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楚辞常识漫拾

芸窗随笔 作者:刘浏


楚辞常识漫拾

一 楚辞的含义

“楚辞”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战国时代,我国南方楚地出现的一种诗体。这种诗体,不同于《诗经》或曰“诗三百”。《诗经》中那些以四言为主体的诗篇,大多成于中原地区。楚辞则是一种植根于南方的新的诗体,由于成于楚地,所以称之为楚辞。这是最基本的含义。二是指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以及宋玉等人,运用这种诗体创作的诗。三是指把屈原、宋玉等人作的这些新体诗收集拢来,编成的一部诗集,书名就叫作《楚辞》。《楚辞》是《诗经》之后的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

二 楚辞的产生

楚辞产生于民间。王逸《楚辞章句》这样解说《九歌》的产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祭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作九歌之曲。”[1]王夫之《楚辞通释》解释《九辩》云:“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2]所谓“绍古体”,是说楚辞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还有,楚国的民歌很早就出现了楚辞这种体裁。《说苑》载有楚国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3]《孟子》载有《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无可疑问的,楚辞汲取了楚地民歌的营养。《楚辞》中一些篇章有“乱”辞,有“倡”,有“少歌”,而这些正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也说明了楚辞的产生同音乐有关,受到楚地音乐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楚国出现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在自己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中原文化,最终诞生了与《诗经》并称为“风骚”的楚辞。

三 楚辞的成书

最早记载楚辞的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汉代初年就有“楚辞”这一名称。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曾给《离骚》一篇作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屈原作品,还是单篇列举,只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这几篇。直到西汉末,刘向编校群经,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等人所作的楚辞体诗歌,加上刘向自己写的《九叹》,辑成一集,书名就叫作《楚辞》。(此说根据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的《离骚后序》)

四 楚辞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就说过:“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大量地使用楚地方言,“兮”字(还有“些”字、“只”字)的使用,成为楚辞语言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屈原的作品,不仅与他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课题有关,而且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与历史的客观进程相一致。作品反映了时代政治变革的斗争,揭露了阻碍变革的反动势力的腐朽性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 楚辞的艺术风格

楚辞的艺术风格是浪漫主义的,它和以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的《诗》三百篇,后先并峙,形成我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流派。楚辞不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代表着一种根柢深沉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浪漫的激情,保留着绚烂鲜丽的南方远古传统,残存着强有力的巫术宗教,充满着奇异想象的神话传说。因此,楚辞本身就是一个既鲜艳又深沉、既炽热又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原始的活力,无羁的联想,狂放的思绪,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表现。

六 楚辞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楚国人,故乡是现在湖北秭归。屈原生活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楚国已处于政治腐败、外侮内患之中。《史记》记载屈原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地位仅次于令尹),参与朝廷的内政外交。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屈原也希望通过楚怀王实现自己革新政治、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进步主张触犯了楚国反动贵族势力,受到卑鄙的诬陷和残酷的迫害,怀王竟也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顷襄王时又为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楚国的南方。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时,屈原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他的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诸子百家争鸣时代晚期的诗人,对各家学说的或采取或摈弃。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理想、高贵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的感情,以及驱遣祖国语言文字、自铸伟词的非凡能力。而正是这一切,才成就了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不仅是重要的楚辞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身世经历,司马迁的《史记》有传。

七 屈原赋

楚辞中的屈原作品又称作屈原赋,或简作屈赋。称“赋”,是指楚辞这种新诗体,介于周“诗”与汉“赋”之间,乃是一种过渡形态。屈赋到底有多少篇,历来有争论。《汉书·艺文志》说有二十五篇。王逸《楚辞章句》具体指《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共二十五篇。今本《楚辞》中《大招》一篇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是屈原所作,而王逸认定为宋玉。现代研究者认为《大招》乃《招魂》的模仿之作,非屈原作品。《渔父》一篇是《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故事,也不应算在二十五篇之内。屈赋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是我国抒情诗真正光辉的起点。屈赋的特色,一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诗人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编织成一个奇异的艺术世界。二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屈原继承了《诗经》比、兴的传统,又进一步发展了它。屈赋中不少是政治抒情诗,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兴的手法,使这些政治情感与想象结合起来,把主观感情客观化,构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记·屈原列传》称屈赋的主要代表作《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三是纯熟的艺术技巧。抒情和说理完美结合,感情表达与环境描写融为一体,大段的内心独白,虚设的主客问答,绘声绘影的夸张铺叙,语言运用上的华实并茂、散偶结合,结构上的鸿篇巨制、自由剪裁等,无不体现作者艺术手法的高妙。

八 楚辞的代表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离骚》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总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堪称鸿篇巨制。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有不少叙事的成分,又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炽热的感情,在诗中迸发出了异常灿烂的光彩。《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疾恶如仇的精神。这又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在诗人的笔锋底下,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了一幅异常雄奇壮丽的完整的图画。司马迁《史记》称赞《离骚》云:“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王逸《楚辞章句》之《离骚序》亦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今人更是将《离骚》誉为“诗家的千古杰作”。至于“离骚”一词的意思,司马迁引当时淮南王刘安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解为别愁,离忧和别愁一个意思。班固《汉书》则曰:“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将离骚解作遭忧。

九 楚辞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和以他为代表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屈原是《三百篇》后推动文学到更高境界,使文学内容更加丰富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北方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都达到成熟期,屈原创楚辞作为媒介,在文学上使两种文化合流,到西汉时期,楚辞成为全国性文学,辞赋文学灿烂地发展起来。”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说:“屈原以前的诗人,都没有姓名流传下来,屈原是第一个以个人的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继于《诗经》时代之后的便是所谓‘楚辞’的一个时代。在名为《楚辞》那一个总集之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屈原。他是楚辞的开山祖,也是楚辞里的最伟大的作家。”程千帆、程章灿《程氏汉语文学通史》说:“《风》《雅》逝去,诗道衰落了二三百年,到战国后期,由于新的诗体‘楚辞’和伟大诗人屈原的诞生,先秦文学史步入了第二个诗歌时代。楚辞代表了诗三百篇之后又一次诗史的高潮。”“从渊源上说,楚辞承袭了诗三百篇所开创的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但能自铸伟辞,独呈新貌,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高的两个传统典范之一。”“从文学史上看,《诗经》对文学批评方面的影响比较大,讽谏、比兴是历代文学批评家常谈不衰的话题;楚辞对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较大,香草美人的传统不知沾溉了多少代文人的心灵。”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爱国思想和他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给后世作家以很大的影响。我国古代诗人在遇到民族压迫的时代,或是政治黑暗的日子里,常联想到屈赋,并从中汲取力量,屈原的精神感动了后世许多诗人。屈原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也很大,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影响所及,汉代辞赋家、六朝人物、唐宋以来诗人作家,举不胜举。《中华文学通史》这样评价《诗经》和楚辞:“《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和屈原的作品,除了共同地以深刻反映现实、关心国家社会和关心人民的伟大精神影响后世外,《诗经》更多地以民歌的风格和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却更多地以诗人的文采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衣被后人’。‘风’和‘骚’是我国古人对诗歌所悬出的两个最高的标准,它们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都有特殊的重要意义。”[4]

十 楚辞研究

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历史的久远,书册的散佚,文辞的古奥,含义的精微,历代学者对楚辞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作家事迹的搜集考据,文本篇章的辑集辨正,词句音义的校订注释,诗旨辞义的发掘解说,以及近现代以来的楚辞评论、楚辞赏析和楚辞今译,还有楚辞研究的国际交流等。有关作家事迹的搜集考据,主要有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文本篇章的辑集辨正,自汉代刘向始,代不乏人,且论辩不断。词句音义的校订注释与诗旨辞义的发掘解说,主要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注》、朱骏声《离骚赋补注》等。近、现代以来研究楚辞的学者很多,著名的如郭沫若、闻一多、姜亮夫、陆侃如、瞿蜕园、马茂元、游国恩、文怀沙、刘永济、陈子展等,都有专著专论或楚辞选本传世。为了向大众普及楚辞,不少学者将古赋今译,介绍给今天的读者,如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陈子展的《楚辞直解》、文怀沙的统称为“屈骚流韵”的《离骚》《九歌》《九章》等今译。黄寿祺、梅桐生的《楚辞全译》最为晚出,也最为完整。笔者读过上述几种今译本,感觉是文笔各有特色,有的着眼于“信”,有的偏重于“达”,有的则更追求“雅”。


[1] (东汉)王逸撰,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第742~743页。下文所引楚辞原文均出自该书。

[2]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121页。

[3] (西汉)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第311页。

[4] 张炯等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一册,华艺出版社,1997,第121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