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耿恭井与疏勒城守卫战,长期以来就是古代文学关注点。只是因为远离中原区域,传统诗文家难以亲临实地,难免一定程度上受到忽略。今天作为彰显沿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中华文学,重新认识这一关注点,有其特殊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部选集《文选》(《昭明文选》),在现存的通行本——唐初校注本(即《六臣注文选》)之中,耿恭与疏勒城是其经典内容。《文选》由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选于6世纪前期。《文选》卷二十选录有潘岳《关中诗》。在其“重违克解,危城载色”之后,李善注引班固《耿恭守疏勒城赋》[1]曰“日兮月兮厄重围”。班固《耿恭守疏勒城赋》全文已亡佚不存,只有这一行文字,不但保留了班固名篇的佚文,也成为耿恭守疏勒受到同时代人认同的权威记录。班固(32~92),是《汉书》撰写者。这一句佚文,特别是这篇赋的题目,为《后汉书》卷十九所载的耿恭死守疏勒城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受到举国上下认同的“证词”。
班固《耿恭守疏勒城赋》全文未流传至今,然而《全唐文》则收录了罗让所著《耿恭拜井赋》,这篇赋出自《文苑英华》卷四十(“水九”)。《文苑英华》卷四十除了罗让《耿恭拜井赋》,提到耿恭井与疏勒城的,还有《井赋》“第二”(高无际作)。
罗让,《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略,分别见《旧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5册第4937页,《新唐书》第18册第5628页。《旧唐书》云:罗让,字景宜。“少以文学知名”。其父罗珦,宝应初,授太常寺太祝。宝应,是唐肃宗年号,仅行用一年(公元762年)。罗让是中唐前期人。
宋代李昉《文苑英华》(明刻本)卷四十“水九”,在《耿恭拜井赋》题下有注云:“以感通厚地神启甘井为韵”。全文是:
昔耿恭躬受斧钺,志清烟尘。奋长策以讨虏,由至诚而感神。于是坚疏勒之壁,依涧水之滨。据以为备,期乎来宾。既而匈奴奔败而伺隙,涧泉壅绝而不至。虽砺乃戈矛,而渴我将吏。遂乃处孤城而穿井,窥重泉而辟地。深余十丈,曾无一勺之多。职长千夫,几败三军之事。因不见其成绩,愤将达于精意。俄而外整衣服,中怀果敢。推赤心于神祇,祷素液于坎窞。拜未及起,叫天以无辜。言未及终,触地而有感。閟其质若俟仁人,发其蒙俄成澹淡。灌濯执热,祛除积惨。明矣大汉士卒,所以归心。惕尔群胡君长,于焉破胆。乃知以精诚及物,何物不覃。以忠烈靖难,何难不勘。自我而来,且见不虚其请。由中而出,孰云先竭其甘。是日也,饮人如醴,帝教勃焉而光启。荡寇之功,将略忽尔而玄通。如突如焚[2],既冽清而可食。一拜一起,遂觱沸而无穷。斯乃道靡不弘,虚无不有。谅归之于感激,岂间之于博厚。所以贰师(李广利——笔者注)至境,决泉脉于乔岭。校尉(即耿恭——笔者注)临边,发水源于眢井。疲羸因之尽济,狂孽由之远屏。则知在物无必,至诚有孚,如声之响,如形之影。
这是史传之外对耿恭拜井这一丝绸之路史典故的弘扬与感言,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
《文苑英华》(明刻本)卷四十(罗让《耿恭拜井赋》)之后,有唐人《井赋》“第二”(注明为“高无际”作),《井赋》全文,清人董诰《全唐文》编录在卷九百五十。其中写道:“疏勒之泉已竭,旅客愁聚,征夫思咽,应下拜而将飞,表忠臣之高节。此甘泉之神用也。”
关于耿恭井与守卫疏勒城,在《诗渊》之中,保存有本集已散失在明前期的诗篇[3]。如陆厚《井》[4]诗云:其一“泉脉交通岁不枯,石阑巧护荫苍梧。瓦罂恐坠伤,枱绠长萦倦辘轳。舜在床琴思有庳,汉亡国玺入东吴。寒蟆久处深深窟,犹笑人间病渴夫。”其二“疏勒城荒久泰平,迂今谁识耿恭茔。君言掘地功常易,我愧观天志不明。李上有螬闻见达,谷中射鲋象爻生。骊珠价重群龙护,无奈孳孳燕蜡情。”
其一咏井,其二则专咏疏勒城的耿恭井。据此可证:在元朝,耿恭拜井仍然是关于“井”的重要典故。
何孟舒“咏物诗”,是《诗渊》特有的内容。“咏物诗”之中,居然有七言律诗《松化石》[5]。松化石,即硅化木,这与疏勒城遗址的确认,关系密切。疏勒城遗址北部的戈壁,遍布一人不能合抱的、高达十余公尺的古木化石——硅化木(松化石)。
《松化石》诗云:
苔痕藓干势棱层,不向山中变茯苓。傲雪心存龙脱骨,啸风声断苗□形。
誓坚节操磨今古,肯献瑰奇列丙丁。底用区区梁栋器,直须炼补老天青。
《松化石》是以历经千万年不朽的古木化石,比拟“誓坚节操”的耿恭从古至今不能遗忘。
作为元明间诗人,陆厚与何孟舒,其人其事其诗,均见于《诗渊》。“咏物诗”,是元代所特有的组诗。据此可知,耿恭掘井与守卫疏勒城,曾是元代诗人常见的题目。这一点,与汉疏勒城遗址位于远离中原的西域,有一定联系:元朝地域辽阔,超越两宋疆界。在中国历史上,元与汉、唐,都是丝绸之路以衔接亚洲腹地村镇城邦著称的兴旺繁荣时期。诗人以诗篇走出中原,将视野指向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西域,而西域则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会聚之地。
耿恭与疏勒,是历史文化的记忆之节点。
另一位元明之际的诗人钱子正,则明确写到耿恭与守卫疏勒城的历史。钱子义《三华集》卷七,即有《疏勒城》[6]诗,诗序云:
耿恭有将帅才。永平中,为戊己校尉,攻匈奴。引兵据疏勒城。匈奴拥绝涧水,士卒渴甚。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乃整衣冠向井再拜。有顷,水泉奔出,扬水示虏,虏以为神明,遂去。郑众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守孤城,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卒全忠勇。古未有也。
《疏勒城》诗云:
洒面寒沙风力强,萧条古垒客愁长。凿山煮弩无踪迹,留得清泉一脉香。
以上诗序及七言绝句诗,是古典诗文立足于史著,并传播史书经典的范例。钱子正《疏勒城》诗序及诗篇回顾丝绸之路历史的重大事件,将疏勒城视为丝绸之路的地理标志。诗人借助诗序与诗,期望新朝(大明)不要失去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西域。
清人萧雄在阿古柏叛乱时期,从军新疆,此后回到家乡湖南益阳,回忆从军生涯以及新疆的地理状况、自然景观以及历史遗迹,著有《西疆杂述诗》四卷,卷四“古迹”编入《耿恭井》诗,是有关耿恭与疏勒城的诗篇之中,流传较广的一首七言绝句:
疏勒城中古井深,飞泉千载表忠忱。一亭稳护冰渊鉴,大树长留蔽芾阴。
诗后注云:“后汉耿恭,因匈奴围攻疏勒,壅绝涧水,遂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乃整衣再拜,泉忽涌出。所拜之井,今在喀什噶尔回城内。井不甚大,至今清泉长涌不竭。近日构亭覆之,上有古树,垂阴满地。”
诗后注所云:耿恭“所拜之井,今在喀什噶尔回城内”,是清人曾将“疏勒国”与“疏勒城”视同一地的例证之一。新疆建省,并在喀什噶尔近邻设置了“疏勒县”与“疏附县”。将耿恭守卫疏勒城的经过,引据为喀什噶尔的历史,以特定的角度为时人所认可。这一点与我们的结论虽然并不一致,然而表明耿恭井与疏勒城,是丝绸之路衔接天山南北的地理标志。
见载于正史的耿恭守卫疏勒城,以孤军与匈奴抗争,是丝绸之路史的经典内容。关于耿恭守卫疏勒城的诗文,从耿恭在世就有班固《耿恭守疏勒城赋》。汉、唐、元、清等王朝,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时期,关注丝绸之路,成为华夏文明及于四裔的象征。
研究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学,有特定内容与特殊含义。今天,“一带一路”举国瞩目,耿恭守卫疏勒城,则为文学研究展示了新视角。
[1]严可均《全后汉文》编入卷二十四。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第97页)系此赋于汉章帝建初元年(76)。
[2]按:如突如焚,据《汉语大字典》(1995年版)第二册,第2722页,“突”可以做“门杠”解。是将疏勒城比作丝绸之路的“门杠”,实际起到调节古道通行与封闭的作用。
[3]据笔者研究,《诗渊》应编定在永乐前期,是编辑《永乐大典》时曾采用的诗总集。
[4]见《诗渊》第2185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据北京图书馆藏明稿本影印。
[5]见《诗渊》第2256页。
[6]《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下册,第1714页),有《三华集》提要。钱子正是元明之际人。《元诗选癸集》辛集上,存其诗二首。其诗主要写在明初,《全元诗》未仅据《元诗选癸集》收入钱子正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