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痛悼念宁可恩师

永远的怀念:宁可先生追思集 作者:郝春文 编



沉痛悼念宁可恩师

周发增 赵素珍

2014年3月的一个上午,赵素珍从校园回家对我说,宁可先生于2月18日走了,告别会也开过了。我听后,先是一怔、愕然,接着我俩面对着哽咽。我俩都是宁先生的学生,1956年考入北京师院(现首师大)历史系,是本系的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在历史系的迎新会上我了解到系里有四大名讲师,其中三位是青年讲师,按年龄依次是谢承仁、齐世荣和宁可先生。宁可先生时年只有27岁,但他渊博的学识、业精于勤的严谨学风、倾心扶持学生的师德,使得他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越来越深受学生的爱戴与尊崇。

回顾我们上大学及以后的成长,离不开宁可和齐世荣两位先生的教诲、关心和培养。我和赵素珍在给宁、齐二位恩师送呈所编著的《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时,在扉页上写的是“汇报,谢恩师”,以此表达我们感恩的心声。在此书的后记中,有关宁可先生写的是“……能如此者”,“大二时宁可先生组织的科研小组,对我进行科研的启蒙、引导及以后几十年对我学术、工作上的成长关怀……”。

宁可先生的教学过程,是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在授之以渔时,重在告之于渔中养鱼。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关心着学生的成长,我就是深受其益的一个。如在大二科研小组活动中,宁可先生讲,这次科研,不只是要求通过学习,进行科研的实践,写出文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次科研实践,学习和尝试各种进行科研的方法。先生告诫我们,搞科研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必须刻苦读书、潜心钻研,不可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其次要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用心地进行梳理;还必须读有关史论,既要读前人的论述评价,还要了解近人的著述、论说,特别是尽量了解和掌握在学术争论中已经取得一致和基本一致的观点和论述,知道还存在哪些分歧,自己的倾向、看法和迷惑之处。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要学会通过目录搜集相关资料,要会抄资料,写札记、读书笔记,偶有所得、所思要及时记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确立自己的主题思想。确定重点,找出难点,列出大小标题式的提纲,形成框架,始能动笔。写出初稿后,要下功夫读初稿,进行再学习,认真琢磨,仔细加工。要记住,进行科研要长年累月地下功夫,遇到枯燥的资料或是难点时,要能静下心来,从细磨细研中找出乐趣,始能真正进入境界。宁先生的这次启蒙教育,使我受用终生。

1960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历史教研室工作。一次,我讲世界中世纪史的部分课程时,回校听戚国淦先生的课,在系办公室遇到宁先生。先生细心地问了我的工作情况。当我提到我想到中学任教,想在第一线的教学实践中搞科研,为此张夫院长找我谈话,让我安心做好教研室的工作,进一步办好由我筹建并负责的“历史教师之家”,为市历史教师备课创造出更好的条件,研究教师的进修,也是重要的科研。不过,我仍有犹豫。宁可先生开导我说:“领导是从全局考虑工作和教师的安排与发展,这也是对你的器重,要珍惜。只要有心,就有科研的天地。个人的得失,也必须放在全局中去衡量。以后在工作中如有什么困难,回系里说说,系里会帮助每个学生的。”当我提到当前农民战争的问题讨论很激烈,我在“历史教师之家”经常遇到老师和我探讨并索要资料,而我现在能办到的只是将搜寻到的这方面的有关论文、专著陈列出来,教研室正拟请专家举办一次有关农民战争的讲座,我想请宁先生去作这个报告时,先生稍作停顿,当即明确表示支持我的工作。先生的这次报告,参加的教师有近四百名。以后又应广大教师的要求,以“历史教师之家”的名义,播放了两次录音,每次到会的都有一百余人。还曾特地为十余位或七八位教师放过若干次录音。这次宁先生是教我如何做人和为人的教育,还有他以身作则的垂范,让我一直铭记在心,也是终生受用。

改革开放以后,宁先生有一次到我同院的他的战友赵先生处探访。他走后赵先生对我说:“宁可来了。”我说:“他是我恩师。”赵先生说:“宁可让我转告你,说你应该回师院工作,更能发挥作用,如果想回,可以找他联系。”先生之命不可违,先生的提携更机不可失。我当即与我同班同学、时任系总支书记的康泠,院人事处长向福先联系,他们都表示支持。很快我的另一同班同学林健柏来市教育局——我的工作单位找我,说院教科所拟成立教材教法研究室,问我有意否。就这样我回到了母校。这也是我在宁先生的关怀、提携和指引下,同学们的帮助下,经历了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1987年,漆绪邦副院长找我谈话,说杨院长亲自点名,让我去学报主持工作。我当时在教科所正处于个人科研高峰期,而学报工作任重事繁、难处多,对个人科研会有很大影响,有的同学、同事也来劝我不要接任这一工作。我在犹豫中去找齐世荣和宁可两位恩师听取意见,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当我请宁先生担任学报编委时,他说:“让杨生民去吧,我会随时关注学报工作的。”以后在校园遇到宁先生时,他多次与我谈学报工作,并给予鼓励。先生的亲切关怀,自是我工作的动力。

2010年12月,我与赵素珍去宁先生家,送呈我们编著的《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一书谢恩师时,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一对学生夫妇。先生与我们俩谈人生,谈同学们的学术成就,还从他的书丛中抽出他的著作《宁可史学论集续编》、《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成庆华史学文存》三本书赠予我们。恩师之情非言词可表,这是我们永恒的留念。

宁先生走了,但一切恍惚如昨。他高尚的品德、精湛的学识、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在学术上、教育工作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将会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