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在我的一些朋友的指导和建议下完成的,他们对我在中国的记者生涯很感兴趣。我无意编撰一部关乎过往31年的中国史,只是依据自己的记忆和零星记录,写写那些年我在上海、北京及天津等地的一些趣事。不过,一定程度上,我的写作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为我手头没有我旅居中国时与我的工作相关的那些报纸资料。我的这些回忆并没有以严格的逻辑顺序呈现出来,但我希望它们能为读者讲述一个英国记者在中国所碰到的困难、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所面临的机遇。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很幸运能够在中国拥有一个特殊职位,而且没有人给我任何预设条件。没有人告诉我说你该写这个,不该写那个;也没人提醒我说你该遵守这个规章,要服从那个政策。我是自己的主人。我知道有些中国人和日本人认为我是受了英国使馆和某些英国官员的鼓动。这些纯属无稽之谈。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在我离津前夕举办的告别晚宴中做了如下的真实陈述:
他时不时会强烈反对我所代表的并引以为荣的政府的政策,但这是每一个英国公民生而有之的权利。毋庸讳言,我的前任和我多次被要求去证明伍海德所写的文章是糟糕的,不明智的。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们的见面都是双方以最大的亲和力进行的,我们的见面留下的既不是怨恨也不是不愉快。我还要说,我们的见面洽谈在促使伍海德改变他的那些令人反感的观点,并且避免出版他的相关书籍方面毫无作用。
写作本书前正值我出版了一册《中华年鉴》,编定完另一册《中华年鉴》,难得有几个月清闲。这本回忆录就是在这当口写就的。在得知这本书可以出版的消息之后的几天之中,我收到了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协会的电报邀请,要求我作为英国代表参加在落基山班芙小镇举行的第五次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这一邀请可以使我在回到中国之前顺道在英国逗留片刻,出席这次会议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因为与会代表包括很多美国、英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利普、新西兰、日本等国的政治家,出版商和经济学家。参会人员一边享受着落基山的美景,一边探讨着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事务。尽管这样一个群英荟萃的会议没有取得解决方案,但是与会人员对于困扰太平洋地区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想,所有与会者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太平洋地区各个国家发生矛盾冲突的根源主要是经济原因,尤其是中日冲突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经济领域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伍海德
1933年9月12日
伍海德的著作: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实
西方人对与远东问题的解释和理解
长江及其相关问题
满洲国之旅(这里不知道是哪里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