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职业教育执法调研组到山东来,虽然时间较短,但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各级、各地党政、人大领导的支持下,活动安排得较为紧凑、合理,去了不少地方,学习了不少好的经验,也了解到我们现在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本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是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的,对职业教育懂得不多,这次来山东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增加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列宁说过,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领导同志就应该多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和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中得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里,我简单谈一下我个人有关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目前经济上的二元结构改造成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结构。二元结构是比较落后的农业经济和不够先进的工业经济并存的结构。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农业方面来说,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靠政策调整、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上了一个台阶;90年代初,国家靠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要使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就要靠科技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农村特别需要一批有现代农业知识、熟悉农业技术、懂得农业管理的带头人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现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来看,我们不可能像国外那样搞集体农场,把土地集中起来,而实行“公司+农户”的形式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要实行这种形式,关键还在于要有一批懂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力量。因为要把分散的农户和公司联系起来,中间必须有一个结合部,这个结合部要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例如伊利集团,作为全国三大奶粉生产基地之一,它就采用了“公司+农户”的办法,把奶牛分散给农户喂养,在农村建立收奶站,农户向收奶站出售鲜奶。这个收奶站就相当于结合部,它不仅要对牛奶质量进行检查,还要指导农民养牛的技术,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推而广之,油料、果品等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的收入就不能提高。近阶段,我们在研究农村市场的开拓问题,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使工业品有更大的市场就必须使农民有更高的购买力,而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又有待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所以,在新形势下,农村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工业方面,也同样如此。对此,我是深有体会。20世纪50年代,我在工厂实习时,常跟着老师傅爬高塔、看温度计,完全凭经验来操作;六七十年代的情况就不同了,通过坐在仪表厂里看仪表,做原始记录;八九十年代,大型化工厂采用了集散式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显示各种数据,并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来,这就不再需要原始的操作方式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世纪50年代,文盲、半文盲的工人都可以进行操作;而到了90年代,就需要劳动者受过一定的职业训练、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了。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当时有好多化肥厂派工人出去实习,但因为外语水平不行,要带翻译,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就大大降低了。如果说工人自己懂外语,又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那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因此,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的发展,都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这一点来说,根据生产力经济学原理,在生产力的三大组成要素中,劳动者的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中专生、职教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首先一点,中国离知识经济时代还有一段距离。上次我在辽宁省给省委、省政府的同志做报告时,讲的就是知识经济和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问题。我认为中国要关注知识经济的挑战,重视知识经济问题,但中国离知识经济还有一段距离。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仍是二元经济结构,劳动者的素质也不够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知识经济。现在,国外已开始研究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问题。美国的管理权威彼得·杜拉克提出一个观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充分发挥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的劳动生产率,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领导地位。他用的就是“knowledge worker”一词,翻译过来就是“知识工人”,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是既有丰富知识也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靠的是高度发达的劳动工具,白领和蓝领的差别也已基本消除,每个人都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相当高的知识技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也要有人去从事生产,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只是劳动者的概念及对劳动者的要求已发生了变化。所以说,职业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权宜之计,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职业教育,在这方面,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