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港式春节的遐思

香港依然美丽 作者:张修智


港式春节的遐思

最近几年,内地与香港之间,似乎总是旧伤未愈,便有新创袭来。

从年三十开始,香港的大街上人流显著地减少,汽车的喧嚣也不复往日那般刺耳。就连铜锣湾一带,也有了几分沉静的气息。连日来,走在街上,恍惚间眼前像是换了一座城市。如许清静,可以短暂地延续到正月十五,也就是内地的春节正式结束以后。沸腾、亢奋了2015年一整年的这座城市,似乎得以喘息几日了。

街上清静了,媒体上却热闹依旧。有人浅斟低唱:以前的香港回来了,没有自由行的商场,行起来原来特别自由;网上,有人上传了年初一人迹罕至的铜锣湾、门可罗雀的时代广场的照片,摄影师说:我想每天的铜锣湾就像年初一的一样。此图此语,引发不少香港人的唏嘘。

这种集体感慨背后的潜台词是:香港只是暂时地被游客归还给了香港人,过不了几天,还要淹没在游客的汪洋大海之中。

根据港府的一份报告,到2017年,访港旅客数字将达7000万人次,等于香港人口的十倍。而自2009年4月“一签多行”政策实施后,选择不过夜的旅客越来越多,有机构预计,2013年不过夜的游客将占个人游总数的三分之二。有激烈的学者认为,这些不过夜的游客根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在跨境采购,随着不过夜游客的增多,对港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香港成为珠三角市场,乃至成为一个全国性市场,已经是一个事实。

也有媒体在努力弥缝过去一年里磕碰出的创伤。《明报》采访了在香港过春节的一位内地女士,她说,遇到的港人对自己都很友好,没感受到歧视。报道中说,香港人其实自身亦有不文明之处,也需要反省自己。言之谆谆,一副替港人下罪己诏的姿态。最近几年,内地与香港之间,似乎总是旧伤未愈,便有新创袭来。元旦前的闯军营事件,是最新的伤口,使得两地之间本已脆弱的信任关系更趋败坏。

毕竟流着知识分子的骨血,还是《明报》,大年初一就刊发了题为《岁次甲午五味杂陈 以史为鉴强国兴邦》的社评,满纸忧患,语重心长。社评中说,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惨败,中华民族蒙受重大屈辱,励精图治的日本打胜仗,他们享受所谓“胜利的荣光”。120年之后今时今日的甲午年,日本借钓鱼岛主权争端,对中国步步紧逼,首相安倍统率一众政府官员,言行上对中国的挑衅越来越露骨,大有不惜挑起战争之势。中国政府埋首经济建设,但有责任也有必要做好一切准备,若日本妄图重温120年前的“荣光”,则中共要带领中华民族,尽一切可能和最大努力使日本不能再得逞,一并洗雪百年耻辱。

这种关于战争的危言,暗合了与内地进入甲午年之际那个流行的调侃段子。与内地一些知识分子不同,立场略偏右的《明报》不惮谈论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现实可能性。据说,连陈冠中这样的香港自由派知识分子都在研究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不过,《明报》社论的主旨,显然在于表达忧患。它重温那段历史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是败给了自己。当时清朝国力虽然大降,但相对于日本,中国仍有明显优势,战争爆发之前,西方列强根据表面实力研判,大多认为中国会战胜,但结果大跌眼镜。社评真正的关切是:如果中日之间真有一战,中国真有胜算吗?

抱有这种拳拳之心的,何止《明报》和其他港媒。元旦前,内地媒体曝光了谷俊山腐败案情的冰山一角,震动了国人。许多人在微信微博上表达了这样的担心:能养出如此肥硕的老虎,还真能有保家卫国之功吗?整日高调喊打的中国所谓鹰派军人,不知底气何来?大年初一,香江传出的浓浓忧虑之情,与内地人的忧患意识汇合,当能激发出人们发自内心的渴望:期冀最高领导人真正做到从严治党治军,带领中国人民越过历史的三峡,让炎黄子孙避免重蹈120年前的耻辱。

春节期间,香港媒体上另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是:大年初二,新界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到车公庙为香港求签,结果求得中签。解签先生说:福祸都靠自己把握,只要港人“一片婆心能积善”,同心协力,为香港做好的事、正确的事,香港自然福长祸消。去年春节,刘皇发抽了个下签。而刚刚送走的这一年,港人也确实过得山长水远,波澜起伏。所以此番虽然只是抽了个中签,估计也能安慰一些疲惫、迷惘的心灵。

初三这天,我也到车公庙一游,不禁被看到的景象所震撼。庙门外,排队的人流蜿蜒成一条几十米的长龙,进入庙里,更是人挤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寺庙内,香烟缭绕,鼓声不绝。人们排队上香,排队转转运风车、敲鸿运鼓,个个表情虔诚、肃穆。一座小小的寺庙,承载了多少祈愿和祝福?港人过春节喜出游,条件好的多到国外游玩去了,到庙会祈福的多是一般百姓。今年春节期间内地大江南北的寺庙个个爆棚,据说一些寺庙乘机提高门票价格,相比之下,车公庙不收门票,倒显得佛门厚道。难道,香港的神仙也要比内地的清廉?

出得庙门,惠风和畅,举着才买的小风车,汇入同样举着风车的人流中,心中宁静,充满祈愿。希望更多的港人能有大智慧大关怀,在与内地同胞的交往中能有更多同情的理解,内地人到香港抢奶粉、抢学位,影响了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首先是个值得同情的现象,相信也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现象。但对于香港来说,这不是心腹之患。如何保护香港的自由与法治这些珍贵的价值不受侵蚀,才是需要港人合力去奋斗的当务之急。

春节前,一篇题为《澳牛的黄昏》的网文在港人,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流传甚广。作者是个年轻香港人,文中,他借香港一家澳大利亚牛肉店服务方式的变化,哀叹香港的沦落。他认为,内地当局已经不再珍惜香港,不再把香港当回事,刻意要消灭香港的独特性。对此,大年初三出版的《亚洲周刊》刊发封面文章《冷战心态绑架香港》,似乎有意回应上述颇有代表性的情绪。代表编辑部立场的“封面笔记”本期主题为《香港恐惧政治的内耗》,文章认为,今日香港,已有陷入恐惧政治中内耗的趋势。香港人应该警惕不要被冷战心态的麦卡锡主义所误导,喝下恐怖政治的春药,亢奋地到处创造敌人,高喊“香港在沦陷中”,让这座城市在恐惧中内耗与自毁。

对于内地而言,对香港应该怀抱珍惜之情。这种珍惜,不是因为香港是内地人放心奶粉的来源地,不是因为它是奢侈品的天堂,而是因为它的法治与自由,以及在法治与自由的庇护下,香港人所过的和谐、公正的生活。寂静也好,热闹也好,都要紧紧围绕捍卫香港的核心价值这一紧要命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