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5 风

古诗课 作者:史杰鹏 著


05 风

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一首初唐诗歌——《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的作者李峤,也是初唐时候的人。“峤”这个字,有两个读音,这里读“qiáo”。有的地方也读“jiào”。

初唐,就是唐朝刚刚建立那一段时间,大概是公元六七百年,距离现在有1300多年。那个时期,有几个很有名的作家,比如像我们上面讲到的骆宾王和王勃,李峤比他们的年龄要小一点。他出身非常好,人也很聪明,20岁就考中了进士,这在唐代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非常之难。

进士是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炀帝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首次开进士科,这就是科举的开始。科举制度,就是以考试来选拔官员和人才的一种制度,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官员的选拔大多依据出身和门第,即使你非常有才华,但如果出身不高贵,就没有办法在政府担任要职。科举制到了后代,当然也产生了很多弊端,但是相对于按出身和门第来选拔,无疑是更公正平等的做法。欧美现在的文官制度,就是参考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隋唐的时候,除了进士科这个科目,还有明经科。明经科主要考经学和时事政治,进士科则还要“加考诗赋”。也就是说,除了记诵,进士科还有文采的要求。所以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考。唐朝的时候,进士科只有百分之一到二的录取率,明经科录取率则高达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当时的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而五十岁考上进士,依旧算是年轻。

李峤不但中了进士,后来还做过三任宰相,非常厉害。除了诗,他的文章也很有名,和著名诗人苏味道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祖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相传李峤幼年时,曾梦见仙人送给他两支笔,从此学业大进,虽是无稽之谈,但也可从侧面证明李峤的才华在当时是被公认的。

李峤以咏物诗最为著名,诗作曾流传至日本,成为当时日本贵族士大夫读书阶层重要的幼学读物,几乎家喻户晓,我们要讲的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风》这首咏物诗,主要展示的是李峤细腻描摹事物特征的才干。

风能引起什么?要具体观察。不同季节的风,不同场合的风,它的样貌也是不一样的。秋风能吹落黄叶,春风能吹开繁花。江上的风能吹起漫天巨浪,穿越竹林间的风能把竹子吹得歪歪斜斜。当然,风还可以吹落晾晒的衣服、吹倒房屋,但这些事例,或是不具备典型性,或是没那么有美感。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风吹过竹子,此乃亲近大自然的古人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场景。这里可以以“笑”这个字来做例证,这个字古人分析为从“竹”从“夭”(也就是说“笑”的含义既与“竹”相关,也跟“夭”有联系),东汉时代的《说文解字》就认为,这个字是根据竹子被风吹过之后,身体夭屈像人笑得弯腰的样子来造的。虽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但说明竹子过风后的这种特征,在古人眼里是非常典型的。

总之,这诗的四句话,把风的严肃、柔和、暴烈、轻谐的方面,尽数展示出来了。全诗没有一个字涉及风,如果诗题不是“风”字,而是别的,我们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加上这个诗题,仿佛谜语有了谜底,一下子豁然开朗,又难免暗暗赞赏作者的匠心巧思,这对我们的写作也有借鉴,它告诉我们:写作应以含蓄委曲为佳。

这首诗里有几个词语,有必要解释一下。“解落三秋叶”的“解”字,本义是用刀把牛角从牛头上割开,引申为凡是分开什么都可以说“解”,比如解开衣服,解开鞋带、解脱束缚、解放思想。搞清楚一个数学题,叫解题;讲清楚一句古文,叫解释。所以,解,就是懂得了、理解了。引申为能干、能够。唐玄宗把杨贵妃称为“解语花”,就是指“懂得说话的花朵”“能够说话的花朵”,因为一般的花朵虽然美丽,却不会说话,但杨贵妃能。这句诗里的“解”,也是“能”的意思,“解落三秋叶”,就是能吹落深秋的叶子。

另外这首诗每句都有一个字表示数目,“三秋”“二月”“千尺”“万竿”,也呈现出作者的巧思。古代人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份,“三秋”就是秋天的最后一个阶段,当然是深秋。古代用农历,“二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公历三月。公历的三月,是天气逐渐暖和、花朵开始萌生的季节。“千尺”和“万竿”都不是实指,而是一种夸张的修辞。这些表示数目的文字比较虚化,放在诗歌中,能让诗歌显得轻盈,增加诗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