贞和堂张家最有名。当年,瞿(秋白)家赁居八桂堂。日后,青果巷走出赵元任、瞿秋白、周有光三位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母亲徐雯

礼和堂坐落在路南,五进五开间的明朝建筑。这些房子自家不住,全部租给房客。走进大厅,在东墙又有一道门,里面是曾祖父清朝年间建造的新房。新院虽然比旧院小,但整体建筑精致、考究。坐北朝南的大书房横跨内外两院,大书房的天井很大,里面有假山、水池。

大书房是周家几位小姐和房客女孩子们的私塾馆。这间私塾馆开风气之先,不仅开设国文课,也有音乐和英文课。爸爸的小书房清静、雅致。小书房外面是客厅,平时不准小孩子随便进去。但小孩子的好奇心是执拗的,越是不准进去的,越想方设法进去,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周先生回忆起爸爸的小书房,仍然羡慕不已。红木家具、古董摆设,把房间布置得淡雅、清爽,书架上放满线装书。他说“爸爸的学问高,修养好”。

小书房内天井临街的墙角,有棵常州城独一无二的白皮松。白皮松多生北国,江南罕见,所以他们家也叫白皮松周家。白皮松气味芳香,四季常青,每年脱皮。民间传说白皮松的树皮能治疗皮肤病,一俟树木脱皮,便有人提着小布袋上门讨要几片树皮,回家煮水疗疾。

妈妈的卧房很大,有老式雕花大床,靠墙一侧有宽的搁板摆放物件。床铺上,寒有“汤婆子”取暖,暑有“竹夫人”纳凉。夏天放下蚊帐,小孩子在床上玩儿,不怕蚊蝇叮咬。南面有落地长窗,长窗与内天井相连,这里是周先生儿时的“王国”。天井里面栽种一些矮小、半攀援的植物,留出空间给小孩子玩。左面种小蔷薇科的“十姊妹”,一年四季花不断。对面墙边种山药。山药开花虽然不漂亮,但很快结满小小山药蛋。摘下用锅蒸熟,比山药好吃。山药的根茎繁殖极快,每年大丰收。

妈妈卧房外面一间叫客室,专门用来招待女客人。室外亦有天井,不过这个天井与众不同,其中有一面墙只有半人高,姐姐们常常倚坐这里看书、吹笛子。两个天井间的墙下面有通连的水池,水池里边养小乌龟,看着它们爬来爬去非常好玩。

竹夫人,也叫“竹姬”。炎热夏日,人在睡觉时搂着它或把腿放在上面,就凉快多了

祖母住的房子叫水阁,共三间。窗外是河,河对岸叫下塘,河边有条很宽的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祖母水阁的玻璃窗又宽又大,这在当时不多见,玻璃还属时尚品。月明星稀的夜晚,在窗前看河里渔翁张网捕鱼。有时看见海船在窗前经过。

海船是木头造的,有两三层,又高又大。海船像条大鱼在水中游弋,船头画成鱼头状,两侧有大大的鱼眼睛。海船靠帆行驶,船工劳作辛苦。河上没有永久性的桥,平时用渡船连在一起搭成浮桥。有船驶来,排成一条横线的渡船由中间划开,海船通过后,渡船再合拢。

礼和堂的房子有夹弄,也叫备弄,是仆人进进出出的通道。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就发生在备弄里。到了夜晚,备弄里有“油盏”照明,这种油盏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它的原料是灯草加豆油。灯草有专门卖的,一把把,白白净净。油盏和蜡烛不同,灯草不结灯花,蜡烛要不断剪灯花才明亮。母亲房里有洋灯(使用火油),不用油盏。

周先生说人类对于新鲜事物有个探索、认识的过程。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几乎离不开各种电器设备,但在一百年前却不是这样。常州戚墅堰发电厂是中国人自己创建的第一个电厂。它地处沪宁(上海至南京)铁路中心,发的电上送南京,下输上海。因为周先生父亲是电厂董事,电厂建成发电首先给周家大门口安装电灯。但是家人不了解电的知识,害怕触电不敢靠近。无奈,父亲请电厂派人将其移至巷子口。

从前老房子的备弄比现代楼房的走廊宽,除了行人,也是晾制风干菜的地方。秋天,把新鲜白菜悬挂在里面,晾到半干不湿的时候拌上调配好的作料,码放坛子里储存,是冬天最好的小菜。妈妈卧房楼上住着曾祖父的姨太太,家里人称老姨太太。老姨太太信佛,也信狐仙,常年吃斋念佛。老姨太太去世,她的房间一直空闲。

周有光年龄稍大,放学后时常一个人上楼看书、写字。楼上有天台,天台不是玩儿的地方,是放东西的。他家天台放了许多酱缸,用来酿制酱油。夏天有太阳的时候把酱缸打开晒太阳,阴天下雨用尖顶的缸盖盖起来。老姨太太侍养的那只猫长寿,通人性、懂规矩。家里请客摆桌子把它叫来守在旁边,一旦发现有小猫嘴馋,想偷吃,它毫不客气,一巴掌打过去。天台上,经常有自家小猫和外来的小猫嬉闹,会朋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周先生的童年充满欢乐、祥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