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守正出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编辑《〈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感悟

春华集:2017年度中华书局员工文选 作者:中华书局


守正出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编辑《〈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感悟

贾雪飞

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各种类别的文化讲堂,各种题材的历史著作,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为普遍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但随之而来,传统文化到底该怎么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反思。

回首历史,中华文化向来有“出新”的特质。例如从汉代佛教东来到魏晋玄学,再到宋明理学和王学,中华文化在吸纳佛教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每个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中华文化的本体核心,无论其呈现形式如何,都一直被谨守传承,在每个时代都未曾动摇过。“守正”“出新”,正是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仍活力四射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当下,如何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做到“守正出新”?尤其在面对大众的文化传播中,既守住传统文化应有的“正”,同时又能出得时代特色的“新”?

从出版角度来说,守住传统文化的“正”,首先要求作者守得住传统文化的底线,要有足够多的学识储备和足够深的文化修为,对传统文化做“正解”;其次要求出版的文化内容本身具有正能量,是经过作者辩证取舍后所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出得传统文化的“新”,对作者的要求就更进了一步,要求作者有学力、有见识、有眼光、有思想,还要有对社会国家的关怀和担当意识。具备这两点的,文史方面的专业学者、研究者当仁不让。

近年来,专业研究者不乏面向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之作。最负盛名的当属孙机先生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樊树志先生的《晚明大变局》。两书均是专业研究者书写的传统历史文化之作,均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烈欢迎,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守正”且“出新”的传统文化之作。如今,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进一步加强了这方的阵容。

张国刚教授早年治学隋唐史研究时,就通读《资治通鉴》,考辨源流、辨析史料,以学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反思力发掘《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和史著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其早年的成名作《唐代藩镇研究》。后来在清华大学开设《资治通鉴导读》课程后,张教授更是立足原典,以大众史学传播为己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心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大众语言,探讨《资治通鉴》留给后世的历史智慧和当下生活可以汲取的处世之理,小可修身齐家,大可经世治国。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就是在张教授为清华大学学生授课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以《资治通鉴》原典为依托,精心选取了二十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点,从三家分晋到大唐盛世终结,纵论古今的同时,亦不乏中西文化比较大视野下的精到点评,令读者时有豁然开朗之感。

经世情怀是贯穿本书始终的精神关照,这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初衷一脉相承。张国刚教授说,历史就是前人在应对各种挑战后,给我们留下的一些经验总结;读史就像看高人下棋,熟读历史,我们对人间的不同的挑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诚然!

同其他的好书一样,可读性是本书第一亮点。诚如樊树志先生所言,“历史学者,讲历史必须好听,写历史必须好看”,这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不仅以生动的讲故事的方式来解读传统经典蕴含的历史智慧和当下价值,而且在每个故事中,还会不时加以提点,给读者提供人生韬略。如开篇讲“三家分晋”时,张国刚教授说,“三家分晋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是带好队伍”;又说,“有担当、有事业、有未来的人,尤其将来可以成为领袖的人物,应该比别人更自律”。再如讲到“亡秦必楚”时,他说,“整个战争,项羽都在自己打,谁也打不过他;而刘邦却自始至终在下一盘棋。刘邦最大的本事,在于他会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有生命的书,必定是有灵魂和思想的书。《〈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自问世以来广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也正是在于它有灵魂和思想——它是学术名家解读传统文化名著之作,谨守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它是在作者深厚学历和宏阔学术新野下的新见迭出之作,做出了时代特色的“新”。在当今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面向大众的传统文化之作,以“守正出新”来讲传统文化,必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下去,使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树常青。

(原载2017年3月2日《光明日报》,作者系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