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左传》)

古文观止全鉴(第2版) 作者:(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编; 东篱子 译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左传》)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1〕,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2〕。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3〕;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4〕,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5〕,《雅》有《行苇》《泂酌》〔6〕,昭忠信也。”

【注释】

〔1〕贰于虢:二心,这里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guó),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土。

〔2〕崩:去世;畀(bì):交给;

〔3〕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夫;温,周朝小国。

〔4〕筐、莒(jǔ):竹制容器,方为筐,圆为莒。锜(qí)釜,饮具,有角为錡,无角为釜。

〔5〕《采蘩》《采蘋》: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6〕《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alt

美文共赏

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寥寥二三百字,就囊括了许多事迹,描绘出了很多情形。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面貌。

周郑之间“交质”“交恶”,双峰对峙,故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全篇有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之美。

全文从“信”和“礼”的角度叙事论事,即说周、郑之事,又不拘泥于周郑之间。用君子之言“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说明“信任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即使没有人质,也没有谁能够离间他们”这样一个道理。天子和诸侯的信用,竟然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简直就是笑话。是故把“周”“郑”说为二国,尽显讽刺意味。

文章剖析道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文章的说理性极强,令人回味无穷。

本篇名句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如果有发自内心的诺言,小溪小塘里面的浮萍、水藻,装在竹篮铁锅一类的容器里面,都可以拿来祭祀鬼神,进献王公。说明只要有真心,形式是次要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