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语

先秦散文选(全二册) 作者:董洪利,张量,方麟,李峻岫 选注


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命运坎坷,得意的时候少,失意的时候多,他在贫困失意时从不消沉,仍然孜孜不倦地到处学习,不懂就问,所以他见闻广博。由于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所以孔子从小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就专门从事整理古籍和讲学授徒的学术活动。他是中国私人办教育的第一人,也是传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同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文化的流传以至后来的扩大和发展,应该首先归功于孔子。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有多方面的内涵,而其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爱人”,也就是对别人施以爱心。这也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一般准则。为了实现这种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孔子还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要实现这种仁,必须首先做到推己及人,自己想要有所树立,也应该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有所通达,也应该让别人有所通达;想到自己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别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仁还有其相对应的一面,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孔子所一贯提倡的忠恕之道。另外孔子在经济、政治、教育和哲学等方面都有许多精彩的言论,形成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部分学生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论语》成书之后,受到了历代人们的重视。南宋时期,朱熹又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此后这四种书就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科书。科举废除之后,《论语》仍然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著作,这主要是因为《论语》的确是一部有着较为广泛用途和较大价值的重要古籍,无论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或是进行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教育,都是必读之书。

学而第一(选三章)[1]

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5],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

[注释]

[1]本篇一共十六章,这里选择其中三章,内容大都是论述学习、道德修养以及治理政事的。

[2]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之“子”,都是指孔子。

[3]时习:指按时复习。一说指时常复习,亦通。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4]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亦:也。说:通“悦”,愉快,高兴。

[5]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

[6]愠(yùn):恼怒,生气。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2],敏于事而慎于言[3],就有道而正焉[4],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无:通“勿”,不要。

[2]安:安逸,舒适。

[3]敏于事:做事勤敏努力。慎于言:说话谨慎小心。

[4]就有道:接近求教于有德才的人。正:指端正自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

[注释]

[1]这两句的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己知,即“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为政第二(选八章)[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三十而立[3],四十而不惑[4],五十而知天命[5],六十而耳顺[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

[注释]

[1]本篇共二十四章,主要论述从政、治学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2]本章孔子自述一生的学习历程。十有五:即十五岁。志于学:立志于学习。

[3]立:立足,有把握。《论语·尧曰》篇:“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这里的“立”当指以礼立足,做事有把握。

[4]惑:疑惑,迷惑。

[5]知天命:了解天命,乐天知命。

[6]耳顺:指善于听别人说话,能分辨其言之是非真假。

[7]逾:超越,超过。矩:规矩,法度。

子夏问孝[1],子曰:“色难[2]。有事,弟子服其劳[3];有酒食,先生馔[4],曾是以为孝乎[5]?”

[注释]

[1]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一说卫国人。

[2]色难:指侍奉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色是最难的。

[3]弟子:这里指儿子。服其劳:替父兄效劳。

[4]先生:这里指父兄。馔(zhuàn):吃喝。

[5]曾(zēng):竟,竟然。是:这样。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4]?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作所为。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经历。

[3]所安:内心所安的事情,即所爱好的事情。

[4]焉:哪里,怎么。廋(sōu):隐藏。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2]。”

[注释]

[1]温故:温习旧的知识。知新:指有新的领悟。

[2]这两句强调学习贵在有所创新。《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可互参。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罔然无知的样子。

[2]殆:疑惑不明。

子曰:“由[1]!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注释]

[1]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春秋末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东)人。

[2]诲:教导,教诲。女:同“汝”。知:知道,懂得。

[3]是知也:这才是聪明啊。是,这。知,同“智”,智慧聪明。

子张学干禄[1],子曰:“多闻阙疑[2],慎言其余[3],则寡尤[4];多见阙殆[5],慎行其余[6],则寡悔[7]。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孔子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人。干:求。禄:官吏的俸禄。“干禄”,即求仕。

[2]阙疑:对有疑问之处加以保留。

[3]慎言其余:对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4]寡尤:少犯错误。尤:错误。

[5]阙殆:意同“阙疑”。

[6]慎行其余:对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付诸实施。

[7]寡悔:减少后悔。

子曰:“人而无信[1],不知其可也[2]。大车无輗[3],小车无軏[4],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人而无信: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而:语助词,表示停顿。

[2]不知其可: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3]大车:牛车。輗(ní):牛车车辕前端与车辕横木相连接的活销。

[4]小车:马车。軏(yuè):马车车辕前端与车辕横木相连接的活销。

里仁第四(选四章)[1]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2],不以其道得之[3],不处也[4]。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5],不以其道得之[6],不去也。君子去仁[7],恶乎成名[8]?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9],造次必于是[10],颠沛必于是。”

[注释]

[1]本篇共二十六章,这里选的四章主要是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

[2]是:代词,此,这。

[3]不以其道得之: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

[4]不处:指不接受。

[5]恶(wù):厌恶。

[6]不以其道得之:意思当是“不以其道去之”,即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一说此句的“得”字当是“去”字之误。又杨伯峻《论语译注》说:“‘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二说可供参考。

[7]去仁:抛弃仁德。

[8]恶(wū)乎:哪里,怎能。恶:同“乌”,何处。

[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意思是,君子没有片刻时间,哪怕只是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过仁德。终食,指吃完一顿饭的时间。违,离开。

[10]这句意思是:匆忙之时一定执着于仁。造次,仓促,匆忙。是,此,指仁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1]。”

[注释]

[1]这二句意思是:早晨知道了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道,真理。

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之[2]。”曾子曰:“唯[3]。”子出,门人问曰[4]:“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

[注释]

[1]参:孔子学生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

[2]道:指思想学说。一以贯之:意思是,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贯,贯穿,贯通。

[3]唯:是的。

[4]门人:指孔子的其他学生。

[5]忠恕:孔子思想体系的两个基本概念。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树立,也应该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有所通达,也应该让别人有所通达)。与“忠”相对应的一面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注释]

[1]贤:有贤德的人。思齐焉:希望向他看齐。

[2]内自省:意思是,从内心自我反省,看是否与不贤者有同样的毛病。

公冶长第五(选四章)[1]

宰予昼寝[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3]。于予与何诛[4]?”子曰:“始吾于人也[5],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6]。”

[注释]

[1]本篇共二十八章,所选的四章主要是论述勤奋学习、为人处世以及对人物的评价。

[2]宰予:孔子学生,字子我,又称宰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昼寝:白天睡觉。

[3]杇(wū):建筑所用抹墙的工具叫做“杇”,这里用作动词,指抹平,粉刷。

[4]于予与何诛:意思是,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有什么可责备的。与,语气词。诛,责备,批评。

[5]始吾于人也:意思是,最初我对别人的看法。

[6]改是:指改变了最初的看法。是,此,这。

子贡问曰[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

[2]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孔圉的谥号。谥号都是根据一个人生前的表现,由后人加上的。“文”有美、善的意思。

[3]敏:勤奋,勤勉。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1],无喜色;三已之[2],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3]?”曰:“未知,焉得仁[4]?”“崔子弑齐君[5],陈文子有马十乘[6],弃而违之[7],至于他邦[8],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9]’。违之。之一邦[10],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11]。”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本章说明,“仁”是儒家学派的最高道德,因此孔子评价人物,决不轻易以“仁”许人。令尹:先秦时期楚国官名,相当于其他各诸侯国的宰相。子文:春秋时楚国令尹,即斗穀於菟,楚成王时任令尹二十八年。三仕:多次出仕。

[2]三已:多次被罢免。

[3]仁矣乎:算得上仁吗?

[4]焉得仁:怎能算仁呢?

[5]崔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弑:在下位的人杀掉在上位的人称为弑。齐君:指齐庄公。

[6]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十乘(shèng):乘指马车。古以四马驾一车为一乘,故常以乘来计算马的数量。十乘即四十匹马。此言其富有。

[7]弃:舍弃。指舍弃他的财产。违:离开。

[8]他邦:其他诸侯国。

[9]犹吾大夫崔子也:意思是,这里的执政大臣同我国的崔子一样。

[10]之:到,往。

[11]清:指清高。

颜渊、子路侍[1]。子曰:“盍各言尔志[2]?”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3],敝之而无憾[4]。”颜渊曰:“愿无伐善[5],无施劳[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7],朋友信之[8],少者怀之[9]。”

[注释]

[1]颜渊:孔子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古又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侍:侍立,指地位低的人站着陪伴长者。

[2]盍:“何不”二字的合音。尔:你们。

[3]裘:皮衣。共:共同享用。

[4]敝:破,坏。

[5]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夸耀。

[6]无施劳: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施:朱熹《论语集注》:“施亦张大之意。劳为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据此则“施”即表白之意。

[7]老者安之:使老者得到安逸。

[8]朋友信之:使朋友得到信任。

[9]少者怀之: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雍也第六(选四章)[1]

子曰:“质胜文则野[2],文胜质则史[3],文质彬彬[4],然后君子。”

[注释]

[1]本篇共三十章,所选四章分别论述文与质的关系、仁者与知者的不同表现、仁与圣的区别等,都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2]质:质朴,朴实。文:文采。野:粗俗。

[3]史:这里指虚浮。

[4]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有文采又质朴,二者搭配得当。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

[注释]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思是,对于任何学问或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2]乐之者:以学问或事业为乐的人。

子曰:“知者乐水[1],仁者乐山[2]。知者动[3],仁者静。知者乐[4],仁者寿。”

[注释]

[1]知者:有智慧的人。“知”通“智”。乐:喜爱。

[2]仁者:有仁德的人。

[3]动:指性情好动。下句“静”,指性情好静。

[4]乐:快乐。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1],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2]!必也圣乎[3]!尧舜其犹病诸[4]。夫仁者[5],己欲立而立人[6],己欲达而达人[7]。能近取譬[8],可谓仁之方也已[9]。”

[注释]

[1]博施于民:广泛地施恩惠于百姓。济众:帮助周济众人。

[2]何事于仁:意思是,何止是具有仁德。

[3]必也圣乎:意思是,那一定是具有圣德了。

[4]尧舜:上古时的两位圣君。犹:还,尚且。病诸:意思是,难以做到这些。病,患,担心。

[5]夫(fú):句首语气词。

[6]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想要有所树立,也应该帮助别人有所树立。

[7]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通达,也应该帮助别人有所通达。

[8]能近取譬:意思是,能从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步一步地做起。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意思。

[9]仁之方:行仁的方法。

述而第七(选六章)[1]

子曰:“不愤不启[2],不悱不发[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4],则不复也[5]。”

[注释]

[1]本篇共三十八章,所选六章反映了孔子教育、治学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思想。

[2]不愤不启:意思是,学生不到发愤求知而仍然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愤,极想求知而不得的样子。启,开导。

[3]悱(fěi):口欲言而不能明确表达的样子。发:启发。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即不能举一反三的意思。隅(yǔ):角落。

[5]不复:指不再进行教诲。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1],舍之则藏[2],惟我与尔有是夫[3]。”

子路曰:“子行三军[4],则谁与[5]?”子曰:“暴虎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8]。”

[注释]

[1]用之则行:意思是,受到任用就施展自己的抱负。用,指受到任用。

[2]舍:舍弃,指不被任用。藏:指藏身自好。

[3]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只有我和你二人才能这样做吧。是,代词,此,这样。夫,语气词。

[4]行三军:指统帅三军。三军:古时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泛指军队。

[5]谁与:与谁共事。与:偕同。

[6]暴虎:赤手空拳与虎搏斗。冯(píng)河:徒步过河。“暴虎冯河”,这里指有勇无谋,行事卤莽的人。

[7]临事而惧:遇事谨慎小心。

[8]好谋而成者:善于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3],于我如浮云[4]。”

[注释]

[1]饭:这里作动词,吃。疏食:粗粮。

[2]曲:弯曲。肱(gōng):上臂,这里泛指胳膊。

[3]不义而富且贵: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富贵。

[4]于我如浮云: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又引程子曰:“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

子曰:“加我数年[1],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

[1]加我数年:意思是,给我增添几年寿命。

[2]《易》:书名,又叫《周易》、《易经》,本是古代用以占筮的书,后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而从之[2],其不善者而改之[3]。”

[注释]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师法的人。三:泛指多数。师:师法,取法。

[2]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做。

[3]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他们的缺点为借鉴加以改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1],我无是也[2]。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3],知之次也[4]。”

[注释]

[1]盖:大概。不知而作之者:自己不懂却凭空虚造的人。

[2]我无是也:意思是,我没有这样的毛病。是,代词,此,指“不知而作之”的毛病。

[3]识(zhì):记住。

[4]知之次也:意思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情况。次:次一等,差一等。《论语·季氏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这里的“知之次也”即“学而知之者次也”之意。

泰伯第八(选三章)[1]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2]。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3]:动容貌[4],斯远暴慢矣[5];正颜色[6],斯近信矣[7];出辞气[8],斯远鄙倍矣[9]。笾豆之事[10],则有司存[11]。”

[注释]

[1]本篇共二十一章,所选三章,前两章反映了孔子弟子曾子注重从大的方面加强道德修养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后一章则表现了孔子的处世之道。

[2]孟敬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捷。问:探问,慰问。

[3]所贵乎道者:指所应注重的礼仪道德。

[4]动:作,这里指整肃。

[5]斯:就,就会。远:远离。暴慢:指粗暴无礼,傲慢不敬。

[6]正:端正,庄重。

[7]近信:接近于诚信。

[8]出辞气:指说话时讲究言辞和语调。

[9]鄙:粗俗,鄙陋。倍:同“背”,指乖戾、错误。

[10]笾(biān)豆之事:指礼仪的细节事宜。笾,竹器,祭祀或典礼时用以盛果品等食物。豆,形状与笾相似的木制器皿,用以盛带汁的食物。

[11]有司:主管某方面具体事务的小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刚强坚毅。杨伯峻《论语译注》:“弘毅,就是强毅。章太炎先生《广论语骈枝》说:‘《说文》:弘,弓声也。后人借强为之,用为彊义。此弘字即今之强字也。《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须彊,不彊则力绌;致远须决,不决则志渝。”此说可参。

[2]仁以为己任: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子曰:“笃信好学[1],守死善道[2]。危邦不入[3],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4],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5];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6]。”

[注释]

[1]笃信:坚定地信仰道。杨伯峻《论语译注》:“《子张篇》:‘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这一‘笃信’应该和‘信道不笃’的意思一样。”此说可参。

[2]守死:指誓死捍卫。善道:指正确的原则和学说。

[3]危邦:指政局危难的国家。下文“乱邦”,指政局混乱的国家。

[4]有道:指政治清明。见:同“现”,指出仕做官。

[5]“邦有道”三句: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的事。

[6]“邦无道”三句:意思是,国家政治混乱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之事。

子罕第九(选四章)[1]

子绝四[2]:毋意[3],毋必[4],毋固[5],毋我[6]

[注释]

[1]本篇共三十一章,所选四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治学和道德修养。

[2]子绝四:孔子杜绝四种毛病。

[3]毋:同“无”。意:同“臆”,指凭空猜测。

[4]必:指绝对肯定。一说“必”指钻牛角尖而不知变通,亦可参考。

[5]固:拘泥,固执己见。

[6]我:指自以为是。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1],钻之弥坚[2]。瞻之在前[3],忽焉在后[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6],约我以礼[7],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8],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

[注释]

[1]本章是颜渊对孔子道德学问的评价与景仰。仰之弥高:意思是,老师的道德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大。弥,更加。

[2]钻:钻研。坚:指艰深。

[3]瞻:看。

[4]忽焉:忽然的样子。

[5]夫子:对老师的尊称,指孔子。循循然:有次序、有步骤的样子。

[6]博我以文:即以文博我,指用各种文化知识充实我。博,广博,充实。

[7]约我以礼:指用各种礼节约束我的行为。

[8]“既竭吾才”二句:意思是,我已经竭尽全力,但老师的道德学问仍然高高矗立在我的面前。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按这两句古今解释颇多歧义。何晏《论语集解》:“孔曰,已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则又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邢昺《疏》曰:“已竭尽我才矣,其夫子更有所创立,则又卓然绝异,急虽欲从之,无由得及。”朱熹《论语集注》:“卓,立也。此颜子自言其学之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又引胡氏曰:“尽心尽力,不少休废,然后见夫子所力之卓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则译为:“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以上诸说,皆可参考。

[9]末由也已:意思是,找不到追从的路径。末,无。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1],韫椟而藏诸[2]?求善贾而沽诸[3]?”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于斯:于此,在这里。

[2]韫椟(yùn dú):藏在匣子里。韫,收藏。椟,匣子。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3]善贾(gǔ):识货的商人。贾,商人。一说“善贾”指好的价钱,亦通。沽:卖。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1]。”

[注释]

[1]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这里是用松柏耐寒比喻能禁得住严峻考验的人。彫:同“凋”,凋零。

乡党第十(选二章)[1]

食不厌精[2],脍不厌细[3]。食饐而餲[4],鱼馁而肉败[5],不食。色恶[6],不食。臭恶[7],不食。失饪[8],不食。不时[9],不食。割不正[10],不食。不得其酱[11],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2]。唯酒无量,不及乱[13]。沽酒市脯不食[14]。不撤姜食,不多食[15]

[注释]

[1]本篇原不分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根据内容及前人的疏证,分为二十五章。这里所选二章,反映了孔子的养生之道和处世之道。

[2]食不厌精:饭食不贪图精粹。厌:通“餍”,餍足,饱足。

[3]脍(kuài)不厌细:鱼、肉不贪图细美。脍,切细的鱼、肉。按,一说这两句的“厌”字是“讨厌、嫌恶”的意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亦可参考。

[4]饐(yì)、餲(ài):都是指食物经久而腐败变味。

[5]馁:鱼腐烂为“馁”。败:肉腐烂为“败”。

[6]色恶:指食物的颜色难看。

[7]臭(xiù)恶:食物的气味难闻。

[8]失饪:烹饪的火候不当。

[9]不时:不到吃饭的时候。《吕氏春秋·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10]割不正:古代烹饪有“割、烹、煎、和之事”(见《周礼·内饔》),“割”即切割。牲肉的切割有一定的方法,切割不得法即“割不正”。

[11]不得其酱:指没有相适应的调味酱。按,古人吃鱼、肉等食物,要用各种相应的酱、醋以佐食。如《论语集解》引马融曰:“鱼脍,非芥酱不食。”

[12]不使胜食气:意思是,吃肉不超过吃其他饭食。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集注考证》曰:“气当读作饩,犹云饭料也。《聘礼》:‘后饩大夫黍粱稷食气’,正黍粱稷之谓也。”

[13]“唯酒无量”二句:意思是,喝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而神志混乱。

[14]沽:买。市:买。脯:干肉。

[15]“不撤姜食”二句:意思是,吃完饭,其他的食物都撤掉,只有姜不撤掉,但也不多吃。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四书稗疏》云:“言撤则必既设之而后撤也,言不撤则必他有所撤而此不撤也。按《士相见礼》‘夜侍坐视夜膳荤,请退可也’,注云:‘荤,辛菜。’姜亦辛菜也,则此言燕居讲说而即席以食者,食已,饭羹醢胾之属皆撤,而姜之在豆者独留,倦则食之,以却眠也。古之人类然,君子亦以为宜不待夜倦欲食辛而更索之。”此说解释“不撤姜食”较为合乎情理,可以参考。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3]:“山梁雌雉[4],时哉[5]!时哉!”子路共之[6],三嗅而作[7]

[注释]

[1]色斯举矣:意思是,野鸡见人的脸色不善,就立刻高高飞起以避危险。

[2]翔:飞翔,盘旋。集:指鸟群集在树上。

[3]曰:这里是孔子说话。

[4]雉:野鸡。

[5]时哉:这里指野鸡能得其时。一说“时哉”是指“识时务”的意思,亦可参考。

[6]共:同“拱”,拱手。

[7]三嗅而作:意思是,野鸡振了振翅膀又重新飞起来。嗅:当作s(jù),鸟张开两翅的样子。

先进第十一(选一章)[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3],毋吾以也[4]。居则曰[5]:‘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

子路率尔而对曰[7]:“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12],比及三年[1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4]。”

夫子哂之[15]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16],如五六十[17],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8]。如其礼乐[19],以俟君子[120]。”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21],愿学焉。宗庙之事[22],如会同[23],端章甫[24],愿为小相焉[25]。”

“点!尔何如?”

鼓瑟希[26],铿尔[27],舍瑟而作[28],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9]。”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30]。”

曰:“莫春者[31],春服既成[32],冠者五六人[33],童子六七人[34],浴乎沂[35],风乎舞雩[36],咏而归[37]。”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8]。”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39],其言不让[40],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41]?”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42]?”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本篇共二十四章,所选的这一章,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关于志向问题的一次座谈会。本章历来被认为是《论语》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2]曾皙:曾参的父亲,名点,也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孔子学生,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期鲁国人。公西华:孔子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3]以吾一日长乎尔: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以,因为。长,年长。尔,你们。

[4]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畅所欲言。一说“毋吾以也”是孔子自叹年老无用,仅供参考。

[5]居:闲居,平时。

[6]“如或知尔”二句: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而加以任用,你们怎么办?或:有的人。何以:怎么办。

[7]率尔:轻率的样子。

[8]千乘(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代按照土地的多少出兵车,因此可以用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大小。“千乘之国”是中小国家。

[9]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摄,夹处。此句是说小国处在大国的夹缝之间,随时都有被兼并的危险。

[10]师旅:军队。这里指受到他国军队的侵犯。

[11]因之:增添,再加上。饥馑:饥荒。

[12]为之:指治理。

[13]比(bì)及:等到。

[14]知方:这里指懂得礼义。

[15]哂(shěn):微笑。这里“哂”含有讥讽的意味。

[16]方六七十:方圆六七十里。又杨伯峻《论语译注》说:“这是古代土地面积计算方式,‘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里’,而是每边长六七十里的意思。”

[17]如:或。

[18]足民:人民富足。

[19]如其礼乐:至于礼乐教化。如:至于。

[20]俟:等待。

[21]非曰能之:意思是,我不敢说能够做到。

[22]宗庙之事:指主持宗庙祭祀的事情。

[23]如:或。会同:指诸侯国之间的盟会。

[2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玄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古代礼帽之名。

[25]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小相”即小司仪,这是公西华的自谦之辞。

[26]鼓:弹奏。希:同“稀”,稀疏。按此时曾皙正在弹瑟,听到孔子的问话,逐渐放缓了节奏。

[27]铿(kēng)尔:形容瑟声。指曾皙铿的一声结束弹瑟。

[28]作:站起来。

[29]异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同。撰,叙述,述说。

[30]亦:只不过。

[31]莫:同“暮”。莫春即暮春,指夏历三月。

[32]春服既成:指已经能穿定春天的衣服。春服,指夹衣。成,定。

[33]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34]童子:未成年的孩童。

[35]沂(yí):水名。杨伯峻《论语译注》说:“沂,水名,但和大沂河以及流入大沂河的小沂河都不同。这沂水源出山东邹县东北,西流经曲阜与洙水合,入于泗水。”

[36]风:吹风乘凉。舞雩:即舞雩坛,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37]咏:唱歌。

[38]与:赞同。

[39]为国以礼:指治国要讲究礼让。

[40]让:谦让。

[41]唯:句首语气词,无义。

[42]安:怎么,怎样。

颜渊第十二(选二章)[1]

子贡问政[2]。子曰:“足食[3],足兵[4],民信之矣[5]。”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6]。”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7]。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1]本篇共二十四章。所选二章,一为论政,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为论仁与知,表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2]问政:请教如何处理政事。

[3]足食:充足的粮食储备。

[4]足兵:充足的军备。

[5]民信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6]去兵:去掉军备。

[7]去食:去掉粮食。按这里“去兵”、“去食”的实际含义恐并非简单的砍掉军事力量以及不要粮食、不组织粮食生产。而应当是免除老百姓为了维护国家军备力量所承担的力役之征,也就是免除老百姓的军备劳役。如果这样还不够,那就要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并减免老百姓的田赋。

樊迟问仁[1]。子曰:“爱人。”问知[2]。子曰:“知人[3]。”樊迟未达[4]。子曰:“举直错诸枉[5],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6],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7],选于众,举皋陶[8],不仁者远矣[9]。汤有天下[10],选于众,举伊尹[11],不仁者远矣。”

[注释]

[1]樊迟:孔子学生,名须,字子迟。

[2]知:同“智”。

[3]知人:善于识别人。

[4]未达:未能理解。

[5]举直错诸枉:推举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举,推举,提拔。错,放,置。枉,指邪恶的人。

[6]乡:通“向”,刚才,以前。

[7]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姚(一说姓妫),名重华,史称虞舜。儒家所推崇的圣王。

[8]皋陶(gāo yáo):传说中的东夷族部落首领,舜时任掌刑法的官,以正直著称。

[9]远:远离,逃避。

[10]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灭亡夏桀而有天下,也是儒家所推崇的圣王。

[11]伊尹:汤的大臣,曾协助汤灭夏建立商朝,汤死后,又辅佐卜丙、仲壬二王。皋陶和伊尹都是儒家所推崇的贤臣。

子路第十三(选二章)[1]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2],子将奚先[3]?”子曰:“必也正名乎[4]。”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5]。奚其正[6]?”子曰:“野哉[7],由也!君子知其所不知,盖阙如也[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9];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11],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2]。”

[注释]

[1]本篇共三十章。所选二章,前一章表现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认为名实问题是治政的基础,因此处理政事必从正名开始。后一章则是对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语的辩证与诠释。

[2]卫君:春秋时卫国国君,即卫出公蒯辄。蒯辄是卫灵公的孙子。蒯辄的父亲蒯聩为太子时,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逃亡国外,卫灵公死,遂立蒯辄为君。后蒯聩欲回国争夺君位,被蒯辄以兵阻止。待:等待。

[3]奚先:先做什么。奚,什么。

[4]正名:纠正名分不当的现象。

[5]“有是哉”二句:意思是,您竟然迂腐到这等地步。是,此,这。

[6]奚其正:为什么要纠正呢。

[7]野:粗野,粗鲁。

[8]盖:大概。阙如:存疑,持保留态度。

[9]兴:兴起。

[10]错:同“措”,置,摆放。

[11]名之必可言也:意思是,确定一个名分必定可以言之成理。

[12]苟:苟且,随意。

定公问[1]:“一言而可以兴邦[2],有诸[3]?”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4]。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5]?”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6]。’如其善而莫之违也[7],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1]定公:春秋时鲁国君主,名宋。前509年—前495年在位。

[2]一言:一句话。兴邦:兴盛国家。

[3]有诸:有这样的事吗?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4]“言不可以若是”二句:意思是,话不可以这样说,但也有相类似的情况。几:相近,类似。杨伯峻《论语译注》作“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中间不点断,并译为:“说话不可以像这样地简单机械。”亦可参考。

[5]几乎:近于。

[6]“予无乐乎为君”二句:意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只有一点值得高兴,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唯:只,只有。莫予违:即“莫违予”,没有人敢违抗。

[7]善:指说话正确。

卫灵公第十五(选一章)[1]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2],必先利其器[3]。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4],友其士之仁者[5]。”

[注释]

[1]本章孔子论述事贤者、友仁者,是修养仁德的基础。其中两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习用。

[2]工:指各种工匠。善其事:指把工作做好。

[3]利其器:指把工具准备好。利:动词,使……锋利好用。

[4]事:敬奉。

[5]友:结交。

季氏第十六(选二章)[1]

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4]。”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8]?”冉有曰:“夫子欲之[9],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0]:‘陈力就列[11],不能者止[12]。’危而不持[13],颠而不扶[14],则将焉用彼相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6],龟玉毁于椟中[17],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20],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21],安无倾[2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23],则修文德以来之[24]。既来之,则安之[2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8]。”

[注释]

[1]本篇共十四章,这里选二章。“季氏将伐颛臾”章,记录了孔子针对两个学生冉有和季路将要协助季氏攻打颛臾而发表的言论,其中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重要政治思想。“益者三友”章论述交友之道。

[2]季氏:指季康子,即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3]季路:即子路,孔子的学生。

[4]有事:指用兵。

[5]无乃尔是过与:难道不该责备你吗。无乃,难道。尔,你。过,责备。

[6]以为:以之为,指让他担任。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主:主持祭祀的人。

[7]且在邦域之中:指颛臾在鲁国的疆域之内。邦域,指疆域。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去攻打他呢。

[9]夫子:指季康子。

[10]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11]陈力就列:意思是,拿出自己的全部才力去担任职务。陈,陈列,拿出。力,才力。列,职位。

[12]不能者止:意思是,如果做不到就应该辞职。

[13]危而不持:遇到危险而不扶持。

[14]颠而不扶:摔倒了而不去搀扶。

[15]则将焉用彼相矣:意思是,那又何必要用辅佐的人呢?相,指辅佐之人。又朱熹《论语集注》说:“相,瞽者之相也。”据此,则“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是指对盲人的帮助,亦通。

[16]兕(sì):犀牛。出于柙(xiá):从笼子里跑出来。柙,关野兽的笼子。

[17]龟:龟甲,古人用于占卜。椟(dú):匣子。

[18]固:指城池坚固。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

[1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思是,君子最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却另找借口加以掩饰的人。疾,厌恶,讨厌。舍曰,不说。辞,托词,借口。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二句:清人俞樾《群经平议》说:“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财宜乎均,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人宜乎安,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下文云‘均无贫’,此承上句言。又云‘和无寡,安无倾’,此承下句言。观‘均无贫’之一语,可知此文之误易矣。”按此说分析颇有根据,当据之把“寡”和“贫”字位置互换。患,担心。寡,指人口稀少。

[21]和无寡:意思是,彼此和睦就不会觉得人少。

[22]安无倾:意思是,国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23]远人:远方的人。服:归顺,服从。

[24]修文德:指修治仁义礼乐的教化。来:招徕,招致。

[25]安之:使他们安定。

[26]守:保全。

[27]谋动干戈于邦内:意思是,想要在国境之内使用武力。

[28]萧墙:鲁国君主宫内的屏风。“萧墙之内”,这里即指鲁君。按当时季康子把持国政,与鲁君之间矛盾很大。他怕鲁君利用颛臾来对付他,于是就想先攻打颛臾,以削弱鲁君的援助力量。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的用心。

孔子曰:“益者三友[1],损者三友[2]。友直[3],友谅[4],友多闻[5],益矣。友便辟[6],友善柔[7],友便佞[8],损矣。”

[注释]

[1]益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2]损:有害。

[3]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4]谅:诚实。

[5]多闻:见闻广博。

[6]便(piān)辟:指矫揉造作,谄媚奉承。

[7]善柔:指当面奉承,背后毁谤。

[8]便佞(piān nìng):巧言善辩,夸夸其谈。

阳货第十七(选二章)[1]

子之武城[2],闻弦歌之声[3]。夫子莞尔而笑[4],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5]:“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6]。’”子曰:“二三子[7]!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8]。”

[注释]

[1]本篇共二十六章,这里选二章。“子之武城”章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用礼乐治武城,孔子不经意间开了一句玩笑,子游则用孔子以前的教诲加以反驳,结果孔子马上承认错误。可见这位思想家律己之严。“六言六蔽”章则是孔子论述喜好好的品德而不好学的种种弊病。子:指孔子。之:到,往。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2]弦歌:弹琴唱歌。弦,琴瑟一类的弦乐器。

[3]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4]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期吴国人。

[5]易使:指百姓学习道之后,容易服从命令,听使唤。

[6]二三子:这是孔子对其弟子的称呼。

[7]前言:刚才说的话。戏:玩笑。

子曰:“由也[1]!女闻六言六蔽矣乎[2]?”对曰:“未也。”“居[3]!吾语女[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5]。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6]。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7]。好直不好学[8],其蔽也绞[9]。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0]。”

[注释]

[1]由:指仲由。

[2]女:同“汝”,你。六言:指六种品德,即下文所说的仁、知、信、直、勇、刚。六蔽:指六种弊病,即下文所说的愚、荡、贼、绞、乱、狂。

[3]居:坐下。

[4]语(yù):告诉。

[5]愚:指受人愚弄。

[6]荡:指放荡不羁而根基薄弱。

[7]贼:戕害,这里指被人利用而自己受到戕害。

[8]直:直率。

[9]绞:指说话尖刻。

[10]狂:狂敖燥急。

微子第十八(选一章)[1]

长沮、桀溺耦而耕[2],孔子过之[3],使子路问津焉[4]。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5]?”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6],而谁以易之[7]?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8],岂若从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辍[10]。子路行以告[11]。夫子怃然曰[1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4]。”

[注释]

[1]本章通过与隐士长沮、桀溺的对比,表现了孔子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

[2]长沮(jù)、桀溺:当时的两位隐士。“长沮、桀溺”不是真实姓名。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说:“长沮、桀溺,各皆从水,子路问津,一时何从识其姓名?此盖以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长而沮洳,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因以名之也。”此说可供参考。沮洳,指泥沼;桀,同杰,身材高大的样子。子路打听渡口,见到两个在泥水中耕作的大个子,因而用长沮、桀溺名之。耦而耕:指并排耕作。

[3]过之:指从他们那里经过。

[4]问津:打听渡口。

[5]夫:那,那个。执舆:即执辔,拉着马缰绳。

[6]滔滔者:洪水泛滥的样子。用以比喻社会的动荡混乱。

[7]谁以易之:意思是,你们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以:与,和。易:改变。

[8]而:同“尔”,你。从:跟随。辟人之士:指避开恶人的人士。辟,同“避”。

[9]岂若:哪如。辟世之士:逃避现实的隐士。

[10]耰(yōu):播种之后用土覆盖踩实叫做耰。辍:停止。

[11]行以告:指走回来告诉孔子。

[12]怃(wǔ)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13]“鸟兽不可与同群”二句:意思是,我们不能和鸟兽同群共居,倘若不同世人相处,那又同谁相处呢?斯人:指世人。

[14]与易:指参与变革。

尧曰第二十(选一章)[1]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2],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3],劳而不怨[4],欲而不贪,泰而不骄[5],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6],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7],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8]?君子无众寡[9],无小大[10],无敢慢[11],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12],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13];不戒视成谓之暴[14];慢令致期谓之贼[15];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16]。”

[注释]

[1]本章孔子论述“尊五美,屏四恶”是从政的必要条件。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2]屏:屏除。

[3]惠而不费:施恩惠于民自己却无所耗费。

[4]劳而不怨:驱使百姓劳动而百姓却没有怨言。

[5]泰而不骄:舒泰安宁而不骄傲。

[6]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借着百姓能获得利益的事情而使他们得利。

[7]择可劳而劳之: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事情和时机再驱使他们去做。

[8]又焉贪:又贪求什么。焉,疑问代词,什么。

[9]无众寡:无论人多人少。

[10]小大:指势力的大小。

[11]慢:怠慢。

[12]尊其瞻视:指目不斜视。

[13]不教而杀:指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杀戮。

[14]不戒视成:指不加申诫只顾督察成绩。

[15]慢令致期:指政令懈怠却限期完成。

[16]“犹之与人也”二句:意思是,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就叫做小气鬼。犹之,都是,同样是。出纳,偏义复词,这里只有“出”的意思。有司,管理具体事物的小官,这里指吝啬小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