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总序

文与字的神韵:文学美 作者:杨桂青,赖配根 著 方珊 编


总序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个小宇宙,都有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艺术则是人类世世代代精神追求的一种浓缩,它把人的心灵世界通过外在的形式镌刻下来,让后人欣赏、赞叹与批判。艺术固然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各种生活,但它不是因此而让人去炫耀自己,炫耀自己的人生,而是去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人生意义。

艺术离不开现实,但它总是默默地把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想,通过迷人的技巧与现实的图景予以展示。艺术的永恒魅力离不开技巧,更离不开通过艺术呈现出来的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和复杂多变的心灵。就是这些让人无法捉摸的情感与心灵,温暖着读者,动人心弦,令人一唱三叹,使人难以忘怀。艺术会让人去回归生命的活力,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改变现实,迈向美好的未来。

因而,艺术是人的终生伴侣,只要有了人,就会有艺术,人不能没有吃喝,但更不能没有梦想。艺术予人以启示,它是人生智慧的升华,蕴含着人的爱恨情仇、信仰与希望;它会让人微笑地面对人生,华丽地从磨难、贫穷中转身,无论身处何种险境,都能优雅地昂首阔步,富于尊严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艺术就如梦中花、水中月,激励着人去追求梦想,让人永远念想,领悟再三,却不会有丝毫贬损。

在高新科技高歌猛进的今天,人们愈来愈追求效率,讲究实利,物质生活愈来愈麻痹着人,使人愈来愈贪图安逸享乐。科技固然可强国,但人文艺术却会不断地鞭策着人,呼唤着人,使人振奋精神,激发生命活力,不断去追求那美好幸福的梦想。因为只有梦想,才会使人类永葆青春,怀抱远大抱负,不为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不迷醉于现实而忘记了自由的使命;也只有梦想,才会使人类牢牢把握前进的轮舵而不迷失方向,驾驭着高新技术,不使人一味讲究功利而失去人的灵性与活力。只有梦想,激励着我们为之奋斗,亲手把它变成现实。我们既需要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更要提高中华民族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人民所尊重和敬佩。因而加强人文艺术修养,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王旭晓教授与牛宏宝教授的举荐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独具慧眼,发现了这套书的艺术价值,欣然接纳了丛书。众多作者齐心协力,尽快地对原作进行了修订,图片也焕然一新,以使本丛书更为适合大家阅读。凡是愿意提高自己艺术与审美修养的人,不论是老师或是家长,不论是青年或是少年,不管年龄大小,只要是艺术爱好者,就一定会在阅读中喜欢上它。美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摆脱了贫穷,就有必要去了解世界各国的艺术与美,了解中国的艺术与美。

当然,提高艺术修养与艺术教育及审美教育密切关联。我们绝不能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只看做是学校教育的事情,当我们一些人并不知晓斗拱、爱奥尼亚式、巴洛克、哥特式等时,不要把责任都推向学校教育。而是要问问自己:自己为何没去学,为何没有去学会学习,学会审美?爱美固然是人的天性,让人爱美、追求美的天性得以健康成长却要靠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学校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或者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教育,好像没有专门施教者来施教就不是审美教育。在我看来,审美教育既需要专门施教者来施教,这种施教大多是审美知识教育,包括美是什么、为何审美、艺术何为等理论探讨,或许可称为“被教育”,因而需要老师引导与阐释,但它更需要自我教育。

这种施教是自己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因为接受什么、选择什么,都必须靠自己做决定;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爱什么、恨什么,都必须靠自己去表达。要使自己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就一定要多多自我教育,他人教育也须通过自我教育起作用。不要一听到教育,就以为是他人来教育自己,因而把教育归属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教育也完全可以是自我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

其实,审美教育就是以自我教育为主、他人教育为辅的一种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教育。父母、朋友、老师,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书籍、互联网,社会的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施行审美教育的良师益友,可关键仍在于自己。因为美与艺术重在自己去发现,重在自己去体悟。没有自我、失去个人的独特性,追逐时尚、跟随潮流其实只是一种“伪时髦”。这套丛书就是要帮助读者走进艺术,独立地去发现艺术中的美。

现在这套丛书终于要与大家见面了,希望它能成为艺术爱好者的伴侣。我作为丛书主编,既要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又要向王旭晓、牛宏宝、王志敏、杨桂青、赖配根、丁伯奎、王志钧、王芊、边国英、刘秀乡、乔基庆、宿志刚、林叶青、苏丹、崔辰等编委的认真努力表示感谢。丛书在撰写与修订中,虽然强调了编写体例统一的要求,但由于各编委的关注点不同,想法各异,更何况各门艺术的演变亦有长有短,因而各门艺术的撰述会有一些差异。加上我们也在学习中,本身水平仍有待提高,因此,本丛书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对于广大读者所提的意见,我们会心存感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都怀有同样美好的梦。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

方珊

2011年1月18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