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三节 黎建三的生平与仕宦
黎建三,字谦亭,清乾嘉间壮族诗人。祖籍广西平南县,罗明村黎氏十九世人。关于黎建三的生卒年,方志并无记载。
据《平南县志》(清道光十五年刻本)注与《平南县志》(清光绪九年刻本)注的记载:“黎建三,字谦亭,年十八,举于乡。”又据《广西通志·选举表》记载可知:黎建三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举人。注可推断出:黎建三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另外,据《素轩诗集》中的《丙寅初度二首(其一)》一句诗:“五十六年我,时光奈尔何。”按,丙寅年即嘉庆十一年(1806 年)。这首诗印证黎建三生年应为 1850 年。其长子黎君弼《自娱诗集》有一首名为《辛未七月大祥后哭墓七首》之诗,其中有两句云“我父生兮,铄令名兮。中牟之政,仁且清兮”。此诗显然为怀父之作。(按,辛未年为嘉庆十六年(1811 年),“大祥”指古时父母去世两周年的祭礼。据此可知,黎建三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 年)。)
据上述有关其生卒年的推断,可知黎建三生于清乾隆庚午年(1750 年),卒于清嘉庆己巳年(1809 年),享年五十九岁。而兰州市图书室藏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记载的“黎建三嘉庆二十三年署理安西州,二十五年卸事”注之事与《壮族通史(下册)》注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注记载黎建三的卒年为“一八○六年”的说法均误。
纵观黎建三一生,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黎建三的读书求仕时期;后期是黎建三的漂泊游宦时期。
一、读书求仕时期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以前,是黎建三读书求仕时期。
清初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康熙以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逐渐恢复发展起来。到乾隆中期,形成“康乾盛世”。乾隆初中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乾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边疆地区的教育不遗余力,使得儒学在广西广泛传播,出现不少诗人、词人,甚至是文学家族。
黎建三便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据《平南县志》(清道光十五年刻本)记载可知:其祖父黎兆衎,附贡生谙练有才干;其父亲黎庶法为乾隆十八年(1754 年)进士,曾任河北省南宫知县;叔父亦是举人。这为黎建三接受儒家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和文化背景。黎建三自幼受诗书熏陶,博览四书五经。青年时代已经展露诗赋才华,写有《田妇》一诗。黎建三读书稽古,正如他“儒生何树立,志学垂圣言。文章浩烟海,六籍潴其源。品汇综群囿,理窟探天根”(《咏怀五首(其一)》)说的一样,他涉猎众多古籍,在书海中乐此不疲。清人梁上国说黎建三:“根柢六经,陶熔诸子。”从黎建三的许多诗句,如“闭门读破万卷书,愧我穷愁颜面改”(《京邸送罗松崖同年南归》)与“平生淡荡人,忽忽遭缠绠。穷空颇好书,掩卷复不省。斗室耿寒灯,清愁人形影”(《独酌》)等,也可以感受到他读书刻苦的一面。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年仅十八岁的黎建三以乡试考中文魁第七名中举人,然而,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试中,他却未能崭露头角。
在多次考进士不第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时年三十一岁的黎建三,应“大挑”之选,二等录用,分发甘肃。黎建三在《翼之以忧南归,值大雪,不能行,治觞话别,因作此赠之》诗中写了当时从京都到甘肃途中的心情。“与君去年出帝都,五千长路痡且瘏。东西奔走隔音耗,心肝吐尽容颜殊”、“普天簪绶异笑哭,三十人中独向隅”及诗人自注“去年分发甘省共三十人”,便是当时黎建三等人被分发甘肃的情景。从此黎建三开始了他的为官漂泊天涯的生活。
二、漂泊游宦时期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以后,是黎建三的漂泊游宦时期。
乾隆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和珅专权,贪污成风,政治腐败,盘剥压榨百姓,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时有发生。黎建三分发甘肃,恰逢苏四十三领导回族人民起义。甘肃为官二十年,黎建三亲身经历多次大大小小的回民起义,目睹回民的悲惨生活。
从《素轩诗集》中的诗歌,如《七月,自安西入关三首(其一)》《七月,自安西入关三首(其三)》《自布隆吉赴芨芨,曹督视铅务。计程千余里,阅二旬而始达,途次杂咏十三首(其一)》以及《遣怀》《湟中》等诗的作者自注中,可知诗人在甘肃二十多年,曾任仪州(今华亭县)、安化(今庆阳)、静宁、海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金城(今属甘肃省皋兰县)、西宁(今青海省西宁市)、安西(今甘肃省瓜州县)、山丹(旧称仙堤)等八县知县。
甘肃地处边关,环境条件恶劣。诗人在《碌碌吟》诗中用“碌碌复碌碌,道路相驱逐。朝过桃花山,夜向定西宿”诗句来形容辗转生活的艰辛。尽管如此,诗人还是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其间。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次子黎君良,随父居甘肃,因病而死,年仅十五岁。时年四十四岁的黎建三,中年丧子,悲伤不已。在他的《素轩诗集》中的《悼次儿君良八首》则表达了他的哀伤的感情,既有对命运的不公安排的不满,又有将儿子留在身边、却没能照顾好的悔恨,也有对君良短暂一生的悲鸣。八首诗歌饱满了黎建三对亡儿的思念之情。
嘉庆三年(1798 年)八月,时年四十八岁的黎建三任山丹知县,不久代理安西知州。注
嘉庆五年(1800 年),时年五十岁的黎建三任兰州知府。据涂鸿仪《(道光)兰州府志》载:“黎建三,广西平南举人,五年任兰州知州。”注时回民再次为马明心起事,进攻兰城撤退后,西北一带民穷财尽。《素轩诗集》中的《上元前五日兰城作》:“跳梁小丑偶跋扈,金碧错落一炬焦。”诗人自注“时回教滋事”,记载当为此事。
嘉庆六年(1801 年),时年五十一岁的黎建三再次任山丹知县。直到嘉庆九年(1804 年),时年五十四岁的黎建三离任,离任时“士民攀辕泣送”。
嘉庆九年(1804 年),时年五十四岁的黎建三升任泾州牧(泾州知州),调直隶知州,却未赴任,《浔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迁泾州牧,未视事,以忧还。”注又据《乙丑春日仙堤寓邸作三首》的作者自注“去冬报迁泾州牧,未奉部,覆而先孺人凶问已至”云云,也可推断诗人于甲子年即嘉庆九年(1804 年)曾被调至泾州做知州,时值母亲病重,诗人返乡而不上任。《素轩诗集》中的《病起》:“问药烦慈母,长闲称病身。”即为归乡照顾母亲。
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甘肃,黎建三为官二十年,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据《平南县志》(清光绪九年刻本)注记载,黎建三在其任期内督修各式渠河、兴修水利,还捐钱三千筑建山丹河堤。黎建三教民在河堤上用广西的筒车引水灌溉,利用黄河滋养百姓。黎建三还参与捕大盗,并与之格斗,擒获多名盗匪。当地人民为此立碑称颂其德。时任陕甘总督的庆桂过境时被其德行所感动,与民“共泣”等。黎建三还曾释放犯人回家,《浔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解冒赈案七十二员赴都,途次纵归家,克日令还,无违期者。”注《山丹县志·宦记》(清道光十五年钞本)记有:“黎建三,广西平南人,任内洁己爱民,修河坝以备水患,栽树株以培风脉隆重学校,教育人材,去之日,士民攀辕泣送。”注《山丹县志·人物篇》也记有:“黎建三……嘉庆三年八月任山丹知县,旋奉委代理安西知州,嘉庆六年回任,嘉庆九年离任。任内廉洁爱民,广植林木、重视教育、创修学校。”注这些材料足以说明黎建三其人不光有着深厚的爱民之心,还有实践的爱民之举。清人梁上国说:“今读其诗而知其性情之和忠厚,且以知其政之恺悌慈祥;读其诗而知其学问之明通淹贯,且以知其政之敏镇廉能。”注从黎建三的“四仙谷口讶佳名,两界居民解送迎。我亦领南老农圃,短袍席帽不须惊”(《四仙峪即事五首(其一)》)以及“曾是栽花地,重来白发生。笑予官职耐,愧尔吏民迎”(《湟中》)等诗句也能从印证梁上国对黎建三的评价,反映了黎建三为民办事的光辉品质。黎建三为官廉洁,如他用“宦迹襟期愧向禽,十年世事人清吟。行粮有数难笼鹤,俸绢无存为买琴”(《史载,赵清献公以一琴一鹤自随古贤,高致可想。余作宦五年,囊无长物,止得古琴一张,归舟无聊,日三摩挲诗以志兴》)以及“小儿知惜玉,劣获薄佣钱。贳酒他时月,添衣何处绵”(《贫》)等诗句,向人们展示了他甘守清贫生活的高尚品质。
嘉庆十四年(1809 年),黎建三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黎建三自幼禀赋天资,加之他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本人的勤奋,他的文学基础深厚。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遇事明决,仁恕吏民,不忍欺委”。同时长达二十年的绝域异乡奔走经历,使黎建三在往来各地其间,激发无限世情,写就了不少的诗作,既有思亲怀友,又有感叹人生,更有忧国忧民之作。清人梁上国说:“谦亭以孝廉作循吏,往来数十年不辍于诗。”有《素轩诗集》六卷附词留传后世。
注:(清)张显相.平南县志[M].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刻本.
注:(清)裘彬,江有灿.平南县志[M].清光绪九年(1883 年)刻本.
注:(清)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通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注: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西北文献丛书[M].甘肃:兰州古籍书店,1990.
注:张声震.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
注: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注:郭兴圣等.山丹县志·人物篇[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注:(清)涂鸿仪.兰州府志[M].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刊本.
注:(清)魏笃.浔州府志[M].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刻本.
注:(清)裘彬,江有灿.平南县志[M].清光绪九年(1883 年)刻本.
注:(清)涂鸿仪.兰州府志[M].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刊本.
注:(清)黄璟.山丹县志[M].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钞本.
注:郭兴圣等.山丹县志·人物篇[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注:(清)裘彬,江有灿.平南县志[M].清光绪九年(1883 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