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爱情让我了解西藏、热爱让我选择西藏
人物名片 杨杰,河北遵化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3级本科生,曾担任北大辩论协会会长。2007年毕业后奔赴西藏,现就职于西藏自治区纪委。
经过高中三年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式的学习,最后杨杰以一种很平和的心态考入了北大社会学系。
大一那年面对一个新的理想中的环境,杨杰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积极,刚进北大杨杰就参加了北大学生辩论赛。当时她是所在组唯一的新生,他们组从初赛打入决赛,最后拿了冠军。这件事对杨杰的整个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她说:“这让我在大学的时候树立了更好的自信,不像很多人那样进入大学之后就感到很失落。在大学期间我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后来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些朋友都是在辩论赛上认识的。”之后杨杰在北京大学辩论协会,从副会长开始一直做到会长,这算是她大学业余生活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件事,让她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这个协会使她更加了解北大一些特有的精神和魅力。
谈到杨杰怎么开始了解西藏,还得从她的爱情说起。她颇有神采地说:“我大二下学期很不幸就谈恋爱了,一谈就出不来了,我男朋友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设计得很明确的那种人,从小他就对西藏具有很深的感情,因为他们家和西藏挺有渊源的,祖辈父辈都在西藏呆过。就是因为接触了他之后我才开始了解西藏,先后陆陆续续来了有三四次,感受了一下拉萨的春夏秋冬,以前都是抱着一种参观的心态来的,但是这次来了就成为主人了。”
可以说是感情因素直接促使杨杰去西藏工作的。杨杰的男朋友老家是四川的,是她北大的同班同学,更有缘分的是他们竟然是同年同月生。她男朋友在大一的时候就做好了要去西藏的准备了。她的男朋友非常坚定,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非常明确,他自己想要什么,他的原则是什么,他自己非常清楚。
杨杰非常乐意跟男朋友去西藏。但是杨杰家里给她的压力挺大的,她的妈妈没有想过女儿要走这么远。她比较宠爱女儿,起初根本就不能接受女儿会离开自己这么远,所以她的男朋友的游说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认识杨杰的第一个月他就开始做她家里的工作,并保证不会让他们的宝贝女儿吃苦,平时还竭尽全力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杨杰的关爱,最后终于让杨杰的爸爸妈妈放心地把女儿交给了他。
毕业时杨杰的同学和老师对她的选择也不是特别理解。当时系里的一个女老师还很关切地找她谈话,说像感情这些事可以放一放,没必要因为他要去西藏了,所以你也做出这样的决定。但是杨杰非常坚定地说:“我觉得有的时候可能真的是当局者迷,但是像这些事情,还是只有经历了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西藏尤其是拉萨这个地方,它整个城市的节奏和风格跟我本人挺相像的,它不会是竞争很激烈、人每天都很浮躁的那种地方,它是一个很典雅的城市,很淡然的一种风格,就是对一些欲望和一些需求不要太过于去执著的那种。而且因为西藏还有很多从外地过去的经商的人,都是不同民族的,这就无形中让这个城市丰富起来了,各种各样的风格你都能看到,所以你自己的心胸不由自主就会跟着开阔起来。我对生活没什么太强烈的欲望,我就觉得自然最好,平平淡淡最好,踏踏实实过日子最好。”
去西藏之前,在杨杰的想象中西藏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艰苦,杨杰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到了西藏之后她发现事实出乎她的意料,她说:“嗨,全都白想了,根本没什么苦可吃。这是个多美的地方啊!”
她说西藏的条件一点都不艰苦,因为西藏现在的发展速度特别快,国家的宏观政策对它倾斜,另外还有很多人觉得这个地方有生机因而主动来到这里,这些客观上都带动了它的经济发展。她觉得其实拉萨和其他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那里的天特别蓝,云特别白,这是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而且那里的人们都特别的热情。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对信仰的坚定,都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的力量,所以在这块宝地呆的时间长了之后你的心会很安静,不会浮躁。
很多人刚去西藏的时候都会有高原反应,但是杨杰却没有,她没有受到高原反应的困扰,还挺兴奋的,刚到几天就去了布达拉宫广场,看到很多的藏民在广场上朝拜,这深深地震撼了她。
在西藏,杨杰说他们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特殊照顾,因为根本就不需要。和他们同时去西藏的学生,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南开的等,一共有二十几个人,都在自治区纪委和自治区政府及党委工作。杨杰说:“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的人都知道其实你来根本就吃不了多少苦,就没什么太特别的关照。”杨杰觉得自己选择去了西藏,什么事情主要都得靠自己,不管分到了什么地方,都要把自己的工作真正的放在心上,做事情有一定的规矩,自己为人要有一定的准则和原则。刚去的时候单位里好多双眼睛都在看着他们,因为这是他们西藏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地从外地招生,而以前都是直接从西藏大学里面直接招人的。整个区政府从上到下都想看看从外面招来的学生到底能做成什么样,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这也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杨杰充满信心地说:“对于什么事情我都要好好做,不要辜负自己来这边的这个机会,也不要辜负别人对我的期望。”
杨杰在纪委工作,她觉得在西藏工作是有一些挑战的,她说:“挑战就在于如何在有效的范围之内冲破体制的一些束缚,把你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并且能够改变这里的某些东西,将自己在北大生活了四年所灌输到自己身心的一些东西能够在这个地方把它发挥出来,并且尽力改变这里面不太好的一些地方。再有就是工作做完了之后它能出现的效果是不是你期望中达到的那样,可能会有一点落差,就和所有的大学生刚离开学校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像又进了一所学校一样,你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你所不适应的肯定也有很多,我们刚出学校有时候有些想法挺天真的,比如说一些事情到你这个环节,你今天做完了,你就期望到下面真的会出现你所希望的效果,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这就需要你去慢慢地适应,去灵活地处理一些东西,然后你才能找到要怎样做你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样才能不至于让人觉得你行事很诡异。”
杨杰认为,现在的西藏它本身给予人的是一种往前发展的蓬勃向上的朝气,这吸引了很多的人,它和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不同,这些大城市本身已经很发达了也已经很繁荣了,你要是进去之后,需要的是奋力去适应它,去追着它的脚步走。但是在拉萨不一样,因为它本身正在成长。刚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自己也在成长成熟,会很愉快很惬意地与这个城市同步成长,同时能感受到它蓬勃向上的朝气带给自己的冲劲,所以会觉得一切都挺新鲜的,每天都很新鲜。
杨杰说她去西藏和本地人交流是没有一点困难的。虽然那些很传统的藏民,在生活习惯上可能会与我们还是不一样,但是只要平常收集一些信息,知道哪些是他们所忌讳的就没有问题了。但是这些情况不是很多,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家都在改变,所以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
杨杰单位的办公室有很多藏民,她经常和他们一起出去玩,大家相处得很愉快。说到怎么和藏民相处,杨杰说:“大家只要以诚相待就行了,这里的人们最好的一点就是只要你对他好他也会对你好的,很真诚,跟他们在一起不会觉得很累,会觉得特别开心。”
设想如果自己没有去西藏,而是留在北京工作的情形,杨杰说:“在北京我肯定是找到了一份工作,然后每天都拼命地在公司里工作,就为了保住这份职业,可能早上六点钟就得起床去赶地铁,晚上因为要加班九点才会回到家。最后每个月挣来的钱可能交了房租之后就剩不了几块钱了,整个人疲惫得不行,为了工作为了钱奋力挣扎,我感觉自己就是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吧。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呆,你没有办法,必须要这样做,我们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没有立足之地,你必须自己打好基础,这个过程可能会是特别特别艰苦的,你要付出很多东西,甚至要丢掉好多东西,可能你最后获得的却不一定是有价值的。”
杨杰说去西藏是她明智的选择,获得多于失去。现在杨杰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首先她找到了这一辈子要一起度过一生的那个人,而且彼此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如今选择来西藏给家里人带来的那些困扰基本上也没有了,爸爸妈妈已经开始理解她,也支持她,所以跟家里人的关系比以前更好了。所有这一切都让杨杰非常开心,而且拉萨这个城市也是她喜欢的,所以她每天都能心情愉快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心情愉快地走在那个城市里。
杨杰认为去西藏得有个好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拥有的一些很新鲜的东西和这个地方进行融合,并且改变那里一些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人活着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究竟为什么去西藏,去了西藏想干什么,要是这个问题要是没想清楚,就纯粹看别人怎么看怎么想自己就去了,到时候所有的条件就变了,自己势必要后悔。
谈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杨杰非常向往地说:“工作上,我希望顺顺利利的,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所拥有的一些特长,把我的工作做得好好的,希望我的单位能够跟我合作愉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愧对我这个职位,也不愧对自己拿人民的这点钱。可能有时候想得挺多但是力量未必能达到,但是我相信我能做到尽职尽责,不愧对自己的心。生活上,我希望能很好地照顾家庭。我没有什么太高的想法,从我考北大的经历来看,我觉得一些事情如果你平时就踏踏实实地做了,认认真真地做了,成功是水到渠成的。我很希望把我的生命融进每一天,每天都过得充实、很踏实。”
现在的杨杰对于在西藏的生活已经得心应手了,她的前途也一定会非常美好。最后对于已经准备去西藏的学弟学妹,她语重心长地说:“首先选择不选择西部或者西藏,你自己得要想清楚,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这个选择与你的理想和目标是不是一致,你是因为别人的眼光和话语而选择,还是你自己真的想这样选择。另外就是现在做出选择可能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可能要照顾到一个或者两个家庭,这些事情也需要慎重,我觉得最好的一个做法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心,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地方,那么你就来看看,经历了之后你就会知道自己适不适应这里,这里到底能不能提供你所需要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来了你就不会厌烦,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说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因素,那这一步走错了,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影响就会很大。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要慎重,另外一方面如果你确定了之后那就要大胆地往前走,我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未来一定是非常非常光明的。”
(文/梅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