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感叹际遇,渴望隐逸

《素轩诗集》校注 作者:(清)黎建三


第三节 感叹际遇,渴望隐逸

乾隆中期后以后,表面上“盛世”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激化。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根据切身的感受反映了这种“盛世”的衰音。黎建三虽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其社会地位接近下层人民。时代的烙印和人生的际遇必然给他个人带来思想上的影响,这无疑会呈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仕途坎坷、身处边关的愁苦情怀也屡屡出现在黎建三诗中。

时代和际遇的双重影响,体现在诗人的诗歌里。《题王兆翁小照》:“缅怀风人诗,白驹在空谷。”《冬夜坐雨》:“风人诵如晦,喔喔听鸣鸡。”这二句的“白驹在空谷”与“如晦”皆为《诗经》中的篇章或名句,而《诗经》自汉代以来便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之作。这些说明了诗人早期曾受过儒家思想教育。作为一名壮族诗人,黎建三无比熟知儒家文化,是时代的印记:儒学在乾隆发展文化教育的举措中,深入根治于壮族文人。他在《壮岁》云:“壮岁不知命,贸勉思显扬。”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主要的人生价值。可是在举进士不第、应“大挑”分发甘肃时,诗人情绪曾一度消沉,在《翼之以忧南归,值大雪,不能行,治觞话别,因作此赠之》写道:“衔哀淹滞咽复咽,宦海炎波炙手热。”当时的甘肃乃为偏僻荒凉之地,气候恶劣,严寒、旱灾是地方的主要自然灾害,自古以来鲜有人愿意定居生活甘肃。唐王之浼《凉州词》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及上述提到的唐王维的诗句等这些千古绝句便是河西走廊独特风候的真实写照。而诗人生于粤西,自小在青山绿水中长大。出生地与出仕地的环境反差之大,这无疑给诗人心理笼上了层层愁雾。再说当时的乾隆中后期,官吏贪污、受贿成风。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以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为首,贪污赈灾银案轰动天下,当时涉案被处死的地方官吏达二十多人。此后大臣贪污、互助勾结之陋习尚有遗风,无疑加重了甘肃省平民大众在荒年的饥荒。这种现状使许多仕人对此望而却步。但自小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理想的黎建三还是“西出阳关”,在《京邸送罗松崖同年南归》里,他表达了“壮心不洒离群泪,春风尚到玉门关”的心绪。以及《古张掖郡》“酒泉咫尺春风度,未信班生易白头”等诗句,我们可以看出他出仕的初期尚是慷慨激昂和充满信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奔波劳碌的生活,官场险恶,职位依旧,诗人心理失落了。《题曹午亭斋壁》中,诗人说:“身如大壑随流叶,心似枯桐欲断弦。剩有百忧堆两鬓,谁能一笑住三年。”诗人仕途的不得志,需要其他方式的发泄。而“社会生活是创作的真正源泉”,基于此,黎建三常“动于情”而发吟咏来发人生遭遇的感慨。

这类人生际遇诗有感叹生活贫困的,如《白布隆吉赴芨芨,曹督视铅务,计程千余里,阅二旬而始达,途次杂咏十三首(其十二)》:“一官十载何长物,白到髭须第几茎。”长物指剩余之物,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此处引用,形容自身生活贫困。又如《史载赵清献公以一琴一鹤自随古贤高致可想,余作宦五年囊无长物止得古琴一张,归舟无聊日三,摩挲诗以志兴》:“行粮有数难笼鹤,俸绢无存为买琴。”行粮所剩无几,琴为素琴,可见作者当时生活的艰苦。这些诗句就是诗人高风亮节的佐证,在官吏贪污、勒索、受贿成风的乾隆中后期,黎建三依然“年年骨相同”(《春夜》)。这些诗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诗人对生计艰难的深刻体验,言辞里透露出诗人主体的孤独与极端的贫困已经成为一种不能承受之重。再如《醉后戏成》:

枯肠耽苦吟,傍晚如渴骥。病酒复恋酒,夫我岂得已。粗粝腐儒餐,未到乏盐豉。秋韭间晚菘,清绝山中味。平头工数钱,升斗谙主意。新月淡窥帘,急步惊犬吠。浓薄未暇较,醉乡无恶地。却羡彭泽陶,蛮榼谁送似。烂漫对黄花,红滴珍珠腻。漉巾虽云劳,差胜往返易。十觞芒角平,庄语杂游戏。散发松下行,微霜上衣袂。

这首诗是诗人醉酒之诗。诗中诗人写贫困的生活借苦吟和恋酒得以缓解,行路之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因其不仅忍受物理环境的恶劣,心理对家乡的思想、对仕途的幻想更是折磨人心。“却羡彭泽陶”,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的向往。种种的人生磨难,让诗人在独在异乡的漂泊感和自我价值的失落感双重打击下,不自觉地“酒后吐真言”。哀叹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有抱负难以实现的落寞,其中滋味,唯有诗人品味最深。

这类人生际遇诗有感叹遭遇疾病的诗句的,如《病疥》:“病魔方驱遣,毒乃侵及肤。”诗人远离亲人,在气候恶劣的西北遭遇疾病,着实是一种打击。又如《庚戌重五》:

五月流光真隙驹,清明过后一诗无。谁人解蓄三年艾,大药难凭九节蒲。贫喜荐新云子白,醉怜出渍荔支粗。冷肠懒问行藏计,且向鳌洲狎钓徒。

这首诗的颔联中“九节蒲”即手杖,扶杖走路,表明诗人病得不轻。这些诗句说明了疾病给作者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病而愈加思乡。

这类人生际遇诗有感叹仕途艰辛的,如《隆德县》:“乌帽河湟尘未脱,马蹄又上六盘山。”这句诗,诗人以轻松写深沉,以平静之心态写空间上的变化,寥寥几字便把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宦主体形象表现得完美无缺。

这类人生际遇诗有抒发遭遇孤独感受的,如《有忆三首(其一)》:“空江悄无人,独坐看秋月。”空江,秋景,诗人独自对月,此景此情,毫无疑问地拨动了诗人浪迹天涯的孤独寂寞之心弦。《春日寄元亭》:“寒天细雨意何如,独卧空堂怅索居。”句中“寒天”、“冷雨”、“独卧”这类字眼,让读者感受诗人的孤独景况,寄托着诗人对团圆、和谐、温馨的家的向往。又如《山中》“狂歌诗句儿童怪,独坐松根风露清”,字里行间洋溢着远离亲友的孤独感。这类写孤独的诗作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秋思》:

老树秋归早,空阶落叶平。如何孤客耳,只作断肠声。

诗中由“秋日、老树、空阶、落叶、孤客”构成的秋景图,这凄清空冷的秋图与诗人的凄凉寂寞、惆怅失意、冷落孤独之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感人至深。

这类人生际遇诗还有抒发人生失意的,如《夏杪甘泉塔寺夜坐》:

暂闲弛负担,初地问楼台。薄宦输鸡肋,新秋近酒杯。树喧归鸟乐,铃语好风来。便拟羲皇侣,谁将热客猜。

这首诗,作者把自己的卑职比成“鸡肋”,鸡肋指乏味而又不忍舍弃之物。作者通过用此典,表达自身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流露出对宦场厌倦的感受。《仲夏,得长儿东来信即事书怀》:“荃茅伤数化,璞腊笑同声。”此二句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来写当时官场上部分官员同流混浊的情形,比喻逼真。这些诗作始终弥漫着诗人的一种疲惫感和失落感,表现出诗人在仕与隐之间的徘徊心理。

官场的险恶莫测、吏治的浑浊不堪,以及远离亲人的愁绪,都让诗人对官场厌恶,渴望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为伴,安逸生活,吟咏性情。于是,《素轩诗集》的不少诗篇,诗人表达的是欲辞官归隐。

这类闲适隐逸诗,有的直接表达渴望归隐的愿望,如《丙午重阳》:“客路情踪怜鄠杜,幽栖生计注鱼虫。”“幽栖”即指隐居。《寄元亭山左三首(其三)》:“自笑浮沉似白鸥,粗才疏放合归休。”“归休”即辞官退休、归隐。《月夜观渔人垂钓戏作》:“小隐渔郎得,清霄月一竿。”“小隐”也就是隐居于山林。诗人用“幽栖”、“归休”、“小隐”等词直接表达归隐之意。

这类闲适隐逸诗,还有的借用典故,间接表达归隐之意。

利用“买山”典故:

“买山须何时,足音蛩然喜。”(《送梁培之桂林秋试》)

“缘木守株成底事,买山待隐两相妨。”(《高平旅邸柬吕翼之》)

“永怀平子赋,不待买山钱。”(《途次偶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