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谨防“上访”偏了向
现今,如果在基层干部中来个问卷调查:“时下,哪些工作最难做?”
回答“上访”的,恐怕不在少数。
稍一留心你会发现,有些地方政府的大门前,不时围满了“上访”的人群。尤其是夏粮统筹和春节前后,有时,一天好几拨。
农民遇到问题找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本无可非议。但在有些地方,“上访”往往偏了向。
这些年,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信访工作,除设了专职信访部门外,许多地方还把农民“上访”同干部考核挂起钩来。有一个地区明令各县:每一年度,凡发生赴京、赴省集体上访,或赴市上访超过10批的,解除县委书记、县长的职务。县里又将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里。如此,干部对“上访”,自然不敢稍有懈怠。
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防止个别干部侵农害农。但一些不法分子却乘机钻了空子,利用干部惧怕“上访”的心理,裹挟群众向政府发难。我挂职时,曾对县里的“上访”情况做过系统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甚至不明白缘何“上访”。你问:“你们‘上访’,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会有这样的回答:“我看别人来了,也就跟来了。”或是:“俺村的某某人让来的。某某人在俺村厉害着呢,谁敢不听他的!”
这里的“某某人”,要么是村里的宗族大户,要么是无人敢惹的地痞村霸。“某某人”“上访”的真正目的,兜底翻出来,大都不很磊落:有的是想推倒现任村级班子,取而代之;有的是被政府处理过,心怀怨恨,想乘机报复。
这种“上访”带来的问题,首先是影响了政府的正常工作。挂职时,我会经常接到县政府办公室的电话:“王县长,快躲一躲,又有人来‘上访’了!”
那就躲呗!不躲怎么办,群众提出的许多问题,譬如更换村支书呀,不交提留款呀,你一时根本无法解决。如果被堵起来,一天什么都干不成。
有一次印象最深:虽然接到了县政府的“报警”电话,可我没能躲得及,只好把自己反锁到屋里。不一会儿,上百个群众冲进了大院,挨个敲领导的门。当然是都不在。群众开始发泄心中的不满,把院子里的花盆挨个砸破。有个领导洗了床单晾在外面,也没能幸免,几个妇女一边往上吐唾沫,一边往上踩脚印。
一位乡党委书记曾对我说,为了将“上访”消灭在萌芽状态,干部们天天提心吊胆。他们在每个村都安置了耳目,一有风吹草动,乡里赶紧派人前去“灭火”。一次,有个“上访”重点村有人造出风声说,某月某日一大早全村要到市里上访。乡里接到密报后,很是紧张,当天凌晨两点多钟,乡里的全体干部就分守在通往市区的各个路口。谁知,等到中午仍不见动静。原来这伙人虚张声势在村口闹了些动静后又都回去睡觉了——原来是逗你玩哩!
这样的“上访”,还加重了群众的负担。这些人“上访”的目的,原本就不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只是想把影响造大,浑水摸鱼。所以,上访时,大多是前面一辆挂着横幅的大卡车开道,后面农用机动三轮车一辆接一辆,有时候达几十辆、上百辆。有的村没有那么多车,群众被迫凑钱到邻村租车。我曾在一个小村做过调查,群众一年上访租车的费用,人均超过了20元。
这种“上访”,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某村有个泼皮,严重违反治安管理条例,乡里依法对他进行了处罚,他竟裹挟了几个村的群众,多次到县里、市里“上访”,要求更换乡领导班子。最后,还闹到了省里,惊动了中央……
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问题,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积极改进工作作风,真正成为群众贴心人,正是每个干部必须努力的方向。但是,对“上访”中的这些不正常现象,我们绝不能姑息。个别泼皮无赖在街头争强斗狠并不可怕,一两个联防队员就可以将其制服;但是,这些人一旦裹挟了群众,甚至左右了基层政权,造成的危害可就大了。
因此,重视“上访”和纠正“上访”中的偏差,同样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