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没成就感
作者:这些年您创作剧本的情况如何?
芦苇:我这十年期间,写了十部剧本,只拍了一部,就是《图雅的婚事》。这不是笑话吗?神经不坚强的人很难撑下来,太没成就感了。
《霸王别姬》那个时候,写了大半可以拍出来。后来是写了,钱也拿到了,但就是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拍,或是还没拍出来。很没成就感。剧本写出来,如果不拍,那就是一堆纸。
我跟艺谋是说得多,做得少。说了三部剧本,只拍了《活着》。跟凯歌,也是这样,拍成的也就《霸王别姬》。
作者:这几年中,您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芦苇:比如说《岁月如织》,讲的是陕西一家农民五十年的家族史。2010年写完这部戏,现在还在运作中。还给日本导演小泉尧史写的《李陵》,也是运作当中。
还有《杜月笙》,提纲三万字,光这个提纲我就写了一年半!案头工作已经做完了。现在由制作单位去申报立项。我坚信,如果某天杜月笙这个题材可以投拍,会有十个公司扑向它。杜月笙毕竟是中国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片子是一部中国式的社会史诗。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社会公众人物,而不是一个单纯的黑帮人物。他对中国商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活着》里有一句台词,葛优回家的时候,“怎么连爹都叫不出来了?我走的时候还好好的……”就这么一句朴实的台词,却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中国电影的好台词多吗?
芦苇:中国电影的好台词太少了,不下功夫,很多人没这个能力。台词干瘪,没有个性,味同嚼蜡。
台词至关重要,台词是戏的血肉。戏生动不生动,靠人物的动作、台词来体现,有没有人气,台词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台词朴实,但是催人泪下?因为台词最重要的,一是准确,二是生动。只有准确了,才会生动。
作者:当年您在写《霸王别姬》的时候,我知道您对语言可是下了一番狠功夫的。
芦苇:不同语言有各自的魅力,注意它的语言特点,未必要娴熟,但至少能运用。它是怎么思维的,它是怎么表达的,它是怎么展现人物心理的,语言太重要了。
写《霸王别姬》前,我专门到北京住了几个月,就为了感受北京人是怎么说话的。老舍先生的话剧一遍遍看,一句句揣摩京味儿台词。还读了好多的京派小说。我是西安人,但是这个戏拍了以后,凯歌跟我说,老北京人特爱这部电影。戏里的京味儿台词,北京人看了也觉得好听过瘾。
这就对了,我们只凭台词,就知道这个戏的地域性。这是老生常谈了:深入生活。这话老掉牙了,但不变其理。
影视的语言不能卖弄。生僻词汇我也掌握很多,但尽量不用。柳青小说《创业史》既保留了陕西的方言味,读者阅读起来又没有障碍。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做得很好。方言与文学语言的平衡,要控制住,不能卖弄,要很有分寸感,也准确。
《金陵十三钗》也用了很多南京方言,拿捏的分寸感很不错。虽然是方言,但你能听懂,这就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