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爱情的幻想与痴迷

围城内外:西方经典爱情小说的进化心理学透视 作者:熊哲宏 著


1.1 爱情的幻想与痴迷

据说,美籍华裔中国文学史教授夏志清说过:“你可以不读《红楼梦》,但你不能不读《包法利夫人》。”国内有文人对此还颇有微词,讥讽他是“崇洋媚外的典型”。但公正地说,不管夏志清是在什么语境下说这句话,它都不愧是至理名言。

我认为,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不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百科全书,而且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揭示婚外恋心理的举世无双之作。说它是爱情的“百科全书”,是因为没有一个爱情的元素曾被作者忽略,没有一个爱情的主题未经作者审视;说它是揭示婚外恋心理的“举世无双之作”,不仅因为它深刻地洞察、阐明了婚外恋发生的心理原因,而且还因为它为读者塑造了“包法利夫人”这样一个婚外恋的绝美形象——一个让所有男人为之动容的女人!

在一般人——无论男女——的印象中,搞婚外恋的多半是男人,或者说,男人最喜欢搞婚外恋。正因为这样,在西方文学史上,描写男人婚外恋的小说多得不计其数;可是,福楼拜偏偏写了一个女人做这样的事,而且写得那样真实可信、令人赞叹,于是,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他的伟大了——他怎么那样地懂女人呢?

《包法利夫人》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福楼拜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出身于一个还算是中产阶级的家庭(农庄园主)。她嫁给了一个医道还不算坏的乡镇医生(夏尔),但婚后她就是感受不到爱情和幸福。这致使她有了两次外遇(第一次是和罗多尔夫,第二次是和莱昂),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她由于爱情的幻灭和绝望而服毒自杀。

首先,我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包法利夫人》的写作主题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并熟读这本小说,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我却认为提出这个问题完全有必要。福楼拜这本书的中文版,在解释“法文版《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画像”时这样写道:“爱玛出身于一个不太富裕的乡下庄园主家庭,自幼在修道院中接受过大家闺秀式的教育,阅读过一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内心深处向往浪漫的爱情生活和贵妇人的生活方式。她幼稚单纯,不理解这种贵族的‘风雅’需要财富作后盾,认识不到现实的污秽和黑暗,这就决定了她难以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

我认为这种解释特别倒胃口,至少,福楼拜的更不会接受如此肤浅的论调:这不仅枉费了福楼拜五年时间的呕心沥血,更对不住他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根据我来的。”而且,在国内现有的文学史教材中,对福楼拜这句名言的阐释甚至还达不到李健吾在1935年的《福楼拜评传》中的阐释高度:“爱玛是他,因为无形中有他浪漫的教育、传奇的心性、物欲的要求、现世的厌憎、理想的憧憬;而且我们敢于斗胆说,全书就是她一个人——一个无耻的淫妇——占有他较深的同情。”

这就意味着,如果离开了对福楼拜本人的人格形成和人格特质的了解,我们是不可能理解《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夫人》写成(1856年4月)之后,10月,福楼拜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反讽地说:“他们以为我爱的是现实,可不知道我厌恶它;我恨现实主义,所以我才写这本小说。然而我也不因此少些厌憎于虚伪的理想主义,正因为后者,我们才饱受时间的揶揄……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我先有一种成见,在我,这只是一个命题。凡我所爱的,全不在这里。”在福楼拜看来,《包法利夫人》表达的是“一个命题”;事先,他便“有一种成见”。我不妨斗胆地把福楼拜的“一个命题”和“一种成见”解释为:《包法利夫人》的主题是爱情的幻想和幻灭!

“包法利夫人”的人格特质

福楼拜这本小说对爱情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深刻地阐明了婚外恋发生的心理原因。我们不得不赞叹:福楼拜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像严谨的心理学家做实验一样,竭力追寻爱玛外遇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

在一定意义上,婚外恋是婚姻的“必然伴随物”——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仅仅说它是婚姻的“副产品”,似乎还不足以表达婚外恋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目前,进化心理学家所搜集到的婚外恋行为的证据表明,除少数极其严厉、保守的社会以外,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着女性外遇的现象。据统计,在美国,有外遇的女性几乎占总体的20%到50%。在法国,男性一生中平均有五次外遇,而女性则不少于四次。甚至在一些原始部落里,包括巴拉圭的阿契、委内瑞拉的雅诺马马、澳大利亚的蒂维……尽管外遇十分隐蔽,但还是有记载。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现代文明社会,还是原始部落的土著居民,其外遇的行为证据都一致地表明: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是“从一而终”的。

“爱玛”就是这种不愿从一而终的典型。福楼拜在描写爱玛的外遇行为发生之前,先以相当的心理描述作为铺垫。就像我们今天的心理学家,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探索“人格”(personality)特征时,通常都要从“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去考虑。福楼拜也善于从他所谓“天生的特质”与“积习”(即后天获得的行为习惯)来描述爱玛。从中,爱玛独特的人格特质被福楼拜刻画为:她有着“最销魂的回忆、最美好的阅读和最强烈的欲望”。有了这三方面的人格特质的刻画,那么爱玛的外遇行为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首先,我们看爱玛的“最美好的阅读”。从心理学观点看,阅读,属于后天的习得行为(事实上,并不是任何人都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福楼拜一开始(特别是在上卷第6章),就通过描述爱玛的阅读背景来展现她对爱情的渴望。我顺便提醒读者,把握了爱玛的阅读背景,你就有了一把打开爱玛的爱情心扉的钥匙。

爱玛13岁时被父亲送进修道院,整日生活在佩带铜十字架念珠、脸色苍白的修女们中间。因为教堂中“神坛的香烟、清冽的圣水和煌煌的烛焰”所创造的神秘氛围,加之修女们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进行比较,于是在她的灵魂深处唤起了意想不到的柔情。她读了太多太多的小说,15岁的她每天去旧书租阅处,足足达半年之久。而这些小说,无非是关乎恋爱、情男、情女、在偏僻的小屋里晕倒的落难贵妇,心灵的纷扰、盟誓、饮泣、眼泪与吻、月下扁舟、林中夜莺,还有男人:一个个勇猛如雄狮,温顺似羔羊,人品盖世,衣冠楚楚,哭起来却涕泪滂沱。正是这些小说、抒情歌曲还有美人画册,使爱玛窥见到了那诱人而又变幻莫测的感情世界。

爱玛几乎是一直保持着阅读的爱好,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如第一次外遇被罗多尔夫抛弃——也是阅读陪伴着她并支撑着她继续活下来:“她坚持阅读,每当一本书读完放下之时,总觉得自己沉浸在最纯洁、最正直的伤感之中。”而在她与莱昂的爱情也出现危机的那段时光,她夜夜看荒诞离奇的小说,一看就看到天亮。而书里面描写的不是纵欲淫乐,就是血淋淋的情景,常常吓得她大喊大叫。

爱玛不仅在阅读中陶醉,按书中的描写想象爱情,而且她还有着“最销魂的回忆”。这也属于一种后天(形成)的特质。在福楼拜的笔下,爱玛最浪漫的一面就表现在她那回忆的“销魂”上:爱玛完全是靠回忆过日子的人。当她父亲把她从修道院接出来以后,她不久便开始讨厌乡村,又“怀念”起修道院来了;婚后去了一趟沃比萨尔做客,在此,她的心与上流社会豪华的生活接触过一回,便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东西。因此,“回忆舞会”就成了她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当那位她最初想爱却没有爱成的莱昂去了巴黎后,她的烦恼有了一个集中点,就是“回忆莱昂”——觉得莱昂还浮现在她眼前,显得更高大、更英俊、更可爱。罗多尔夫与她绝交之后,她虽然付出了患43天脑热病而长时间脑力未能恢复的代价,但她似乎并未归罪于他;她把“对罗多尔夫的回忆”埋在心灵的最底层——它待在那里,比坟墓里国王的木乃伊还要庄严肃穆。

对爱玛来说,那销魂的回忆更是激起她无穷欲望的一根导火索。在她与莱昂热恋的高峰阶段,尽管他们每星期幽会一次,但爱玛觉得分开后的第二天是可怕的一天,随后几天更加难熬,因为她急于“重温”她的幸福,简直按捺不住。本来就炽烈的欲火,加上经历过的幽会情形时时“浮现”在眼前,更是火上加油;漫漫长夜,她时常仰望夜空星星,祈求有王子与她相爱,又不禁思念起莱昂来:“那令她满意的幽会,此时此刻能来一次该多好啊,叫她付出什么代价都行。”

然而,爱玛人格特质的最鲜明之处,在于她“最强烈的欲望”。按进化心理学观点,这属于爱玛的“先天”特质。这个先天的方面,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本能”的东西(如性欲、性行为、“嘴馋”等),也可以是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如纵欲、放荡、偷情、更换配偶、性嫉妒等)。在福楼拜的描写中,爱玛的欲望是多样化的:“肉体的欲望”、“金钱的渴求”、“偷情的欲念”等等。

对于爱玛来说,她的人格中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一切事物,她非要从中得到切身利益不可。凡是无助于她的心灵直接宣泄的东西,她都视为无用,不屑一顾。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要注意,爱玛所注重的“切身利益”,既不是指纯粹的物质利益——通常所说的自私,也不是仅仅指向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是指某种东西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归根到底,爱玛关注的是某种东西能否有助于她“心灵的直接宣泄”。而这正是一切浪漫主义者的共同特征:我爱某种东西,并非是为了这种东西本身,而是为了这种东西在我心上引发出的愉悦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爱玛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少女之梦”:爱情的幻想

1852年3月初,福楼拜写信给他的“可爱的缪斯”——路易丝·科莱(Louise Colet):“两天来,我一直试图进入少女的梦中,我为此而不断航行于文学的乳白色海洋之中,里面描写有城堡和戴着插上白色羽毛的呢绒帽子之吟游诗人。”在这个“少女的梦”中,爱情是被怎样幻想的呢?

正是基于最销魂的回忆、最美好的阅读和最强烈的欲望,爱玛整天沉湎于爱情的幻想之中。在爱玛的幻想世界中,爱情是那样的妙不可言,这爱情“像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大鸟,在诗的绚烂天空回翔”。还在修道院的时候,她就想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里,就像那些苗条修长的城堡主夫人,整天呆在三叶形的尖顶拱门下,双肘支撑石栏,双手托着下巴,凝望一位白翎骑士,跨着一匹黑马从原野深处疾驰而来。在她与夏尔的“蜜月”期间,她幻想,要领略蜜月的甜蜜,无疑应该去那些名字最响亮的地方,去那些能给新婚夫妇带来最愉快的闲情逸致的地方!

可是,婚后不久,本应当从这种爱情中产生的幸福,她却怎么也没有感受到。从前在小说里读到的关于爱情的快乐、迷恋和陶醉,这些美丽的字眼,现在为何就看不到了呢?难道眼下这种婚后的“平静”、“无聊”、“烦愁”、“怨怼”,就是她曾梦想的爱情的幸福吗?

婚姻,到底能给爱玛什么呢?看她的丈夫夏尔,说起话来就像街边的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极其庸俗,引不起她半点激情、笑意或遐想。夫妻的距离太近,长相厮磨,彼此的恶习显露无遗。夏尔吃果点的时候,拿空瓶塞子切着玩;吃完饭,用舌头舔牙齿;喝汤时,喝一口,咕噜一声;人开始发福了,面颊虚胖,本来就小的眼睛,仿佛被挤向了太阳穴。

而最难以忍受的是丈夫的爱之无能!她与夏尔的爱情生活和性生活,简直是机械、呆板,毫无浪漫、温情可言!那明月皎皎的夜晚,她常常在花园里,给夏尔吟诵她所记得的情诗,或者一边叹息,一边给他唱忧伤的小调。可是,事后她发现自己仍和往常一样平静;而夏尔,也看不出增添了一分激情。于是,爱玛轻易地认定,夏尔的爱情没有丝毫超乎寻常的成分。他表示感情,早已成了例行公事,只在一定的时刻吻她一下。这仅仅是许多习惯中的一个——如同在单调乏味的晚餐结束时,照例要上果点一样。

对爱玛来说,爱情的幻想破灭了!她曾在心里一次又一次问自己:“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随着爱玛对婚姻的意义的不断质疑,她不能不无意识地想象另一种不同的生活:那未曾发生过的情景,那个她还不认识的男人。这个男人必定是相貌英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人见人爱!正是在这样一个心理背景之下,她与罗多尔夫和莱昂的婚外情便必然地发生了。

女性婚外恋的进化心理机制

福楼拜是洞悉婚外恋心理的天才大师。尽管对爱玛的成长背景、人格特质、幻想与追求刺激的习性等作了相当的铺垫,向人们暗示爱玛的越轨势所必然,但他并没有立即让爱玛直接进入婚外恋状态,而是让他的女主人公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心理冲突。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女性外遇的心理机制问题。

进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待婚外恋这种“短期的”性关系问题上,男女的反应似乎截然不同:男人更容易“外遇”,也就是对此更有兴趣、更主动、更敏感,反应也更快;女性虽也有外遇,但似乎要少些(当然这是一种错觉)、被动些、反应也慢些。为什么男女在性心理上的差异会这么大?这就要从心理机制上来分析了。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维斯用他的“亲代投资”理论来解释这种差异。他认为,男性对随意的性关系或“多样化的性伴侣”进化出了比女性更大的欲望。之所以进化出这样的“欲望”,主要是因为男性对子女的投资比女性要小。

我们人类属于有性繁殖,其最大的难题或挑战,就是要找到一个配偶并培育后代,因为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资源和时间。正如本书序言中所讨论的那样,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男女各自所作出的贡献,严格说来是不对等的,女性的付出要比男性的大。

不仅如此,女性搞婚外恋,还要付出别的代价。男性一般都要求未来的妻子对自己忠贞,而一旦女性被冠以放荡或淫乱的名声,就很有可能无法出嫁。而且,男性在选择妻子时特别厌恶那种放荡不羁的女子,因而女性若行为不端,就会有损她们的名声。即使在今天,一些相对开放的社会里,诸如瑞典、挪威和阿契(Ache)印第安地区,女性的行为不端也会给她们带来或大或小的名誉损失。

越轨前的心理冲突

尽管爱玛那种寻求刺激的天性,诸如:“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她爱教堂是爱里面的鲜花,爱音乐是爱里面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爱里面感情的刺激”。尽管爱玛居于那种自视清高的境界——“苍白的人生难得有理想,平庸的心灵永远无法企及”;尽管爱玛与夏尔“夫妻间感情的现状使她产生了偷情的欲念”,但是,要将偷情的欲望转化为偷情的行为,并不是那么简单!从心理学上讲,“欲望”属于心理状态,要将作为心理状态的欲望,转化为实现这种欲望的实际行动,得具备相当的“情境因素”(也就是通常说的主客观条件)。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情境因素,“欲望”很可能就永远停留在心理层面。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有这个贼心,没这个贼胆。”这里,“心”(外遇的欲望)与“胆”(外遇的行为)的区分,较好地说明了一种欲望要转化为行动,必须具备心理学上所说的情境因素。

应该说,一开始爱玛并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情境因素。首先,爱玛看上的莱昂时年20岁,在公证人事务所当见习生,尽管他多才多艺,会画点水彩画,能识乐谱;在念诗给爱玛听的时候,他拖长声音,每次总是刻意以描写爱情的段落结束,但从人格特征上讲,“他一向腼腆,木讷寡言,这一半是生性羞怯,一半是故意装的”。他既想与爱玛亲近,但又觉得与她亲近几乎不可能——爱玛犹如鹤立鸡群,他隐隐觉得她与他之间横着一条鸿沟。最后,莱昂放弃了一切希望,厌倦了这种“没有结果的爱情”,只好逃到巴黎,让这段感情不了了之。

而就爱玛来说,开始的时候她压根儿就没有寻思过是否爱莱昂,但到了莱昂就要去巴黎的时候,她深深地陷入痛苦——这才意识到她爱上了他。可是,爱玛越是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就越是把它“压”在心底,不让它流露出来。这里,福楼拜不自觉地运用了精神分析学所说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反相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做出某种与实际(潜意识)愿望正好相反的事情。对爱玛来说,一方面,她的潜意识愿望(“肉体的欲望”、“一颗骚动不安的心”)要越轨;另一方面,她受“意识”支配:“她之所以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大概是由于怠惰或畏惧;怕羞也是原因之一。”故而爱玛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爱情,以显得自己纯洁无瑕。例如,有一次莱昂来看她,天色很晚了,夏尔还没回来,她便“装出担心的样子,甚至连说了三遍:‘他这个人可好呢!’”她还比从前更把家务事放在心上,言谈、举止统统变得与从前不一样了。以致莱昂觉得她是那样“贞洁”,那样高不可攀。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爱玛还使用了另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合理化”(realization,或译“文饰作用”):对于一项失败或缺点,不是找出它的真正原因,而是给出理性的、逻辑的但却是错误的“理由”。合理化的作用在于使当事人心安理得。由于压抑,爱玛强迫自己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而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牺牲,是因为“我守贞操”,并摆出“认命”的样子。

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看,无论是爱玛的“反相形成”,还是她的“合理化”,都反映了女性进化而来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起作用:女性一般不会轻易地搞婚外恋。她们在择偶,特别是婚外择偶时,比男性更挑剔、更谨慎,酝酿的时间也更长,也会更多地发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

爱玛与罗多尔夫婚外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婚外恋的发展有一个特殊的心理过程(有别于一般爱情的发展过程),对此,福楼拜深谙其道。经过爱玛与莱昂的早期关系的铺垫,当猎艳高手罗多尔夫出现时,爱玛势所必然地卷入了外遇的命运。

福楼拜所描写的爱玛与罗多尔夫相爱的第一阶段,可用“心弦震颤”式的热恋来形容——爱玛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心理感受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正是爱情的魔力!福楼拜首先刻画了爱玛身体状态的变化:“当她第一次在那片森林里仰起白皙的、鼓鼓的颈子,发出一声叹息,浑身酥软,满脸泪水,从头到脚猛一震颤”……“顺从了”罗多尔夫以后,带着长期被压抑的性欲的第一次满足,她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又开始跳动,血液像一江乳汁在她的肉体里流淌。福楼拜这样描写爱玛晚上回到家后的情形:

打发走夏尔,她立刻上楼,进到卧室里把门一关。

起初,她仿佛感到眩晕,眼前总浮现出树木、小径、壕沟、罗多尔夫;她还感觉到他双臂紧紧搂抱着她,枝叶抖动,杂草沙沙作响。

但是,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脸,她大吃一惊。她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眼睛这样大,这样黑,这样深邃。某种神奇的东西注入了她的体内,使她焕然一新。

对爱玛来说,更主要的是心理状态的变化——发生了“一桩重大的事情,比大山移动了位置还异乎寻常的事情”。她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一个充满痴迷、欢乐、迷醉、梦幻、心花怒放和感情的极峰的世界。她一遍又一遍自言自语道:“我有了一个情人!我有了一个情人!”她想起了她所读过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那些有外遇的女人。这类情妇,她曾经是那样羡慕,现在自己也与她们一样了,真正成了她自己所“幻想的情女”中的一分子,实现了青春妙龄时代以来长久的梦想。

由于是婚外恋,爱玛为了实现心理上的平衡,就要为自己的越轨行为进行辩护。这里,她再次使用了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她“感到一种报复的满足”!难道她还没有受够夏尔的活罪!她以前如此忠贞,究竟是为谁?难道他夏尔不正是一切幸福的障碍,一切痛苦的根源?可是现在“她胜利了”。长期压抑的爱情,毫无保留地奔涌而出;她品尝着这滋味,没有内疚、不安和慌乱。

但是,对于爱玛来说,尽管“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但也“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福楼拜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外遇中的天性(欲望)与教养(礼俗)之间的冲突。由于道德、习俗、法律等的约束,特别是爱玛对自己越轨行为有可能付出代价的潜意识恐惧,她担心这种爱情会让她失去点什么,甚至担心它会遭到破坏。比如,当她每次从罗多尔夫家返回时,她总以不安、警惕的目光四下张望,窥伺身边走过的每个身影和村里能够看见她的每个窗口,倾听脚步声、叫喊声和犁地的声音。她经常停住脚步,脸色比头顶上的白杨树叶子还煞白,身子比白杨树叶子抖得还厉害。

尽管如此,爱玛的外遇在大约半年后(“冬去春来”)便转入第二阶段的低潮:“他们之间的伟大爱情,爱玛尽情地沉湎其中,现在却日渐减弱,宛似一条河流,河水慢慢干涸,露出了河床的污泥。”主要是因为罗多尔夫一旦确信爱玛真的爱自己,他就不再约束自己,态度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越来越不掩饰他对爱玛的冷漠。特别是在罗多尔夫三次爽约之后,爱玛开始悔恨了!她问自己,凭什么要嫌恶夏尔,是不是最好还是爱他。她甚至盼望获得一种“比爱情更可靠的东西,作为自己的靠山”。当夏尔同意给金狮客店的伙计伊波力特的瘸腿做手术时,爱玛终于对这个倾心爱她的可怜男人产生了某种柔情;尽管罗多尔夫的影子也偶尔掠过她的脑际,但她立刻又把目光投向夏尔,甚至发现他的牙齿一点也不难看。

可惜,夏尔的手术失败。爱玛再次绝望,因为她感到了另外一种耻辱:他这个人的平庸无能,她已经看透过多少次,居然还幻想他会有某种出息!现在,夏尔的一切都令她生气:“她后悔过去不该那样贞洁贤淑,就像那是一种罪孽似的;尚残存的一点点贞节,也在傲气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了。”为了替自己的越轨辩护,她又一次运用了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她想到自己的外遇成功了,心头涌出种种“恶意的嘲讽”,不禁洋洋自得。罗多尔夫又回到了她的心头。

于是,婚外恋进入了第三阶段:他们再度相爱了,并出现了新的高潮。这一阶段爱玛的恋爱至少有四个特点:一是对丈夫的憎恶使她对罗多尔夫的感情与日俱增。同时越是倾心于这一个,就越是嫌恶另一个。二是爱玛对罗多尔夫的“痴迷的依恋”:五体投地、服服帖帖、自甘堕落。三是爱玛纵欲行乐、积习已深:“人沉湎于极乐之中,浑浑噩噩,灵魂也泡在里头,醉生梦死,不能自拔。”四是爱玛表现出一种占有式的爱情:罗多尔夫觉得爱玛太专横,太强加于人。比如,她稀奇古怪地要求:“半夜听见时钟敲响十二点,你要想着我!”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爱玛爱情的悲剧不可避免。当她逼迫罗多尔夫和她“私奔”,而他又不愿意背井离乡时,他只好修书一封和爱玛绝交,然后逃离永维镇。

罗多尔夫:“猎艳高手”的特质

从进化心理学观点看,“罗多尔夫”是福楼拜精心刻画的男性短期择偶的典范。“短期择偶”是一个比较宽泛、限定不太严格的词,主要是从两性关系持续的时间长短来看的。通常所说的婚外恋、性伴侣、一夜情、多边恋等,都是短期择偶的表现形式。从现象上看,男人似乎比女人更喜欢、更擅长短期择偶。男性短期择偶的特点和心理机制,正是进化心理学关心的一个有趣的问题。

根据特里维斯的“亲代投资”理论,男性之所以更喜欢短期择偶这种形式,或更倾向于采用短期择偶这种策略,是因为男性对“多样化的性伴侣”进化出了比女性更大的欲望;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男性对子女的投资比女性要少。

一个远古的男性会面临哪些必须解决的适应性问题呢?所谓“适应性问题”,就是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的迫切问题。显然,首先是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性伴侣。要成功地进行短期择偶,大脑里势必存在一种“天赋的”模块——按进化生物学家的说法,是一种“动机性的适应器”。这种模块或适应器,会驱使男性主动地去寻求多样化的性伴侣。进化生物学家西蒙斯(D.Symons)指出,男性也许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进化出了对大量的、多样化的性伴侣的追求欲望。

为了获得多样化的性伴侣,便需要拥有与解决那些适应性问题相对应的“适应性方法”。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最少的时间限制,即花极少的时间就开始有性行为的机会。花费的时间越少,可交配的潜在的女性数量就越多。而拖延时间,显然会减少性伴侣的数量。另一个适应性方法是,降低对短期性伴侣的要求或标准。从理论上讲,如果标准过高,就会自然而然地排除更多的女性。标准的降低或放宽,可体现在诸多特征上,诸如年龄、智慧、性格与情绪特征、是否和其他男人有染等情况。

这样,对于远古的男性而言,短期择偶最主要的“繁殖收益”,在于可以繁殖尽可能多的后代,因此,男性便面临着如何寻求“多样化的性伴侣”这一关键的适应性难题;而其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进化出了能驱使男性寻求大量多样化性伴侣的心理机制。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猎取到手,降低对性伴侣的要求,就成为支配我们今天的男人短期择偶的两种心理机制。

罗多尔夫就是这样的典型男人。福楼拜对他的人格特征是这样描述的:“现年34岁,性情粗暴,聪明机敏,交往了许多女人,是风月场中的老手。”这个“老手”具有今天的进化心理学所说的男性短期择偶的几乎全部特征和策略。

首先,罗多尔夫具有非凡地洞察女人欲望的能力。这是成为真正的猎艳高手的第一步。严格来说,或归根到底,这种能力是天赋的,并不是所有男人都具备。从理论上说,我们爱情生活的世界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必须要解读、推论或猜测他人的爱的意图和性心理。进化心理学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性心理解读”(sexual mind reading):像微笑、媚眼、挑逗、勾肩搭背、卖弄风情等等,是表示他(她)有爱的意图或性的兴趣,还是只表示单纯的友谊?还有,像单相思、暗恋等心理状态,更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更难以揣测。当然,男人会运用进化而来的相应的心理机制,把与爱情事件相关的一些琐碎的“线索”拼贴在一起,以便推断出事情的真相。这就是性心理解读。比如,某一天,男人发现爱人身上有一种不明的气味,那么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次性背叛,还是仅仅在一次偶然谈话中沾染的气味?

罗多尔夫的性心理解读能力显然比一般男人要强。他第一眼就发现,爱玛的丈夫夏尔是一个笨蛋,而“她看来已对他感到厌倦”。“她准眼巴巴渴望爱情,就像案板上的鱼儿渴望水一样。”罗多尔夫揣摩:像爱玛这样的女人,只要两三句调情的话,她准会深深地爱上你!“啊!我一定要把她弄到!”

罗多尔夫一面立刻开始琢磨诱惑爱玛的行动方略,一面也忘不了一件大事:“不过,事后如何甩掉呢?”既琢磨着如何尽快猎取到手,又考虑如何在短期内“脱手”,这正是所有猎艳高手所采用的短期择偶策略。不过,这一次,罗多尔夫不得不拖得长一些。因为在他弄到手的女人之中,像爱玛这样拥有真诚的爱情、狂热的劲头的,实在少有。这一次,对他来说算是一种“不放荡的恋爱”,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使他抛弃了浅薄的习惯,自豪感和情欲同时都得到了满足。这样,罗多尔夫成功地使偷情按照他的意愿进行,以至于他对待爱玛随心所欲,把她变成一个服服帖帖、自甘堕落的女人。直至爱玛逼他私奔,他才断然结束这场在他看来“折腾够啦”的风流韵事。

猎艳高手喜欢猎取什么样的女人?

罗多尔夫作为猎艳高手,还有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特质:他一开始就发现爱玛是一个容易被征服的女人。爱玛那种对平庸的婚姻生活的不满、强烈的肉体欲望、对奢华生活的幻想、对金钱的渴求和情感的压抑,还有她那浪漫的天性、过分的多情,乃至爱情上带有极端排他性的占有欲,等等,都被他尽收眼底,恣意把握和操纵。他完全掌握了爱情的主动权。而在爱玛这边,却完全是一种“不对等的”爱情——正如福楼拜所形容的“痴迷的依恋”。

这就给人们(无论男女)一个启示,男性短期择偶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易于得手的女人。什么是“易于得手”的女人?按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性的可接触性”大的女人,就是这样的女人。

根据亲代投资理论,因为男性在性活动中是投资较少的一方——甚至可以简化为仅仅是射精的贡献,所以他们在短期择偶时就比较随意,至少没女性那么挑剔。不过,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是那么容易接触或得手的。只有那些具有“性的可接触性”的女人,男人才容易得手,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繁殖收益。所谓“性的可接触性”,简单说就是,女性在性的问题上不过于挑剔或苛刻,男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获得性行为的机会。显然,如果有那么一个男人,他把时间、精力和家庭(甚至家族)资源,都投入到一个不可能跟他发生性关系的女人身上,那他短期择偶的“优势”或意义就会完全消失。

从进化的观点看,男性进化出的短期择偶的“偏好”,正好解决了性的可接触性这一特殊的适应性问题。而我们今天的男性,正好是那些擅长短期择偶的远古男性的后代。我们凭经验就可知道,男人不喜欢过于正经、保守、缺乏性经验或者性冷淡的女人。男人一般对这样的女人都敬而远之,并视之为“老处女”。在这里,正好凸显出男人在择偶目的上的差异:如果是婚姻择偶,男性往往十分讨厌或拒绝那些衣着暴露、举止放荡的女人;而在婚外恋时,女人的这些特征却广受欢迎,因为这正好显示出了“性的可接触性”。

《包法利夫人》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药店老板奥梅一向是个正人君子,可有一天在咖啡馆里,在波马酒的作用下,他却就女人发表了一通“悖逆道德规范的见解”,表示就肉体方面的兴趣,他不讨厌娇小的美人儿,并取笑莱昂在追包法利夫人家的女佣人。莱昂出于虚荣心加以否认,说他只爱“棕色头发的女人”:

“你这是对的,”药店老板说,“这种女人性欲旺盛。”

接着,他附到朋友耳朵边,告诉他从哪些特征可以看出一个女人性欲旺盛,他甚至扯到不同种族的女人:德意志女人轻佻,法兰西女人放荡,意大利女人热烈。

“那么黑种女人呢?”见习生问道。

“那只有艺术家才有兴趣。”

这段引文表明,男人很可能进化出了觉察女人是否具有性的可接触性的特殊心理机制,而猎艳高手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更换配偶”:进化来的女性外遇的心理机制

阅读《包法利夫人》,你会有一个鲜明的感受,那就是福楼拜把爱玛的丈夫夏尔贬损得一塌糊涂:天底下再也没有比他更糟糕的男人了!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也许会抱怨福楼拜做得太过分了!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正是福楼拜的伟大之处:他必须深刻揭示爱玛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婚外恋的道路。这也就点出了进化心理学的一个主题:女性的外遇,是由其心理机制所支配的——就是为了“更换配偶”。

进化心理学家推测:在远古时期,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女性祖先并不是遵从“单一的”择偶方式(即依附于唯一的某个男性祖先),她们还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择偶方式——包括短期的、随意的择偶。同样,在现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女性都“从一而终”。那么,女性为什么要搞婚外恋?支配她搞外遇的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目前,进化心理学家这样推测:既然短期择偶的心理机制是进化而来的,那么在特定情境下发生随意的性关系,就一定伴随着许多“适应性收益”——即有利于人类生存与繁衍的收益。要不然,就不会出现今天如此众多的婚外恋现象。

那么这些收益究竟有哪些呢?美国进化心理学的领军人物巴斯的考查后认为目前研究者们至少提出了5种适应性收益:“遗传收益”、“更换配偶”、“获取和提高性技巧”、“操纵配偶”以及“资源获得收益”。为了检验各种“收益”的可靠性,他对女性外遇进行了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外遇的收益究竟有多大?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女性能自我察觉到发生外遇的可能性?同时,他还调查了那些乐于沾染“风流韵事”的女性,询问她们从中到底能获得哪些收益。巴斯在《女性的性策略》(2000年)中总结说:“女性能够从短期择偶中获得收益,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收益就是进化过程中驱使女性短期择偶策略形成的‘选择压力’的一部分;而那些真正促使女性短期择偶心理机制得以进化的适应性收益,也许并不能被女性意识到,也就可能无法主观地表述出来。此外,现代环境中女性获得的收益,也许并不能完全代表远古女性所获得的收益。”这里的意思至少是说,女性在搞外遇时,并不能“有意识地”感觉到“我是为了获得适应性收益”;其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为什么要搞外遇”。

爱玛结婚不久,便在心里一次又一次问自己:“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在现今,女人经常会哀叹:“嫁错了人!”如果女人感到确实嫁错了人,就比较容易通过外遇来解决。进化心理学家把“更换配偶”作为外遇的一种重要功能。也许,我们的女性祖先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有时候,你的丈夫会停止资源供应,甚至开始虐待你和孩子,此时,丈夫作为你的配偶的价值就大大地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测,远古女性就有可能从短期随意择偶中获益,以此来解决这种适应性问题;作为她们的后代,今天的女性当然也会照样“模仿”行事。

目前,“更换配偶”还只是进化心理学的一种假设,因为还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的支持。更换配偶假设还有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驱逐配偶”、“取代配偶”和“储备配偶”。“驱逐配偶”是这样一个假设:女性的婚外出轨可以帮助她“脱离”(也就是驱逐)原婚姻配偶。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文化中的男性,通常都会与“出轨的”女性离婚(也许男人的天性中就受不了老婆的出轨)。所以,外遇是一种较为有效地使婚姻关系破裂或尽快破裂的手段。

而“取代配偶”则是,女性可能仅仅是想要找一个“比丈夫更好的男人”,利用婚外恋作为更换配偶的手段。如果现任郎君不令人满意,那就找一个更好的来“取代”他。这正像进化心理学家海伦·费舍(Helen Fisher)在《爱情解剖学:一夫一妻制、偷情和离婚的自然史》(2002年)中所说的,“由于较少的接触和了解降低了女性第一次获取好配偶的机会,使得她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也许病害导致第一任配偶的繁殖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她寻找的第二任将拥有更高的繁殖价值。”

在《包法利夫人》中,也许是福楼拜着墨不够,让人觉得像爱玛那么“讲究实际”和“切身利益”的人,怎么就如此轻易地嫁给了夏尔?按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女性一般不会像爱玛那么轻率,特别是涉及婚姻择偶,女性更会把男人的经济现状或经济前景、社会地位(权力的大小)、身材高大和健壮作为首选条件。爱情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个排在中间或次要位置的因素。可是,爱玛却如此草率地“下嫁”给了夏尔!当然,福楼拜的确作了必要的交代:“夏尔头一次来贝尔托,正是她万念俱灰,对一切都再也不想了解,不想感受的时候。但是,对新生活的热切渴望,或者是这个男人的出现带来的刺激,使她相信,她终于得到了那种妙不可言的爱情。”请特别注意,福楼拜在这里用了“刺激”一词。我们可这样理解,正是爱玛的浪漫、幻想、虚荣心、冒险、多愁善感等人格特质,使她步入了一场草率的婚姻。

至于更换配偶的第三种具体形式——“配偶储备”,则更好理解了。在与现任丈夫保持婚姻关系的同时,私下偷偷地“储备”一个中意的男人,即“脚踏两只船”。一旦婚姻破裂或离婚,“储备”的男人即可作为后备丈夫替补上来。

爱玛外遇收益之一:“获取和提高性技巧”

我们还有必要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爱玛外遇的原因。上文说过,女性外遇至少有5种适应性收益。其中,“获取和提高性技巧”,正是寻求婚外恋的女性执著于婚外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按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婚外性行为的收益,就是为了获取和提高性技巧。这一收益具体来说有三方面:一是直接得到性欲的满足;二是能够提高性吸引、性诱惑等维持夫妻关系所需要的技巧;三是通过婚外性伴侣而间接地摸清丈夫的性嗜好。

就爱玛来说,她婚外性行为的收益,显然是第一方面——直接得到了性欲的满足。福楼拜似乎不遗余力地描写了这一点。首先,从天性(“天生的特质”)上看,她就是一个纵欲(“情欲如火”、“纵情淫乐”)、放荡、挑逗、撩人和充满诱惑的女人。她具备天生的挑逗和撩人的技巧。例如,在爱玛与夏尔交往的初期:

有一次,时逢化冻,院子里树木的皮渗着水,屋顶的雪在融化。她到了门口,回转去找来阳伞,撑开来。阳伞是闪色缎子做的,阳光透过,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闪烁。伞底下,她脸上挂着微笑,领略着融融暖意;雪水一滴接一滴,打着紧绷的闪缎,嘭嘭有声。

有文学家解释说,这一段场景描写得特别“色情”:爱玛故意摆出一种诱人的姿态,即使那么迟钝的夏尔,也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雪水“嘭嘭有声”地滴落到闪缎阳伞上的声音,让他如痴如醉!

又有一次,爱玛请夏尔喝酒。他说不喝,她便笑嘻嘻地提议“陪她”喝一杯。

于是,她从碗橱里找出一瓶橘皮酒,踮起脚尖取下两个小酒杯,一杯斟得满满的,一杯等于没有斟。碰过杯,端到嘴边喝,但酒杯几乎是空的,她不得不仰起头来喝。只见她头朝后,嘴唇前突,脖子伸长,但什么也没喝到,她笑起来,便从两排细齿间伸出舌头,一下一下,轻轻嘬着杯底。

好一个男人陪女人喝酒!这一“象征性”的喝酒姿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爱玛那勾魂摄魄、动人心扉的调情、撩人的技巧,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哪怕是像夏尔那样木讷、呆板的男人,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

爱玛还有很多典型的身体特征来外显地倾泻她的情欲:

一是“咬住嘴唇”:“她那显得肉感的嘴唇,平时不说话时,她总是轻轻地咬住嘴唇的。”当莱昂来看她时,她“咬住嘴唇,血往上涌,从头发根到脖子,满脸绯红”。她生气的时候往往也是:“爱玛咬着发白的嘴唇,手里搓着一根她掰断的珊瑚枝,怒目盯着夏尔,一双眸子像两支随时准备发射出去的火箭。”

二是“久久地颤抖”。这一身体特征外显出爱玛的情欲难耐、欲火攻心。少女时期在修道院偷偷看色情画册时,“她微微颤抖”。第一次与罗多尔夫发生性关系时,“她的呢袍与他的丝绒外套粘贴在一起。她仰起白皙的、鼓鼓的颈子,发出一声叹息,浑身酥软,满脸泪水,从头到脚猛一震颤,将脸藏起,顺从了他。”而当她与莱昂热辣辣、情切切地做爱时:

她急不可待地脱衣服,抓住紧身褡的细带子一扯,带子像一条水蛇,哧的一声绕着她腰际溜下来。她赤着脚,踮起脚尖,再次走过去看看门是否关上了,然后身体一抖,就把所有衣服抖落在地上,脸色苍白,默不作声,神情严肃,扑到莱昂怀里,浑身上下,久久地颤抖不止。

爱玛在外遇中的确得到了性欲的满足。而她之所以要婚外性行为,正是由于夏尔的性无能。福楼拜极其微妙而又诡异地向读者暗示了这一点:在新婚典礼的第一天,夏尔的表现不佳,因为他生性缺乏幽默,连客人们在宴席上说的那些俏皮话、绕口令、双关语、恭维话和粗俗语,他都只能勉强应付。但第二天,夏尔仿佛换了一个人,“就像昨天的新娘子一样活跃”。什么也不掩饰,喊她“我太太”,而且用的是昵称;人们看见他在树下揽着她的腰,一边溜达,一边用头蹭她胸前衬衣的花边。

可爱玛的表现刚好相反:头一天还兴高采烈,可第二天却“反倒不露声色,讳莫如深,连最机灵的人也捉摸不透。当她打身旁走过时,大家心情高度紧张,打量着她”。福楼拜在这里给我们打了个哑谜:爱玛对洞房花烛之夜夏尔的床上功夫不满!已经开始表现出某种失望了。至于人们所称的“蜜月”,那也只是夏尔能感受到的东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没有半点忧虑,“他心里充满昨夜的欢情,心境恬静,肉体满足,独自咀嚼着他的幸福”。请读者注意这里的“独自”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夏尔“独自”享受性的满足,而爱玛与此无关。于是,爱玛的外遇势所必然地发生了。正是在与罗多尔夫的性经验中,她深切地感受到,罗多尔夫“身体那样强壮,体态那样俊美;审时度势,那样富有经验;情欲宣泄,又是那样如痴如狂!”

爱玛外遇收益之二:更换丈夫夏尔

爱玛确实是在外遇中获取和提高了性技巧,但她仅仅是享受了自己性欲的满足。在这婚外性行为的收益中,她既不是为了提高性吸引、性诱惑等维持夫妻关系所需要的技巧,也不是为了通过婚外性伴侣而间接地摸清丈夫的性嗜好。所以,“获取和提高性技巧”这一收益,还不足以解释爱玛为什么要外遇。实际上,通过外遇而更换掉丈夫夏尔,才是爱玛外遇的最终心理根源。

近来,进化心理学提供了大量观察与实验证据,表明“更换配偶”是女性外遇的直接目的之一——当然她并不是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进化心理学家格拉斯和赖特(Glass and Wright)研究发现,在和现任丈夫相处时,那些有外遇的女性,无论从情感上还是性生活来说,都比那些从一而终的女性更不幸福。这种“不幸福”感,是她们寻找外遇的原因。

1992年,格拉斯和赖特研究了女性对外遇所做出的17种“辩护”——为外遇提供“合法的理由”,从“寻找乐趣”、“第一次私通的快乐”、“感觉很特别”、“被爱”、“友谊”,到“性满足”、“提升职位”等。结果发现,女性把“爱情”(例如,和他人共坠爱河)和“情感上的亲密”(例如,理解你的处境和意愿)列为最有力的辩护理由。总体上说,77%的女性把“爱情”列为强有力的辩护条件。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爱之不足致使她们去寻找外遇。

巴斯在《女性的性策略》中,调查了女性对外遇中获得“28种收益”的可能性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女性都认为,有外遇的女人,更有可能与现任丈夫关系破裂(居于可能性收益的“第6位”),而她也更有可能找到比现任丈夫更好的男人(居于可能性收益的“第4位”)。有趣的是,在巴斯的这项研究中,其理论所预测的可能性最大的收益——“性满足”,在调查的结果中并不是最重要的。

爱玛的情况刚好与此相似。她在外遇中获得的性满足,实际上只是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最终还导致了她的毁灭。随着婚姻生活的平淡无奇,越发坚定了她更换配偶的决心,而“更换”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私奔。

爱玛最先想到私奔,是在她和莱昂有爱意但尚未出现越轨行为的时候。当时,莱昂已经去了巴黎,她后悔自己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便把因烦恼而生的种种怨恨,统统发泄到夏尔身上。她“多次跃跃欲试,想与莱昂一起私奔,逃得远远的,到天涯海角去尝试一种新的命运”。当她与罗多尔夫的婚外恋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有一次,她长叹一声:“我们去别的地方生活……随便什么地方……”后来每次和罗多尔夫幽会,一开口就离不开私奔的话题:“把我拐走吧……”并沉浸在这样的白日梦中:“四匹马不停地奔驰,八天来她被它们带往一个新的国度,永远不再回头。她与罗多尔夫手拉着手,不说一句话,只顾往前走啊,走啊……”直到罗多尔夫的逃离,彻底击碎了她的梦想!

爱玛更换配偶的决心是义无反顾的!尽管后来她发现第二任情人莱昂照样软弱、平庸、小气、胆小,甚至到了最后负债累累、山穷水尽之时,她也没有指望得到夏尔的原谅。即使夏尔无论如何都会原谅她,可他的“原谅”,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爱玛筹钱的一切办法都试过了,再也没有任何行动可采取的时刻,她想象着:

等夏尔回来,只好对他说:“你出去吧。你脚下的地毯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整个家里再也没有一件家具、一枚别针、一根干草是你的。是我害得你倾家荡产的,可怜的人!”

听了她的话,夏尔一定会哇的一声痛哭流涕;然后,等惊魂稍定,他又会原谅她的。

“是的,”爱玛咬牙切齿地自言自语,“他会原谅我,可是也认清了我的真面目,他就是有一百万献给我,我也不会原谅他……绝不!不!”

“他就是有一百万献给我,我也不会原谅他”!这句豪言壮语,既表达了爱玛勇于付出代价,敢于承担责任的凛然气概,又表明了她誓死更换配偶,尝试新生活的决心!

爱玛外遇的情境因素:夏尔“性嫉妒”的丧失

尽管福楼拜让我们相信爱玛的外遇是其“天性”使然,但按心理学观点看,如果不具备相当的情境因素,她偷情的欲望就很难转化为实际的外遇行为。而她的两次外遇行为居然都实现了,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是:丈夫夏尔丧失了“性嫉妒”的能力。换言之,由于夏尔没有采取任何“留住配偶”的有效行动,客观上便促成了妻子外遇的发生。

在关于“两性冲突”的研究中,进化心理学家发现,“性嫉妒”(sex-ual jealousy)是男女之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一种激烈冲突。而且,性嫉妒的性别差异极大,特别是男人的性嫉妒,无论是嫉妒的内容,还是嫉妒的表现形式,都比女性要强烈得多。基于性嫉妒的两性差异,西蒙斯等进化心理学家,还特别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男性的性嫉妒,是男性进化而来的一种专门的心理机制,用以抗争“戴绿帽子”所付出的多种多样的潜在代价。

一种特定的心理机制,是用来专门解决特殊的适应性问题的。那么,作为男性的一种心理机制的性嫉妒,则可以利用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适应性问题:其一,性嫉妒使男性对配偶可能发生背叛的各种“环境”或情境十分敏感,从而有助于他提高警惕。其二,性嫉妒使男性做出某些防备行为,以减少配偶与其他男性发生接触。其三,性嫉妒使男性尽量满足配偶的要求,而使对方没有理由背叛。其四,性嫉妒使男性威胁或阻止对自己配偶感兴趣的男性。

然而遗憾的是,上述几种在性嫉妒心理支配下采取的留住配偶的途径或策略,夏尔并不具备。也许你会说,福楼拜写得太过分了,以致夏尔愚蠢得连老婆的背叛线索都觉察不到。我想,福楼拜这样写,自有他的道理。他是想为我们提供一个因丈夫不嫉妒而致使老婆越轨的绝好案例。

夏尔,确实是一个从来不知道嫉妒或怀疑妻子不忠的男人。在新婚之初,夏尔沉浸在幸福之中,没有半点忧虑。他钟爱她。在他的心目中,天地再大,也“不超过她罗裙的幅员”,他时常还责备自己爱她爱得不够深。甚至当爱玛因与罗多尔夫私通时,夏尔都觉得爱玛从来没有“这个时期”漂亮,简直漂亮得难以形容时,夏尔仍然“像在新婚期间一样,觉得她楚楚动人,无法抗拒”。特别是在爱玛与莱昂幽会期间,他本来已经得到了一个不忠的“线索”(爱玛谎称在卢昂的朗卜乐小姐那里学钢琴,然而当夏尔见到这位钢琴教师时,她却说不认识爱玛),但这也没有引起他的怀疑。而在爱玛自杀之后,有一天他在阁楼上捡到了一个小纸团,看到一个小小的“R”字。不过,他还是觉得这R代表的是“尊敬”的(Respect),便不由得仍往好处想:“他们之间也许有过柏拉图式的爱情吧。”由此,福楼拜以嘲讽的口吻说:“夏尔不是那种好寻根究底的人,发现了证据,反而立刻退避;他的嫉妒之心也并不强烈,完全被巨大的悲痛淹没了。”

当然,夏尔只是一个极端的事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男人毕竟少见。但夏尔的悲剧告诫我们:不知道嫉妒,不懂得如何留住配偶的男人,由此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1. 罗国林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除非特别说明,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