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 作者:夏传才 编著


前 言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吟诵这些篇章,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的赞歌。它们又是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使我们欣赏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的情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游祖国名山大川、游览名胜古迹,吟咏古人的名篇佳章,对于开阔眼界,拓展胸襟,增进知识,提高旅游质量,以及发展旅游文化事业,都是有益的。


寄情山水

在《诗经》、《楚辞》中已有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然而只是当作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还不是山水诗。

建安时代曹操所写的《观沧海》,开始以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这就是其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大胜,班师路经碣石(原在河北昌黎县,后沉陷渤海中),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的豪迈诗章。诗篇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全诗以沧海为中心,动静并用,虚实结合,展现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光涌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宏图。以后写大海的诗,很少出其右者。这首诗传诵了一千八百年,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所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词中的“魏武遗篇”,指的就是这一首。

魏晋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统治下隐逸林野,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世外的情趣,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山水诗人。南朝的谢灵运、谢脁是其中的代表,称“二谢”、“大小谢”。大谢的名作《登池上楼》,写景刻画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他写景为了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春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小谢的名作是《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即将远离故乡京邑(今南京)的前夕。它通过对故乡美好景色的描写,表现依恋难舍之情。诗人笔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密,描绘景物的真切生动,成为传世名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我国早期山水诗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山水诗发展纯熟的时期。统一、强盛、繁荣的唐帝国,曾是中国封建社会兴盛的黄金时代,为诗人提供了长期漫游祖国山河的条件。盛唐社会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的时代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较前人大为开阔。

初唐四杰开始把诗的题材由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抒发他们怀才不遇、郁郁不平的慷慨悲凉的情怀。陈子昂、宋之问的山水风景诗都寓情于景。崔颢的《黄鹤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会背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没有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诗被称为“千秋绝唱”,“唐人七律第一”。全诗以情为主,写烟波江上日暮怀旧之感,意得象先,神行语外。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山水诗的特点是寄情山水。他们高蹈于现实之上,于山川林野中寻求生活的情趣,描绘自然美,表现出世隐居的恬淡心情;当然,他们又不是真隐士,又时或流露出用世的愿望,吟咏出慷慨雄浑之音。孟浩然的代表作如《宿建德江》下:“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触景伤怀,毫无雕饰,它即景生情,体物得神,言尽而意未尽,描绘了建德江边恬静清新的暮色,抒发了客子的淡淡哀愁。

王维是诗人兼画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作品以写意为主,求其神似,代表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山居秋天傍晚的景色,用热闹的字面不写热闹的境界而寓静于动,创造出幽静的气氛,皎洁的明月,石上的泉水,喧闹竹林里的浣女,摇动莲花的渔舟,在恬静中又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这幅山水画赏心悦目,清新秀丽,让人怡然自适。他的另一代表作《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墨极淡,却雄伟清奇,以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为背景,把浩瀚的水势、苍茫的山色,构成浑然一体、意象飘逸的水墨画。

中唐白居易的山水诗与他的新乐府诗不同,而接近山水诗派,但更为明快、恬适,如《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又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两首都描绘得色彩浓艳、景色瑰丽,绘形绘色,富有情味。它在艺术上用经过提炼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语,以贴切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画面中包含着对山河的珍爱。

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是孟王诗派的支流,他们的作品同样寓情于景。由于大唐帝国趋向衰落,诗人在政治压力下遭遇坎坷,他们的山水诗有一种苍凉的声调,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钓图,又是以比兴寄托自我人格的一帧写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句诗是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层次,又有中心,广阔辽远、安谧冷寂,天地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笼罩,飞鸟绝迹,渺无人迹,构成独特的意境。诗人以渔翁自喻,身处逆境,不向恶势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赏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山水诗派的诗,大都寄寓诗人个人的情感,因而长于情韵。


祖国山河的赞歌

盛唐时代的李白,擅长各种诗体和题材,他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却超越前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山水诗充分体现盛唐的时代精神,以浪漫主义的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奔放的风格,瑰丽的语言,描绘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他壮游山川,放浪形骸,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情。他的《蜀道难》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随着反复咏叹的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川画卷,雄健的笔力蕴含着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他的山水风景诗,意境恢宏,构思神奇。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构成雄伟的景观,那惊诧赞叹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写出大山对峙雄伟,长江激流奔腾,它充满巨大的生命力,冲决一切阻遏前进的障碍,青山、白帆、红日衬映,江山多娇,引人神往。《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如行云飞鸟,猿声,山影,大江一泻千里,寄寓了作者豪放和欢快的心情。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拟人化,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李白写下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诗,谱写一曲又一曲祖国山河的赞歌,表现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后人如苏轼等吟咏山水虽也受李白的影响,苏轼略有近似,其他诗人更达不到他那样的气势和神韵。

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他青年时代的《望岳》咏东岳泰山,为千古传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首联写远望之色。“岱宗”是泰山的尊称,作者设问: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呢?然后自答:从齐到鲁都可以望见它青青的颜色。“未了”即“未尽”。次联写近望之势。“造化”指大自然,“钟”是聚集的意思,这一联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阳早晓,一个“割”字写出泰山莽苍苍地矗立的高大形象。三联是细望之景。仔细一看,山中层云迭起,使人心胸为之激荡,鸟儿飞归山林,越飞越小,使人望裂眼眶再也望不到。末联写极望之情。极目远望,其他的一些山都显得那样矮小。这景色极为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他还有许多登临、凭吊、纪行诗,都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平常的风景经他妙手点染,便风采生动。如风景小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对仗工稳,功力深厚,明丽喜人。

晚唐诗人的山水风景诗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太白的豪迈,也不似杜甫的沉郁。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都有写景名篇,以杜牧的绝句最为清秀,流传最广,如其《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丽多彩,既写出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也绘出地方风情,在赞美中,又浮起对历史的感慨。《山行》则写出迷人的秋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写了山路、白云、人家、红叶,将人、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主题在第四句:夕晖晚照、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红火,还艳丽。写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优美的自然画卷

从总体看,宋代山水诗的数量、质量均不及唐代,宋词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更少,但是也产生了一批描写山水风光的名诗。北宋王安石、苏轼,南宋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山水风景诗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各具特色,向我们展现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

王安石的诗喜欢化用前人诗句,但经他点化,常能构造出新鲜的意境。他晚年在隐居生活中写了不少山水小诗。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写晚年罢官,临近金陵时泊船瓜洲渡口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写思乡之情。王安石的诗,学杜诗的开阔锤炼,而并不沉郁苍凉;学王维的诗情画意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他还善于在小诗中发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以咏飞来峰为题,而以不畏浮云蔽目自况,发挥了立高望远的哲理。大自然万象无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永无穷尽,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在探索宇宙的哲理。

苏轼的诗词风格,学李白的飘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郁苍劲、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丽,采众家之长,“出新意于当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山水诗以明丽的形象、浓郁的抒情、清新而独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见长,尤以小诗最为精彩。如他咏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并没有多用笔墨直接具体地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潋滟”、“空濛”两个特征而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赞叹,然后把西湖与西施媲美,赞赏西湖和西施所共同的那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本色美。诗人在诗中不是惟妙惟肖地摹景,而是努力创造意境美。这不是说苏轼不长于写景,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写雨景的名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小诗对雨景作了跌宕多姿的描述:诗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来的乌云,乌云袭来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见青山俏影,是阵雨;把雨点比作珍珠纷纷跳入船舱,绘声绘色,是急雨;一阵急风卷地而起,吹散乌云,雨过天晴,望湖楼外的西湖更加浑涵汪洋,开阔如天。诗人在酒醉之后,以矫健轻捷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风雨突变的大自然美景。

曾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描绘了君山与洞庭的优美景色:“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山的峰峦比为湘妃头上的十二发髻,富有情韵;三四句想象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观。刘禹锡《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诗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黄庭坚化用刘、雍二人诗意,融化如同己出。

三峡是天下奇景,历代颇多吟咏,陆游六十九岁时咏三峡风光有七绝组诗九首,《三峡歌》是最好的一首:“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上两句写青山入云,飞舟彩翠从天而降,满空飞舞,景象宏丽。李白《早发白帝城》写三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陆游化用李白句,天衣无缝。他把这一特征性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两岸猿啼,哪里有朝云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罢了。情景交融,感慨寓于景中,隽味深永。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诚斋体”,写山水风光,观察细致,描绘生动,立意新,有现实感。如七律《过扬子江》:“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肴函百二关。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全诗的结构以前二联咏长江天险的壮阔景象,后二联写当时江北沦陷、国运危急的形势,感慨深远,寄讽喻于笔墨之间,委婉而谏,寄寓忧国的深情。

明代于谦的《上太行》是一首写景纪行的小诗:“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这首七绝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从中来,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粗笔勾画,力求意态自然。

山水虽然是客观的,但看同一风景,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主观感受。

清代出现了诗词创作新的繁荣,产生了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大量作品。其中倡“神韵”说的王士祯的山水短章,以唐山水诗为宗,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其《真州绝句》二首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其一:“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胜。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其二:“江岸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这类风景绝句,上承王、孟诗派清远、闲淡的境界。清人学唐学宋,缺乏时代光彩,总难超越古人。《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经明清易代之变,他的绝句《北固山看大江》则可上比唐人雄奇风韵:“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山水风景诗同样是时代的反映,在民族濒于危亡的关头,近代诗人描写山水的纪行诗,恢复了悲壮苍凉之声,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壮志。如谭嗣同七绝《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开篇气势不凡:潼关雄踞高山,马蹄声随风四散,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还嫌束缚,进入潼关后所有的山峦都突兀高峻。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奔泻千里的雄心、高山一样奇拔的斗志。

陈去病七律《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写于1908年,诗人借东坡词起韵,写万里海空壮观的景象;末联借满腔悲愤的伍子胥化为江涛的典故,抒发了“素车白马”的为国难而斗争的精神。


吟咏古迹 借古喻今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人们旅行壮美的山河时,常常会经历一些名胜古迹。因此,咏史怀古是诗人广泛采用的题材。优秀的作者不是单纯的发思古之幽情,而多是把深刻的现实内容,通过吟咏古人古事而巧妙地表现出来。他们或指点江山,抒兴亡之感;或借古喻今,讽世刺时;或凭吊古迹,抒发个人的块垒;或评价人物,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

阮籍的《咏怀》,被称为魏晋最好的抒情诗,其第三十一首,是他游开封望吹台,回忆战国魏王荒淫无道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史实,抒发感慨,讽喻时政:“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首四句以魏国兴亡史事发端:当年梁王(魏王)拥众出都,于吹台(当年魏王饮宴之所,在今开封市东南)上置酒高会,如今只有残垣断壁,满目凄凉,那箫管之音似乎还在回响,而不可一世的梁王又何在呢?中四句追述魏国覆灭的原因:战国列侯纷争,正是用人之时,梁王只知寻欢作乐,置士兵于饥寒之中,弃贤才于蓬草之野,因而歌舞未终,秦兵攻来无法抵御。后四句写魏王国亡身败的悲剧结局:兵败华山之南,魏都为强秦占领,宫殿变为废墟,梁王也化为土灰。这首诗明写战国魏国的灭亡,暗喻当时腐败的曹魏政权也将倾覆。

诗人俯仰古今,胸怀天下,常在鲜的盛衰对比中道出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唐·刘禹锡的咏史诗大都传诵千百年,其中《西塞山怀古》寓意十分深刻:“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七律是诗人路过长江要塞故垒,放眼六朝兴亡,通过晋吴之战东吴败降的实例,提出国家兴废全由人事,山川形势不可恃,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南,是长江中游的要塞。王浚是晋武帝的大将,率领以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是东吴的都城,又称石头城。东吴国王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但未能阻挡晋军。晋军直取金陵,孙皓投降。诗人在尾联说,如今天下一统,而故垒萧萧,历史的教训难道不应该吸取吗?他的七绝《台城》也以凭吊六朝古迹为题。台城原为东昊后宫苑,南朝陈后主又加以扩建,其中有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他在这里整天倚翠偎红,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笙歌未终,隋兵已迫都门,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诗人写道:“台城六代竞繁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腐败就要亡国,这是许多诗人在咏史诗中说明的道理。李商隐的七绝《咏史》,也以金陵怀古为题材,主题思想与前两首诗相类,他写得更加含蓄凝练:“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这两个地方曾是六朝王公贵族游宴玩乐之处,如今只剩下一片汪洋,昔日繁华早已烟消云散,过去的代代统治者都投降而败亡。三百年间先后更迭六个朝代,它们的寿命那样短促,真像晓梦一样。“钟山何处有龙盘”,地形险要又有什么用处呢?杜牧的《赤壁》则凭吊赤壁古战场,咏怀赤壁大战,东吴对曹操的进攻进行了坚决抵抗,因为抗战胜利,才保存了国家,不然连孙权的妻子大乔、周瑜的妻子小乔也会被曹操俘虏到铜雀台去,寓意十分深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指点江山 评点人物

许多诗人借吟咏古迹,指点江山,评点人物。他们或赞美烈士英杰,或鞭挞荒淫无道、祸国殃民的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许浑的《汴河亭》,咏隋炀帝挥霍天下人力财力供一己之游荡,终于导致全国大起义:“广陵花胜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是景阳楼。”首联的“广陵”即扬州,隋炀帝为东幸扬州观琼花,开凿大运河,颔联、颈联写他带二十万禁军和三千宫女辞别宫阙,登上龙舟,一路上鼓声上入云霄,行云为之停住,星辰为之震动。尾联写炀帝的荒淫和暴政终于导致天下大乱,义军归向于唐,炀帝在汴京所建迷楼,和陈后主所建景阳楼的结果完全一样。

在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诗人们缅怀那些坚持民族气节、忠贞不屈的志士和抗敌英雄。唐·温庭筠《苏武庙》和宋·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都赞颂持节不屈的苏武。宋·赵孟alt《岳鄂王墓》悼念民族英雄岳飞:“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这首诗是诗人瞻仰西湖岳墓所写,感慨御侮的英雄被人遗忘,气愤南宋君臣苟且偷安,全诗情感沉郁悲愤,回肠荡气。

还有一些诗,以咏史的形式,融会古今,抒个人之怀。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写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吊古伤今,念前贤名垂千古,伤个人无所作为而终将湮没无闻。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从历史陈迹中寄寓个人不遇知音的凄凉情怀。他的《登金陵凤凰台》,更把古老的传说、历史陈迹、壮丽山河和个人报国无门、济世之志难酬的感伤融合在一起:“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一诗咏一事,借古人古迹,抒个人身世家国之感;其中第五首“诸葛大名垂宇宙”,和此外所写的七律《蜀相》,都是咏诸葛亮的。《蜀相》流传最广:“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以崇敬之情,描绘了这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形象,颂扬他的雄才大略和盖世功绩,赞美他的高尚品节,惋叹他壮志未酬的遗恨。作者塑造这一理想人格,寄希望于当世能有良相之材,也抒发个人的济世之志。

俗谓“诗庄词媚”,意思是说意境宏大、社会政治性强的词章不多。不过,词章也有豪放雄壮的,其中有少量的咏史怀古之作。苏东坡、辛稼轩的怀古词,都是宋词中不朽的杰作。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为千古绝唱,它以奔腾汹涌的大江、雄奇壮丽的赤壁为背景,缅怀古代抗战胜利的青年统帅,描绘其英气勃发的风采,歌颂他谈笑间使不可一世的强敌“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最后抒写了诗人报国疆场的热忱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结尾有些低沉、感伤,这正反映了作者思想上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的矛盾。

读点山水风景和咏史怀古的诗,确实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旅游文化质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