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观沧海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 作者:夏传才 编著


观沧海

[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生前任汉丞相、魏王,谥魏武帝。

【注释】

①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大胜,九月自柳城(在今辽宁省)还师,途经碣石登山望海,写作了这首四言乐府诗。曹操记述这次北行感受,共写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外有序曲一章),各自独立成篇,这首《观沧海》是正曲的第一章。

②碣(jié)石:山名,《汉书·武帝纪》注,在辽西参(shēn)县,今河北昌黎县北十五里,现已离海约三十里,主峰海拔695公尺。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到这里观海,刻石为纪。一代雄杰的曹操也到这里,作诗为纪。有人说在河北乐亭县西南,北魏时已沉没于水中,此说不确。海:指渤海。登高远望,苍茫无际,故曰沧海。“沧”,一本作“苍”,指海水呈深绿色。

③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竦(sǒng)同耸,峙,立;高高耸立。开首四句说:东登碣石山,眺望苍茫大海;海水起伏动荡,山岛耸立海中。

④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飕飕的响声。洪波:巨浪。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所说的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毛词中所说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源自这里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句。

⑤星汉:银河。这四句说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海中。

⑥幸:庆幸。咏:一本作言。末二句是合乐时所加,每章都有,与正文无关。

【点评】

曹操的《观沧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歌诗,被称为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一千八百年前,曹操统帅大军北征大胜,凯旋南归,途经渤海之滨碣石山,仿秦始皇、汉武帝之登临观海;虽未像秦皇汉武刻石纪功,他创作的这首诗却流传千古。山河的面貌会改变,纪功的石头早已风化,诗篇却永存不朽。在这首诗中,诗人登山俯览波涛壮阔的大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壮观景象,引发丰富的联想:大海似乎在吞吐日月银河,囊括宇宙的一切,这博大的意境,正出自诗人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诗中萧瑟的秋风,增添了这壮阔意境的苍凉情调;丰茂的百草充满欣欣生机,竦峙的山岛又显示挺拔向上的意志。诗人即景抒情,写观海之所见所感,其中暗含了统一天下、重建升平社会的壮志豪情。

曹操的诗作,都是乐府诗,即和乐的歌诗。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把曹诗和毛词一同读,更有情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