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纵横的搏斗

李冰传 作者:冯广宏 著


纵横的搏斗

战国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出了个神秘人物鬼谷子,相传他名叫王诩(一作王栩),因在阳城云梦山的鬼谷里居住,所以有了这个雅号。他学识渊博,世间传说他得到了老聃的真传。那时有许多年轻人负笈师从,后来成为军事家和外交家,其中最出名的弟子就是苏秦和张仪,《史记》为这两人立传时,明确说他们的学术“习之于鬼谷先生”“俱事鬼谷先生学术”。目前《鬼谷子》14篇仍然传世,专讲揣情摩意、纵横捭阖之道,开创了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穿梭游说的纵横家一派。唐代诗人陈子昂曾在《感遇》诗中表达了文化界对鬼谷子的崇拜之情

过去一般认为: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苏秦比张仪年长。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提供了不同的信息:事实上苏秦的年龄比张仪还小。书中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张晚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秦只是个年轻的游说人,根本没有和张仪打过交道。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并不是苏秦,而是魏国人公孙衍,公孙衍也是个“合纵说”的倡导者。

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从地域上看,当时的弱国主要是三晋,而齐、秦最强,他们北连燕而南连楚,便形成了“纵”势;东连齐或西连秦,则形成了“横”形。既然“合纵”策略是阻止强国兼并弱国,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而“连横”策略则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它进行兼并行动,以秦为主或以齐为主都行。

这时的各诸侯国,心里想的都是怎样保存自家实力,争取盟国力量,对外扩展疆土,便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策略可供选择,那些耍嘴皮的“纵横家”,就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他们到处鼓吹:依靠纵、横两种策略“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成必霸,横成必王”。但他们需要随机应变,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会跟着产生微妙的变化。

早期纵横家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元前333年曾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人称“犀首”,这个外号显示了此人锋芒毕露。当张仪入秦鼓吹“连横”策略不久,“犀首”公孙衍就离开了秦国,入魏为将。因为那时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主张联合邻国出兵,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才能打胜仗。他计划在公元前325年付诸实施,拉拢了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他跑到齐国大肆鼓吹:如果齐王愿意出兵5万人,不超过5个月必然能够破赵。田朌私下对公孙衍说:“你把破赵讲得太容易了,恐怕会有后患!”公孙衍笑道:“如果把事情说得太难,齐魏两国之君就不愿出兵了,等到他们出兵之后,见到大事不妙,两国之君自然而然就会增兵,那不就可操胜券了吗!”后来事实果真如此,齐魏两国联军大败赵兵,田朌俘虏了赵将韩举,占领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得到不少好处,这是他担任魏将后初次得胜。

西方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之后,开始蚕食邻国的土地。公元前340、前332、前329年惠文君连续大举伐魏,魏国只得不断割地求和,使秦国版图大增。这种形势使周围各国感到非常紧张,特别是关东六国看到秦国军事力量越来越壮大,大家都估计无力单独抗秦,于是热衷于推行公孙衍那一套“合纵”策略。本来这种“弱弱联合”的策略确实能够遏制暴秦的侵略野心,但六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各自都想多获私利,表面上抱成团,实际上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此时秦国见树敌过多,大事不妙,就采取魏国人张仪的“连横”策略,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他的弱国,利益均沾。这种“合纵”“连横”的对垒,持续了很长时间。不少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行列,时而加入“连横”队伍,反复无常,成语“朝秦暮楚”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公元前324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元年,他任用张仪为相。张仪亲自率兵出函谷关,攻取魏国的陕地(把当地人口还给魏国),把它作为进攻中原的跳板,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御工事。次年(前323年),张仪又与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会盟,目的在于拉拢齐、楚两国,防止公孙衍拉回齐楚来搞“合纵”。张仪还引导魏君多次朝见齐君,鼓励齐君称“王”,为了加强与大国的和好,又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很明显,秦相张仪拉拢齐、楚的主要思路,目标便在于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公孙衍当然不甘示弱,就在这一年,他发起了一个燕、赵、韩、魏、中山“五国相王”的行动,搞统一战线,破坏张仪拉拢齐楚搞“强强联合”。因为魏、韩早已称“王”,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这样就形成了与秦国对抗的“合纵”态势,不过中间出现了阻碍,齐国首先发难,说中山国很小,不承认它有称“王”的资格,还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但未成功。同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国怀抱,想把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立为太子,派柱国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取得8个城邑,迫使魏国废掉太子嗣。魏惠王因不断受到齐、楚的打击,在纵横之间左右摇摆,公元前322年不得已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提出魏国与秦、韩联合攻齐的“连横”计划,在诸侯之间做出“事秦”的样板,让大家抱秦国的大腿,但魏惠王不肯听从。

随后,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平周(山西介休西),对各国产生了很大威胁。因此,关东5国紧张起来,异口同声支持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19年,魏国免除了张仪的相位,改用公孙衍为相,把张仪逐回秦国,从此公孙衍得到关东各国的支持,合纵的优越性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了三晋、燕、楚“五国伐秦”之役,这是第一次“合纵”策略的具体实施,因为楚国最强,这次联盟战争以楚怀王为纵约长。由于当时楚、齐和亲,楚国就想拉拢这个大哥,希望齐国与匈奴也参加联军共同攻秦。张仪首先想到,破坏楚齐联合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便两次入楚游说,离间楚齐关系,他在楚国收买了贵族靳尚等贪官,然后向楚怀王许愿,秦国情愿献出商於之地600里,来换取楚与齐的断交。楚怀王是个见利忘义的昏庸之辈,受到张仪甜言蜜语的诱骗,不听屈原等人的劝告,决定与齐断绝了联盟关系,结果张仪“连横”策略有了胜利的苗头,在软骨头楚怀王的影响下,五国联军积极性大减。次年(前318年)实际出兵与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三晋联军攻到秦国函谷关大门口,西戎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国有些招架不住,于是惠文王派外号“智囊”的庶长樗里疾领兵抵抗,这位能人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与联军打了一场恶仗,俘虏了魏将申差,打败了赵将公子渴和韩将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魏国受到的损失较大,实在承受不起,便派相国惠施到楚国为使,说明要与秦国讲和,并不是破坏盟约。又过一年(前317年),秦军已深入韩、魏两国的交界地区,结果韩军惨败,被迫屈服,整个“合纵”联盟就算瓦解了。三晋与秦休战后,秦国进一步干涉了魏的内政,令其立公子政为太子。到了这时,公孙衍“五国伐秦”的大行动便烟消云散了。

粉碎了“五国伐秦”行动后,便到了秦昭襄王时代,秦国更加注意扩充后方,灭了巴、蜀两国,实力增强。而东方的强齐也趁燕国内乱,直接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下燕国国都。还有个大国楚,受到愚蠢国君的拖累,就没有那么顺当。张仪不是答应给楚怀王600里土地吗,当楚国派使臣正式向秦讨取商於土地时,张仪赖了账,厚着脸皮拿出地图说“商於之地不是600里,而是6里啊”,这等于说秦国不给楚国土地。楚怀王发现上当受骗,怒气冲霄,在公元前312年发兵攻秦,但秦军却在丹阳大败楚军,消灭了8万人,俘虏了主将屈匄以下70余人,进而占领汉中,加强了关中和巴蜀的联系,还免除了对秦本土的威胁。愤怒的楚怀王聚兵反击,又大败于蓝田,既上了当又吃了亏,捶胸顿足不已。这时,齐国乘人之危与秦结盟,联合魏、韩进攻楚国,又在垂沙大败楚军,宛、叶土地被魏、韩占领,使楚国大受挫伤。公元前299年,昏庸的楚怀王受到张仪的邀请,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亲自赴秦相会,结果又上了大当,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自食苦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