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

古文观止译注 作者:[清] 吴楚材,吴调侯 编;李梦生,史良昭 等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桓公二年

【题解】

宋庄公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君位,怕诸侯干涉,用原郜国的大鼎贿赂鲁国,鲁桓公把它放在太庙里,为此,臧哀伯提出异议。臧哀伯从接受贿赂这一点出发,纵论国君应该节俭有度,修明德行,杜绝邪恶,为人民做榜样,成为后代子孙的表率;由此,他严正指出,把郜鼎放在太庙,是引导鼓励人们犯罪,是不合乎礼的。臧哀伯的话理正辞严,虽则针对国君而说,但对普通人修身治家、自重自律也有重要意义。文章不是空泛地说理,而是旁征博引,正反对照,以事实服人,利用排比手法,词气滂沛,语调顺畅,充分体现了《左传》行文的特色。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纳于大庙〔2〕,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3〕:“君人者,将昭德塞违〔4〕,以临照百官〔5〕,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6〕,大路越席〔7〕,大羹不致〔8〕,粢食不凿〔9〕,昭其俭也。衮冕黻珽〔10〕,带裳幅舄〔11〕,衡紞纮綖〔12〕,昭其度也,藻率鞞鞛〔13〕,鞶厉游缨〔14〕,昭其数也。火龙黼黻〔15〕,昭其文也。五色比象〔16〕,昭其物也。钖鸾和铃〔17〕,昭其声也。三辰旂旗〔18〕,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19〕?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20〕,义士犹或非之〔21〕,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注释】

〔1〕郜:国名,地在今山东城武县。文王子所封。

〔2〕大庙:太庙,即祖庙。鲁太庙祀始祖周公。

〔3〕臧哀伯:鲁大夫臧孙达,僖伯之子。

〔4〕塞违:杜绝邪恶。

〔5〕临照:显示,示范。

〔6〕清庙:周祀文王的庙。庙堂必须保持肃穆清静,故名清庙。 茅屋:用茅草装饰屋顶。

〔7〕大路:即玉辂,天子祭天时所乘的大车。 越(kuò 阔)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

〔8〕大羹:祭祀用的肉汁。 不致:不用全五味来调和。

〔9〕粢食(zī sì 滋四):供祭祀用的各类食物。 凿:细舂。将糙米加工成精米。

〔10〕衮:帝王及上公的礼服。 冕:帝王、诸侯与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黻(fú 扶):用作祭服的蔽膝,用皮革制成。 珽(tǐng 挺):帝王所持的玉笏,即大圭。

〔11〕带:指束衣的革带。 裳:下身的衣服。 幅:邪幅,即绑腿布。 舄(xì 戏):履。

〔12〕衡:系冠冕与发髻的横簪。 紞(dǎn 胆):冠冕上系结玉瑱的绳子。 纮(hōng 轰):冠冕上的纽带。 (綖yān 烟):覆盖在冕上的布。

〔13〕藻、率(lǜ 虑):放置圭、璋等玉器的皮垫子,上绘有花纹。 鞞、鞛(bǐng běng 柄本):均为佩刀上的装饰物。

〔14〕鞶(pǎn 盘):衣服上的大带,皮制。 厉:带子下垂的部分。 游(liú 流):同“旒”,旌旗边缘悬垂的装饰品。 缨:马胸前的装饰品。

〔15〕火龙:均为衣上所绘的图像。 黼(fǔ 斧)黻:衣上的图案。黑白相间的称黼,黑青相间的称黻。

〔16〕五色比象:古以器物上的五种颜色,象征天地四方,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玄不为正色,故略去不称,仅称五色。

〔17〕钖(yáng 阳)鸾和铃:分别指系在马头、马勒、车轼、旂上的铃。

〔18〕三辰:日、月、星。此指画在旗上的图。 旂旗:画龙或悬有铃的称旂,画熊虎的称旗。

〔19〕章:同“彰”,显著。

〔20〕九鼎:传为夏禹所铸,以代表九州。周灭商后,把九鼎迁移到雒邑(今河南洛阳市)。

〔21〕义士:指伯夷、叔齐一类认为周不应灭商的人。

【译文】

夏四月,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把鼎送入太庙,这是不合乎礼的。

臧哀伯进谏说:“作为百姓的君王,应该宣扬美德,杜绝邪恶的行为,以此为准则来作为百官的表率,这样尚且担心还会有所闪失,所以要宣扬美德,用来教育子孙后代。因此,太庙用茅草来盖顶,玉辂用蒲草席做垫子,肉汁不用全五味来调和,供祭祀用的米不加细舂,这是为了表明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革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纽带、冕布(各不相同),这是为了表明法度。玉器的垫子、佩刀的装饰,衣带、飘带、旗帜及马胸前的装饰品(各不相同),这是为了表明等级尊卑。衣上所绘火、龙及图案,这是为了表明文饰高下。五色用来绘物,这是为了表明物的色彩。钖、鸾、和、铃的安装,这是为了表明声音。旗帜上的日月星及各种形象,这是为了表明光彩。行为的准则应当是节俭而有法度,升降增减有一定的程度。以花纹和物色来作为标志,以声音与光彩来发扬它,以此来明显地向各级官吏表示,各级官吏才会警戒畏惧,不敢违反纪律。如今却抛弃德行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将它展示在各级官吏面前。各级官吏如跟着学坏样,又如何去责备他们呢?一个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的行为不正。官吏们道德沦丧,是由于受到宠爱与贿赂公然进行。把郜国的大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吗?武王战胜殷商,把九鼎迁移到雒邑,尚且有义士对他责问,更何况把表明违法叛乱的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这怎么能行呢?”鲁桓公没有听从。

周内史闻之〔1〕,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1〕内史:掌书王命之事的官。

【译文】

周朝的内史听说这件事后,说:“臧孙达的后代一定能在鲁国长享禄位吧!君王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美德来进行规劝。”

(李梦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