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秋色连波,不关风月:宋词原来这么美 作者:八月安妮 著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1],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2]。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3]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4]。和[5]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

[1]冰绡:洁白的绸。

[2]蕊珠宫女:指仙女。

[3]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4]无据:不知何故。

[5]和:连。

译文

杏花薄弱的花瓣像是用白绸一片片裁剪出来的,层层相叠,摞在枝头,静美清新,赛过淡妆的仙女。然而那娇弱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凄风苦雨一来,愁意在人间四散。院落中只剩一地寥落的花痕,不禁问道,这又是第几番萧条的暮春之景?

我被一路拘押去了北方,谁能够体会这重重的离恨?这双燕子,又怎能理解人的心情?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哪里还能看到故宫的影子?细细思量,却只能在梦里归乡。可又不知是何缘故,近来竟连梦也没有了。

赏析

一宵冷雨葬故国

这是宋徽宗赵佶于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在途中所写的词,是词人悲惨身世的写照。全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抒发对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的感慨。帝王与俘虏两种生活的对比,使他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音,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词的上阕先以细腻的笔触对杏花饱满的线条、流畅的色彩展开描绘:片片俏立枝头的花瓣,仿佛是先由一叠叠洁白的缣绸裁剪而成,又轻轻地拍打上浅淡均匀的胭脂。词人将杏花拟物又拟人,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静美的杏花图。“新样”三句,先承接上文,将杏花拟作装扮入时的美人,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比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还要胜三分。“羞杀”二字,是说连天上的仙女看见它都要自愧不如,以进一步强调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不同于凡俗的花,也充分展现了杏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

接着,词人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日杏花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过不了多久就逐渐凋谢,娇嫩的花朵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的时候,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里不仅是在怜惜杏花,同时也是在自怜。试想词人以帝王之尊,沦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容易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愁苦”之下接一个“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似。

词的下阕,以杏花的由盛转衰暗示词人自身境遇的急转直下,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前三句写一路走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词人在这时不禁有所触发,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然而他转念一想,这对无知的燕子又怎么能够理解自己百转千回的愁绪和遗恨呢?

“天遥”二句是徽宗叹息自己父子同时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同被金兵虏往异国他乡,路途是那样遥远,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的故宫,真可谓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下句在内容上紧接上句,以反诘的形式,不仅表现出对故国的怀恋之情,更点明此生再无法返回汴梁的悲凉现实。绝望之际,词人只得在梦中几度重临旧地,靠梦里的温存汲取片刻的安慰。

结尾两句补写一笔,为笼罩全词的绝望情绪收尾。晏几道《阮郎归》的最后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均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梦中的一切,本来就是虚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了,看来真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词人的心灰意冷可见一斑。真真是哀痛至极,肝肠寸断!

漫志

可叹生在帝王家

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薨,死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赵佶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赵佶即位后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后人称之为“北宋六贼”。赵佶生活穷奢极欲,政策上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华阳宫等宫殿园林。他还设立苏杭应奉局,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运送花石的船队不断往来于淮汴之间,号“花石纲”。这些江南奇石被运送到汴京,投入园林的修筑,最终建成了赫赫有名的“艮岳”。北宋政府历年积攒的财富很快被挥霍一空。“花石纲”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谁家只要有花石被看中了,官员们就带领差役闯入民宅,用黄纸一盖,告明宅主这是皇上所爱之物,不得损坏,然后就拆门毁墙地搬走花石,组织船队将花石运送到汴京。有一次官府要行船运一块四丈高的太湖石,一路上强征了几千名民夫摇船拉纤,遇到桥梁太低或城墙水门太小的情况,负责押运的人就下令拆桥毁门。有的花石体积太大,河道不能运,官员就下令走海道运送,常常酿成船翻人亡的惨剧。百姓在这般残害之下痛苦不堪,方腊、宋江等人揭竿起义,赵佶又派兵进行血腥镇压。

赵佶还崇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据说,他的生日本是五月初五,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成了十月初十;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赵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是他在艺术上造诣颇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他书法技艺高超,独创了“瘦金体”。同时,他的工笔花鸟画也堪称一绝。

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完颜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的协助下,直取汴京。赵佶接到报告,连忙下令撤去“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然而此时金兵已经长驱直入,逼近汴京。赵佶又急又怕,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没喘上来,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来纸和笔,写下“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儿子赵桓(钦宗),然后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纲击退,赵佶这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将赵佶与其子赵桓废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文武百官、教坊乐工、技艺工匠,以及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和天下州府地图等齐齐押往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赵佶被金国囚禁了九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两国协议,将赵佶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