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黎建三生平及其著作版本情况
第一节 黎建三所处的时代背景
黎建三,字谦亭,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广西平南县人。作为一名壮族的诗词家,著有《素轩诗集》和《素轩词剩》。至于其生卒年,志书失载。根据方志、文集等文献资料记载推断:黎建三生于清乾隆庚午年(1750 年),卒于清嘉庆己巳年(1809年)。注其一生经历清朝中叶,即乾隆、嘉庆年代(1736—1820)。这一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黎建三的人生和文学创作。
黎建三一生处于乾隆中后期和嘉庆初期,经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清初国家百废待兴,康熙、雍正励精图治,逐步恢复经济,改善吏治,发展教育。乾隆上台后,雷厉风行,采用宽严相济的政策治理国家,延续康熙、雍正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态势,到乾隆中期形成闻名于外的“康乾盛世”。在经济方面,乾隆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扩大种植面积,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可耕面积达到 741 万多顷;同时给予商业宽松的发展政策;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在利国利民的经济政策影响下,乾隆初中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乾隆初中期,重视吏治,注重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完善科举制度,严惩贪官污吏。在文化方面,一方面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开博学鸿词科。他还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清文献通考》等史志,尤其是《四库全书》大型类书。此外,乾隆、嘉庆在全国各地兴修书院、义学、社学和私塾,尤其重视边陲地区的教育。其实,自明代推行“粤西学臣敕内,独有教习僮童一款,令州、县置社立傅,岁以教成者闻,颇谙文理者收之黉制”的政策以来,广西壮族地区办学兴教风气愈浓,广西在明代新建书院就有六十四家。在明代兴办书院基础之上,清朝在广西五十一个府州县,设立学院八十多所。这些文化政策,使得儒学在广西广为接受,广西在乾嘉时期出现一百多位诗人,甚至出现了文学家族。另一方面,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又兴文字狱,胡中藻案发生在乾隆二十年(1755 年)。胡中藻是桂林诗人,因“一把心肠论清浊”诗句,被判死罪。文化上的严格束缚,无法阻止广西文学的发展,广西文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乾隆初中期,清政府政治稳定,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虽然仍有少数边疆地区时有起义,但总体安定、繁荣。正是初中期的安定、繁荣,乾隆自诩“十全老人”。
到了后期,清王朝吏治败坏,贪污成风,清王朝逐步走向没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乾隆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大修皇家园林,费重金为母过寿,六次南巡,搜刮民脂民膏;并且喜欢阿谀奉承,长期宠信贪官和珅。正是有了乾隆的宠信,和珅一生当中升官 50 次,他曾做过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议政大臣等显赫的官职。和珅势焰熏天,狂妄自大,欺罔擅专,很多官吏在其庇护下,尸位素餐。和珅虽身居要职,也无法满足他的贪欲。嘉庆四年(1799 年),和珅被查抄、赐死。查抄出来的房屋、店铺、器物、金钱、皮衣等不胜枚举。仅金钱来说,“夹壁藏金二万六千多两,地窖藏银三百余万两,私库藏金六千多两”注。“若据梁启超等人估计,和珅家产要多达八万万之多”注。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乾隆末期类似和珅的贪官,还有福康安、李侍尧、海兰察等等很多人,他们贪污数额之大,亦为惊人。乾隆末期,已是贪污成风。统治阶级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上行下效,各级大小官吏贪污成风,鱼肉百姓。另外,土地兼并严重,官僚阶层占据大部分土地,据苑书义的《中国近代史新编》统计,和珅占地 8000 余顷,康百万占地 180000 亩,等等。“一人据有百人之田,一家占有百家之屋”这种现状,导致百姓背井离乡,流落异地。乾隆末期,吏治败坏,贪污成风,土地兼并严重,剥削加重,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山东王伦的起义爆发;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苏四十三领导回族人民起义爆发;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田五领导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爆发;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林爽文领导台湾人民起义爆发;乾隆六十年(1795 年),湖南、贵州、四川三省的苗族人民大起义爆发;乾隆六十一年(1796 年),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五省的白莲教起义爆发;嘉庆元年(1797 年),贵州南笼布依族起义爆发。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统治阶层进行思想钳制,大量销毁“禁书”,仅乾隆1774 到 1782 年间,销毁书籍 24 次,538 种,13862 部。更为突出地表现在大兴文字狱,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就有 50 多起。
嘉庆就是在“今日州县之恶,百倍于十年、二十年以前,上敢隳天子之法,下敢竭百姓之资”背景下即位。当时的清王朝已经积久成患,吏治腐败已经病入膏肓,百姓受官吏的盘剥,苛捐杂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持续尖锐,农民起义持续不断。嘉庆虽竭力改善吏治,惩治贪官,平定叛乱,但无奈无法力挽狂澜。清王朝走向衰落。
黎建三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应“大挑”之选,分发甘肃。正值,苏四十三领导回族人民起义。伴随着清王朝的鼎盛,回族中地主阶级发展壮大,西北回族地区实行世袭的门宦制,“这种门宦制的教长既通过租税盘剥教民,还通过念经勒索羊、布”注。回民和撒拉族人民备受盘剥,对此不满。恰逢马明心从叶尔羌、喀什噶尔回来,创立新教,与旧教对立。旧教教长韩哈济,依靠官府势力向新教挑衅,新教在打压中却发展壮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苏四十三和韩二个等人率领撒拉、回、东乡各族穆斯林进行反抗斗争,一举攻陷河州(今临夏),直攻兰州,占领城西南高山。后来清政府杀害马明心,派军镇压起义,苏四十三据守华林山,失守后退入华林寺。清兵火烧华林寺,苏四十三血战而死。清政府在镇压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族人民起义后,令地方官“肃清回逆反叛之余孽”,在甘肃各地设立乡约制度,严格限制穆斯林正常的宗教活动。黎建三等三十人,分发甘肃,是清政府加强对回族地区严格管制的举措。
清政府镇压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族人民起义后,不仅严格管束新教的活动,甚至妄加罪名,肆意捕杀迫害、残酷镇压新教,激起回族人民的愤恨。田五是伏羌新教阿訇,同张文庆、马四娃等秘密联络,为再次起义准备四年。因走漏风声被人告发,提前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四月十五日,以“清延镇压新教”、“杀害教主马明心”为由,在通渭石峰堡起义,准备攻克通渭,进攻伏羌(今甘谷)。十八日田五率领民众,攻围伏羌城,知县杨芳灿拒之。二十二日李制府率兵到县。攻城四昼夜,没有成功,田五部败走秦安。后由于石峰堡陷落,田五中弹身亡,起义失败。注史称:“石峰堡暴动”。注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苏四十三领导回族人民起义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田五领导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这都并不仅仅是教派之争,而是具有深刻的背景。回族聚集地区,多在新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等地,生存环境恶劣,常有旱灾发生,导致粮食颗粒不收。清军入关以来,大肆搜刮,使得生存条件原本已经恶劣的回族地区,“百里断烟,山不产材,地不生禾”注。清朝统治者一直采取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鄙夷回教,歧视回民。尤其是乾隆时期,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战争,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甘肃回民遭受严重的盘剥,“征金川、征西藏、征淮部、征台湾、打缅甸,都抽调回民和撒拉族人民”注。再加上乾隆末期,吏治败坏、和珅专权、贪污成风的现状,更是加深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回族人民起义是教派之争,背后隐藏着利益之争。旧教教长是地主,不仅搜罗钱财,更是盘剥回民。土地更是集中到地主阶层,回民无法生计,只能借助新教反抗起义争得土地。此后,在“天灾”和“人祸”的刺激下,甘肃回族地区起义并未停止,小规模的起义时有发生。
黎建三经历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目睹了乾隆后期的吏治腐败、贪污成风的状况,更是身在甘肃为官二十年,亲身感受到了回族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不管是社会现状的影响,还是仕宦经历的影响,这种时代烙印和个人际遇势必展现在他的《素轩诗集》中,且展现为多重、复杂的情感。
注:详见第三节黎建三的生平。
注:林涛.正说清朝三百年[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注:夏家骏.清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注:夏家骏.清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注:牛勃,马树平.甘谷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
注:杨怀中点校.钦定石峰堡纪略[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注:李范文,余振贵.西北回民起义资料汇编[M].宁夏:宁夏社科院,1988.
注:夏家骏.清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