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三自

追逐 作者:童振华 著


人生三自

自知、自控、自导是人生的一条脉线。人进入老年期以后,过起了休闲自在的退养生活,更是应当注重内守三自。

自知,就是践行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格言。不再工作了,践行这句格言,主要是围绕健身。健身,心里要有一张健康的表格,随时做好健康与不健康的记录。身体的硬件方面,有体验记录和每次看病医生的诊断记载,软件方面,如精神状态、情绪状态、情绪变化的原因,饮食好恶的变化,心身感知外部事物的浓淡,有哪些已经从往常生活中退出了,社会交往进退的变化等等,在心理都要做好备案。

有这个必要吗?有,因为有些变化是生命自然属性带来的,不可抗拒的,要随遇而安,不可计较,更不可背包袱。有些变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带来的,要以宽厚的心态,面对现实,对这方面的变化,不要烦恼,不要责怪,不要抵触,把它看成是过雨烟云就是了。

自控,虽然不工作了,但仍然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些社会活动如果去参加,对健康明显不利,要强迫自己止步;某种爱好,是有益于健康的,不应放弃,但要掌握好度,过度的自娱自乐,会改变原想的初衷,变自我调节为自寻疲劳,反而有损健康;本来好好的,会因为想起某件本已过时的往事,或因触及某人某事,或听见某句憎恶的语言,顿时情绪大变,以至怒不可遏。发生这种情况,要马上通过自静默念,转移注意力,如果效果不好,不可免强,就要改变方式,离开原地,到绿色的环境中去散心,一直到情绪改善了,至少是缓解了,才回到原地。

自导,就是要善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包括饮食与活动。饮食方面,我特别注重清淡,少盐、少油,人们一日三餐,讲究主食吃什么,副食吃什么,我则是倒过来,不吃米饭可以,但一定要吃菜。我不吃肥肉,瘦肉控制吃,老伴每周煲一次猪骨汤,辅料或海带或木瓜或干白莱,这就是我们家的荤食。我们家的菜谱,主要是鱼和蔬菜,常常是无鱼不餐。蔬莱强调多样化,我同老伴对营养学家谈论蔬菜的文章,报刊上刊载的有关有益健身的蔬菜介绍,都是必读的,每天晚餐进餐的蔬菜有三四个,而且至少两天要更换一次蔬菜的品种。我们家常年喜吃的蔬菜品种,主要有西红柿、黑木耳、苦瓜、黄瓜、南瓜、豆腐、萝卜、菠菜、白菜、芥兰。我的老伴做菜,做到老学到老,电视上介绍菜肴新花样,她都记下来学烹学做。因她做的菜好吃,加之考虑卫生环境,我常常拒绝去酒店吃饭。我的早餐是固定的,一个煮鸡蛋,一小碗黑芝麻糊,干红枣十枚,核桃三枚,杏仁十枚,一小把南瓜籽,一盒牛奶。我的中餐很简单,以前是一碗水煮的有盐无油的麦片。从今年5月开始,改为主要吃果菜,大体要占六成,主食一至两成。水果中维生素含量丰富,但不能勿视水果中糖份的含量,出于对血糖增高的警惕,前些时我检查了一下血糖,果不其然,血中的葡萄糖含量,由原先的5.31升至6.39。这说明多吃水果固然好,但过量摄入,就成了偏食,反而给身体带来负面效应。也说明配餐要科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排斥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如是,我又同老伴商量,将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一半,恢复麦片餐的一半,共同组成中餐。我在生活上的自导,是一个调整的过程,修订改错的过程,不固守陈规。

在活动方面,自导过好每一天要做的事。我一天要做的事,分为必须做的和不一定每天必做两种。必做的有读完每天的报刊、书法临池、写作、健身运动、按时小憩。不必每天要做的事,主要是爱好与兴趣。如网上象棋对弃、钓鱼、打保龄球。这几种爱好虽说不必每天要做,却也经常做,有时一天两样。几种必做的“必”对我简直如同“命令”,倘若未完成,就产生自责感,好像是犯了错误一样。必做的几件事,都有量的要求。书法临池,一天要写15到20张报纸,健身活动有太击拳,有类似床上八段锦,床下六段功式的健身法;走路等,走路每天要走100到110分钟,分两至三次走完。我计算过里程,在6.9到7公里。必做的事一般没有顺序的排列,读报、看书,按习惯是在前的,可突然想临池,那就先临池,每天就寝前,除做些活动筋骨的事情外,一般是不干别的,但突然想要看看书或临池书法,就随意愿而行。随意愿很重要,老年人要活动,要做事,但要在思想愉快、松弛中做。一切随愿,是老年生活的一大特点。

精神方面的自导,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犹为重要。重点是每天都要力求心里平静。我的做法是,每当心烦的时候,就闭目求静,在督脉间做周转意念,效果不错,有时几分钟就心里平静了。我常想我国著名医学科普专家洪绍光的一句话,他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我的生活走向,证实了这一点。我想到有不少人的死亡,可能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药吃死的,因为有些西药的副作用相当大。我自感我的人生三自就是医生。我这是从养的方面讲精神自导,其实精神自导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格品行的修养。在我的生活中,随时都注重检点自已的行为,是否有违做人的良心的事。我举个小例子,我们家的衣柜中的三个抽屉,有两个脱胶散架,不能使用。我拿到街上一家做门窗的店铺,问店老板,可否用三角金属材料加以固定。店老板看看我,又查看了木抽屉,说道:“可以吧。”随后,店中一年轻的工人,用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就做好了。我问多少钱,老板说,随便给,我说10元可以吗?他说也可以吧。我付完钱就离开了。走在路上,我心里有些不安,实际上是自责。心想人家店铺是做铁门的,可以不受理我提出的要求帮我修整木抽屉这件事,可是人家答应为我修,这分明是带有帮助的成分。同时我又想起店老板看我的眼神,他接受我的提请,分明是见我年纪大,不便拒绝一个老人的求助。当今社会,这样的老板难得。本来我在给付人家的报酬时,应当想到此点,我却仅从用工、用料的份上,考虑价钱。我越想越觉不安。次日,我去到这家店中,对老板讲了我的想法,又补付了10元钱,老板收下了,并十分友善的道了声再见!我第二次离开了这家店铺。在第一次离开的途中,反映出的心情是不安,这第二次离开的途中,反映出的心情是愉悦。区区10元人民币,竟能起到转换心灵效应的作用。这件事,在几天中一直萦绕在的脑海里感到心安理得。由此,我又想到吃亏得心安。日常做人,想自己,也设身处地想别人,吃亏得心安,在与人交往中,不把吃亏放在心上。我年轻时,就遵从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准则行事。在我的朋友和共过事的人中,有的人出于他们利益的思考,总是或多或少的伤害到我。这样的事,在文革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我都秉持一种心态,就是事过即了。文革后,我对伤害过我的人说,你们当时也是身不由已,仍然把他们当朋友交往。并不是我是非不分,而是设身处地,想事发时的时代背景。我一生工作过的单位,有科委、科协、司法机关、政府机关,仲裁委,都有上述类似的事情发生,我都平静地走了过来。2000年,我在海口仲裁委任主任,发现一起仲裁案的裁决有错误,在改正前,我拒绝签发仲裁庭对该案的裁决,招至六家国家级新闻单位的记者,从北京南下海口,对我兴师问罪,其行为无果后,又引出北京的某军事单位,通过省人大,要我回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这两种强势相加,形成一起来头大,气势凌云的案件风波。当时我很冷静,因我查阅过该案的材料,了解案件的事实真相,了解案件申请人的目的,更了解风波发端的原因,所以我顶住了强加在我头上的不实之辞和行为气势。后来该案经海口市中级法院审理,澄清了事实,撤销了仲裁裁决,判决原仲裁申请人败诉,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了法律的公正。事实证明我当时坚持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我并未因此记恨这起风波中的有关人员。在风波刮得正猛,我受到的压力加大的时候,我给六家新闻单位写信,其中一单位的纪检组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经查他们单位没有此次新闻采访任务,要我告知参加此事记者的姓名,我回答说,我写信的目的,不是要追究记者的责任,而是说明案情。接听电话的同志对我表示了感谢,并说,如果他们单位的记者再来,请我务必打电话告诉他们,还让我记下了他们的电话。

我的人生经历,常常使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格品行端正的人,才有精神上的宁静。

2006年12月1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