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纽约客闲话精选集 作者:刘倩


2004年暮秋,相当意外,我被安排担任《侨报》副刊编辑。自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已经与文学渐行渐远,更何况又是在美国。我不确知这是不是一次必然的回归,因为仅持续一年的副刊编辑经历,重新让我与文学沾黏在了一起。说实话,在当时的情境下,编辑这些文字,就仿佛在异国不期而遇一位久违的老友,是既熟悉又温暖的。也是从那时起,愈来愈远离我投身多年的财经报道,某次在电话中我和一位国内同事打趣,如今我离华尔街很近,但离金融很远。

2007年年初,我接受任务,用一个半月的时间筹备设计《侨报周刊》纽约版。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本周刊要有一个经典的专栏随笔版,如同我喜爱的《纽约客》杂志“Talk of the Town”,多一些审美情趣。和姚学吾教授在电话中谈起,他非常赞同,我对他说,我要请纽约最好的华文作家。因为时间紧,他自告奋勇,出马和作家们联络。由于他和多位纽约的知名作家交情深厚,很快第一批撰稿人出炉了,他们是:董鼎山(专栏名:随感录)、宣树铮(笔名鲜于筝,专栏名:细雨闲花)、赵淑侠(专栏名:漫步寻思)、陈九(专栏名:浅酒微醉)、梅振才(专栏名:一剪梅),以及姚学吾先生本人(专栏名:西苑雅集)。征得董鼎山先生同意,版名采用了他一本书的书名“纽约客闲话”。2007年2月17日《侨报周刊》纽约版(2011年9月更名为《侨报周末》)创刊号如期出版,“纽约客闲话”首次与读者见面。因缘流转,后来陆续加入的作家有:赵淑敏(专栏名:人间潮汐)、张宗子(专栏名:兴之所至)、王海龙(笔名海宁,专栏名:曾经沧海)、朱小棣(专栏名:闲读拾偶)、任寰(笔名瓷娃娃,专栏名:都市涂鸦)、卢蜀萍(专栏名:紫蜡笔)、辛梓(笔名众小川,专栏名:浮世萤火)、蔡维忠(专栏名:美国故事)、刘荒田(专栏名:落日楼头)、陈安(专栏名:艺苑草)、顾月华(专栏名:说东道西)、谢凌岚(专栏名:金色笔记)、穆青(专栏名:莱蒙湖)、鲁鸣(专栏名:倒着活)。作者和发行的范围也扩展到纽约以外的地区,这期间,人来人往,而董鼎山与宣树铮两位先生每周一篇,即使在病中和旅行时也从未中断,陪伴这个栏目走过8年多的岁月。

记得一次在纽约华埠的聚会上,一位老者拉着我的手说,每周六早上,他们都会找来“纽约客闲话”的文章读上一阵,版上的几位作家已经和老朋友一样了。何止他们,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回想这些年蛰伏在编辑部的桌案前,时光从指间流过,外部世界疾驰而去,而我却如蜗牛般,踏着极不和谐的慢步。感谢学佛给予我耐心,让我在步入中年后,终于学会不给自己预设目标,只要专心走路就好。可是,如果问我假使没有“纽约客”的陪伴,我会不会走这么久,我没有答案。

每个周一,照例是我编“纽约客闲话”的时间,心情最是放松。为了不叨扰其他编辑,读到高兴处只在心里大笑,感动得落泪,也是常有的事。

就在我编辑这本小书的时候,董鼎山先生走了(2015年12月19日董鼎山先生于纽约辞世)。在他去世的那个周末,《侨报周末》刊出了他的最后一篇文章。当时他因在家中摔倒,手术后被送往康复中心,到他去世总计三个星期。住院前,他在我这里正好预留了三期稿件。我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真有天意,让一个一生以写作为最大乐趣的人的心愿得以圆满。他写到93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没有他的这些日子里,我被一种绵绵不绝的忧伤缠绕着。不仅仅是怀念这位我所熟悉敬重的长者,我隐约感到,他的过世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文学经验的远去,我们曾经受其滋养,并组成了我们自己的文学记忆。当然,我也并不悲观,在纸质媒体和文学刊物日渐衰微的今天,相信文学终究是不死的。

有关“纽约客闲话”的文章,作为编辑,自然禁不住喜爱。这些文章透露出不同层次的美国体验,也许会令国内读者感到新鲜,由于疏离国内的中文语境,作家的文字修炼更为纯粹,论说叙事,文气畅达,显出个人的审美趣味。有关散文和随笔的特色,著名散文家王鼎钧先生曾经有过非常绝妙的归纳,在此恕我借用一下。他形象地将“纽约客闲话”的散文风格分类为“土”“石”“沙”“玉”四类。“土”散文沉实厚重,境界包容大;“石”散文奇峭多型,结构多样;“沙”散文冷酷奇幻,自成一格;“玉”散文精致细密,技术求精,内涵求美。他说仅就散文风格而言,无优劣之分。

编辑这本精选集对我来说是容易的,又是困难的。我对这个版的文章非常熟悉,可是想要从刊出的180余万字的文章中,选出10万字来,颇费了些脑筋,最先选出15万字,然后再忍痛筛选下许多好文,滋味不好过,有些作者仅有少数篇幅,还有些没有一篇文章收入本书,我在这里只好对作者们说声抱歉了。希望以后有机缘出版全本可以补这个缺憾。

依照主题,我将全书分成五个部分,由于作家们在内容和风格上各具特色,这样的编排不尽完美,却也只能暂且如此。所幸这里的每一篇文字都颇值得一读,可以补编辑的不足。

最后,我要把这本集子献给纽约客闲话版的作者们,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与敬意。当然,我还要感谢向出版社推荐我的刘荒田先生,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小书;感谢副刊文丛的主编李辉先生,因为他的创意填补了一项空白;感谢我供职的美国《侨报周未》提供给我这样一个平台,使得“纽约客闲话”这个园地得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感谢我的同事编辑程旦佳多年来一直辅助我编校。希望有机会读到这本小书的读者,和我一样喜欢其中的文章。

感恩所有的好因缘。

刘倩

2016年2月13日于纽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