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辑 舌尖上开出的民俗之花

八闽闲话 作者:陈理华


和菜

从前,东鲁、井后、鸿庇等地的人被周边称之为“山里人”。这些被称作“山里人”的人,还真的有一些地方与“山外人”不同。首先是说话口音有微微的差别,其次是在吃酒时,出菜方式有点不一样。“山外人”是先上挖底,“山里人”是先上和菜。

之前,听到过一个有关和菜的笑话,说是村子里有户人家,到山里娶了一门亲。接亲那天,接亲队伍因为走了几十里山路,到了新娘子家里时,个个早已饥肠辘辘了,好不容易等到主人请他们上桌,刚坐定,就上来了一大海碗油腻腻、热腾腾的菜。接亲的人因为肚子实在太饿了,就一点儿也不客气地大快朵颐起来,没几下,一大海碗菜就被吃得精光。

被叫去迎亲的都是年轻的小伙子,这些毛头小伙阅历浅……所以帮忙做事的人在这天都会心照不宣地“关照”这一桌来迎亲的人。他们一看菜吃完了,马上笑眯眯地又打来一大海碗尖尖如小山的和菜来。这时接亲的人就在私底下小声地说:“各村各例,可能这里吃酒就是吃这种菜了吧?不管它,吃饱了再说。”于是他们埋起头,放开肚皮用力地吃。只见筷子纷纷地从碗里把菜夹进嘴里去,嘴巴子在用力地动着……先前只一个端菜的人,不知何时变成两个,最后到底吃了多少碗也记不清了。

就在他们吃饱了想下桌时,鸡鸭鱼肉上来了。他们这时才如梦初醒,原来好菜在后头呢。这时的他们只能大眼瞪着小眼,望着那些山珍海味,却挺着肚皮,什么也吃不下了。

“山里人”最先上桌的菜叫和菜,它的名字很好听,味道当然也不错,不然也不会让“山外人”吃得肚子圆滚滚的,味蕾上都开出花来!

但和菜既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是什么特色佳肴,这种菜大家都会做。和菜的用料都是很普通的笋干、五花肉、海带、粉丝、香菇、白菜帮子、葱、蒜、胡萝卜……和菜里除了海带是外来品,其他都是本地货,一年四季都能做。

和菜用的食材阵容虽然庞大,但每种都下料适度,保证谁也不夺谁的彩。白、绿、黄、红、黑,色彩斑斓中汤汤菜菜浑然一体。办喜事的头天,村里的妇人就会到主人家中,洗的洗,切的切,半天的忙碌之后,就准备好了第二天要吃的和菜。到了晚上再把几大锅的和菜煮好,装在大木盆或大木桶里。第二天,客人上桌时,再拿出来热一下,这煮好的和菜香味扑鼻,浓而不腻,肥而不杂,往往是用来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垫垫肚子的。

和菜的名头也另有用意,取天地人和、乾坤合和之意,也象征着花花绿绿的生活与和和美美的日子。和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坐在同一桌的乡里乡亲,平日里若积下一些小恩小怨,在吃过主人这一碗热腾腾、油腻腻的和菜后就要烟消云散。于是,和菜又有着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寓意。

在和菜里,粉丝是地瓜淀粉做成的,细细的,绵里带韧,在肉的滋润下,油腻腻、嫩滑滑的,给人的印象是温柔多情的旦角;在和菜里,笋干因其品性坚韧、淳厚,总让吃过的人念念不忘,它就像是戏剧里的武生,一块块黑乎乎的,显得粗犷而质朴,但它们调和百味,雍容宽厚,脆而爽;除此以外,香菇的香郁能让和菜的味道更厚实、开阔、优雅、多情;白菜帮子、胡萝卜丝、葱花们则让和菜的容颜变得美妙无比。和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和。和菜好吃不贵,吃着就像是在品尝着烟火人生。

“山里人”的节日和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和菜,尤其在饥肠辘辘的年代,能有一道丰厚的和菜吃,那是一种能让人十分满意和体面的事。它对这个地方来说,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它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更是这个村庄和睦相处、邻里团结的历史见证。

如今,物质大大丰富了,摆酒席时,鸡鸭鱼肉无所不有,但和菜依然唱着主角,总是第一个粉墨登场,它的地位无可替代。故而,历经千年,粗粗拉拉的和菜,如今仍旧能满村飘香。

吃猪炒

杀猪对农人来说是一件重大的事。猪喂大了的时候,农人不叫杀猪而叫换猪。因为一个“杀”字显得血淋淋的,而“换”就温情得多了。若是卖毛猪也不叫“卖”,而叫出栏。

杀猪前,有一些仪式必不可少。家里预备杀猪的农户会在杀猪前,先在家里的供桌上烧上三炷香,供桌前烧三张黄纸,告知家神,我家要杀猪了。而后在大门两边也点上香,在大门口烧三张纸,也是让外面的诸神知道这家人要杀猪了,不要来打扰。

杀猪时,主人还要准备好黄纸,放到猪的刀口处沾上猪血,然后挂到大门两边和猪栏上。目的是祈求来年六畜兴旺。

猪杀好后,在闽北一带还有一个简单而隆重的活动,那就是吃猪炒。就是当猪杀好后,主人请左邻右舍以及亲朋好友来围坐在一起吃肉。“吃猪炒”一般限于家中的男性,一户人也只能去一个。因为那时候养大一头猪不容易,所以主人家都要请至交亲友前来聚聚,一为联络感情;二为庆贺六畜兴旺;三为让大家美美地吃一回肉,慰劳一下平时少有油星的肠胃,润泽一下艰辛劳累的岁月,给清苦的日子带来一点肥美的感受。

吃猪炒也是有讲究的。选择的肉,一定是槽头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猪脖子肉。大概是这种肉没有卖相,就拿来大家一起吃吃,改善一下生活,顺便庆贺一下劳动后的收获。

杀猪师傅不用主人说,首先把那一圈肉切下交给主人家拿去煮。主妇拿到肉后,洗净,放砧板上大块切好,再放到锅里熬出一些油,熬到肉微微卷起时,把洗净的一些笋干之类的菜混合在一起炒上几大碗。这是头道菜,油头足,看去就诱人食欲。第二道菜是用萝卜丝或芋头丝炒的大肠。第三道菜是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猪血。第四碗菜才是猪身上的腰柳肉,这是上好的肉。快刀将这细嫩的腰柳肉切得碎碎的,再煮上浓浓的米汤,便是一碗难得的猪肉米汤了。有这四样菜和一饭甑香喷喷的白米饭,在当时的农村已是美味佳肴了。

凡是被请来吃猪炒的人,一进门就要双手作揖或笑逐颜开地对主人说“走时,走时,真走时!真会喂猪!祝贺来年继续换大肥猪,发大财!”之类的吉利话。随着主人的一声“坐下吃点饭吧”,大家依次坐在四方桌上,边吃边说些好话,饭桌上不时地洋溢着欢声笑语,气氛异常活跃欢快。

待大家吃过猪炒离去后,主妇还要把刚“孵”好的猪血一小碗、一小碗地送到隔壁邻居家里。受赠猪血的人也要说些吉利话,并要盛赞主妇的手艺好,如“这猪血‘孵’得又嫩又好”……

闽北农村的吃猪炒,吃的是那个时代的农村风情。体现的是一种邻里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更是一种淳朴的乡风、民风……

裤带面与收惊

收惊是古老神秘的巫术,这种巫术,在闽北世代相传,它的作用一度令人不容置疑。为什么会有收惊,这是由于从前的农村,缺医少药,人一旦发烧或生病,抑或是小孩睡眠不好,总以为是受到惊吓所致。

所谓受惊,一是指被突然的叫声和其他什么没见过的事物吓着了;二是说祖先的亡灵,来看望小孩或大人,被骚扰者受到了惊吓。于是,就要收惊。在农村,一般由村里会念收惊咒语的人来进行。

收惊时,先洗净手,在大厅的供桌上点上香,烧上三张黄纸。香燃尽后,再点上三支,在受惊者头上边舞边念念有词:“本师来收惊,本师来收惊,收惊三师三童子,收惊三师三童子,不收别人魂,不讨别人魂,收你某某三魂七魄收来顾本命,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这个咒语要念三遍,声音缓慢而轻柔,这样的咒语,很像歌谣或安眠曲,一般情况下,受惊者在巫师或收惊人的施法过程中会沉沉睡去,待到醒来时,神志也就恢复了。所谓的收惊,其实只是一种安抚手段。收惊咒语有好多种,比如十二生肖的,比如观世音的……收惊的道具也有好多种,有的道具就是用小瓯子装白米,蒙上手帕。

曾经见过一个皈依念佛的斋婆给一个整日哭闹不停的小娃子收惊。就是用瓯子装米,边念经边把瓯子在小娃子头上轻轻转圈,经文念完了,掀开蒙在瓯子上的手帕,米粒中竟然有一道浅沟,更令人诧异的是边上的米粒竟然叠立起来。斋婆的解释是小娃子被人惊吓了,现在已经收惊了。后来,这小娃子果真就不哭闹了,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所有收惊中,有一种确实是被人吓一跳后生了病的。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收惊外,还要将那个始作俑者,即吓人者的腰带剪下一段来烧成灰给被吓者吃下去。

当某人因受到严重惊吓,神志不清、言语混乱时,这就要请巫师来收惊,而不是一般的村民来进行了。作法时,巫师用左手轻轻地抚摸受惊者头顶,右手在其额部画几个重叠的符。他一边画符,一边念咒语,符咒念完,符也同时画完。然后巫师对着自己的手掌哈口气,在受惊者的额头上横扫三下、竖扫三下,表示收回魂魄。最后巫师把符烧在一碗清水里让被收惊者喝下。

收惊后,还要煮一碗裤带面让其吃下。之前有说过,收惊了要吃裤带,而有的人受惊后又找不到吓人者来剪腰带,怎么办呢?办法是有的,就是改吃一种宽宽的形如裤腰带的面,说吃了这面就能牢牢绑住了那被吓走的灵魂!于是我们这里就有了种特别的面,叫作裤带面。

当然裤带面也不是只有收惊时才吃,平时若觉得身体哪里有点不对劲了,或感觉遇上邪了,也可以“窖”来吃。窖是本地的一种说法,其实就是加点菜去煮来吃。他们认为这种面能辟邪!

吃中药的习俗

人是靠吃五谷杂粮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吃五谷的人总免不了头疼脑热的时候,若是不幸得了病,就要吃药。民间在吃药时就有一些看似平常,其实很有意思的习俗。

生病看医生,从药店里抓来的中药,怎么煎熬?是有一些讲究的。一般中药抓来后,第一服药不能病人自己动手去煎,一定要别人,或是家里的其他成员帮着煎。据说,这样的药吃下去就会好得快。

另外,煎好的中药,从锅里舀在碗里时,上面一定要放上一把菜刀。为什么呢?

因为古人认为,从天地间长出来的中草药,特别是名贵中药,如人参、茯苓、黄精、枸杞等。它们都是有灵性的植物,把刀压在盛有药汤的碗上是为了防止它的药性跑了。

当然,防止药性跑了只是其一。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出于一种驱邪的作用,也就是用刀来保卫吃药人,愿他吉祥安康!

刀在古代是最好的武器,若有敌人来侵犯,我们往往用它来捍卫自己的生命。于是,这里的刀就有着斩病祛邪之意。也就是说,让病人喝下这刚熬好的第一碗压着刀的药汤,就能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人们把所有健康祝福的愿望,都希望通过这把压在药汤上的刀来实现。

现在也许很多人已不知道,吃过中药后要把药渣倒在三岔路口上。为什么呢?这跟一个传说有关。传说药王孙思邈有一天去采药时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一户人家随手倒在门口的药渣。

也许是职业习惯吧!看到药渣就像猎人看到猎物一样,他停下脚步,蹲了下去,仔细地看着地上的药渣。看着看着,他发现这服药里有一种药配错了。孙思邈明白药配得不当,病人服后不但不利于治疗病情,反而还会慢慢地加重病情。

于是,药王就到这户人家了解缘由,才了解到是一位庸医给开的药方,使得这位病人久治不愈。刚才病人吃过药后,家人随手将病人所服剩的中药渣倒在门外路面上,不想却遇到了孙思邈。后来,经他诊治并重新配药后,病人很快恢复了健康。此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在中国大地上传开了。于是,民间纷纷效仿。人们都把喝完的药渣倒在路口最显眼的地方,期望能让懂药理的人看到。若是有幸遇到神医,能上门来给自己配药,那么病就会好得快。故而倒药渣的习惯,直到如今,还有人这样做呢!

当然,关于倒药渣这事,在民间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那就是,为了让过路的人从药渣上面踩过,借别人的福气来把疾病带走,这样自己的病就能很快地好起来。

甜酒酿里的民俗

甜酒酿,在我们这里也称酒酿,是一种很好喝的酒,酒量不好的人特别喜欢喝它。但在生活物资不是那么丰富的年代,酒酿主要是酿给生产后的妇人用的。

妇人十月怀胎,本来就耗费了不少体力,生产时又或多或少要失去一部分血气。这样一来,一般产妇的身体都比较虚弱,需要补充养分。产妇每天除了吃些鸡和肉外,还要靠吃酒酿来补充,因为鸡和肉价格较贵,一般人家是买不起那么多的。而甜酒酿是用自己种的糯米加白曲子做成的,比其他营养品要经济实惠得多。加上酒酿具有健身、暖胃、益气、生津、活血、止痛等功效,对于坐月子的妇女特别有帮助……

为了让妇人尽快地恢复身体,也为了让妇人在未来有个好身体,能为孩子多提供些奶水。在从前的农村,家里一旦有怀孕的妇人。在妇人要生产的前些天,就要着手把酒酿酿下,家里在酿下酒酿的同时,也是酿下了一种对新生命的祝福与期待。妇人在生产两三天后,就可炖些酒酿、鸡蛋、红枣给她吃,进进补,催催奶。当一碗有着鸡蛋、红枣的酒酿,由婆婆亲手端到媳妇床前时,婆婆会笑眯眯地对着媳妇说:“快起来趁热吃了!”言语之中藏着几多慈爱!媳妇就会轻轻地放下手中的孩子,从床上坐起来,双手接过那碗来自长辈的祝福,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如此,经过一碗碗酒酿,一天天的滋润,那媳妇的身体也就一天胜过一天,到了快坐满月子时,早已是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了。

一直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甜蜜与美满的生活。而对一个初生的婴儿来说,大人们对他今后的生活是充满着甜美的希望的。这种希望具体要用什么来表现呢?古人就善于使用甜酒酿。到了孩子满月这天,一家人喜气洋洋地为孩子做满月。一直随母亲躲在房间里的小孩,穿着一身新衣裳,被母亲抱了出来,在大厅上,由母亲或是爷爷奶奶抱着坐在一张圆桌上。这时,红红的圆桌上早就放着一碗酒酿。用甜酒酿来给孩子点开一条甜甜蜜蜜的人生之路,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中所愿。

抱孩子的人,用一双筷子放到盛着酒酿碗里蘸点甜酒酿,然后放在孩子的嘴边,象征性地蘸一下那小嘴儿。“哦!哦!真甜!真甜!”一旁的人都会笑嘻嘻地说着祝福的吉祥语。

老人们说,这样一来孩子一辈子的生活都如这甜酒酿般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面条

面条吃起来滑润适口,味道鲜美,可谓男女老少皆宜。加之南方种麦较少,故而面粉也显得尤为珍贵。

勤劳聪慧的闽北人喜欢通过面条来表现心里的一种美好意愿。所以千万别小看一碗普通的面条,它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重要着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面条在闽北人心里代表着长寿、平安、健康、吉祥、团圆。同时看似柔弱的面条还有驱邪、去污、化凶为吉的功能呢!

在乡村,老人做寿时,不但自家要备上好多的面条,亲朋好友带礼品祝寿时,所带的礼物中也一定要有两斤面条。因为面条长长的,代表着长命百岁!

小孩生日那天也要吃面,生日这天煮一碗白花花的线面,意味着孩子能活到头须皆白,也暗指父母希望孩子能长命百岁。

新娘子要出嫁,在娘家梳妆时,要煮一碗面,这面必须是由男方放在丁篓里挑来的。煮好后,放在梳妆台的旁边,梳妆好后就要由“交面奶”喂食三口!这是娘家人对她婚姻白头偕老的祝福。新娘子离家后,娘家人还要在一起吃“拦门面”。这拦门面可有意思了,迎亲的队伍到达女方家大门前时,女方家的人就会拿一张桌子,横着拦住大门。这时男方的人和女方的人开始讨价还价,女方说面条八十斤,烟五条,糖十斤!男方的人说,面条六十斤!烟两条,糖八斤!女方的人只有觉得可以,才会把桌子搬开,让迎亲的人进入女方的家内。

新娘到了男方家,在酒席上,即使别人桌子上没有面,新娘那桌也要特地煮上一大碗面,让这一桌的人吃。洞房花烛时,闽北人不是喝交杯酒,而是同新郎一起坐在房间里吃一碗面:一碗上面有两个蛋和一只鸡腿的面。

客人到来煮一碗面,寓意客人常来常往;家人出门前煮一碗面,也含有盼望早日归来之意;出远门后回家煮一碗面,是取平安团圆之意。

家里添丁,在端午节这天更是要煮两大桶面条挑到河边让看龙舟的人吃。

敬佛、敬神时,也要有面条。平时还可用饭敬神,可到了节日里,就要多一小碗的面条了!

祭祖时面也是不能少的。让祖宗吃面,是对祖宗的敬仰与绵绵不绝的怀念!

当有人做好人好事时,比如,有小孩落水,你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救人;老人在路上晕倒,你背着送到医院或送到他家里去,人家给你的感谢就是一大碗面上加两个蛋!

最有趣的是,若是挑粪或倒马桶时将它们不小心打翻在地,一定要煮碗面来吃。村里人认为打翻粪桶是不吉利的事,而吃一碗面就能去掉身上的污浊与霉气。走夜路时受到惊吓,也要用一碗面来压惊,这里的面是祈求吉祥如意的意思。

最可笑的是有不检点的夫妻,跑到野外去行房,若是被人看见了,在村里是最丢脸的事。他们要夫妻双双送面和蛋到那个人家中去赔礼道歉!这类事在乡民眼里是不吉利和肮脏的,遇上了对自己来说就是晦气。

还有一种被意象了的面条,这是一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面。比如,你到某某家中去,某某却对你不感兴趣,黑着一张脸,那么就说明他是在拿黑面汤给你吃了!也就是在他家里受了冷遇。

黑面就是一种没有去麦麸的面做成的面条,口感很不好。就是当客人来了,主人对他不是很感冒,但在礼节上又不能失礼,怎么办呢?就做一碗黑面给他吃,让他心里明白,我不欢迎你!后来,就引申为给你脸色看!

在农村还有一种被浪漫了的面,这是指在外做事时,没带雨具,被突然间而来的雨淋了一身,这个叫作吃线面汤!

面条文化里隐含着民族情结以及节日风俗和人生礼仪。所以,吃面也是在“吃”一种文化。

炖蛋

冰糖炖鸡蛋

从前在农村,冰糖炖鸡蛋是待客的最高规格。那时候,能够吃上冰糖炖鸡蛋的可不是普通人。

他们分别是:来自远方的贵客,女方父母或兄弟,新女婿等。其中,新女婿上门是一定要吃这种吉祥如意的冰糖炖鸡蛋的。冰糖炖鸡蛋通常是在晚上临睡之前吃的,在当地也被叫作蛋龟!因其样子有点像龟而得名。蛋龟在本地人的发音里是“顺归”,单看字义你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一碗冰糖炖鸡蛋,做法十分简单:一个略大点的青花瓷碗,放些水和冰糖。锅里舀一瓢水,烧沸了,放下一个架子,打下三四个鸡蛋,盖起来炖,熟时满屋的蛋香。

主人请客人吃冰糖炖鸡蛋时,一般客人会推辞两下才就座。吃的时候先喝些糖水,再吃嫩如凝脂的鸡蛋。但客人在吃完后会有意留下一两个蛋。

当客人抹着嘴说:“饱了!”主人一定会将客人摁在凳子上,非要他把鸡蛋吃掉,客人在推辞过后,又无可奈何地再吃一个鸡蛋,但一定会留下一个。这剩下的鸡蛋,是留给孩子的。那被支到房间的孩子这时会飞快地跑出来,爬上桌子一点也不客气地吃起来。

那时候,鸡蛋很少是用来自己吃的,不是用来换钱,就是用来换物。一碗冰糖炖鸡蛋在当时是最奢侈的美食,说明主人真心诚意地欢迎客人,主人已尽到地主之谊,客人也要懂得本分。

一碗冰糖炖鸡蛋,吃起来甜腻而馨香,一口就让人从心底感到有一股绵绵的幸福感在升腾……

红酒炖蛋

吃红酒炖蛋前要先酿好红酒,此红酒非彼红酒,是农人自家酿制出来的珍品。红酒的酿法是先选用上好的糯米,洗去尘物,倒进饭甑,放到锅里蒸熟,冷却后,将红曲与糯米饭搅拌均匀,放进酒坛,加入山泉,让其慢慢酝酿,这样酿出的酒,清朗、明净,色质通红。

在做红酒炖蛋时,先舀上红酒放入碗里炖热,打入鸡蛋,慢慢炖熟,再放进冰糖。出锅时,热气腾腾的青花碗里,卧着两到三枚黄白相间的鸡蛋,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般漂浮在童话般的红色米酒里。闻着那带有酒味的蛋香,还没吃你就先醉了。

但这种料理一般是给生孩子的女人吃的,别人是吃不到的!

尾肠

在闽北,有一种小吃叫尾肠。尾肠的做法是先买来一大段猪的尾肠,洗净,一头用线扎紧,然后将这条肠子吹得鼓鼓的。再将吹好的尾肠挂在阴凉处,直至晾干。

灌肠时,先将糯米浸泡到微微发白、发软。等到锅里的水烧沸,将糯米放入沸水里滚两滚再捞起。

热锅倒上适当的油,放入葱白炒出香味,倒入切好的肉丁,再加入香菇丁或红菇丁,爆炒几下。再把刚捞起的糯米倒进汤里,加入盐、红酒等调料,炒两下,起锅,装在一个大碗里,打入一两个蛋,拌匀,此时,馅就已经做好了。这时把早已晾干的尾肠取下洗净,解掉扎口的旧线,用新线扎紧尾肠的一头。

灌尾肠时,用一特制的漏斗将备好的馅慢慢地灌入,灌时要不时地用手抖抖、捏捏,让里面的馅变均匀,灌满后,再将另一头扎紧。

将灌好了的曲成一圈的尾肠,与冷水一同下锅,文火慢慢地“孵”。本地人叫作孵尾肠。在孵的过程中,渐渐地,淡而新的香味慢慢飘散开来,这带有烟火气息和岁月遥想的味道,光闻着就让人心里平添了许多美好遐想。于是,一些絮语,一些记忆开始像蝴蝶一样飞舞……

有着雕塑之美的尾肠,无论是自吃还是待客都让人美不胜收。狼吞虎咽中,原生态的稻米之香,在隐约的咸味里,任你意象铺陈。但这么好吃的美食,却不是随时都能品尝到的。

从前物质匮乏,要吃尾肠,一是过年,灌好煮熟的尾肠,被切成一片片码在碟子里,恰似银圆,又像蓝天白云下长满丰腴稻谷的层层梯田,它们象征着富贵与荣华。出于对富贵和金钱的追求,在过去,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要灌尾肠。

二是女子结婚时,娘家要灌一条尾肠,将尾肠与麒麟腿的鸡,一起放在丁篓里挑入男家(麒麟腿的鸡来自女方,俗称咬腿鸡)。第二天,新娘子回门,丁篓里的尾肠,才会被婆家的人拿出,切片加热后端给左邻右舍分享。这时候,接近原生态的热尾肠,像是从雄阔辽远的亘古里走来的和善大使,代表着新娘子的问候与祝福。泛着古老暖意的尾肠,大伙尝着,在味觉的绵柔与清新中,邻里间就此多了一份友情与关爱。

三是女子结婚后怀上第一胎时,娘家人要送坛子。坛子里有鸡,有尾骨,还有就是一条灌好煮熟了的尾肠。这尾肠谁也不能吃,只供孕妇一人慢慢品尝。糯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暖胃、止汗等作用。对于妊娠的孕妇来说是最好,也是最经济的补品。同时,这尾肠也代表着父母对出嫁女儿质朴而芬芳的爱和一份深深的挂念。

谁能知道,一条普通的灌尾肠,在村民朴素的心里,却承载着富贵、喜庆、友情和关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